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浅谈班级管理的一点体会2.docx
- 文档编号:3473249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9.56KB
整理浅谈班级管理的一点体会2.docx
《整理浅谈班级管理的一点体会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浅谈班级管理的一点体会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浅谈班级管理的一点体会2
1.正切:
如果一条直线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两个,就可推出第三个.
施工单位代表(签名):
日期:
?
室外天线的馈线连接头必须根据馈线安装方向先用绝缘胶带从下方向上方缠绕一遍,再用防水胶泥保护,最后再用绝缘胶带从下方向上方缠绕一遍,以便于后期更换或维修
?
安装室外天线的支架或铁塔应与楼顶接地系统良好连接
(2)如圆中有直径的条件,可作出直径上的圆周角.(直径添线成直角)
日期:
建设单位代表(签名):
日期:
名称及图号名称
3标签采用防水标签,为防止标签脱落,应使用透明防水胶带密封或尼龙扎带捆扎□通过□未通过浅谈班级管理的一点体会
浅谈班级管理的一点体会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要搞好班级工作,应该坚持”一个标准”,调动”两个积极性”,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
使学生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坚持”一个标准”,即是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
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处理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
这些年来,我坚持了一个标准,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转了班风。
调动”两个积极性”。
一是要尊重每个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要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使他们与你无拘无束地相处,他们必然会对你敬而近之,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
二是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每期我们班的”八分钟自主活动”内容的安排、少先队活动计划以及班级评比标准,都采用征稿的形式,发动全班同学献计献策,再结合老师的见解,取得共识,大家共同制定和执行。
学生愿意干的事,干起来热情高,干劲大,成效也好。
三是要求全班同学参加日常管理形成轮值制度,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管理好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是在各项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
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份,绝无局外之人。
调动”三个方面”的力量,即是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
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教育手段。
我班有位同学长期放学不按时回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不想上学,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与家长商定:
放学后由家长亲自到校接他回家,或通过《家长联系簿》由老师签注每天放学离校时间,再由家长签注到家时间,以杜绝他与坏人接触的机会,平时注意关心和提醒他,稍有进步就给于表扬和鼓励。
坚持了一学期,该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还经常结合时事政治,强化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坚持下面教育和引导。
如抗洪救灾、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勤奋学习等感人的事例级学生树立榜样。
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
”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
”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诚长。
我班采取多种形式的班队会,针对性的主题会,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制度化的班级周评小结等,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即指少先队中队委、小队委、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
这四套班子是班级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模范作用如何,他们对班级管理的成效如何至关重要。
在选举这些干部时,我坚持做到:
人人参与竞选,力求把大家信赖的好同学推选出来,使他们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每次主题班会,每次大型活动都要求班委全部亮相并轮流登台,使每个人都能策划活动、主持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才干,把班级各项活动开展得形式多样。
三是对四套班子既严格要求大胆压担子,也处处从各方面关心支持他们,尤其在工作细节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只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必须五个方面一起抓,它们是相互相存,相互促进的。
特别在体美劳方面不忽略,不轻易取消学生体育活动的机会,并积极参加他们的活动;其次制度化地安排好每天的卫生劳动;第三,利用班会和其他活动,尽可能渗入娱乐性的文体内容,例如每天的八分钟活动,班级竞赛活动等,以达到活跃身心,调剂生活,融洽关系,”一箭三雕”的目的;第四,在班级管理和有关活动中发动有一技之长的同学多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以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第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通过参赛,增强大家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浅谈班级管理的一点体会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要搞好班级工作,应该坚持”一个标准”,调动”两个积极性”,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
使学生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坚持”一个标准”,即是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
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处理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
这些年来,我坚持了一个标准,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转了班风。
调动”两个积极性”。
一是要尊重每个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要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使他们与你无拘无束地相处,他们必然会对你敬而近之,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
二是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每期我们班的”八分钟自主活动”内容的安排、少先队活动计划以及班级评比标准,都采用征稿的形式,发动全班同学献计献策,再结合老师的见解,取得共识,大家共同制定和执行。
学生愿意干的事,干起来热情高,干劲大,成效也好。
三是要求全班同学参加日常管理形成轮值制度,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管理好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是在各项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
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份,绝无局外之人。
调动”三个方面”的力量,即是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
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教育手段。
我班有位同学长期放学不按时回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不想上学,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与家长商定:
放学后由家长亲自到校接他回家,或通过《家长联系簿》由老师签注每天放学离校时间,再由家长签注到家时间,以杜绝他与坏人接触的机会,平时注意关心和提醒他,稍有进步就给于表扬和鼓励。
坚持了一学期,该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还经常结合时事政治,强化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坚持下面教育和引导。
如抗洪救灾、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勤奋学习等感人的事例级学生树立榜样。
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
”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
”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诚长。
我班采取多种形式的班队会,针对性的主题会,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制度化的班级周评小结等,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即指少先队中队委、小队委、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
这四套班子是班级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模范作用如何,他们对班级管理的成效如何至关重要。
在选举这些干部时,我坚持做到:
人人参与竞选,力求把大家信赖的好同学推选出来,使他们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每次主题班会,每次大型活动都要求班委全部亮相并轮流登台,使每个人都能策划活动、主持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才干,把班级各项活动开展得形式多样。
三是对四套班子既严格要求大胆压担子,也处处从各方面关心支持他们,尤其在工作细节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只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必须五个方面一起抓,它们是相互相存,相互促进的。
特别在体美劳方面不忽略,不轻易取消学生体育活动的机会,并积极参加他们的活动;其次制度化地安排好每天的卫生劳动;第三,利用班会和其他活动,尽可能渗入娱乐性的文体内容,例如每天的八分钟活动,班级竞赛活动等,以达到活跃身心,调剂生活,融洽关系,”一箭三雕”的目的;第四,在班级管理和有关活动中发动有一技之长的同学多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以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第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通过参赛,增强大家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无为”管理艺术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社会现象的组成部分,要深刻认识教育现象,必须把它放到社会大背景之中,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改革开放的时代,使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
现代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
给人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同时要求人有更高的自觉、更严的自律。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连学者群的著作《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在绪论中指出:
“无为管理”这个概念的诞生,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它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无为思想体系与现代管理科学体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与机缘下水到渠成的融合”是一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崭新的管理学科。
无疑,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应从无为管理的思想中得到启示,从教育哲学上找到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当前,相当多的空洞、枯燥的说教(包括学校与家庭)与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教育中,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的事屡见不鲜。
那么,体现无为管理思想的“无为”教育艺术能不能给我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途径和方法呢?
“无为”教育艺术的研究对象与特征 以教育意识为核心,教育过程表现为四种模式:
第一种,教育者有明显的教育意识,被教育者有明显的被教育意识。
在学校和家庭中,这种模式最普遍。
在一所市重点学校中,成功地组织了“热爱生命”的主题班会。
学生到自然博物馆参观“人之由来”展览后写了观后感,请家长到学校来参加班会。
班会上,家长纷纷讲述了十月怀胎的艰难,为了保胎不挤公共汽车上班,坚持步行顶风冒雨;为了保胎感冒发烧不敢多吃药……让学生了解了母亲怀胎的生理反应。
这一别开生面的班会,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懂得了孕育生命的艰难,懂得了生命不属于自己的道理,悟到了孝敬父母、珍惜生命的道理。
教师、家长、学生都明确参加班会的目的,教育意识贯穿全过程。
第二种,教育者有明确的教育意识,但被教育者没有意识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一位父亲带3岁半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了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坑里去玩儿。
当儿子玩得高兴时,爸爸蹲在不远的地方,不让儿子看见。
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
爸爸一声不吭,装没听见,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爸爸还是不理他。
于是他连哭带骂:
“坏爸爸,大坏蛋!
呜呜……”叫喊哭骂儿句都不见爸爸露面,儿子只好自己在坑里想办法,终于发现了坑边的土阶梯,便手脚并用地爬上来了。
当他发现爸爸就在坑边一棵大树下蹲着时,便惊喜地扑上去,高兴地摸着小拳头不无自豪地说:
“是我自己爬上来的!
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来!
” 爬坑,孩子感悟到“我行!
”,收到了父亲预期的效果。
这不正是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吗?
不正是家长的“无为”创造了孩子的“有为”吗?
这不是比空洞的说教高超得多吗?
这是“无为”教育艺术的典型事例。
教育者用心构思,去创设一种情境,引导一种经历,让学生和孩子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得到感悟,完成精神的升华。
这样的教育艺术是多么有魅力呀!
难道不令人神往吗?
第三种,教育者没有教育意识,但受教育者往往在意外中受到教育。
一位母亲发烧躺在床上,对女儿轻声地说:
“真想吃口西瓜”。
女儿却只是想有一堆数学题还没做,望着阴沉沉快要下雨的天,怕耽误时间不理茬儿。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她表姐急冲冲地闯进来:
“姨,姥姥又喘起来了,脸发白,昏过去两次了。
”只见她妈妈一愣,立即翻身下床,抄起大衣,拉起表姐就往外走,边走边嘱咐表姐去换氧气,竟没理会女儿递给她的雨伞。
妈妈急匆匆地走了,女儿举着雨伞站在雨里,好久好久。
她的心怎么能平静呢?
妈妈重病在身,可她为了母亲却不顾自己。
她想吃一口西瓜,我却不敢接她的话茬儿……。
这位中学生在《西瓜代表我的心》的作文中写道:
“那雨夜好长好长啊!
也就是自那雨夜以后,我惊异地发现我长大了,变成了懂事的大姑娘。
在母亲节到来的时候,我要去买一个大西瓜给妈妈,西瓜代表着女儿一颗爱妈妈的心。
” 母亲的身教促使孩子开悟,这是成功的无言之教一例。
母亲并不是有意示范,女儿也并不认为母亲的行动是用意在教育她。
但母亲的行动本身完成了一个教育过程,受教育者在对比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第四种,教育者没有教育意识,但被教育者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能主动接受教育。
一名中学生仰慕某语文教师已久,但未分到该老师班里。
一次该老师来班里监考,喜出望外。
因试卷印刷模糊,老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鹤”字。
全班同学都停止了答卷,欣赏起优美的书法。
这一个字,给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
由于敬佩,在学校中学生模仿老师的宇,文如其师,字如其师的现象相当普遍。
“一字之师”令学生终生受益,可见“无为”教育艺术的魅力。
从对四种教育模式的简要分析中,我们注意到教育意识在“有”“无”之间的转换。
最有教育艺术的是,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这可谓“不教而教”。
“不教而教”可称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结晶中华民族智慧的成语中“不……而……”也反映了这种特有的事物发展规律。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在手上同时写出“火”字,可谓“不谋而合”。
诸葛亮在城楼抚琴观景惊退司马懿大军,堪称“不战而胜”……。
“不言而喻”、“不期而遇”、“不求而得”、“不翼而飞”、“不寒而栗”诸多成语概括了生活中的这一类经验。
以“不教而教”为主要特征的“无为”教育艺术(教育艺术的极致,可简称为“无为”教育),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教育过程。
“无为”教育要研究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和技巧,如何使教育魅力无所不在:
“无为”教育要研究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即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开悟过程及规律。
“无为”教育艺术的特征 1.教育意图的隐蔽性: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集中概括了“无为”教育的首要特征。
前文中所述一父亲让幼儿自己从坑里爬出来的做法,具有教育意图的隐蔽性。
《北京日报》曾以《不教而教的启示》为题刊登了这样一个教育故事:
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
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
突然,她听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赞许,老人说:
“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
”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
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
“谢谢,拉得真不错!
” 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忙问是什么名师指点。
这时,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且她的耳朵从未聋过。
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
她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智慧。
女孩每天为残疾孤寂的老人拉琴,从中悟到艺术的价值和魅力,琴德、琴艺都得到升华。
这个传奇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无为”教育的哲理。
2.教育手段的间接性:
常用的直接的教育手段,如:
讲课、报告、参观、访问、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谈话… 而不运用某些直接的具体手段,教育者的有些行为,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觉悟。
这种间接手段,有时更有力量。
一位母亲怕耽误孩子的学习,风尘仆仆赶了几十里路,把儿子落在家里的书送到学校,然而这本书却是孩子在家里看的一本小说。
母亲的行动震撼了孩子的心,使他强烈感受到深沉的母爱。
不识字的母亲并没有如常人一样讲刻苦学习的道理,却收到了促使孩子猛醒,从此用功读书的效果。
此处无言胜有言。
3.教育者身教的示范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
华北油田第五中学的教学楼上醒目地书写该校的办学思想: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通俗而又深刻地阐明了教师示范作用的重要性。
的确,教师无小节。
选择了这种职业,就应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自然,教师的示范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教学上。
教师示范,不仅要体现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而且要体现出思维品质和哲学高度。
应既是学科课,又是哲学课,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启迪智慧。
平常常说的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
弦外之音最动听,感受的是乐曲的美和心灵的美。
4.受教育者亲身经历的体验性 应该说,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不会有觉悟。
“无为”教育是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我行!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获取知识如此,提高觉悟也必须有真切的体验。
学生必须通过行为体验,方能感悟人生。
北京有一位“十佳少年”,她从美国回来,是自己到学校办的转学手续,没有父母陪同。
这位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所以,有的教师写文说:
“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心的有效途径”,这是很有道理的。
体验成功,实施“我行教育”,大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国青年报》创办了“给你自信夏令营”,提供了“我行教育”的宝贵经验。
“无为”教育艺术的哲学基础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
“无”与“有”,“主导”与“主体”各是一对对立的哲学范畴。
从哲学基础上来认识“无为”教育艺术,首先要正确认识“无”。
老子指明: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显然,老子阐明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是潜在的“有”,“有”是显现的“无”。
正如计算机技术二进制的“0”和“1”,是低电位和高电位,否定或肯定的寓意一样。
无和有是事物两种存在表现形式。
无、有合二而一,融为一体,相伴相随。
如,无更多的限制,则有更多的自主……同出而异名。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许多“无中生有”的生动写照。
如白居易诗中所写“别有幽愁怨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鲁迅诗“万家墨面没篙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与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音乐家说,休止符比任何一个音符的含义都丰富,一首名曲要善于使用休止符。
《国歌》的乐曲空半拍起,正是对“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最有力的呼唤。
有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为“无声而有音乐般的轻重疾徐,无色而有图画般的光辉灿烂”。
以上所说,不仅是无中生有,甚至是无胜于有了。
纵观世上万事万物,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属于有形有象的事物:
另一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听不到的无形无象的事物。
前者人们比较熟悉,也研究较多,而对无形无象的事物,则研究难度较大。
比如,人体经络是客观存在,但看不见,摸不着。
针灸专家祝总骧教授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带领一课题组花了二十多年时间,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才验证了人体经络线与古代针灸铜人所标画的一致。
又如,“黑暗”一词,黑是一种可观的颜色,而暗则是一种视觉和心理的感觉。
汉语中此类结构的词还有许多,象“光明”、“声音”……语言现象反映的是生活现象,表明事物有可以言传的,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或者说,有的靠感知,有的靠感悟。
思维学家专门提出“意会思维”进行研究,是很有道理的。
汉语成语中“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等指出了常规思维有不能达到的境地,即微妙的境界,故老子日“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真正懂得了”无”、“有”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
老子指明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消极无为。
“无为”的正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所不为,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的意思。
在这里,“道”和“无”是同一个意思,是通用的。
所以“无为”即是“道为”。
道,揭示的是规律。
无为,即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无为”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最高的法则。
“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
汉字把“人”“为”合而为“伪”字,不正警示人们背道的人为是虚假的吗?
只有“道”、“自然”才是真。
要去伪求真,则需“无为”。
柳宗元的名文《种树郭橐传》中以种树讲哲理,种树高手“能使树活得长,长得快,不过是按照树生长的自然规律,充分适应它的天性而已”并不是人的能耐。
这是“无为”思想的生动说明。
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要促进“主体”的发展,其真谛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则应开发潜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其开悟。
“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
这一过程是因势利导,是教育者的“无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
“无为”教育艺术常用法垂范:
教育者的示范,无言的身教。
古人云:
“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
青少年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
身教好,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学校新教学楼的垃圾道堵了,总务处在道口旁贴了个封条——“禁止倾倒”。
在此后的两个月里,学生们扫除后都要穿过操场,将垃圾倒在老楼的垃圾道里。
校长手术后上班了,他发现封条后便抄起铁棍通垃圾道。
一位看到的老师告诉他:
“总务处已贴了告示”。
校长说:
“你家的下水道堵了,是不是也贴上封条不用了?
”教师无言以对。
“要把学校也当成自己的日子一样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整理 浅谈 班级 管理 一点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