古代文学.docx
- 文档编号:3479321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4.49KB
古代文学.docx
《古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
汉魏六朝文学史
绪论秦汉文学概说
一、秦代文学二、汉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三、汉代文学创作的成就
两汉时期是中国民族集体心理起承转合的一大关节点。
两汉文化是中国文化起承转合的一大关节点。
A、统一B、固定
一、秦代文学概说
1.秦时不文2.李斯吕不韦
李斯的散文《谏逐客书》刻石文
1.生平。
2.《谏逐客书》
(1)背景与主旨:
韩国人郑国在秦修建郑国渠,沟通泾水和洛河,消耗秦国实力,事发,秦逐客。
李斯谏逐客之策大谬不然,历数秦国强盛历史与现实,均在于能招致异国贤能之士,若“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实际上是“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因噎废食,弊大于利。
2)艺术特点
●理直气壮,气势奔放,极具战国纵横家之风采。
●辞采繁富,排比铺张,骈化色彩浓重
3、刻石文
◆内容风格碑铭之祖
二)吕不韦《吕氏春秋》
◆成书过程内容驳杂体系严密文风平实畅达寓言丰富多彩
二、汉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到公元220年汉献帝让位于曹丕,两汉历时四百余年。
汉朝以辽阔的疆域,雄张的国力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基础。
1.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2.强烈的进取精神
3.依附王权的文人特性
三、汉代文学创作的成就
汉代文学创作的成就非常可观。
文学样式多样,创作丰富多彩。
主要文学样式有辞赋,散文,诗歌。
1、辞赋
赋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文体,它集中展现了西汉社会的盛世辉煌与物质富足。
汉赋的代表作家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等,司马相如是其中最受注目的一位,他的《子虚赋》《上林赋》等是汉大赋的典范和楷模。
2、散文
在历史上,两汉散文的地位一直很高。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说:
“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
明代复古派的旗帜也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汉代散文主要有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两种。
历史散文的代表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史记》是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地位都很高。
《汉书》只记载西汉历史,是一部断代史。
继承《史记》体例,又有所改动,形成独特风格。
政论散文是作家发表政见,陈述治国方策的文章或奏疏,既有实用性,又有文采。
汉代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有贾谊、晁错、王充等。
3、诗歌
先秦诗歌以四言为主,汉代则是以五言诗为主体。
西汉的乐府诗和东汉的文人五言诗是汉代诗歌创作成就的代表。
汉乐府是音乐机构乐府所收集的民歌和文人创作的诗歌。
表现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主要收获。
在艺术上长于叙事。
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是《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主题围绕着游子思乡与思妇闺愁两方面的内容。
它所表达的游子思妇的情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是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典范。
汉代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阶段,却对于文学传统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的形态和方向。
第一编汉代文学
第一章司马迁与《史记》
鲁迅: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与文学地位
本章内容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与写作第二节《报任少卿书》
第三节《史记》思想内容的批判性第四节《史记》的文学成就
第一节
(一)故乡
(二)少年生活“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司马迁的生平与写作
(三)学习
1、家学渊源
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著有《论六家要指》: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兼容并包而崇尚道家。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
2、转益多师
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思想兼容并包,吸收众长。
(三)漫游
⏹第一次:
青年时期漫游第二次: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
第二节《报任少卿书》
⏹李陵事件始末
⏹司马迁的生死观
⏹发愤著书说
⏹《史记》体例
⏹《史记》创作目的
《史记》体例
⏹采取纪传体的体例。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这种以人为中心来叙述历史的体例成为以后“正史”模仿的对象。
《史记》创作目的
究天人之际:
寻找天道、人道之间的会合点,使之沟通
通古今之变:
通晓古今历史变化的规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成一家之言:
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第三节《史记》思想内容的批判性
1、《史记》之文笔
善叙事理:
善于把握历史之重要问题,描述其变化之脉络和原委。
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翔实而不空疏,质朴而有文采,质文并茂。
2、《史记》思想内容之批判性
其文直,其事核:
直书其事,不作曲笔;述事准确,并无伪造
不虚美,不隐恶:
善恶必书,恰如其分。
是非颇谬于圣人
史记》高于其他史书,成为史家绝唱的最主要的地方在于它的批判精神。
这主要表现在:
敢于向“天道”提出怀疑乃至大胆的批判;敢于冲出“为尊者讳”的藩篱,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敢于对下层的微贱人物如游侠、刺客等表示同情;敢于向儒家羞言之“利”挑战,强调物质财富的重要性,表现出卓越的经济思想;敢于肯定农民起义的重要作用等。
一、对天道的怀疑
5、司马迁:
矛盾,主要倾向是怀疑
A、对天道的质疑(《伯夷列传》《项羽本纪》)
B、对天命的承认
二、不为尊者讳敢于冲出为尊者讳的藩篱,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丑恶行径,剔除皇帝头上的光环。
三、卓越的经济思想
(1)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2)贫穷乃是耻辱。
“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
”
第四节《史记》的文学成就
《李将军列传》赏析《史记》艺术特色《史记》的文学影响
一、《李将军列传》赏析
李广形象
1、精于骑射,勇敢善战2、热爱士卒,不贪钱财3、为人简易,号令不烦4、终不遇时,自强不息
二、《史记》艺术特色
(一)人物塑造
(1)人物阶层广泛,上自帝王将相,下至三教九流、市井小民,涉及人物四千余人。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平民如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的入传。
(原因)
(2)人物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深刻的共性。
A、人物个性方面
Ø人物个性鲜明
Ø善于把握对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
Ø注意到影响个性形成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因素
B、人物共性方面
◆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苏秦与宗族朋友、韩信与漂母等)
◆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李广斩霸陵尉;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士为知己者死。
(《刺客列传》)
◆富贵还乡(项羽苏秦刘邦)
(3)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人物有血有肉、生动丰满,如项羽、李斯。
有时又采用“互见法”,在本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在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采用这种艺术手法有时是为了避讳,有时是为了保持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二)语言艺术:
《史记》单行散笔,口语通俗。
为文疏荡多变,章法、句法、用词别出心裁,超迈众人。
三《史记》的文学影响
1、中国古代纪传体史学的鼻祖,传记文学的开端。
2、继承了先秦《诗》《骚》的抒情传统,创“发愤著书”说,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3、文章技巧、风格、语言,成为后世散文家推崇备至的范本。
4、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为后世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史记》重点
李陵事件对司马迁的创作动机有何影响?
《史记》思想内容的批判性
赏析《李将军列传》《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史記》與《漢書》之不同
《史记》《汉书》之不同
體制相異:
《史記》為通史,《漢書》為斷代史。
取材不同:
1、《史記》是雅俗並收,所以有舊俗風謠,有異事異聞;《漢書》則重典雅之文,所以書中多載各種經術文章及辭賦,多取諸現成文獻。
(《汉书艺文志》)
《史记》人物:
不拘社會之階級、賢不肖,重视對社會有影響力者,例:
刺客、俠客、滑稽
《汉书》人物:
重视上层有影响力之人物。
刪去刺客、俠客、滑稽,加入外戚、皇后、宗室。
治學精神不同:
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而班固則恪守儒家正統觀念。
風格不同:
《史記》之文奇特變幻,揮灑自如,筆墨酣暢,當豪放處豪放,當簡潔處簡潔,不拘一格;《漢書》則細緻工整,組織嚴密。
《史记》跌宕飘逸,《汉书》严整规矩,两书之文,各具千秋。
文字不同:
《史记》行文多用散體。
班固則因工辭賦,習藻飾,所以書中好用古字、崇尚藻飾,多韻偶。
史漢文章,遂成千古散駢兩派的宗祖。
本章内容
v第一节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
v比较贾谊和晁错政论散文的异同。
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
一、经历的相似二、文风的相似
贾谊政论散文代表作:
《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晁错政论散文代表作:
《论贵粟疏》《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
三、文风的不同
(一)賈誼散文特点:
1、謀篇嚴密,說理切至,發言警醒。
2、善于鋪陳,富有文采,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势。
贾谊《过秦论》
1、汉初核心论题:
“过秦
2、《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
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的情感落差,以气势服人
v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照
v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三主而亡的历史事实相对照
v陈胜起义军和六国的诸侯相对照
(二)晁错的深识沉实,是指他对问题洞察深刻,说理有据,主张切实可行。
v如在《论贵粟疏》中提出:
君主应该为老百姓开发生财之道;资财的生产靠农业,所以要重农;重农必须抑商,必须重视粮食;重视粮食就必须体现在根据提供粮食的多少来实行赏罚。
行文朴实平淡,但符合实际,行之有效。
v西汉政论散文的特点与地位(见文学史152页)
第三章汉代辞赋
v第一节汉初辞赋
v第二节汉赋代表:
司马相如赋
v第三节扬雄及其他赋家的创作
v第四节东汉抒情小赋(加《刺》赋)
本章重点
1、赋的特点
2、司马相如的赋作
3、张衡《归田赋》
赋体特点
v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是也。
”
第一节汉初辞赋
贾谊赋的代表作:
《吊屈原赋》《鵩鸟赋》
《鵩鸟赋》:
假托与鵩鸟的问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情绪,并以老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自我排遣。
艺术特点:
继承骚体形式,注重抒情,是为骚体赋
二、枚乘《七发》—汉赋体制的确立
一)题旨
v“《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
”
v病人:
楚太子;访客:
吴客;对话:
吴客纵论富贵病因;听琴(至悲)、饮食(至美)、跑马(至骏)、游览(靡丽皓侈广博之乐)、出猎(校猎之至壮)、曲江观涛(怪异诡观)以及“方术之士”的妙论(要言妙道)七个方面。
(二)《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真正确立。
(铺陈体物)
2、“七体”的开山之作。
(傅毅《七激》张衡《七辩》)
第二节汉赋代表:
司马相如赋作:
《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
汉赋典范:
《子虚赋》《上林赋》
1、帝国形象的塑造。
2、一统观念的弘扬。
3、时代精神的体现。
《子虚赋》《上林赋》艺术特色
(1)铺陈、体物
(2)巨丽之美(3)讽谏宗旨
第三节扬雄及其他赋家的创作
一、东方朔《答客难》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朔上书陈述治国方略,辞数万言,而终不被重用,于是假设论客难己的方式,写了这篇文章。
在赋中抒发了满腹的牢骚和不平,表达了深重的不遇之感
二、扬雄赋
一)人生态度之变化:
事功━━著述
“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
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扬雄传》)
(二)赋的创作:
大赋━━述志赋
1、前期模仿司马相如做大赋:
《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模仿痕迹严重,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2、后期批评汉赋,作述志赋
批评:
“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劝百讽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
述志赋:
《解嘲》《太玄赋》《逐贫赋》
延伸:
扬雄赋作中若干具有独创意义的表现手法,论家或未遑详究;其言志赋所表现的独特的精神气质,也有进一步发掘的余地。
第四节东汉抒情小赋
东汉抒情小赋代表作品:
张衡《归田赋》
张衡(78—139)
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
曾任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善作文,尤善辞赋,作品以《二京赋》最为著名。
张衡主要作品
赋:
《二京赋》、《南都赋》、《思玄赋》、《归田赋》等
诗:
《四愁诗》、《同声歌》等
归田赋
叙归田之由:
怀才不遇,世道不公归田之乐一:
春和景明,逍遥娱情
归隐之乐二:
飞缴俯钓,随心所欲曲终奏雅:
回驾蓬庐,著书立说,纵心物外,荣辱皆忘。
归田赋》在文学史上地位:
1、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
2、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3、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
第四章
汉乐府民歌
关于乐府汉乐府的思想内容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一)“乐府”定义
乐府的原义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
乐府机构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需要的歌诗外,还广泛收集各地的歌谣。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后也被称为“乐府”,乐府由音乐机关的名称演变为诗歌的名称。
(二)乐府机构的设立
(三)乐府的分类
•宋代郭茂倩将汉至唐的乐府诗收集起来,编成《乐府诗集》一百卷。
他将这些乐府诗分成十二类:
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第二节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1、苦与乐
《东门行》《妇病行》《饮马长城窟行》《孤儿行》《相逢行》
2、爱与恨
《上邪》《有所思》《白头吟》《上山采蘼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3、生与死
《战城南》《薤露》《蒿里》《长歌行》
第三节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1.以叙事为主明代徐祯卿《谈艺录》:
“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诗经)殊。
”
2.语言朴素自然
明代胡应麟《诗薮》:
“汉乐府歌谣,采摭(直)闾阎,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
”
3.句式多样
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
第五章汉代文人五言诗
本章重点:
《古诗十九首》
一、关于《古诗十九首》
Ø《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来源于梁代萧统的《文选》,他将《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29。
Ø《古诗》内容相似,主要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及下层文士的落拓失意。
在艺术上,善于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
时间:
秦汉之际;东汉后期;曹魏。
持东汉末年说最多。
作者:
没有留下作者姓名,多数学者认为是士人所为。
不是一人,而是多人,也不是一时一地所作。
二、《古诗》的思想内容
游子思妇人生苦短
一、游子思妇《行行重行行》
游子思妇之作产生原因
汉末游宦之风盛行,文人仕进道路一般是公府辟招、郡国举荐。
士人“交游趋富贵之门”,他们“离其父兄,去其邑里”,“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
出游者“或身殁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
父母怀茕独之思,室人抱东山之哀,亲戚隔绝,闺门分离。
”
二、人生苦短《今日良宴会》
这首诗的结尾不是表现真正的堕落,而是表现一种在人生歧路上的徘徊。
这首诗好就好在它们提出了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失意的情况下,面对短暂的人生,还要不要坚持你的理想?
你将怎样享有自己的生命?
《东城高且长》《青青陵上柏》
从内容实质上研究《十九首》,则厌世思想之浓厚——现时享乐主义之讴歌,最为其特色。
《古诗十九首》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其中浓厚的消极情绪更是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所表现的男女离别之情,乃是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子的个体人生观念的一种表现,它和人生短促,及时行乐思想等共同构成一种汉代社会的文化思潮。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
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生最基本的感情。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
1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代。
2思想史上极自由、极解放的时代。
3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4文学自觉的时代。
第一章建安文学
第一节曹操的文学创作第二节曹丕和曹植的文学创作第三节建安七子与蔡琰
本章重点
曹操乐府诗的创新曹植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王粲《登楼赋》
建安时代的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第一节曹操的文学创作
二、文学创作
(一)建安文人集团的核心
(二)诗歌创作
今存诗歌,共二十二首,全部是乐府诗。
从题材内容看,大体可分为四大类:
纪事、述志、游仙、咏史。
成就最大的是纪事诗和述志诗。
1、纪事诗代表作品:
《蒿里行》《苦寒行》
创新:
用乐府古题写时事。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王粲《七哀诗》
《送应氏》曹植
2、述志诗代表作品:
《短歌行》
1)人生苦短的慨叹《龟虽寿》
2)对人才的渴求
3)自信、霸气、真率
4)士人——孤鸟
5)慷慨悲凉的美学风格
第二节曹丕和曹植的创作
一、曹丕曹植文学创作风格对比
二人政治文学修养都很深。
但由于性格差异,导致文风不同。
思妇诗:
《燕歌行》(曹丕)缓慢低婉哀怨
《七哀诗》(曹植)外露艳丽飘逸
《燕歌行》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曹丕诗风格:
抒情委婉细致,语言清丽,音韵和谐。
二、曹植的文学创作
曹植,字子建,封陈王,死后嗣号思,世称陈思王。
建安文坛最优秀的诗人,被称为“建安之杰”。
其诗歌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后期生活遭遇不同,其诗歌在风格上也面貌各异。
前期曹植过着贵公子的生活,作品主要表现他的政治理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基调明朗乐观。
代表作品:
《名都篇》(贵族生活)《白马篇》(政治抱负)
曹丕《典论·论文》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後。
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
文学的自觉:
文学本身的价值愈益受到重视,并从经学的附庸中解放出来,变成使个人立身扬名,以求不朽的独立事业。
这一观念的确立标志着建安已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后,曹植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
后期的作品主要表现被压抑和受迫害的悲愤情绪,充满忧生之嗟,情调悲凉。
代表作品《野田黄雀行》《吁嗟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
《赠白马王彪》表现了三层悲:
♦第一层:
与曹彰的死别之悲
♦第二层:
与曹彪的生离之悲
♦第三层:
命运的幻灭之悲
主题
A、感甄说。
B、寄心君王说。
C、爱情主题。
第三节建安七子与蔡琰
“七子”之称始见于《典论·论文》:
今之文人:
鲁国孔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一、孔融
二、王粲:
《登楼赋》
三、蔡琰《悲愤诗》
蔡琰,字文姬,生卒不详。
蔡邕之女。
董卓乱中被俘,滞留南匈奴十二年,与胡人生有二子。
曹操后赎回,嫁董祀。
作品包括骚体、五言《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三篇(均有争议)。
《悲愤诗》的艺术价值
♦生命和血泪凝成的杰作
♦波澜壮阔的叙事结构
♦细腻曲折的心理描绘
第二章
正始文学
本章内容
第一节魏晋玄学第二节阮籍及其创作第三节嵇康的文学创作
重点:
1、阮籍《咏怀诗》的风格及其成因。
2、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第一节魏晋玄学
玄学,乃魏晋时代特有之思想学问,玄学家所好在三玄:
易、老、庄。
玄学的几大论题:
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
正始年间谈玄两大派别:
何晏:
服药派竹林七贤:
饮酒派
竹林七贤
《世说新语·任诞》:
“陈留(河南开封)阮籍、谯国(安徽宿县)嵇康、河内(河南武陟)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安徽宿县)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山东临沂)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
四、正始玄学的思想基础是《老》《庄》。
老庄思想深入士人的生活,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也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创作,在作品中表现老庄的人生境界。
第二节阮籍及其创作
阮籍为阮瑀之子,字嗣宗,曾任步兵校尉,有《阮步兵集》,诗以《咏怀诗》八十二首、文以《大人先生传》为代表作。
一、任性放诞,不拘礼法
二、无奈,苦闷,忧生
三、阮籍《咏怀诗》
“阮旨遥深”的艺术风格
咏怀诗其一
第二节嵇康的文学创作
嵇康,字叔夜,世人以官名尊称“嵇中散”(中散大夫),谯国铚(安徽宿县)人。
《晋书》本传称其四十岁时被杀。
嵇康的创作主要以文章著称,有《与山巨源绝交书》、《养生论》、《声无哀乐论》、《管蔡论》等名作。
嵇康之文气度俊伟,文辞壮丽,语多振绝,尤以思想新颖取胜,鲁迅称其“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
第三章两晋文学
第一节太康文坛第二节左思、鲍照与门阀制度第三节东晋文坛
v太康诗风的特点。
v左思、鲍照对门阀制度的抨击。
第一节太康文坛
“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太康文坛的作家:
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华丽繁缛诗风。
一、“悼亡”始祖——潘岳
v潘岳:
曾任河阳令、著作郎、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
赵王伦专政,中书令孙秀诬其谋反,族诛。
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为人为文的不统一
潘岳政治行为为人不齿,但他非常重视家庭生活,在亲情方面表现出真挚而丰富的内涵。
这就促成了他的代表作品《悼亡诗》的产生。
对后世影响极大,别开“悼亡”一体
二、太康之英——陆机
v陆机;字士衡,陆机的《文赋》是我国第一篇全面研究文学创作问题的重要的理论文章。
v陆机代表作品:
《赴洛道中作》。
作于三十岁应诏赴西晋首都洛阳途中。
这类表现忧思和宦游孤独的,抒发真情实感的诗歌是陆机诗中的佳作。
太康诗风总的特点:
繁缛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第二节左思《咏史》
●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表现其壮志高怀及寒士之不平。
第三节 东晋文学
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
司徒王导从子。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1、《兰亭集序》与兰亭诗
王羲之和朋友于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在兰亭聚会,欣赏山水,唱和赋诗,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作《兰亭集序》。
2、山水审美意识。
3、对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
v竹林七贤酣饮竹林,山水和文人在形式上和精神上融为一体。
二、东晋玄言诗
v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v盛行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v东晋玄言诗的特点:
: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钟嵘《诗品序》)
第四章陶渊明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
第三节陶渊明的杂诗和咏史诗第四节陶诗的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