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
- 文档编号:3445915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3.96KB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考试时间:
150分钟 考试分数:
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
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不负传统望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
第一,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严耕望: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余英时
1973—1975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
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家。
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
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
1979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
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劝。
哈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
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
1979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
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
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
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挚的情意:
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
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
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字。
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
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
他平常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
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研究中产生。
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式的专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
不过他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
全面考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
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从计划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
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完成先后越二十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
耕望的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
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一方面看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
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
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
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苏东坡说: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
陆象山说:
“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
一途朴实,一途议论。
”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达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B.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因此,他的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C.严耕望做学问“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这说明严耕望在做学问研究时,自我要求很高,决不借助他人成果或资料。
D.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E.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话、陆象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评价了严耕望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5.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分)
6.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
(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尘封的时光
李培俊
姥爷死于1948年10月18日,这个日子准确无误,不容置疑,因为,姥爷死后第三天,人民解放军大举攻城,没怎么费劲便解放了郑城。
解放郑城,姥爷和姥姥功不可没,他们事先绘制了敌32师的布防图,秘密送至攻城部队,战役才如此顺利。
但是,姥爷却死于郑城解放前夕,没有看到郑城解放。
对于姥爷的死,大致有这么两种说法:
一说,在敌32师任作战参谋的姥爷绘好郑城布防图后,借夜色掩护出城,前往解放军驻地。
出城不久,即与情报处长花雨楼相遇,被严刑拷打致死。
一说,是在传送情报途中,与我军侦察员发生误会,误认为是32师的特务,被乱枪打死。
不管哪个版本,姥爷都算得上解放郑城的英雄,是革命的有功之臣。
可在郑城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却没有姥爷的名字,好像把他给忘了。
这让郑城人十分不平。
人们对姥姥说,民政局的人是吃干饭的?
姥爷是为咱郑城牺牲的,纪念碑为什么不刻姥爷的名字?
姥姥面无表情,木然看着别处,轻描淡写地说,算了算了,陈谷子烂芝麻了,还提这一嘴干啥。
郑城解放时,姥姥回到姥爷的老家湖桥镇,在镇东半山腰一孔窑洞里安顿下来。
几十年来姥姥的日子过得平静安闲,很少与外人打交道。
姥姥闲下来的时候爱在门前红石上坐着,望着西边的山岗上姥爷的坟茔发呆。
1956年,郑城民政局组织专人搜集整理姥爷事迹,征集遗物,要把姥爷迁入烈士陵园重新安葬。
姥姥说,让他在这儿躺着吧,没事了我们也好说说话,他不孤单,我也不孤单了。
民政局的小伙子对姥姥力阻迁坟十分不解,想说服姥姥。
姥姥说,我说过了,不行!
姥姥手一挥,决绝,干脆,丝毫没有商量余地。
小伙子无奈,拿出一个信封,递给姥姥,说,这是王治国同志的抚恤金,请你收下。
姥姥被火烫了似的躲开去,舞扎着双手,高声喊道:
拿走拿走!
我不要!
转眼间姥爷死去62年了,姥姥也是88岁的老人了。
姥爷到底怎么死的,在郑城一直是个谜,我死乞白赖求过姥姥,姥姥长叹一声,说,算了吧,算了吧,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翻开这一页,我和你姥爷都要不安宁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人必须提及,就是情报处长花雨楼的勤务兵于天喜。
于天喜和姥姥都是花雨楼的手下,姥爷是姥姥在党内的直接领导。
姥爷和姥姥,先后送出近百个情报,都具有相当价值。
2010年,于天喜和花雨楼回到郑城。
国民党全面溃败后,他们到了台湾。
他们在郑城时去见了姥姥,花雨楼对姥姥一躬到地,讪讪说,对不起了,对不起了。
姥姥说,你还记得王治国吗?
他就在那边山上埋着,是你害死了他,找他赎罪去吧!
花雨楼果然去了姥爷的墓地,颤巍巍跪下,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于天喜把话扯到姥爷身上。
他问姥姥,仪姐,至今我也不明白,你平时心地善良,咋就硬得起心肠,打死了王参谋呢?
姥姥之后的回忆,从姥爷死前那个下午开始。
姥爷接到上级指示,敌人新的部署调整情报,必须马上送达地下党。
姥爷很快绘制出郑城新的布防图,为保险起见,姥爷同时制作两份,一份由姥爷亲自送出;另一份交由姥姥保管,万一他发生了意外,由姥姥设法送出去。
天黑以后,姥爷告别姥姥,直奔地下党情报联络点。
在城外关帝庙附近,花雨楼亲手逮捕了姥爷。
花雨楼连夜突审,姥爷始终只字未吐。
早上六点,姥姥见到姥爷。
花雨楼考验姥姥,把勃朗宁手枪递给姥姥。
姥爷死了,死在姥姥枪口下。
当天下午,姥姥启用备用交通站,把情报送了出去,交给了郑城地下党负责人。
姥姥木然说,王治国死了。
姥姥没说姥爷怎么死的,她隐瞒了姥爷的所有临终细节。
姥姥留在湖桥镇那座小山上,守着荒草萋萋中的姥爷……
那天下午,送走于天喜一行,我留下来陪姥姥。
还是在窑洞前,还是坐在红石上。
姥姥抚着我的头发,说,妞,其实,你姥爷该死,你知道吗?
我用枪指着你姥爷的时候,从他眼神里看到了软弱,看到了绝望,他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了。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我,有他爱着的人。
失去了这个世界就失去了我,他不想失去我啊……可我不想让你姥爷当叛徒,当罪人,在他即将下跪的那一刻,我射出了那颗子弹,保住了他的名节……姥姥还说,妞,答应姥姥,替姥爷守住这个秘密,行吗?
啥时都不要说出去……
当天晚上,姥姥走了。
像放下千斤重负似的,姥姥走得了无牵挂,走得安详坦荡。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小说开头第一句把姥爷死的日子写得准确具体,一是为了缅怀姥爷,二是为了与解放郑城的时间联系起来,引出姥爷为顺利解放郑城所做的巨大贡献。
B.曾经是姥姥上司的花雨楼回到郑城,去见姥姥,并到姥爷的墓地下跪磕头,说明花雨楼对当年的事感到不安,想当面向他们赎罪。
C.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能缩小与读者的距离,充分展现“我”内心世界。
D.对于姥爷的死,人们大致有两种说法,如果第二种说法是真的,那么姥爷就不是郑城的英雄,所以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没有姥爷的名字。
E.这是一篇深情追怀英雄,纪念那些光辉岁月的故事。
革命烈士们用生命缔造了祖国、缔造了人们全新的生活,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8.小说突出了姥姥的哪些形象特征?
请简要分析。
(5分)
9.小说结尾姥爷临终的秘密出人意料,但前文有多处铺垫或暗示,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平安,滁人,初为太祖养子,骁勇善战,力举数百斤。
袭父职,迁密云指挥使,进右军都督佥事。
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将从征。
及李景隆代将,用安为先锋。
燕王将渡白沟河,安伏万骑河侧邀之。
燕王曰:
“平安,竖子耳。
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
”及战,不能挫安。
时南军六十万,列阵河上。
王帅将士驰入阵,战至暝,互有杀伤。
及夜深,乃各敛军。
明日再战,安击败燕蒋房宽、陈亨。
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
燕兵围济南。
安营单家桥,谋出御河夺燕饷舟。
又选善水卒五千人渡河,将攻德州。
围乃解。
明年,燕败盛庸于夹河,回军与安战单家桥。
安奋击大破之,擒其将薛禄。
无何,逸去。
再战滹沱河,又破之。
安于阵中缚木为楼,高数丈,战酣,辄登楼望,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
燕王与南军数大战,每亲身陷阵,所向皆靡,惟安与庸二军屡挫之。
滹沱之战,矢集王旗如猬毛。
王使人送旗北平,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
顾成已先被执在燕,见而泣曰:
“臣自少从军,今老矣,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
逾月,燕师出大名。
安与庸及吴杰等分兵扰其饷道。
燕王患之,遣指挥武胜上书于朝,请撤安等息兵,为缓师计。
帝不许。
燕王亦决计南下。
遣李远等潜走沛县,焚粮舟,掠彰德,破尾尖寨,谕降林县。
时安在真定,度北平空虚,帅万骑直走北平。
至平村,去城五十里而军。
燕王惧,遣刘江等驰还救。
安战不利,引还。
四年,燕兵复南下,破萧县。
安引军蹑其后,至淝河。
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敌。
安转战,斩真。
真,骁将。
燕王尝曰:
“诸将奋勇如王真,何事不成!
”至是为安所杀。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四》有删节)
10.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来源:
学科网]
B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
C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
D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指开国皇帝的通称,如赵匡胤称宋太祖,朱元璋为明太祖等
B元年,指古代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
C世子,指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或儿子中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
D上书,指古代向君主当面陈述意见或给地位高的人写信陈述意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安勇猛善战,力大能举起几百斤,建文元年讨伐燕,他被任命为先锋随军出征,多次击败燕王部将
B平安曾经跟随燕王出塞,了解燕王的用兵方略,所以燕王非常忌惮他,认为两军交战时应该先打败他
C平安在滹沱河与燕军交战时,架起木楼,用强弩射击燕军,射在燕王旗上的箭就像刺猬的毛那样多
D平安不仅有勇,而且有谋,他用围魏救赵的方法解除济南之围,还骚扰燕军运粮饷的道路牵制燕军南下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顾成已先被执在燕,见而泣曰:
“臣自少从军,今老矣,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5分)
(2)真,骁将。
燕王尝曰:
“诸将奋勇如王真,何事不成!
”至是为安所杀。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
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
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
早年逝世。
【注】阙题:
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 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5.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6)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江水汹涌澎湃、波浪翻卷如雪的一句是 。
(2)《庄子•逍遥游》中描写大鹏从海上奋力起飞、直达高空的句子是:
, 。
(3)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了大漠雄浑壮阔的景象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在书名上大做文章是伪劣书编写者的惯用招数,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等精品辞书前加上“新编”“新世纪”等,以此来鱼目混珠。
②在座谈会上,抗洪救灾英模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治理、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③只要上下一致,戮力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人民必定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④看着景区里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对“禁止烧烤”的警示牌习以为常。
⑤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
⑥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吉林电视台大型制作的人文电视纪录片《长白山》11月登陆央视9频道,充分体现了吉林人对长白山文化的自信。
B.直接去讲道理,有时很难以把道理讲明白,而借助打比方就既能提高表达的感染力,又有助于听讲者的理解。
C.石油业一些分析师说,美国的石油开采量增长迅速,有望超过海湾国家沙特阿拉伯,再次成为全球头号产油大国。
D.现在很多餐馆愿意给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热水,但是大多数环卫工人没有保温杯,送他们个保温杯也许更实在些。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 人类语言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普遍存在局限性,因此② 怎样详尽的语言描述③ 不可能把现象世界的全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④ 必须⑤ 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⑥ 表意方面的不足。
①②③④⑤⑥
A由于尽管都甚至经过/
B/即使也/以/
C由于无论也而以在
D/无论都甚至经过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阅读的载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的内容。
电子阅读使我们进入了一个获得文字太方便、太快捷的时代,然而人们又总是那么忙忙碌碌,所以,①,就像吃零食一样。
现在,我们从微信上就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可有时候我们会问自己,②?
即便一个人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也就是个“知识分子”,缺乏自己的思考。
就像零食只是食物的一种,即便一个人每天吃各种零食,他的营养肯定还是不全面的。
今天,我们浪费大量时间去了解不必要的信息,可能就会让我们变成③。
21.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个特殊的纪念日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一些国家还专门发行了以戒烟为主题的邮票。
下面是阿根廷发行的戒烟邮票,请写出其主题图形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寓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
(6分)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经历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
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就充斥市场。
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
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武威市 第十八 中学 届高三 上学 第三次 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