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苏教版 人与环境单元测试 4.docx
- 文档编号:3467328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89.72KB
届苏教版 人与环境单元测试 4.docx
《届苏教版 人与环境单元测试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苏教版 人与环境单元测试 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苏教版人与环境单元测试4
人与环境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除哪项外,其余都是毁林造田、大面积砍伐森林会直接造成的严重后果()
A.水土流失加剧B.土地沙漠化C.降雨量减少D.空气污染严重
【答案】D
【解析】森林能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因此毁林造田、大面积砍伐森林会造成沙土流失加剧,A正确;森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因此毁林造田、大面积砍伐森林会造成土地沙漠化,B正确;森林具有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并能将地表水转为地表径流或地下水的作用,C正确;空气污染严重的直接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D错误。
2.有人认为限制陆地开发的是水限制大洋生物开发的因素是
A矿物质B氧气C营养物D盐含量高
【答案】C
【解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陆地生存极易缺乏水,因此水是限制因子;海洋中有大量盐分,矿物质不易缺乏;有大量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氧气也不易缺乏;盐含量高有利于生物保持渗透压;因此,限制大洋生物生存的限制因子只能是营养物。
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丰富度等特征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指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
【答案】D
【解析】丰富度是群落的特征,A错误;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共同决定的,出生率的增大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B错误;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种群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C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改善生存环境,降低环境阻力,提高濒危物种种群的K值,D正确。
4.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应控制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B.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
C.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可增大人类的宜居区域
D.酸雨是指由碳和硫的氧化物引起pH低于7的降水
【答案】A
【解析】控制人口的方法是降低出生率,有计划的控制人口,最终使全球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A正确。
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B错误。
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可减小人类的宜居区域,C错误。
酸雨是指pH低于5.6的降水,D错误。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河流受轻微污染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体现了河流的恢复力稳定性
C.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可见,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A正确;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因此河流受轻微污染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体现了河流的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这是水生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6.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关系到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生物的多样性的减少,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因此生物多样性关系到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正确。
7.下列各项中,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引起生物富集现象的是
A.DDT污染.
B.大气中SO2污染
C.噪声污染
D.大气中氟利昂污染
【答案】A
【解析】DDT污染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引起生物富集。
【考点定位】生物富集
8.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之
B.牛物圈有多层次的自动调节能力,其基础是牛物的多样性
C.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牛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往往比较高
D.湿地的莆洪防旱、调节气候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成负相关,即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则低。
9.外来入侵种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很大影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外来入侵种往往与本地物种竞争,使后者生存受威胁
B.外来入侵种可使生物多样性增加,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外来入侵种适应当地环境且缺乏天敌,其数量往往增加
D.外来入侵种可与本地物种杂交,从而使本地物种的基因组成改变
【答案】B
【解析】由于外来入侵种竞争力强,本地种往往被其取代,成为优势物种,这种变化进一步改变了原有的生境,导致其他的本地种消失,引起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打破当地生态平衡,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外来入侵种和本地种之间可以通过杂交,产生一种新的、有入侵性的杂合体基因型;也可能产生不育的杂合体,与本地种竞争资源,通过“基因污染”而导致本地种的灭绝,故A、C、D正确,B错误,所以选B。
10.我国海关对凡入境的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正确的是
①有害生物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天敌数量较多
③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④很快被淘汰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答案】D
【解析】①根据题干信息,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由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①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说明其天敌数量较少,②错误;由于有害生物数量增加,使得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③正确;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有害生物种群数量持续上升,环境条件不适宜才被淘汰,④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11.大脑的新脑皮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它是从下列哪类动物开始出现的:
A.两栖纲B.爬行纲C.鸟纲D.哺乳纲
【答案】B
【解析】鱼类出现原脑皮,两栖类出现古脑皮,爬行类出现新脑皮。
12.右下图绘出了5种鱼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
在这5种鱼中哪一种是北极海的特有种,哪一种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哪一种的分布最广泛?
A1,2,3B5,3,4C3,4,2
D2,1,5E1,4,2
【答案】D
【解析】D正确,因为物种2耐低温和高盐,只适宜于生活在极地海水中;物种1耐高温和低盐,最适于生活在热带湖泊中;物种5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和盐度范围都最广,所以它的地理分布也最广。
A不对,因为物种1只能生活在高温水中,不能生活在北极海;B不对,因为物种5是广布种,不可能是北极海的特有种;C不对,因为物种3虽然只能生活在高盐环境,但不能适应低温,所以也木能出现在北极海;E不对,因为物种1不可能是北极海的特有种,物种4只适低温不能生活在热带湖中,物种2是狭盐狭湿性物种,其分布范围不可能广。
13.石油污染使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是
A.富营养化B.形成油膜,改变海水理化性质
C.生物富集作用D.引起海洋生物的卵和幼体中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目前我国近海的污染情况非常严重,污染物来自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海港、船舶的排放物等,其中石油是近海海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
大量的石油污染可导致海水表面形成一层油膜,这不仅会改变海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还会阻止海水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使海水中溶解氧含量减少,进而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
与成体相比,海洋动物的卵和幼体更容易受到石油污染的伤害,这是石油污染导致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考点:
环境污染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和对知识的分辨能力。
14.臭氧层破坏会使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导致人类的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危害人体健康。
下列因素能引起臭氧层破坏的是
A.CO2的排放B.氟利昂的排放C.SO2的排放D.NO2的排放
【答案】B
【解析】氟利昂的排放可导致臭氧层破坏,B正确,A、C、D均错误。
15.从遗传角度看,通过保护濒危物种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不利措施是()
A.实验室保存物种的基因库
B.实施细胞核移植并进行胚胎移植
C.有限的濒危物种个体间近亲有性生殖
D.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繁殖率和存活率
【答案】C
【解析】实验室保存物种的基因库,有利于保护遗传多样性,A正确;实施细胞核移植并进行胚胎移植,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B正确;有限的濒危物种个体间近亲有性生殖,后代遗传病的发病率高,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繁殖率和存活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D正确。
16.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荒漠化列为全球性环境问题B.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草原强
C.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D.生物都用两种呼吸方式释放碳
【答案】D
【解析】生物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途径不会释放碳。
1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不提倡( )
A.控制人口 B.节约资源
C.保护环境 D.先污染后治理
【答案】D
【解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是,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把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结合起来。
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不提倡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8.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
A.废弃的白色棉麻编织袋B.废弃的纸张
C.污水中泛起的白色泡沫D.废弃的塑料制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
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考点:
环境污染白色污染
点评:
要求学生准确掌握白色污染的概念。
属于基础题。
19.污水处理池运转正常时,水体中占优势( )
A.轮虫B.丝状微生物
C.固着型纤毛虫D.好氧型细菌
【答案】C
【解析】通过观察污泥中的絮绒体及其生物组成,分析污水处理池运转是否正常。
当水体中固着型纤毛虫占优势时,一般认为污水处理池运转正常。
丝状微生物大量出现时,常常造成污泥膨胀或污泥松散,使污泥运转失常。
轮虫等大量出现时,意味着污泥极度衰老。
20.生态因素是指
A.阳光、温度、水及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B.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
C.生物群落及其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特性
D.影响自然界中生物生存的全部因素
【答案】B
【解析】A不含生物因素;D没强调“直接影响”,而且只提及“生存”。
21.图示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1、2、3、4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
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
【答案】C
【解析】考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相关知识。
1代表生产者;2代表消费者;3是分解者;4是环境中的二氧化碳。
碳元素在1、2、3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1(生产者)是其他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因此含碳元素最多。
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界。
2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下列相关叙述不确切的一项是()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通过复杂食物网可流动到最高营养级
C.个别物种消失不影响能量的正常流动
D.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单向递减
【答案】B
【解析】只有部分能量才能流向最高营养级,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散失。
23.(2015•顺义区学业考试)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日益增长的人口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和木材的燃烧
C.火山爆发
D.臭氧层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和木材的大量燃烧;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措施是一方面降低CO2排放,另一方面是植物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解:
A、人的呼吸作用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微乎其微,A错误;
B、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和木材的大量燃烧,B正确;
C、全球每年火山爆发次数和规模有限,不是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C错误;
D、臭氧层被破坏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
B.
考点: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4.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互花米草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是一种生物入侵,所以A正确;克氏原螯虾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是一种生物入侵,所以B错误;麋鹿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一种迁地保护,所以C正确;丹顶鹤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则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所以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保护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5.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表现为听不到声音
B.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它们的化学本质相同
C.植株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会延缓叶片黄化速度
D.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A
【解析】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表现为听不懂话的含义,A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它们的化学本质相同,都属于蛋白质,B正确;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延缓衰老,可见,植株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会延缓叶片黄化速度,C正确;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某河流坐落于山间,初步调査有多达200多种物种生活在河流中。
下图为此河中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当地环境优美,大量游客开始纷至沓来,乱扔垃圾的现象屡禁不止,结果造成3年后河流水体污浊、污染严重,仅一些生活力较强的生物(如图中生物)还能生存,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__________。
若虾更适合生活在水质较好的环境中,则此时其K值相比3年前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基本不变”),同时,青鱼会大量捕食田螺,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某植物原来呈现鲜绿色的叶片在污染后普遍呈现灰绿色,这一现象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此植物种群进化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地相关部门对河流改造后不仅能蓄洪防旱,还兼有旅游观光的功能,以上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答案】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不能此性状的改变可能只是由环境变化造成的,没有涉及基因频率的变化间接和直接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查对环境容纳量、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和识记。
解答此题,可根据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变化判断种群是否发生进化。
(1)优美的环境由于人类的活动变得河流水体污浊、污染严重,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虾更适合生活在水质较好的环境中,水体污浊、污染严重会使其K值降低,青鱼通过田螺的体色、外形识别、捕食田螺,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某植物原来呈现鲜绿色的叶片在污染后普遍呈现灰绿色,但不能确定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变化,因此不能根据这一现象判断该植物种群是否进化。
(3)对河流改造后蓄洪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旅游观光功能属于其美学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7.生态浮床技术是一个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的水环境原位生态修复过程,它利用水生植物及根系微生物吸收N、P元素,同时可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并以收获植物体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保护了水生态环境,实现了景观效益和生态功能的双赢。
下图为某湖泊应用生态浮床技术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可供鸟类筑巢,下部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栖息环境,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群落中这种结构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2)浮床下方水体中藻类植物的数量低于无浮床的水域,这主要是受__________(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浮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3)当有机污染物流经生态浮床时能够被净化,一方面,水流流经浮床时,流速变缓,物理沉降作用显著,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浮床既能净化水质、防治水华,又能美化环境,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答案】垂直提高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阳光植物根系附着有微生物,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然后被植物吸收直接价值和间接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以生态浮床为背景,综合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通过提取
(1)中“上部”和“下部”的信息,确定生态浮床属于哪种群落的空间结构;通过藻类植物是光能自养生物,其正常生长离不开光照来确定浮床抑制藻类生长的原理;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分析以得出生态浮床属于哪种价值。
(1)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可供鸟类筑巢,下部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栖息环境,表现为垂直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这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2)藻类植物的正常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受到阳光的影响,浮床下方阳光较弱从而抑制藻类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3)有机污染物流经生态浮床后,除了可通过物理沉降作用而净化,还可被植物根系附着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分解成无机物,然后被植物吸收而净化。
(4)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生态浮床的净化水质、防止水华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指供人类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的实用意义,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生态浮床的美化环境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8.海黾(读mǐn)是一种无翅的海洋漂浮昆虫(如图甲),喜欢成群在水面上划行,取食海中的浮游动物、鱼卵和刚孵出不久的小鱼。
它们的捕食者是一种小型的沙丁鱼。
研究发现,沙丁鱼对种群数量不同的海黾群的攻击率相同,但对每次海黾的攻击率是不同的(如图乙)。
请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海黾最有可能属于________;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
(2)由图可知,沙丁鱼对每只海黾的攻击率与海黾种群密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对此现象,你的解释是__________。
(3)如果小型沙丁鱼的数量下降,海黾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
(4)对海黾种群数量与沙丁鱼攻击率关系的研究,属于__________水平上的研究;在该水平上,还可研究__________(至少答两项)等问题。
(5)海黾的水上漂浮、划行能力超强,对其研究的成果可用于新型水上交通工具的开发,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答案】(次级)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海黾种群越大,每只海黾单位时间内所受的攻击次数越少被捕食者的种群越大,其中每个个体被捕食的机会就越小先增加然后趋于稳定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或优势种、群落演替、范围与边界)直接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通过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及群落的相关知识,结合题图能准确回答相关问题。
(1)据题干信息可知,海黾取食海中的浮游动物、鱼卵和刚孵出不久的小鱼,故海黾属于消费者;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等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据图乙可知,随着海黾种群个体数不断增多,每只海黾单位时间内所受的攻击次数越少;因海黾数量多,所以每个个体被捕食的机会减小。
(3)据题干信息可知,小型沙丁鱼是海黾的天敌,如果小型沙丁鱼数量减少,则海黾的环境阻力减少,所以海黾的数量增大,随着海黾的数量逐渐增大,其种内斗争加剧,海黾的数量有所下降,故海黾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先增加然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海黾与小型沙丁鱼均属于种群,因此对海黾种群数量与沙丁鱼攻击率关系是研究,是种间关系,故研究水平属于群落;在群落水平还可以研究群落的一些特征,比如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5)直接价值包括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价值等,科研人员利用海黾的水上漂浮、划行能力超强,研究新型水上交通工具属于科研范畴,故海黾的水上漂浮、划行能力超强,对其研究的成果可用于新型水上交通工具的开发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9.珊瑚礁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
珊瑚的色彩源于生活在珊瑚虫消化腔中的虫黄藻,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无机物,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大部分能量。
珊瑚虫所需的其余能量来自捕食的浮游生物。
请回答:
(1)珊瑚虫和虫黄藻依次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两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______。
(2)珊瑚礁区物种繁多,不同生物在珊瑚礁区占据不同位置,它们通过关系相互依存,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____________稳定性。
(3)珊瑚礁区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其多样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__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4)热带珊瑚礁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
小鱼取食之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
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_____。
【答案】消费者生产者互利共生(或共生)食物链(或营养/食物/食物网)抵抗力基因物种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解析】解:
(1)根据题干“珊瑚虫能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珊瑚的色彩源于生活在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人与环境单元测试 环境 单元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