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廉颇列传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467430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56KB
蔺相如廉颇列传教案.docx
《蔺相如廉颇列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蔺相如廉颇列传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蔺相如廉颇列传教案
蔺相如廉颇列传
--------司马迁《史记》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史传类类文学相关常识;掌握《史记》及司马迁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掌握《蔺相如廉颇列传》重要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重要虚词、重要实词、特殊句式;训练翻译;掌握蔺相如、廉颇人物形象,品味《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翻译---分析人物形象--写作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做人的态度: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教学重点:
廉颇、蔺相如人物形象
3、教学难点:
文言知识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
五、教学时数:
五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掌握史传类类文学相关常识;掌握《史记》及司马迁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赏析“相如出场”。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前四史、二十四史有哪些?
司马迁生平常识提问
2、简介时代背景: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
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3、诵读全文,梳理字音,熟悉文章内容:
分段读、全班读、分层概括
相如出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4、补充“和氏璧”典故
和氏璧
楚人卞和,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
“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或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为石,忠贞之士而视为诳。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玉也,遂命名为“和氏璧”。
5、赏析“相如出场”,重点赏析司马迁塑造人物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提问: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自然段介绍廉颇,看看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师:
功劳、地位、声望。
提问:
第二段介绍蔺相如,看看介绍了什么?
师:
注意突出了蔺相如是“舍人”,即食客,而且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
他的地位?
特别低。
提问: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角是蔺相如,可是文章的第一段先写廉颇,这里有什么玄机?
师:
使用对比手法,突出廉蔺地位的差异,为后文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提问:
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在描述中突出了什么?
师:
秦王讨璧,赵王无奈。
赵王及大臣们左右为难,一筹莫展。
提问:
写这个和蔺相如有什么关系?
师:
为蔺相如出场做准备。
注意,许多高明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场者不是随便的。
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场,正式出场之前做了两次预演:
一是冷子兴演说荣中府,一是林黛玉和王夫人的讨论。
贾宝玉正式出场,作者也没有使之一览无余,而是先让黛玉听到脚步声,然后惊鸿一瞥地露一面,去换衣服。
换完了衣服回来,才给黛玉仔细观察宝玉的机会。
可以说是再三再四地铺垫。
现在我们看课文就会发现,情节预备做了,蔺相如仍然没有出场,作者还在铺垫。
他让缪贤给大家讲了个故事。
看看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突出了什么内容。
对同一问题缪贤和蔺相如不同的处理,包含着对事理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果的对比充分表明蔺相如确实高人一等。
一高在智,能够一眼看透表象;二高在勇,敢于置之死地(请罪),而且最后的结果是生。
这些描写已经为我们预设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蔺相如。
6、小结:
今天我们赏析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序幕----“相如出场”,我们感受到了时局的紧张,秦国的强势,赵国的弱小,更感受到了相如先声夺人的气势,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啊,司马迁塑造人物运用的对比手法非常突出。
7、小结“相如出场”部分重要文言知识
8、布置作业:
三高练习册基础题
第二课时
1、教学要点:
赏析“完璧归赵”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诵读导入--诵读“相如出场”至“完璧归赵”
2、提问:
看看直接出场的蔺相如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作者又是如何表现的,内容上有几处对比?
师:
第一处对比,蔺相如出场后,问题是一样的,然而态度不一样了:
赵王与廉颇诸大臣是一筹莫展,蔺相如却决断明了,一个字:
予!
蔺相如没有犹豫?
因为蔺相如把握住了一个“秦强而赵弱”的现实,以及取舍的标准“曲直”。
说明他看问题更深刻,更能把握住关键,政治头脑敏锐。
第二处对比,蔺相如的自荐和前边“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构成了对比。
蔺相如的毛遂自荐,表现了他的自信。
蔺相如的自信,除了通过毛遂自荐表现外,还要注意一点:
他主动提出了较高的标准。
好了,蔺相如现在出发了。
3、提问:
闲言少叙,蔺相如和秦王在秦廷立即展开了斗争。
注意作者特意点明了“在章台”这个地点,谁来解释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特别交待秦王见相如的地点?
师:
为后文相如说“大王见臣别观”埋下伏笔。
4、在“廷斗秦王”这个环节上,作者在哪些细节上使用了对比手法。
师:
第一处秦王和相如的处事态度:
秦王得璧是轻狂不己——“得璧,传之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得意忘形;相如则是冷静沉着——“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不动声色将璧取回。
第二处秦王得璧与失璧前后的态度变化:
前是轻狂,后是惊慌。
第三处相如取璧前后的神态变化:
取前不动声色,取后怒发冲冠。
第四处蔺相如的叙述中所体现的赵之群臣和相如对秦的评价和信息程度也是一个对比。
5、提问:
老师读“廷斗秦王”这一情节常常想到重庆谈判时共产党的策略:
有理,有利,有节。
谁结合课文,分析一下有理、有利、有节对应的内容。
师:
有理,是秦王得璧轻狂,确实没有表现出诚心。
有利,得璧、倚柱后才怒形于色,让秦王投鼠忌器。
有节,使用缓兵之计,给秦王留下了和平解决的机会。
6、提问:
文中说,“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赵城,实不可得”,秦王有什么表现吗?
师:
秦王辞谢是在被相如逼迫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真诚。
还有就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些行为表明秦王根本没有诚心,赵国的璧都送来了,他的“十五都”还没有指定,至此才临时指定。
一“指”字,也说明了他的随意性。
7、提问:
虽然相如“廷斗秦王”取得了胜利,可是过程险恶异常。
谁分析一下,蔺相如冒的风险有哪些。
师:
第一与璧俱碎的可能性:
如果秦王没有服软,或者觉得相如不敢与璧俱碎,相如就可以真的只好与璧俱碎了。
第二秦王在自己斋戒五日后知道相如将璧送回赵国,感到被玩弄,因而大怒,杀死相如。
第三还有一个危险,“从者”。
这个人物也是决定性的,怀财而贪,人之常情。
我们为这个“从者”设想一下,他在“怀璧,从径道亡”的路途中有几种可能的选择,以及各种选择的利弊:
1,回到赵国。
2,投奔秦国。
3,怀璧而逃。
回到赵国是他现实中所做的。
投奔秦国的话,他可能得到赏赐,也可能被杀死,但是从此会被人看不起。
怀璧而逃是下策,很难找藏身之地。
如果他没有按照相如所说,结局就不是秦王空欢喜一场,而是相如鸡飞蛋打一场空。
所以,相如在选择这个“从者”上一定要选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品行的人。
提醒大家注意这个人,一是想说明蔺相如的行动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二是想说明,成就一个事情往往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做事时考虑周密是非常重要的。
8、小结:
总结一下,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作者对蔺相如形象是智勇兼备,重点在智。
其次还有建立在对事理认识基础上的自信。
完璧归赵的结局是“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看似平局,其实对于弱小的赵国来讲,平局也是胜利,尤其是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挫败了秦国以空言求璧的阴谋。
9、小结“完璧归赵”中重要文言知识点
10、布置作业:
三高练习册课内阅读
第三课时
1、教学要点:
赏析“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诵读导入
2、提问:
我们阅读“渑池会”的有关内容,看看哪些地方作者使用了对比?
师:
秦赵的军事实力、战略态势对比,秦国主动,赵国被动;赵国的有备和秦国的无备;秦王的奸诈和赵王的朴实;相如的欺软怕硬和相如的针锋相对。
3、这一情节中相如所表现主要是智,还是勇?
为什么这里相如主要表现出的是勇?
考虑环境事件的变化。
师:
这一次两国国君面对面,闪挪的余地很少,事关国家的荣誉,还有,就是做好了军事斗争的准备。
4、感受“令赵王鼓瑟”“为赵王击缶”中“令”与“为”的含义
师:
在“沔池会”这一段故事中,司马迁要表现的是蔺相如大义凛然、为争国体不惜一切、大智大勇的气魄。
而要突出这一方面,必须把他放到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甚至达到极端的场面。
在这里,秦王与赵王的会饮,可以说是一个极其恰当的场面。
首先是一个一贯飞扬跋扈蛮横不讲理的秦王,依仗自己的强大势力欺负赵王,让赵王为他奏瑟。
秦王表面上听瑟,而实际上听瑟之意不在音,是明摆着辱没赵王人格,以及赵国的国体。
如果赵国就这样哑然罢会而回的话,赵国将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污点。
(这是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
现在恐怕也是如此。
)而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气有血的人,是难以承受的。
更有甚者,秦御史记录的时候,竟然用了一个上级对下级使用的粗劣字眼“令”字。
然而,在强弱不等的势态下,赵王无奈地接受了。
这样,秦赵两国的国君态势优劣就尽显无遗了。
而就是在这种场合下蔺相如的挺身而出“请奉盆缶”,就显得高大而威严了。
相如毫不畏惧秦王“左右欲刃”的威胁,用“以颈血溅大王”的拼命架势相要挟,最终逼迫秦王就范。
接着蔺相如顾招御史记录,御史记作“为赵王击缶”。
这一个“为”字,是极其耐人寻味。
——到底是什么原因,秦王为赵王击缶?
是怕赵王?
自愿?
还是……?
读史读到这段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
这样,蔺相如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陷秦王于更加被动的地位。
赵国自然就更胜秦一筹了。
5、作者在介绍“渑池会”的结局时说“位在廉颇之右”,“右”是什么意思?
其作用是?
师:
说明相如的地位超过了廉颇,和前文廉颇相如的地位对比作呼应,也为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6、提问:
廉颇生气有没有道理?
师:
要是你的话你不生气吗?
我看廉颇的生气很有道理的,他说的都是实际情况:
自己有军功,而且是出生入死得来的,相如只凭口舌为劳,却居于上位。
合理不?
单纯从功劳上讲,凭良心说,谁的大?
廉颇的大。
赵王因为相如给自己挣了面子,就不顾事实地超拨相如。
造成了相如和廉颇的矛盾。
廉颇不平是正常的。
然而,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说戏廉颇负荆请罪就没有必要了呢?
有必要。
这个要看廉颇为什么请罪。
廉颇请罪的原因是相如能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比之下,廉颇的作法就暴露了廉颇是“以先私仇而后国家之急也”,这就显示了两人境界的高下差别。
这正是廉颇请罪的原因。
也就是说廉颇请罪是在廉颇宣恶言后产生的。
7、提问:
负荆请罪中有多少内容是对比着写的?
师:
廉颇和相如的认识及行为对比,舍人和相如认识及行为对比,廉颇和秦王的对比,廉颇的前后态度对比。
8、提问:
在人物形象上,负荆请罪主要表现了相如的智还是勇?
师:
不是智也不是勇,而是以国事为重的胸怀。
9、小结:
蔺相如表面上对廉颇隐忍退让,是无智也是无勇,其实是大智也是大勇,因为相如于无声处折服了勇猛的大将军廉颇。
想一想相如,如果没有“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怎么能够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没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怎敢在秦廷怒斥秦王祖宗十八代?
敢于在渑池针锋相对?
所以,负荆请罪的情节不仅表现了相如的智勇,而且解释了相如之所以智勇兼备的源头活水。
这一课,我们主要是从作者巧妙地使用着的对比手法上贯通文本,将文章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串成一串儿。
希望大家下课后再熟读课文,加深理解。
10、小结:
“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中重要文言知识。
11、补充:
廉颇思赵
赵师数困于秦,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
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使者还报曰: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12、布置作业:
三高练习册课外阅读、书后习题
第四课时(习题课)
1、教学要点:
本课重要文言知识点检测
二:
教学步骤
1、学生限时完成练习小篇
2、师生共同讨论
3、师生共同讨论书后习题、练习册难题
4、布置作业:
总结本课重要文言知识点(按指定顺序)
文常
通假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重要虚词:
以、而、因
重要实词:
负、幸、引
第五课时(写作训练课)
教学要点:
写作训练:
学会从不同角度积累本课作文素材,并学会议论文基本段落写法--五句法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我们所学的名篇均是我们写作的好素材,今天我们不仅要从不同角度为自己积累素材,还要学会最基本的议论段落写法---五句法。
2、课堂写作训练
(一)示例(优秀案例):
(观点)百姓是社稷的基础。
//(名言解释)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事例论据)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
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
//(点评)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
//(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二)方法提炼:
议论语段训练(5句法)
要求:
1、有自己的观点;
2、解释自己的观点(也可引用一句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
3、主要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情节、细节、人物为事例论据;
4、点评分析事例;
5、联系现实,或总结观点。
(三)学生当堂写作
(4)展示优秀案例(往届学生习作)
示例一
①我认为,在历史上,生于乱世而名垂于青史的,往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②如果他们以自己的个人利益为重,不顾及国家安危,那么他们也不会被世人所铭记,不知道会被遗忘在历史的哪一个角落。
③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外交才能,大败秦王及其臣子的威风,可谓是完胜!
在回到赵国后,蔺立刻就被封为上卿,并且地位是在廉颇之上的。
廉破戎马一生,换得今日一番成就,自然会看不起蔺,便总是伺机侮辱他。
蔺知道后,总是对廉避而不见,并对不解的门客说:
“秦王是因为害怕我们二人,才不敢攻打赵,如果我们二虎相斗,秦王必定是渔翁得利之人。
”廉听说后,十分惭愧,便到相如府上负荆请罪,后二者和好,并成为刎颈之交,成为后世的一段佳话。
④正是因为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才是赵免于亡国于秦。
若是当初,蔺相如碍于自己的面子,硬是和廉颇争个高低、斗个你死我活,那么势必秦王会趁机来攻打赵国,二虎俱伤后,秦王这个渔翁可是利益满得。
这样的话,历史上,谁还会记得他们,他们只会成为被秦王统一的卑微一角,哪还有得“负荆请罪”、“将相和”的由来。
⑤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无论你生活在乱世还是在安宁社会,你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后,这样才会得到今世后人的认同和尊敬。
示例二
①古人有一句为人处事的的叫作“让半句风销云散,退一步海阔天空。
”细想来颇有一定的生活哲理。
②人生群体之中,与人难免言差语错,磕磕碰碰,甚至吵闹争执,矛盾冲突,但往往一方先作忍让,对方也会火气顿消。
方才好像电闪雷鸣,瞬间却又月明风清。
这种神奇的效应,实在是谦让的功劳。
③战国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维护了赵国和赵王的尊严,为赵国立了大功“位居廉颇之右”。
这使得出身高贵、地位显赫的廉大将军颇不甘心,不仅贬低其功劳,甚至侮辱其人格,说什么蔺相如只不过“徒以口舌为劳”、“素贱人”,并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
而相如面对廉大将军,非但没有愤怒反而处处谦让:
上朝时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邂逅相遇,也“引车避匿”。
相如的谦让最初颇不被他的门人们所理解,以停职为要挟,唆使相如与廉颇决一雌雄,出这口恶气。
可蔺相如一语惊天:
“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我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谦让的品格、博大的胸怀让廉颇动容,廉颇“肉袒负荆”,登门谢罪,与相如遂成刎颈之交,传为千年佳话。
④可以这样设想:
假如蔺相如和廉颇一样争匹夫之勇,或者听信门客的怂恿一决雌雄,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两虎相斗”,必然“不俱生”;赵国这个大厦不也就倾覆了吗?
蔺相如忍了也让了。
我们说他忍得对让得好。
这一忍一让,“忍”出了赵国的安定局面,“让”出了赵国的昌盛强大的国体,博大的胸怀和耿耿忠心。
这就是“让人三分不为低”这一哲理名言的印证。
⑤由此看来,古人云:
“有容乃大,能让为高”实属至理名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蔺相如廉颇 列传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