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ocx
- 文档编号:3476004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98KB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ocx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试行)JTJ005-961总则、1.0.1本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制定。
1.0.2本规范适用于汽车专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义公路的新建、改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1.0.3为了加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管理,统一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保证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1.0.4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见附表1。
1.0.5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要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宜用环境影响矩阵筛选方法,见附表2。
1.0.6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经过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经济林带、大中城市的二级汽车专用公路,以及有特殊意义的公路,应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其格式和内容要求及印刷规格见附录A1、A2。
环境要素筛选认为必要时,应增设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0.7对于公路建设规模较小,沿线环境状况比较简单的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义的公路,可只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其格式和内容要求及印刷规格见附表A3。
1.0.8评价分为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预测年限取公路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
1.0.9本规范按现行国家标准编制,当新的国家标准颁布后,自动替换。
2社会环境影响评述2.1社区发展的影响2.1.1评述范围:
应是建设项目沿线的实际影响范围。
当实际影响范围难以确定时,宜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规定的直接影响区域作为实际范围。
2.1.2评述内容:
社区概况、人口结构、经济发展、路线对两侧交往的阻隔等。
2.1.3社区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2.1.3.1调查建设项目沿线的社区划分(以县或地、市为单位)、隶属管辖、地理位置、社区面积,评述建设项目对其影响。
2.1.3.2调查社区人口结构及影响分析1.调查社区内的人口分布、数量、劳力、文化结构及人口自然增长率。
2.评述建设项目对文化结构及劳动者就业的影响。
2.1.3.3调查社区经济发展及影响分析1.调查建设项目沿线工农业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年出口总额、粮食年产量等主要经济和产品指标,并计算其人均占有量,与该地区所在省(区)的人均占有量进行比较,评价其发展水平。
2.评述建设项目对社区主要经济指标和产品产量的影响。
2.1.3.4评价路线对两侧交往阻隔的影响1.调查人口居住分布、土地隶属状况、交往道路状况。
2.评述路线两侧对交往阻隔的影响,提出交往通道设置建议。
2.1.4评价因路线布设对社会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应提出降低或消除不利影响的方法和措施。
2.2居民生活质量和房屋拆迁的影响2.2.1评述范围:
同本规范2.1.1条。
2.2.2评述内容:
居民生活收入、公共卫生、文化设施、房屋拆迁等。
2.2.3生活质量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2.2.3.1居民生活收入调查影响区域内职工年人均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收入,并与该地区所在省(区)的人均收入比较,评述生活现状水平,分析建设项目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2.2.3.2调查社区内的万人占有医生数、公共医疗保健设施、人群健康状况,分析建设项目对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影响。
2.2.3.3调查社区内文化设施现状,分析建设项目对文化设施发展带来的影响。
2.2.3.4居民房屋拆迁。
要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线位和资料,对拆迁量较大的居民点,实地调查其居民的房屋状况,根据拆迁政策,提出拆迁安置建议。
2.3基础设施的影响2.3.1评述范围:
交通设施评述范围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给定的建设项目直接影响区域,其余项目评述范围为《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路中心两侧各200米范围内。
2.3.2评述内容:
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水利排灌设施及电力设施。
2.3.3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2.3.3.1交通、通讯设施1.调查交通、通讯设施现状,各种交通方式的通行能力,并分析其相互的关系。
2.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线位资料,建设项目对现有公路、铁路、航道、管道运输、航空及通讯设施的影响,应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2.3.3.2水利排灌设施1.调查评述范围内的水利排灌设施的使用现状。
2.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线位,现有水利设施与线位的相关位置,分析建设项目对水利排灌设施的影响,应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2.3.3.3迁移电力线和通讯管线。
调查迁移设施的类别和数量,并对迁移方案作出评述。
2.4资源利用的影响2.4.1评述范围2.4.1.1文物古迹评述范围是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范围内,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2.4.1.2资源开发利用的评述范围可适当扩大至直接影响区域范围。
2.4.1.3土地利用价值预测评价范围,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路线永久性利用的土地。
2.4.2评述内容: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文物古迹资源。
2.4.3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2.4.3.1土地资源路线永久性占地数量(水田、旱田等),农作物种植类别、单产及人均土地占有量、土地经济价值,对原价值及建路使用效益进行影响分析,提出对策。
2.4.3.2矿产资源1.调查矿产资源的种类、开发利用现状、使用的运输方式和流向。
2.分析项目建设期对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影响,应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对策。
2.4.3.3旅游资源1.调查已开发和未被开发的旅游资源在沿线的分布状况。
2.分析项目建设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路线经过地带对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可能造成的损害,应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止和治理措施。
2.4.3.4文物古迹资源1.路线经过文物古迹保护区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对其影响进行评价。
2.调查文物古迹保护区的保护级别,分布状况,保护价值和保护现状。
3.分析建设项目对文物古迹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应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2.5景观环境的影响2.5.1评述范围:
《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范围内有特殊景观要求地带,在重要景观较集中的区域评述范围可以适当扩大。
2.5.2评述内容:
在景观环境评述中,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筛选,对风景名胜资源较集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或路段作出评述。
2.5.3评述标准:
对作为评述内容确定的景观环境路段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及地方有关部门颁发的关于《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为依据进行环境评述。
2.5.4评述方法2.5.4.1调查区域内原有景观的地貌、植被、水体、建筑及现有社会基础设施状况,应评述路线布局及施工现场对景观的影响程度,确定景观环境区域路段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目标。
2.5.4.2公路的各种构造物,如桥梁、隧道、互通立交、排水构造物、防护工程和服务设施及深挖高填路段,应结合评述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和现有的人文景观对其建筑造型、色调、格局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作为景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为公路使用者提供安全、优美、舒适、整洁的旅行和休息环境的设计要求。
2.5.4.3路线经过较有名的和有影响的景观区域时,应有针对性地邀请设计、施工、风景园林、文物古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1野生植物与动物及栖息地的影响3.1.1评价范围:
一般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范围内。
对动物作评价时可按其活动规律适当扩大评价范围。
3.1.2评述内容:
主要指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自然保护区、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以及公路直接影响的其它自然植被、动物栖息地等。
3.1.3现状调查及评述3.1.3.1现状调查:
调查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分布概况、生活(生长)习性、活动规律、经济和学术价值等。
动物:
现存数量及栖息环境特征。
植物:
优势群落组成,植被覆盖率,公路用地,占用林地和草地面积或砍伐林木数量等。
3.1.3.2调查方法:
以收集当地文献资料为主,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应注重向有关专家咨询。
当植物既有资料不完全时,可针对沿线的主要植物群落,筛选出代表性的样点进行样方调查。
3.1.3.3现状评述:
主要对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及其栖息环境进行评述,对植被覆盖率进行说明等。
3.1.4预测评述3.1.4.1预测方法:
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或类比法,分析生存环境的变化对动植物个体和群落的影响。
3.1.4.2影响程度按表3.1.4分级。
影响程度分级表3.1.4无影响一般影响严重影响保护物种的数量、分布、生保护物种的数量、分布、生使保护物种数量减少或因生存环境均未引起改变存环境只产生一般改变,仍存环境破坏而迁移它处能正常生存3.1.4.3预测评述:
对自然保护区的整体影响,对植物生长分布及动物活动规律、栖息环境的影响:
对植被覆盖率的影响,根据预测及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评述影响范围、深度、形式和持续时间等。
3.1.5环保措施:
根据评述结论,综合建设项目的不利影响,对恢复生态环境及减少不利影响提出措施或建议。
3.2水土流失的影响3.2.1评述范围:
公路两侧路界内以及取、弃土(渣)场地等。
3.2.2评述标准:
采用路线经过地区多年平均水土流失量为参照量,按表3.2.2分级。
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表3.2.2级别侵蚀模数{t/km2年)}Ⅰ微度侵蚀(无明显侵蚀)<200.500.1000Ⅱ轻度侵蚀(200.500.1000)—2500Ⅲ中度侵蚀2500—5000Ⅳ强度侵蚀5000—8000Ⅴ极强度侵蚀8000—15000Ⅵ剧烈侵蚀>15000注:
由于各流域的成土自然条件的差异,可按实际情况确定土壤允许流失量的大小,从200、500、1000t/km2年起算,但允许值不得小于200或超过1000t/km2年3.2.3评述内容:
公路施工中高埴、深挖处的坡面及取弃土(渣)场地,扰动后容易引起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病害的路段。
3.2.4现状评述3.2.4.1现状调查:
调查沿线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别、地形、地貌、地质、植被覆盖率、降雨情况及土壤侵蚀模数等。
3.2.4.2现状评述:
给出调查各项目的结果,综合评述路线经过地区的国家、省(区)、县人民政府批准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和一般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情况。
3.2.5水土流失的侵蚀量预测水土流失侵蚀量水土流失侵蚀模数×水土流失面积1.水土流失侵蚀模数,宜采用路线经过地区的市、县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资料。
2.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可采用式(3.2.5-1)计算:
ERKLSP(3.2.5-1)各参数定义及选用见附录C1。
3.黄淮流域及以北地区可采用式(3.2.5-2)计算:
i1.4S0.93H0.76E9.35(3.2.5-2)C0.09各参数定义及选用见附录C1。
3.2.6预测影响分析:
根据预测结果,结合路线在施工期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程度,以及填、挖路段状况,分析路线在施工期和营运初期对沿线水土流失的影响,并提出治理措施或对策建议。
3.3农业土壤与农作中铅含量的影响3.3.1评价范围:
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范围内。
3.3.2评价标准3.3.2.1路线经过地区A层土壤中铅含量的评价标准,按式(3.3.2)计算。
BMD2(3.3.2)式中:
B——评价标准值mg/kg;M——路线经过省(区)内A层土壤中铅含量的几何平均值,mg/kg;D——路线经过省(区)内A层土壤中铅含量的几何标准差式中M、D取值,可从《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中查得。
当查不到M、D值时,可取未受污染的对照土样中铅含量均值为标准。
3.3.2.2A层土壤铅的环境容量限值(CK)。
酸性土地区(pHlt6.5)铅含量采用200mg/kg;中性和碱性土地区(pH≥6.5)铅含量采用300mg/kg。
3.3.2.3土壤铅污染等级划分见表3.3.2。
土壤铅污染等级划分表3.3.2污染等级非污染轻污染中污染重污染指数P值P≤1.01.0<P≤2.52.5<P≤7.0P>7.0注:
P为铅的环境评价指数。
3.3.2.4路线经过地区农作物中含铅限量标准:
按《食品中铅限量卫生标准》(GB14935—94)执行。
豆类≤0.8mg/kg;薯类≤0.4mg/kg;粮食≤0.4mg/kg;蔬菜≤0.2mg/kg3.3.3评价因子农牧业土壤中的铅(Pb)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等,测定其可食部位的铅(Pb)含量。
3.3.4现状评价3.3.4.1现状调查:
调查沿线评价范围内土壤的类型、现有铅污染排放源和排放量及其对土壤的影响程度,调查农作物种植种类、播种面积与亩产等。
3.3.4.2现状监测:
选取有代表性的农牧业土壤和农作物布设采样区。
布点原则和监测方法如下:
1.在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公路时,平原微丘区采用梅花形,山岭重丘区采用蛇形布点,每个区不少于3个采样点。
2.在评价范围内与二级以上公路并行或者相交时,筛选12个具代表性采样区,以原公路中心线为起点,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一侧,设置不等距的采样点,每个断面不少于3个采样点。
3.土壤和农作物应同点同时采样。
4.测试方法:
铅按《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其它因子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执行。
3.3.4.3现状评价,用评价指数法,按式(3.3.4)计算:
PC/B(3.3.4)式中:
P——铅的环境评价指数;C——铅的实际测试值,mg/kg;B——铅的评价标准值,mg/kg。
根据3.3.2条评价标准对土壤和农作物可食部位中铅含量的污染现状及其它因子含量作现状评价。
3.3.5A层土壤铅含量影响预测3.3.5.1铅含量预测按式(3.3.5-1)计算:
nWnB0KnKRnKnm(3.3.5-1)m1式中:
Wn——预测n年A层土壤中铅含量的累积量,mg/kg;K——铅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一般取95;B0——A层土壤中的铅含量背景值,mg/kg,从《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中查得;Rn——铅排放在A层土壤中的年输入量,mg/kg,其计算见附录C2;n——预测年数,年;m——营运年度,123...n。
3.3.5.2土壤铅环境容量按式(3.3.5-2)计算:
GQCKB0Cp(3.3.5-2)1000式中:
Q——土壤铅环境容量,g/公顷;CK——土壤中铅环境容量限值,mg/kg;B0——同(3.3.5-1);Cp——铅的输入增量CpWn,将式(3.3.5-1)中n20代入,mg/kg;G——每公顷耕层土的质量,kg/公顷。
3.3.5.3A层土壤中铅含量的预测评价1.评价方法:
用铅的环境评价指数法〔同式(3.3.4)〕进行,其中C值所表示的为铅的预测值。
2.预测评价:
根据土壤环境中铅含量预测结果和土壤铅环境容量,对评价范围内土壤中铅含量作出趋势分析,评述沿线土地利用前景以及土壤环境变化对农牧作物产生的影响。
3.3.6防治对策:
依据预测结果,结合公路沿线的具体情况,提出防治土壤铅污染的具体对策,对评价范围内土地的合理种植提出建议。
3.4水环境的影响3.4.1评价范围:
一般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范围内。
当遇到地方政府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源地,可扩大到1000米范围内。
按3.4.2评价标准: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有关规定执行。
3.4.3评价内容:
施工期污水、生活服务区污水和洗车污水,不得排入《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Ⅰ、Ⅱ类水域。
排入其它水域时,必须符合相应的水质标准。
不符合时要进行水质处理。
3.4.4评价因子:
PH值、铅(Pb)、CODcr、石油类、悬浮物。
3.4.5现状调查评述1.调查评价范围内地面水域及功能分类;2.调查了解工程的施工方案,生活服务区的位置及规模;3.调查公路建设项目两侧地表径流方位及水域功能;4.调查评价范围内现有水污染排放源;5.对水环境现状进行评述。
3.4.6污水排放预测评价3.4.6.1生活服务区污水排放预测量按式(3.4.6-1)计算:
QsKq1V1/1000(3.3.6-1)式中:
Qs——生活区污水排放量,t/d;,L/(人.d)q1——每人每天生活污水量定额(按附录C表C2选用);V1——生活服务区人数,人;K——生活服务区排放系数,一般为0.60.9,北方取小值,南方取大值。
生活污水成分参考值见附录C表C3。
3.4.6.2冲洗汽车用水预测量按式(3.4.6-2)计算:
Qqq2V2/1000(3.3.6-2)式中:
Qq——冲洗汽车污染水排放量,t/d;q2——冲洗一辆汽车用水量,L/辆(按附录C表C3选用);V2——冲洗车辆数,辆/d按预测昼间交通量的2计。
冲洗汽车污水成分参考值见附录C表C4。
3.4.6.3当取样测试有害成分含量值高于排放标准时,必须进行污水处理。
当排放污水难以取样时,可参考附录C表C3、C4中有害成分含量值和排入水体标准值比较,决定排入污水是否应处理。
3.4.7保护和治理措施1.当路线经过当地政府部门确定的饮用水源地时,应对公路选线、桥址选择提出水环境保护要求。
2.对不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污水,应提出治理措施。
3.交通事故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时,应提出应急处理措施。
4环境空气影响评价4.1一般规定4.1.1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公路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依据建设规模、污染特征、环境条件、保护对象的环境功能要求以及当地环境质量现状等,一般路段评价从简,敏感路段应适当加深。
4.1.2评价范围: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范围内,如果在评价区内或边界外附近含有城镇、风景旅游区、名胜古迹等法定保护对象时,评价距离可适当扩大到路中心线两侧300米范围内。
4.1.3评价因子:
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总烃THC和总悬浮颗粒物TSP。
4.1.4评价内容:
CO、NOx作现状监测和预测评价;TSP只作现状监测与评价;THC只作排放总量计算。
4.1.5评价标准: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4.1.6评价方法4.1.6.1评价按路段进行,在路段内采取“以点为主,点段结合,反馈全线”的评价原则。
4.1.6.2评价路段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预测交通量、气象、工程及地形环境特征划分,并选具有代表性的路段进行评价。
4.1.6.3环境空气敏感点应作逐点评价;交通枢纽、高浓度污染区宜进行单独评价。
4.1.6.4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采用模式计算或类比法。
4.1.7施工期可不作污染浓度预测计算,必要时可作类比估算与评价。
4.2环境现状评价4.2.1现状调查4.2.1.1调查沿线地形、地貌特点和现有工业污染源的排和特性,收集当地政府制订的功能区划分、环境空气质量执行标准和发展规划,划分评价路段,确定环境空气敏感点。
4.2.1.2收集评价区内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各点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值、超标量和变化趋势等。
4.2.1.3收集评价路段近13年常规气象资料,包括年、季、月的气压、气温、降水、湿度、日照、主导风向、平均风速、稳定度出现频率等项内容。
4.2.2现状监测4.2.2.1充分利用已有的空气环境质量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当没有资料或资料不完整时,应进行现状监测。
4.2.2.2采样、样品分析执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4.2.2.3监测布点:
以环境空气敏感点为主,兼顾全路均布性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路建设 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