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x
- 文档编号:3448871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102.68KB
刘公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x
《刘公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公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公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规划说明书目录
1依据、期限与范围………………………………………………………………1
1.1基本依据和参考文献
1.2规划原则
1.3规划期限
1.4风景名胜区范围
2概况与分析………………………………………………………………………2
2.1地理位置、行政区划
2.2自然条件
2.3历史沿革
2.4对外交通
2.5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
2.6社会状况及相关设施
2.7存在问题
3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5
3.1风景资源调查
3.2景源分类与数量统计
3.3景源评分与分级
3.4等级评定
3.5风景资源评价结论
4景区范围与保护规划……………………………………………………………7
4.1景区范围
4.2风景区保护分级
4.3景区外围保护范围
5发展方向、定位与发展策略……………………………………………………8
5.1发展方向与定位
5.2总体发展战略
5.3刘公岛与威海市区的旅游分工
6容量与规模………………………………………………………………………9
6.1游客规划预测
6.2人口规模
7规划构思与设想…………………………………………………………………10
7.1景区氛围
7.2景区维护与项目设置
7.3对旅游日程的考虑
7.4岛上建筑形象与特色
7.5军事设施和用地
8规划布局…………………………………………………………………………11
8.1功能分区
8.2道路交通
8.3岸线利用
8.4绿化要点
8.5景观风貌与特色
8.6用地平衡
9文物古迹保护规划………………………………………………………………15
9.1文物古迹评价与现状
9.2保护层次与范围
9.3整体保护
9.4群体保护
9.5建筑单体保护
10 近期规划建设……………………………………………………………………18
10.1近期建设年限与规模
10.2近期建设目标
10.3近期建设要点
10.4近期建设项目与措施
前言
威海市刘公岛于1985年由封闭的海军基地开放为风景名胜区。
十多年来发展迅速,成绩显著,游者日众,声名鹊起。
先后由国务院及中央各主管部委颁布为: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等等,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省、市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对刘公岛的开发建设非常重视。
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行政部门领导对刘公岛的发展建设进行考察与研讨。
市委、人大、市府领导机关多次作出决定和指示,决心把刘公岛建设成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本次刘公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尚属初次,但已有四项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相关规划成果:
一、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三、威海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初稿);四、威海市刘公岛分区规划。
均提出了刘公岛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问题,为本次规划提供了规划依据和创造了工作条件。
1依据、期限与范围
1.1基本依据和参考文献
1.1.1基本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实施办法》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
《关于做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划定与保护工作的通知》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山东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山东省军事设施保护条例》
《山东省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保护管理规定》
《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1.1.2参考文献:
《威海市志》
《威海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初稿)
《威海市刘公岛分区规划》
1.2规划原则
1.2.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从刘公岛的长远发展目标,确定性质与景区规模、建设目标与建设标准。
尤其重视对刘公岛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1.2.2因地制宜的原则
从保护历史文化与自然风景资源出发,充分发掘刘公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和结合刘公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人文和自然景观。
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发展与本岛特色相切合的游览项目。
以游览带动刘公岛的各项建设。
1.2.3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刘公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景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特别强调对于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在保护好这些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景区的发展,并以旅游经济支持本岛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
1.2.4协调与共存原则
刘公岛自1952年人民海军进驻,作为军事基地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刘公岛对保卫京津地位险要,军事基地应该长期存在。
但并不妨碍爱国主义教育与风景旅游的发展与建设。
在充分协调以后更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历史文化区与自然风景区,游览接待、服务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
1.2.5整体特色原则
维护刘公岛整体形象和鲜明特色――甲午战争纪念地。
并以此特色加入到威海市和胶东半岛滨海风景名胜区的整体行列之中。
1.3规划期限
近期:
2003—2010年
远期:
2003—2020年
1.4风景名胜区范围
以刘公岛全岛为风景名胜区范围,并根据《山东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全岛实行四级保护。
岛周围1~2公里海域为外围保护地带。
2概况与分析
2.1地理位置、行政区划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东端、渤海口外、黄海之滨的威海湾口。
历来有“东藩屏障”和“不沉战舰”之称。
与辽东半岛尖端的旅顺口共扼渤海咽喉,形同京津门户。
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历来是军事要地。
岛周围尚有日岛、黄岛(已与本岛相连)、黑鱼岛等小岛均属刘公岛范围。
刘公岛与威海市区相距3.9公里(轮渡距离)。
岛东、岛北碧海万顷,岛西、岛南与威海市区隔海相望,有为威海所环抱之势。
面积3.15平方公里。
刘公岛属山东省威海市管辖,是威海市区9个分区之一。
也是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胶东半岛海滨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自然条件
刘公岛无单独的自然调查纪录,现摘自威海市志中的有关资料。
2.2.1气象
1 气温
威海市属典型的北温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11~13℃右,昼夜温差相对较小,比较稳定。
月平均最低气温(1月)约1.6℃。
月平均最高气温(8月)24.6℃。
由于海洋性气候原因,冬季温度比同纬度内陆地区高约2℃。
而夏季温度相对于同纬度内陆地区低0.5~1.0℃。
历年极端最低温度为-13.8℃,最高温度为38.4℃。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8%左右,较同纬度内陆地区偏大。
但较山东半岛南部和东南沿海一带则偏小。
2—6月比较干燥,最小相对湿度一般不大于10%。
夏季空气水气含量较多,是相对湿度最高的季节。
秋冬季节,季风开始活跃,湿度逐月减少。
霜期较短。
初霜期晚一般在11月中旬。
终霜期早一般在4月上旬。
年平均日照时间约2520小时。
2 雨量
威海市年平均降雨量为766.7毫米,较同纬度地区偏多。
常出现旱涝不均现象。
1-2月雨量最小,不足15毫米,7-8月最大在180毫米以上。
最大三日降雨量为508.7毫米(1965.7.27~29),最大一日降雨量为370.8毫米(1965.7.27)。
降雪初日一般在11月上旬,终雪3月下旬。
最大积雪深度为210毫米,年平均积雪日数为28天左右。
3 风向、风速
风向以西北风最多,1-4月及9-12月以北北西至西西北为主,5-8月以偏南风为主,风速4月最大,为7米/秒,7-9月最小,在4米/秒左右。
2.2.2地质、地形地貌
刘公岛主要由下元古代的片麻岩构成。
下部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有变粒岩,薄层黑云片岩及透镜状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等。
上部以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变粒岩为主。
全岛面积3.15平方公里,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1.5公里,最窄0.06公里,海岸线长14.9公里。
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处在北部偏西的旗顶山,海拔153.5米。
中南部沿海平坦开阔,高程较低,一般为2-5米。
北坡陡峭,海蚀崖直立险峻,礁石密布。
南坡平缓,并堆积有上更新世的黄土层,其前缘有明显被海平面淹没的迹象。
西端有高出海平面10余米的海蚀阶地。
岛上土壤主要是棕壤土,山地为粗骨棕壤土,其余为普通棕壤土。
除主岛外,尚有黄岛现已与本岛相连,岛高12.0米;黑鱼屿在本岛东北,岛高8.8米,形如黑鱼头;小泓岛,大泓岛,在本岛东端岛高分别为8.3与5.5米;日岛于刘公岛南2公里。
岛高13.8米,原为礁石称衣岛,因其位于东海日出方向,清初改名日岛。
2.2.3水文
本岛无溪流湖地,曾修建一些季节性的小型蓄水池与水库,自本岛改为由威海市管网供水而废弃。
岛东原有刘公泉近来已干涸。
2.2.4潮汐
刘公岛的潮汐类型为不正规半日潮。
大潮升2.03米,小潮升1.78米。
平均海面1.20米,平均潮差1.33米。
涨潮时间为5小时54分;低潮间隙为17小时15分。
最大的涨潮流速为每秒钟0.6米;最大的落潮流速为每秒钟0.61米。
一日之内,枯潮时间与翌日枯潮时间相差48分钟。
2.2.5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威海市为7度烈度区。
近年来无严重的地震现象。
2.3历史沿革
刘公岛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居住。
元至明初海运兴起,刘公岛成为重要的中转站。
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设立威海卫,屯兵驻守,迁岛上居民于城廓。
自此,威海卫及刘公岛成为我国海防要地。
嘉靖年间,曾有农民王宪武等占据刘公岛,垦土种田,建造房屋,后为官兵镇压。
万历末年,登州知府陶朗先又招居民进岛耕种,并在岛中高地设立敦台,派军守卫。
至清末,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建军。
刘公岛为北洋水师指挥机关和驻泊补给基地,并驻扎护军两营。
岛上居民增加,形成了东村、西村和新村三个村庄。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日军攻陷刘公岛,侵占刘公岛三年之久。
1898年7月,英国租借威海卫,刘公岛又成为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避暑疗养地。
1930年,收回威海卫,但英国仍然续租刘公岛。
1938年日军侵华,二次占领刘公岛,设华北要港司令部,驻扎伪海军。
1945年,刘公岛解放获得新生,设刘公岛镇,辖东、西两村。
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近海捕捞为副业。
1952年,人民海军进驻,刘公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的军事基地。
1985年,刘公岛由长期封闭的军事禁区开放为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开始起步。
威海市政府成立刘公岛管理委员会,对刘公岛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确立刘公岛为风景名胜区,着手风景旅游区的建设。
建立甲午战争博物馆,甲午海战馆,国家森林公园,扩建轮渡码头以及道路、供水、供电、邮电、消防等多项基础设施。
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取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A级旅游区等等优秀称号。
2.4对外交通
刘公岛对外交通完全依赖于威海。
威海市对外交通发达,海陆空具全。
威海机场距威海市区36公里,能起降大型客机,现已开通了至北京、哈尔滨、广州、上海等航线。
同时威海距烟台机场也很近,可以同时有两种选择。
铁路桃威线(桃村至威海)联接胶济线可经由潍坊、济南通往全国各地。
公路由青威,烟威汽车专用路与山东省发达的公路网相衔接交通方便。
海运由威海到韩国仁川航轮每周3班,到大连每周5班。
刘公岛与威海市区的交通联系完全依靠轮渡,刘公岛与威海市区均拥有完备的旅游码头、候船厅等交通设施。
乘船20分钟可达对岸。
现有渡轮20多艘,客运能力很大。
但由于管理原因,夜晚及天气恶劣时不能通航,造成不便。
同时票价偏高。
2.5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
2.5.1风景资源
刘公岛耸立于威海湾海上,生态环境受外界干扰较少,海岛原生态系统比较完整。
地貌特征比较丰富。
北部山地森林覆盖、山体直立陡峭与礁石相连,巉峻错落形成自然景观,其中代表性的景点有五花石、板礓石、听涛崖、贝草嘴等。
南坡平缓延伸、依山面海、开阔向阳、有停留活动余地。
岸线曲折,沙滩礁石均有分布。
形成了具有海岛特色的风景资源,有开发价值。
2.5.2生物资源
刘公岛有较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岛上生物资源丰富。
植被生长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
有大面积的黑松林,是为国家森林公园。
岛上银杏、松、杉、柏、罗汉松、木兰、蔷薇、云实、蝶形花、悬铃木、杨柳、桦、榆、桑、苦木、槭树、漆树、无患子、玄参等植物科目均有分布。
其中龙柏、银杏、朴树、榉树、榔榆、柘树、五角枫、三角枫、盐肤木、栾树、白花泡桐等是威海境内所仅有。
同时岛上也是各种鸟类如海鸥、黄鹂、斑鸠、百灵、布谷鸟、啄木鸟等,以及野兔、蛇、蜥蜴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近年来森林公园在园内放养了梅花鹿,生长良好,繁育数量已达200多头。
2.5.3土地资源
刘公岛北部是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茂密,坡度较大。
沿海岸线礁石密布是极好的风景资源,应很好保护,不能作建设用地。
南部为农田草地地势较平坦,部分可用于建设。
其中,西南部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并有相当部分为海军军事设施用地,建筑现状密度较大,难以插建。
中部东村附近有一部分坡地曾经作为农民的耕地和果园,现已荒废。
东部也有部分闲置的缓坡地,比较适合开发建设。
全岛海岸14.95公里,其中:
北部岸线沿岸坡度较陡,礁石密布,是很好的风景景观岸线。
南部西段岸线一为麻井子船坞现为海军军港。
二为铁码头和石码头为历史文物岸线必须保护。
南部中段为旅游码头及甲午海战馆等旅游设施岸线。
南部东段岸线有沙滩、有礁石视野开阔,自然天成应很好保护和利用。
2.5.4海洋渔业资源
刘公岛属典型的北温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所处海区处于黄海、渤海的接合部,受太平洋环流影响,四季水温波动范围为1~25℃,海洋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两大海区许多经济鱼虾产卵、越冬、索饵的天然场所和南北回游的必经之路,近些年来,一些单位和农民在海岛周围的海面进行海产品人工养殖。
但是,为了保护沿海水域的水质,威海市政府近来已经明确规定距离刘公岛海岸线0.5海里的海域划定为保护范围,严格禁止在此范围内进行海产养殖和捕捞活动,因此,发展近海捕捞和海水养殖受到了制约。
2.5.5历史文化资源
刘公岛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的诞生地和指挥机关所在地,也是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保卫战的重要战场。
随后40余年间,又成为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避暑疗养基地。
岛上既保留了北洋水师提督署(现甲午海战博物馆)、丁汝昌寓所(现丁汝昌纪念馆)、龙王庙与戏楼、水师学堂、工程局、机器局、屯煤所、鱼雷修理厂、铁码头、麻井子船坞、多处海防炮台和坑道等清式建筑,也留有英海军司令部、监狱、医院、别墅、饭店、俱乐部等英式建筑,以及少量的日式建筑。
使刘公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
1988年,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由共青团中央公布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由国家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公布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十大“优秀社会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目前,这些现存的历史建筑物除一部分尚为军用外,其它建筑不同程度的开发开放成为游览景点,供游客参观游览,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但是还有个别作为军用的历史文物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修复,如蒸馏所、水师学堂等,有些建筑作为餐厅、养鸡场等实属可惜。
刘公岛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刘公岛旅游吸引力的核心所在。
因此,精心保护和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服务,警钟长鸣为和平事业作出贡献对于刘公岛在全国、全世界风景名胜区的地位与发展至关重要。
2.6社会状况及相关设施
2.6.1行政管理
全岛由威海市刘公岛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并有相应的治安、工商、税务、金融、消防、市政、供电、邮电、林业等各职能部门配合,部门齐全,管理有效。
2.6.2人口
海岛现有居民常住人口约200人,暂住人口约300人,驻岛部队约2000人,总计2500人。
市政府对岛上居民安排是让岛上青壮年居民到市区就业,逐步迁出所有居民。
实施以来,现今岛上仅有200人左右。
而且大多为老年人。
这一措施给刘公岛风景区的发展与建设创造诸多有利条件。
一、使刘公岛职能比较单一,可以致力于刘公岛的建设,环境保护和游览开发。
二、岛上原本用地不足,居民迁出后减轻了用地紧张的压力,解决了与民争地的问题。
三、可增加游客容量。
四、解决了居民在岛上生活的不便。
简化岛上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节省建设和维持费用。
2.6.3爱国主义教育与景点、游览设施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原北洋水师提督署),占地17000平米,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对外营业,门票25元。
丁汝昌纪念馆(原丁汝昌寓所)占地 平米,对外营业。
龙王庙
刘公庙,正在扩建,准备对外开放。
国家森林公园占地 平米,包括园内的北洋海军忠魂碑、旗顶山炮台、公所后炮台、五花石、贝草咀、板礓石、动物园、刘公亭等景点。
对外开放、门票 元。
现为军事用地的其他历史古建筑可以在此范围内游览,不能进入建筑内部。
以上历史文化建筑及自然风景资源基本得到了保护和利用,但不够全面和充分。
也没有全部开放。
甲午海战纪念馆建于1995年,占地14000m2,建筑面积8900m2,是为甲午战争博物馆的一项补充。
有光声电等效果,建成后效益很好。
但与博物馆分设两地,内容并不丰富而且与博物馆展出内容有所重复。
现由广东华冠公司经营,是一种商业化的设施,门票 元。
2.6.4商业、旅游服务设施
岛上商店、餐厅原本比较简易,现正随着岛上中心广场的建设加以新建,宾馆床位很少约40多床位,仅是某些单位附带的设施。
无专业宾馆。
2.6.5交通设施
现有客运轮渡码头,设施比较完善、客运能力很大,计有渡轮20多艘、客位总数达3000多个。
军用码头(麻井子船坞)为部队使用,但一般民用货运也可使用,设备简单,利用率也不高。
另有临时货运码头,在客运码头之东,作建材等运输之用为临时设施。
2.7存在问题
2.7.1景区管理体制不统一
1985年,威海市成立刘公岛管委会,对于刘公岛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但由于历史原因各主管部门和军队驻岛单位分行业、分地盘、分所有权的管理方式,互不协调,因此管委会难以根据景区发展要求对全岛进行调整、建设与开发,影响到景区的发展前景。
如门票管理、项目建设管理和轮渡交通等方面。
表2.1 驻岛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
主管部门
行政、企业驻岛单位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威海市文化局
刘公岛林场
威海市林业局
甲午海战馆
广东省河源市化冠股份公司
刘公庙
刘公岛管委会
市旅游码头有限责任公司
威海市交通委
刘公岛水产公司
刘公岛管委会
刘公岛商行
刘公岛管委会
市水产开发公司刘公岛养殖场
威海市水产开发公司
军队驻岛单位
37475部队
37015部队32分队
55066部队51分队
55066部队雷达所
37015部队黄岛兵器馆
37015部队水产养殖场
1 门票管理
目前,刘公岛的门票包括两个部分,游客轮渡上船购票40元(包括往返船费30元和景区门票10元),上岛以后还需交纳10-25元的门票。
合计门票价格明显偏高。
因而,很多游客往往只选择游览一两个知名度最高的景点而放弃其他景点。
为此,刘公岛管委会提出实行一票制,但由于岛上的各旅游景点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各景点的知名度和经营效益又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一些经营效益好的景点不愿意参加,使一票制难以实行。
2 项目建设管理问题
为了提高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改善经营效益,各单位大力开发新项目。
但由于各景区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造成部分建设项目的主题内容重复,还有一些新开发的项目与刘公岛的主题特色不一致,破坏了刘公岛的自然景观和独特氛围。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刘公岛的整体素质。
如刘公岛森林公园索道。
3 旅游交通问题
刘公岛的轮渡交通由威海市交通委系统的市旅游码头有限责任公司独家经营。
在游客人数较少、运营收入不高期间,经营者常常仅从经营效益出发,停开轮渡。
这不仅给游客游览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旅游者中间形成不良口碑,给景区形象造成损害。
刘公岛距离威海市区3.9公里,轮渡时间仅20分钟,而轮渡费用需要15元,价格明显偏高。
2.7.2军事设施与景区发展存在矛盾
刘公岛上驻有海军、军事用地与旅游发展相互形成矛盾。
一方面,岛上相当数量的历史古建筑由部队使用,不能对游客开放,而且这些古建筑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缮维护,部分建筑已经出现严重的结构性损坏,比如蒸馏塔的墙体出现较大的裂缝。
屋顶损坏不修,历史建筑用于现代军事设施和部队生活用房并不合适却对古建筑的价值和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另外岛上一些比较适宜于开发建设的地段并未作为军事设施用地,却由部队控制和管理,使得原来比较少的开发建设用地更加紧张。
景区布局难以调整。
表2.2 部队占用历史古迹的基本情况
建筑原名
建造时间
清式古建筑
水师学堂
1889年
工程局、屯煤所
1881年
铁码头(包括码头管理房)
1889-1891年
麻井子船坞
1889年
黄岛炮台
1888年
机器局、鱼雷修理厂
1881年
英式古建筑
英建住宅(别墅)多处
英租时期
英建商店
英租时期
蒸馏所
英租时期
海军俱乐部
英租时期
海军茶馆
英租时期
2.7.3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景区建设无序
刘公岛是以中日甲午战争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岛上建设不能干扰这一主题,但在具体建设中新增的娱乐项目,商业化项目较多,如上山索道、万象传奇博物馆、野生动物园及准备建设的一些娱乐项目等,如此发展将严重干扰刘公岛主题氛围及历史意义。
2.7.4资源开发深度欠缺
从总体上来看,刘公岛的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上,仍然存在不足;景点的设计水平与建设标准上均比较一般;这是制约景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1 风景资源的开发
刘公岛目前以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为核心,风景资源的开发为辅助是正确的。
但深度不够,相关景点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刘公岛自然风景资源的潜力。
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等开放时间比较长的景区经营效益不理想,开发建设目标不明确,部分开发项目与刘公岛地区的整体景观特色不协调,如索道建设,对整体景观造成破坏,经营效益也不理想。
岛上新建建筑与威海市区建筑在所用材料、色彩、建筑形式完全相同,游人上岛后没有换了一个环境的感觉,削弱了“古代”环境气氛。
新古建筑相距太近没有过渡与协调对古建筑在空间上形成压迫与束缚,显然是很不相宜的。
至于特色比较鲜明、开发潜力较大的景点如五花石、板礓石、听涛崖、贝草嘴、钓鱼台等,目前的开发力度、建设规划和知名度等都比较小。
2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
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深度也有所欠缺。
目前,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基本上是以就地文物展示为主要方式,是典型的表层化的参观式观光旅游产品。
以知名度最高、游客游览频率最高的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为例,由于馆藏文物的数量并不是很多,展示手段单一,因而使游客感觉游览内容少,旅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刘公岛 风景名胜 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