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解读.docx
- 文档编号:3467735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35KB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解读.docx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解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解读
一、总体印象:
与2005年指南比较,2010年更新版表达更简洁,条理更清晰,对抗病毒治疗和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更重视,对特殊情况的处理更具临床操作性。
尽管也有缺点,但瑕不掩瑜。
二、大致内容:
2010年更新版目录共有19章节,2005年指南为21章节。
绝大部分章节编排沿用了2005年指南的顺序,前10章节完全相同。
删除了原来的第11章节“抗病毒治疗应答”,改为附件2“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名词解释”。
删除了原来的第16章节“关于联合治疗”。
删除了原来的第20章节“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和流程”,并修改了附件3“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一般流程图”予以替代。
将原来第17章节“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中的第8条“其他特殊情况的处理”独立成章为2010年更新版的第16章节“特殊情况的处理”。
三、细节变动(以2010年更新版章节为序):
1.病原学:
2010更新版更为简洁,删除了2005年指南中“HBV含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ORF)”、“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变异”“P基因变异”等描述,尤其是P基因变异的描述,与现在的认识相距甚远,删除比较合适。
关于基因型,2010年更新版指出HBV已发现有A~I9个基因型,2005年指南中是8个基因型。
并指出“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2.流行病学:
2010更新版的亮点是加入了2006年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2005年指南中广为传播的“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就此成为历史。
2010年更新版明确指出“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虽然文字内容与2005年指南无差别,但态度更坚决,有利于对公众的科普宣传和反对乙肝歧视。
3.自然史:
2010年更新版最大的变化在于“婴幼儿期HBV感染的自然史”,划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与2005年指南比较,加入了“再活动期”。
这个改动相当重要,在接下来的定义中,将再活动期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联系起来,凸显了“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性。
2010年更新版关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危险因素的描述,较2005年指南更为清晰。
4.预防:
2010年更新版比较大的变化,是关于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在接种对象中较2005年指南增加了“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与政策遥相呼应。
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的处理,2010年更新版更具操作性,明确提出“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接种一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5.临床诊断:
2010年更新版的临床诊断完全沿用2005年指南。
有趣的是关于“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描述略有不同,在“失代偿期肝硬化”中,删除了2005年指南中“多有明显的肝功能失代偿,如血清白蛋白<35g/L,胆红素>35μmol/L,ALT和AST不同程度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A)<60%”这一段话,这与丁香园感染版前一阶段关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探讨相映成趣。
6.实验室检查:
2010更新版中“生物化学检查”、“HBV血清学检测”内容无更改,个人以为这是很大的缺陷,近几年“HBsAg定量”、“HBeAg半定量”的研究很多,对临床的影响巨大,尽管有些文献尚有争议,但也应在指南中得到应有的体现,而且,在2010更新版的干扰素治疗中,又突然提到“有研究表明,在PEGIFN-a2a治疗过程中,定量检测HBsAg水平或HBeAg水平对治疗应答有较好预测作用”,做为完整的指南,在实验室检查这一部分缺乏铺垫。
2010更新版关于“HBVDNA定量检测”,提出“HBVDNA的检测值可以国际单位(IU)/mL或拷贝/mL表示”,这是个亮点,但接着又说,“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1IU相当于5.6拷贝”,解释有些太简单,具体的缘由,感兴趣的朋友可参考yangruifeng103站友在感染版的发帖。
7.影像学诊断:
2010更新版的亮点是在“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中,增加了“了解有无肝硬化”,突出了肝硬化在肝病进程中的重要性。
而且,2010更新版增加了有关“肝脏弹性测定(hepaticelastography)”的内容,并指出了其优势和测定值的影响因素。
8.病理学诊断:
2010年更新版提出了“肝组织活检的目的”,是“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变程度、排除其他肝脏疾病、判断预后和监测治疗应答”。
并指出“慢性乙型肝炎的组织学诊断内容包括有病原学、炎症坏死活动度及肝纤维化的程度”。
9.治疗的总体目标:
2010年更新版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中,再次强调了“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删除了2005年指南中“或消除HBV”的字样。
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增加了“抗氧化”字样,仍然强调了“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10.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
2010更新版中该章节的描述颇有临床指导价值,其中的亮点是“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包括“
(1)对ALT大于正常上限且年龄>4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III)。
(2)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活检;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59](II)。
(3)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III)”尽管证据等级没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支持,但毕竟给临床实践指出了方向,这一点,确实指南了。
当然,2010年更新版中在该章节中出现了数字上的错误,将“HBVDNA≥105拷贝/ml和HBVDNA≥104拷贝/ml”都“相当于2000IU/mL”了,相信是编辑校对的失误,印刷版会更正的。
11.干扰素治疗:
2010年更新版指出“我国已批准普通干扰素?
(2a,2b和1b)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2a和2b)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在“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中,2010更新版中关于“下列因素者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由2005年指南的8条增加为10条,新增加的2条为“(9)HBV基因A型”和“(10)治疗12或24周时,血清HBVDNA不能检出(II)”,在原有的第6条增加了“肝组织炎症坏死较重”字样。
指出,“治疗前ALT、HBVDNA水平和HBV基因型,是预测疗效的重要因素”。
与2005年指南比较,对基因型似乎更加重视,可惜大多医院并不开展HBV基因型检测。
2010年还增加了一句,“有研究表明,在PEGIFN-a2a治疗过程中,定量检测HBsAg水平或HBeAg水平对治疗应答有较好预测作用”,与2010年干扰素治疗共识对“定量检测HBsAg水平或HBeAg水平”的重视大相径庭。
在“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中,2010年更新版将2005年指南的“一过性骨髓抑制”改为“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似乎更符合实际,毕竟,外周血细胞减少不等同于骨髓抑制。
而且,对粒细胞减少的处理意见也不同,2010年更新版指出“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75×109/L和(或)血小板<50×109/L,应降低IFN-α剂量;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和(或)血小板<30×109/L,则应停药”,显然比2005年指南标准要低,说明干扰素治疗的经验更为成熟,专家们的胆子也更大了。
12、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该章节变化极大,最主要的原因是5年来又有新的核苷(酸)类似物上市,而且,关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文献和观点层出不穷,5年的时间,的确不短啊,美国、欧洲、亚太指南屡屡更新,做为肝炎大国,中国指南仅仅更新1次,似乎说不过去,当然,专家们太忙,我们也要理解。
2010年更新版指出“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抗HBV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有5种,我国已上市4种”。
然后就5种药物的临床试验做了介绍,其中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酯是2005年尚未上市的药物,大家对这些药物都已经很熟悉了,不再赘述。
2010更新版该章节的亮点是关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相关问题”,是新增加的章节。
其中,第3条“预测疗效和优化治疗”,指出“除基线因素外,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情况可预测其长期疗效和耐药发生率”,即“路线图概念”,强调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的重要性,并提倡根据HBVDNA监测结果给予优化治疗。
同时指出“各个药物的最佳监测时间点和判断界值可能有所不同。
而且,对于应答不充分者,采用何种治疗策略和方法更有效,尚需前瞻性临床研究来验证”,对临床思路有帮助。
第4条“密切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问题”和第5条“少见、罕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也很重要,尤其是第5条,在目前恶劣的临床环境中,必不可少。
该条指出“核苷(酸)类似物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但在临床应用中确有少见、罕见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肾功能不全、肌炎、横纹肌溶解、乳酸酸中毒等,应引起关注。
建议治疗前仔细询问相关病史,以减少风险。
对治疗中出现血肌酐、CK或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并伴相应临床表现者如全身情况变差、明显肌痛、肌无力等症的患者,应密切观察,一旦确诊为尿毒症、肌炎、横纹肌溶解或乳酸酸中毒等,应及时停药或改用其它药物,并给予积极的相应治疗干预”,大家在临床工作中不可不慎,任何药物都是有风险的,切记。
13、免疫调节治疗
2010年更新版指出“免疫调节治疗有望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2005年指南的描述则是“免疫调节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回首一看,恍若时间倒流。
免疫治疗是重要,教科书这么说,王福生教授的文章也这么写,可到如今也没有1个拿得出手的免疫调节药物。
胸腺肽α1的研究多年来也没有看到什么进展。
抽空,继续学习一下lihai1999版主的免疫学笔记。
希望将来免疫治疗“有望”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手段。
14.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2010年更新版对中药治疗惜字如金,把2005年指南中提到的唯一的中药制剂“苦参素”也删除了,看来的确需要进一步验证。
15.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2010年更新版共有6条推荐意见,与2005年有相当大的变动。
第
(一)条:
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2010年更新版首先指出“慢性HBV携带者暂时不需抗病毒治疗”,同时指出“应每3~6个月进行生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若符合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可用IFN-?
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Ⅱ-2)”,特别对“年龄>40岁,特别是男性或有HCC家族史者,即使ALT正常或轻度升高,也强烈建议做肝组织学检查确定其是否抗病毒治疗”。
第
(二)条: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10年更新版指出“普通IFN-?
3~5MU,每周3次或隔日1次,皮下注射”,2005年指南的剂量是“5MU”,看来剂量不是越大越好,感染版关于干扰素的很多讨论也涉及到此点。
与2005年指南不同是,“普通IFN-?
如治疗6个月仍无应答,可改用或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增加了联合治疗这个方法。
对于聚乙二醇IFN-a2a和聚乙二醇IFN-a2b,则都指出“疗程1年(I)。
具体剂量和疗程可根据患者的应答及耐受性等因素进行调整”。
核苷类药物的疗程则以拉米夫定为代表,指出“在达到HBV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少两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2年者,可考虑停药[84](II)”,与2005年指南相同,但2010年同时指出“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
第(三)条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10年更新版指出“此类患者复发率高,疗程宜长。
最好选用干扰素类或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普通IFN-?
和聚乙二醇IFN-a2a疗程均“至少1年。
具体剂量和疗程可根据患者耐受性等因素进行调整”。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疗程应更长:
在达到HBVDNA低于检测下限、ALT正常后,至少在巩固1年半(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到2年半者,可考虑停药[76](II)。
由于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可以延长疗程”。
第(四)条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010年指南显然比2005年指南更积极,指出“HBeAg阳性者的治疗指征为HBVDNA≥104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HBVDNA≥103拷贝/mL,ALT正常或升高”,HBVDNA的标准较2005年指南降低了1个log级,提出“因需要较长期治疗,最好选用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其停药标准尚不明确”。
第(五)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010年指南指出“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只要能检出HBVDNA,不论ALT或AST是否升高,建议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及时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语气更加肯定,同时也强调了“知情同意”。
2010年指南还指出“因需要长期治疗,应好选用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不能随意停药,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及时加用其他已批准的能治疗耐药变异的核苷(酸)类似物(II-2)”,看来,拉米夫定要逐步推出肝硬化治疗的舞台了。
第(六)条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预防和治疗,是全新的一条。
2010年更新版中的提到这5点,都很重要,“1.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
对于肝脏炎症病变轻微、难以取得持续应答的患者(如ALT正常、HBeAg阳性的免疫耐受期),特别是当这些患者<30岁时,应当尽量避免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2.谨慎选择核苷(酸)类药物:
如条件允许,开始治疗时宜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
3.治疗中密切监测、及时联合治疗:
定期检测HBVDNA,以及时发现原发性无应答或病毒学突破。
对合并HIV感染、肝硬化及高病毒载量等早期应答不佳者,宜尽早采用无交叉耐药位点的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治疗。
4.一旦发现耐药,尽早给予救援治疗:
对于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一旦检出基因型耐药或HBVDNA开始升高时就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抑制病毒更快、耐药发生较少、临床结局较好。
关于其他药物耐药患者的治疗临床研究相对较少,有关的治疗推荐意见主要根据体外研究结果。
对于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发生耐药者,亦可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
对于阿德福韦酯耐药者,可加拉米夫定、替比夫定联合治疗;对于未应用过其它核苷类似物者,亦可换用恩替卡韦。
对于核苷(酸)类发生耐药者,亦可考虑改用或加用干扰素类联合治疗,但应避免替比夫定和PEG-IFN联合应用,因为可导致外周神经肌肉疾病。
5.尽量避免单药序贯治疗:
有临床研究显示,因对某一核苷(酸)类发生耐药而先后改用其它苷(酸)类药物治疗,可筛选出对多种苷(酸)类耐药的变异株。
因此,应避免单药序贯治疗”。
建议大家对这6条重点学习。
个人以为,关于救援治疗,写的有些单薄,EASL指南写的更好一些。
16.特殊情况的处理:
2010年更新版共列举了10种特殊情况,这10种特殊情况独立成章,显然,意味着指南制定者对此高度重视,对临床工作指导意义重大,个人以为,该章节是2010年更新版的精华所在,建议大家仔细研读。
尤其是第(三)条至第(七)条,及(九)、(十)条,写的很好,原文如下:
“(三)应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对于因其他疾病而接受化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常规筛查HBsAg;若为阳性,即使HBVDNA阴性和ALT正常,也应在治疗前1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或其他核苷(酸)类似物。
对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在给予长期或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特别是针对B或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时,应密切监测HBVDNA和HBsAg,若出现阳转则应及时加用抗病毒治疗[105]。
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停止后,应根据患者病情决定停药时间(II-1,II-3):
(1)对于基线HBVDNA<2000IU/mL的患者,在完成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应当继续治疗6个月(Ⅲ);
(2)基线HBVDNA水平较高(>2000IU/mL)的患者,应当持续治疗到和免疫功能正常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样的停药标准(Ⅲ)。
(3)对于预期疗程≤12个月的患者,可以选用拉米夫定(Ⅰ)或替比夫定(Ⅲ)。
(4)对于预期疗程更长的患者,应优先选用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Ⅲ)。
(5)核苷(酸)类似物停用后可出现复发,甚至病情恶化,应予以高度重视。
(6)干扰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应当避免选用。
(四)HB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
对此类患者应先确定是那种病毒占优势,然后决定如何治疗。
如患者HBVDNA≥104拷贝/mL,而HCVRNA测不到,则应先治疗HBV感染。
对HBVDNA水平高且可检测到HCVRNA者,应先用标准剂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3个月,如HBVDNA无应答或升高,则加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治疗。
(五)HBV和HIV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
对于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标准的患者应当实施治疗(Ⅲ)。
对一过性或轻微ALT升高(1~2×ULN)的患者,应当考虑肝活检(Ⅱ-3)。
对于未进行HAART治疗和近期不需要进行HAART治疗的患者(CD4>500/mm3),应选用无抗HIV活性的药物进行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例如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或阿德福韦酯。
对于正在接受有效HARRT治疗的患者,若HARRT方案中无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则可选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或阿德福韦酯治疗(Ⅱ-3)。
对于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应当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Ⅲ)。
当需要改变HAART方案时,除非患者已经获得HBeAg血清转换、并完成了足够的巩固治疗时间,不应当在无有效药物替代前就中断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有效药物(Ⅱ-3)。
(六)乙型肝炎导致的肝衰竭
由于大部分急性乙型肝炎呈自限性经过,因此不需要常规抗病毒治疗。
但对部分重度或迁延、有重症倾向者,应该给予抗病毒治疗(III)。
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包括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和慢性肝衰竭,只要HBVDNA可检出,均应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106](III)。
(七)乙型肝炎导致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初步研究显示,HCC肝切除术时HBVDNA水平是预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07],且抗病毒治疗可显著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108],因此,对HBVDNA阳性的非终末期HCC患者建议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
(九)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育龄期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有治疗适应症,未妊娠者可应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并且在治疗期间应采取可靠措施避孕(I)。
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妊娠的患者,若应用的是拉米夫定或其它妊娠B级药物(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治疗可继续。
妊娠中出现乙型肝炎发作者,视病情程度决定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治疗(III)。
(十)儿童患者
对于12岁以上(体重≥35kg)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其普通IFN-?
治疗的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与成人相似[53],剂量为3~6MU/m2,最大剂量不超过10MU/m2(Ⅱ)。
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也可按成人的剂量和疗程用拉米夫定治疗,或阿德福韦酯[109]。
17、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
2010更新版加入了“抗氧化”字样,同时,在药物里面增加了“多不饱和卵磷脂制剂”,删除了联苯双酯。
个人以为,“双环醇”也大可删除。
18.抗纤维化治疗
与14章节一样,意思没变,字数减少了。
19.患者随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慢性 乙型肝炎 防治 指南 新版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