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知识总结.docx
- 文档编号:3468557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0.54KB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知识总结.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知识总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统一
1.隋朝建立:
背景:
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是北周,北周末年时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建立三要素:
时间:
581年 建立者:
隋文帝杨坚 都城:
长安
2.隋朝统一:
背景:
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是陈,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概况: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的统治:
内容:
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
二、开通大运河
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
隋文帝 605年开始开凿
概况:
一条: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两长:
全长2000多千米
三点:
中心洛阳 北端涿郡 南端余杭
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评价/作用:
①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②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创立: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
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③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④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原因:
①隋炀帝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劳民伤财②隋炀帝多次巡游,奢侈无度③隋炀帝三征东辽,民不聊生。
农民起义:
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最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
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唐高祖李渊
建立三要素:
时间:
618年 人物:
唐高祖李渊 都城:
长安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1.唐太宗继位:
626年,唐朝的第二个皇帝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
2.治国措施:
①用人上:
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eg:
魏征——“镜子”, 房玄龄、 杜如晦(房谋杜断)
②政治上:
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③经济上:
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治国效果:
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注:
评价唐太宗:
①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②他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③但他也有过失之处,晚年崇尚迷信,但是总体说功大于过。
三、女皇帝武则天
1. 武则天即位:
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高宗去世后,她先后废掉两个已做皇帝的儿子,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周。
她是中国历史是唯一的女皇帝。
2.治国措施: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③减轻人民负担,注重发展生产;
3. 治国效果:
经济继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评价武则天)
四、“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1. 唐玄宗即位:
唐玄宗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
在位期间,年号“开元”。
2. 治国措施:
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eg:
重用姚崇、宋璟 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治国效果: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注:
汉唐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
③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 ④生产工具革新促进经济发展;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注:
汉唐出现盛世局面给我们的启示: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②要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
③统治者必须自身的执政素质。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 农业繁荣的表现:
①垦田面积扩大 ②生产技术(曲辕犁、筒车)③ 兴修水利
2. 手工业繁荣的表现:
①纺织业:
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②陶瓷业: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3. 商业繁荣的表现:
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注:
唐朝时期是市、坊分开的
市:
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
坊:
长安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朝与西域的关系:
唐初东、西突厥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2. 民族政策: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天可汗”。
3.民族交融的方式:
①杂居、通婚 ②少数民族在朝廷中担任官职
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④设置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4.唐与吐蕃的关系:
1)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意义: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3)唐穆宗时期,唐与吐蕃定力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李白--诗仙--盛唐时期,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
杜甫--诗圣--唐由盛转衰,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中唐时期,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2.书法:
代表人物: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3.绘画:
唐朝的绘画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
阎立本,擅长画人物画,如《步辇图》
吴道子--画圣,注重线条变化,如《送子天王图》
※※注:
唐朝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繁荣;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③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④对外开放政策,注意吸收国先进文化。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朝与日本的交流
1. 遣唐使: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影响:
遣唐使唐朝的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鉴真东渡 时间:
唐玄宗时期
人物:
鉴真,扬州大明寺高僧,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
贡献:
①在日本传授佛经②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③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影响:
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朝与新罗的交流
表现:
①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②新罗模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科举制③朝鲜音乐也传入中国
三、玄奘西行——唐朝与天竺的交流
时间:
唐太宗贞观年间
人物: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在那烂陀寺游学
贡献:
①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②口述《大唐西域记》,主要描绘印度、中亚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注: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具备哪些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
不屈不挠、不畏艰险、敢于牺牲
※※注: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①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具有吸引力
②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周边国家重视与唐朝的交往
④对外交通发达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概况:
唐玄宗后期天宝年间(755—763年) 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起叛乱。
2.原因:
①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日益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③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④边将安禄山势力逐渐扩张。
3.影响:
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②唐朝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尖锐;③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
1.原因: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藩镇割据②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影响:
在黄巢的率领下,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三、唐朝灭亡
朱温先投降唐朝再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了朝政。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四、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概况:
五代:
黄河流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十国:
(9个南方政权+1个北汉),南方的吴、南唐、吴越、前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北方太原的北汉,共十个。
2.实质: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影响:
①北方政权更迭,动荡不安;②南方相对安定;
③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注:
兴衰成败的历史规律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②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
③统治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勤政爱民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
时间:
960年 人物:
赵匡胤 都城:
开封/东京
事件:
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
2.北宋统一:
采用先南后北的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但是并没有统一全国)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兵—加强兵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②控制军队调动③经常调换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权—加强行政权:
中央:
削弱相权(设副宰相、设多重机构)
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②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钱—加强财权: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作用:
宋朝把中央集权被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
2.表现:
①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北宋发展科举制的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影响:
积极: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弊端:
①军队战斗力减弱②政府办事效率低下③增加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 辽、西夏政权的建立
名称
建立时间
民族
杰出首领
都城
辽
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北宋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开封/东京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
2. 契丹族兴起的原因:
隋唐时期,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等行业
3. 契丹政权的发展: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4. 党项族兴起的原因:
唐朝时,党项族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5. 西夏政权的发展:
仿效唐宋制度,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与北宋关系的变化:
战→→和
辽太宗时——占幽云十六州;
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互通史节;
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
2.宋真宗时期——从澶州之战到澶渊之盟;
澶州之战——战: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寇准劝皇帝亲征,士气大振。
结果宋军打败辽军。
澶渊之盟——和:
宋辽和议,辽军撤退,签订“澶渊之盟”,①宋朝给辽岁币②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注: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对辽:
不胜而胜,获得大量岁币,经济实力增强
对北宋:
①屈辱的条约,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造成北宋积贫积弱;②保持了和平局面,有利于北宋经济发展
对中华民族:
①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②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与北宋关系的变化:
战→→和
战:
元昊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双方损失惨重
和:
西夏与北宋和谈,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注:
对辽、西夏与北宋关系的认识:
①有和有战,和是主流;
②他们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③对中华民族来说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 生活区域:
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白山黑水)一带
2. 生活特点:
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3. 女真族的发展:
11世纪末,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2世纪初期,阿骨打起兵抗辽。
4. 建立政权:
1115年,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会宁);
5. 发展壮大:
模仿汉制,颁行文字,发展生产
二、金灭辽及南宋
1.金灭辽
背景:
辽的统治危机重重;北宋借金兵攻辽想收复之前的失地,相约夹击辽朝。
过程:
北宋出兵伐辽,被辽打的惨败;金军势如破竹,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
结果:
1125年,金灭辽
2.金灭北宋
背景:
北宋政治上的腐朽和军事上的无能,金灭辽后继续灭宋
过程:
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求和,被金军俘虏。
结果: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1127年,赵构(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杭州)
2.南宋抗金代表——岳飞
岳飞贡献:
①收复许多失地②取得郾城大捷
岳飞被杀:
宋高宗、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注:
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
①岳飞抗金是正义的,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②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抗金斗争,屡建战功。
③冤死使人民对他更加同情怀念。
3.宋金和议(“绍兴和议”)
内容:
①南宋向金称臣②南宋给金岁币③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结果:
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
评价:
①割地、称臣体现了和约的不平等,“岁币”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
②南宋与金对峙,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现,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①南方战乱较少
②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主要原因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
2.农业发展的表现
(1)粮食作物(水稻):
①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并培育优良品种
②推广复种技术(双季稻)
③宋朝时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苏湖(常)熟,天下足”。
※※注:
农业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经济作物:
①南方普遍种植茶树
②棉花种植由广东、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长江流域)。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①北宋时,南方(四川、江浙)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②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
2.制瓷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①五大名窑:
定窑、汝窑、钧窑、哥窑(冰裂纹)、官窑
②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南宋时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③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造船业:
①广州、泉州 、明州的造船业世界领先
②建有世界最早的船坞(北宋东京郊外)
③南宋沿海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先的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国内商业: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①商业城市兴起(开封和杭州)。
经商打破空间(坊、市)和时间(早市、夜市)的限制
②乡镇形成草市
③市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2.海外贸易:
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②中国商船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④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外国人居住区:
蕃坊)
※※注:
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①政府鼓励
②造船业发达
③航海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宋朝时发明指南针
④陆上丝绸之路中断
3.纸币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是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原因:
①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②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
作用:
促进商业的发展
四、宋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 蒙古族兴起:
活动在大兴安岭,过游牧生活,内部部落众多,战争频繁。
2. 蒙古政权建立:
1206年,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3. 蒙古政权发展:
建立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创制文字
※※注:
蒙古族统一的原因:
①人们渴望统一
②铁木真具备领导能力
③铁木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 蒙古灭西夏:
1227年,蒙古军队灭掉西夏。
(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去世)
2. 蒙古灭金:
1234年,蒙古灭掉金。
3. 蒙古灭金后,南宋与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这种局面持续了40多年。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 元朝建立: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迁都大都(今北京)
2.元朝统一: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3.元朝统一的意义:
①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王朝
④促进民族融合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⑤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
※※注:
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秀夫。
※※注:
如何看待元朝统一与文天祥的抗元?
①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②元朝的统一具有进步性,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③文天祥抗元具有正义性,抗元失败后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
1. 元朝的地位: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 元朝的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 民族融合:
元朝时,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二、行省制度
1.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了加强对辽阔的疆域的统治,巩固统治,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行省制度的内容:
中央:
中书省——行政,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政务;
枢密院——军事;
御史台——监察。
地方:
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中书省;
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
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注:
行省制度的影响:
①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
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 总原则:
因地制宜管理边疆
2. 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意义:
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意义: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4.西藏——蒙古时期:
招降、设驿站
——元朝时期: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
意义: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促进了民族交融。
※※注:
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结束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大体确定了中国疆域的轮廓
③极大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大城市的表现:
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2.著名都市:
北宋开封,最为繁华的大相国寺每月有庙会、元宵时有乐棚。
南宋临安
元朝大都
3.丰富的文化生活
出现原因: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②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表现:
1)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勾栏,既有娱乐活动,又有商业活动。
2)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更为发达。
3)戏剧表演——杂剧,形成于宋代,在元兴盛起来,是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4)传统节日——春节(宋代最重要的节日,当时称元旦)、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有了,一些节日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二、宋词
1. 含义: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2. 发展:
唐朝时就已出现,宋代大大发展,成为宋朝的主要文学形式
3. 词牌:
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格式,叫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4.代表人物:
人物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时代
北宋
两宋之交
南宋
派别
豪放派
婉约派
豪放派
词风
豪迈飘逸,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委婉
细腻
清秀
雄奇扩大
气势磅礴
震撼人心
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三、元曲
1.出现:
元朝戏曲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2.含义: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
3.代表作:
《窦娥冤》,作者关汉卿
4.代表人物: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四、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 作者:
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
2. 体例:
编年体通史,
3. 内容: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16个朝代。
4. 意义:
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5. 史学双璧:
司马迁的《史记》and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 雕版印刷术
发明:
隋唐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缺点:
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刷一种书籍
2.活字印刷术
发明:
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用胶泥刻字。
印刷过程:
胶泥刻字→→烧制子模→→排字固版→→印刷拆板
优点:
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经济、省时。
发展:
北宋泥活字→→木活字→→转轮排字法→→元朝铜活字印刷
外传:
13世纪时,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东南亚,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蒙古西征时传到欧洲。
影响:
①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②降低了制书成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二、指南针的应用
1.司南:
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2.指南针
发明:
宋代时,人们利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就是罗盘/指南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七 年级 历史 下册 考点 知识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