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详解.docx
- 文档编号:3445886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3.12KB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详解.docx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详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详解
2019年5月
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使任何非遗资源都可能变成商品和赚钱的对象。
虽然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但确实有些非遗项目不适宜实行产业化经营。
过度的商业开发和不当的产业运作,会对非遗保护传承产生种种负面效应。
因此,要促进非遗产业化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对非遗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适宜性进行具体评估,合理界定非遗产业化的对象和范围。
某种非遗能否实行产业化开发,主要取决于其性质和生存方式。
总的来说,非遗可分为宜产型和非宜产型两大类。
宜产型非遗是指适宜通过产业化途径和手段来保护和传承的非遗,非宜产型非遗则反之。
宜产型非遗具有经营性,而非宜产型非遗具有公益性。
所谓非遗产业化,实际上是指对宜产型非遗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
当然,这种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即便是非宜产型非遗,其中的某些元素也是可以被适当开发利用的。
在非遗产业化开发进入实际运作之前,应当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各方对非遗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科学审视和全面评估,逐一分析和研究非遗项目的具体特点,论证和判定其宜产性,以便实施分类保护与管理。
非遗资源宜产性评估既要切实遵循产业化的一般规律,追求非遗市场价值和参与开发各方的经济利益,又要充分考虑非遗的公共文化资源属性,确保非遗的社会效益和有效保护。
换言之,评估应当寻求和体现非遗保护与开发及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均衡。
为最大限度地反映非遗资源产业化开发优势之大小,可根据非遗项目的品相要素、内容要素、经济要素、保障要素这四个方面的情况,综合进行非遗项目的宜产性评估和分类。
评估过程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能定量评估的指标必须给出量化结果,为非遗产业化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在科学评估和分类的基础上,要对宜产型非遗保护和非宜产型非遗保护区别对待,分而治之。
非遗的性质不同,所采取的保护方式和措施也应不同。
对于远离现代生活、无市场生存能力的非宜产型非遗,应由政府承担保护职责并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严格保护,按照该非遗原有的方式传承和发展,尽力维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优化其生存发展环境。
而对于仍有市场需求、特别是潜在经济价值较高的宜产型非遗,则应在正确指导、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管之下,借助市场力量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和双赢。
因为市场是宜产型非遗生存的土壤、发展的平台,越有市场的非遗,就越有生命力。
这种宜产型非遗保护与非宜产型非遗保护并举、分别实施的做法,充分考虑和照顾了两类非遗的不同特点,既可以使非宜产型非遗得到更为精心的针对性保护,又为宜产型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创设了更为宽松适宜的环境,是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和路径。
当然,无论针对何种非遗,无论保护还是开发,都要尊重非遗传承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和发挥有关各方尤其是非遗传承人及当地民众的主体意识和介入热情。
(摘编自张秉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科学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因为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使任何非遗资源都可能变成商品和赚钱的对象。
B.非遗项目在品相、内容、经济、保障这四个方面的要素是综合进行非遗项目宜产性评估和分类的重要标准。
C.对非遗项目进行宜产性评估与分类,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定量分析,后者应给出量化结果,为决策提供依据。
D.非宜产型非遗,有的因远离现代生活而不具市场生存能力,若盲目动用市场力量开发,则可能无助于保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促进非遗产业化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非遗保护与开发对策,提挈下文。
B.文章从能否实行产业开发的角度区分了非遗资源的不同类型,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主体部分从非遗性质与生存方式、宜产性评估要素与方法方面进行论述。
D.文章指出不同性质的非遗应采取不同保护措施和方式,分析具体,具有辩证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非遗资源宜产性评估只要维持非遗保护与开发及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平衡,则非遗的社会效益与有效保护就能实现。
B.借助市场力量对宜产型非遗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可以加强和促进宜产型非遗的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和双赢。
C.非宜产型非遗具有公益性而不具经营性,如果要获得针对性保护,就决不可以对它实施任何市场倾向的开发与利用。
D.对于富含经济价值的宜产型非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果它能在有效监管之下运作,就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答案】1.A2.C3.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因为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使任何非遗资源都可能变成商品和赚钱的对象。
”,原文“虽然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但确实有些非遗项目不适宜实行产业化经营。
”选项是强加因果。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主体部分从非遗性质与生存方式、宜产性评估要素与方法方面进行论述”这一分析不全面,信息有遗漏,且与原文内容不合,原文第一段总说,以下各段分说,先说非遗能否实行产业化开发,主要取决于其性质和生存方式;再说非遗产业化开发实际运作前对非遗资源进行宜产性评估;又说对宜产型非遗保护和非宜产型非遗保护区别对待,分而治之。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本题中,A项,“非遗资源宜产性评估只要维持非遗保护与开发及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平衡,则非遗的社会效益与有效保护就能实现”推理不当,原文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项,“非宜产型非遗具有公益性而不具经营性,如果要获得针对性保护,就决不可以对它实施任何市场倾向的开发与利用”说法绝对,原文说“即便是非宜产型非遗,其中的某些元素也是可以被适当开发利用的”。
D项,“对于富含经济价值的宜产型非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果它能在有效监管之下运作,就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条件表述不全面,“有效监管”只是一个条件,根据原文,还需要“正确指导科学规划”。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亚布力烟什么滋味
张抗抗
趟开没膝深的白雪,我们走进山林。
踩着赵尚志和他战友们留在雪地上的脚窝,我们被硝烟裹挟,回到那个也许已在平静的日子里渐渐淡忘了的岁月。
几年前去过长白山,在如今柏油马路穿过的山林里,半个世纪以前刻在树干上的大字依然模糊可辨:
抗联由此过,从此不低头。
呼吸不可抗拒地急促,手心攥出了汗,精神迅速亢奋,人一旦处于平庸之中,便渴望着崇高的拯救。
于是坐下来看《赵尚志》,居然一集不落。
没有人指定我必须看这部片子,如若是指定我准保不看。
我看《赵尚志》是因为成看了一个开头便只想往下看。
还在电视报上用红笔划出下一集的日期。
那几天我很有些疑惑自己中了什么邪。
因为作为女人,一般来说我极少对战争产生兴趣。
亚布力烟什么滋味?
我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
被大面积开垦的荒原,如今已没有多少抗联战士居住过的窝棚的遗迹。
只是在往日老职工家火热的土炕上,仍终日弥漫着亚布力烟呛人的气息。
盛放在用碎纸片粘合成的烟笸箩里的金色烟叶,在漫长的冬夜里一撮一撮化为灰烬,如同我们和父辈曾经燃烧过的热血与激情。
那场风暴几乎袭击了整个中国,而在这片辽远的土地上,从长白山一直到黑龙江边,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皑皑白雪、茫茫白桦林、莽莽苍穹,天地一派苍茫。
那苍茫唤起你亲切的回忆,而艳红的鲜血洒在苍茫之上,却是一种亲切的悲壮。
几年前,曾经读过《赵尚志》的原著——老作家王忠瑜先生的长篇小说《总司令的悲剧》。
于是坐在电视机前时就很悲壮地想:
假如没有年轻的导演李文岐豁出身家性命,四处筹资将其搬上荧屏,那个苍茫岂不是留下一个大大的空白么?
有意思的是,在白山黑水间用心血填上了那个空白的作家和导演,都在不同的场合,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我写(我拍)赵尚志,是因为我崇仰这个人。
因此,片头“赵尚志”这三个宇就像冰雪鞑子香一般,钻出封冻的地层,傲雪凌霜而立。
“赵尚志”三个字,如同民族仇恨的狂飙,在荧屏上风起云涌,一泻千里。
“赵尚志”——由千千万万拥戴他信任他的民众汇集而成。
赵尚志不是一个人,赵尚志代表了人民反抗的力量。
然而集千万人之志于一身的赵尚志,最终又还原为赵尚志本人——他永远只能是他自己。
片头奇艳的艺术构思,使我长久地沉湎于那个悲剧的开始。
也许从赵尚志强烈个性生成的开始,就蕴含着悲剧的结尾。
亚布力烟始终迷茫而苦涩,这种辛辣的烟雾终日弥漫在他嘴边,以至笼罩了他的一生。
生命和热血都是可以抛洒的,重要的只是一个活法而已。
人活一口气,便不能憋着那一口恶气苟且,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沦为奴隶。
所以当片尾那金色的烟叶一张张飘落,忽然隐隐地就掂出了烟雾散尽后大气的凝重和虚浮。
此时,苍凉而铿锵的歌声响起:
“狠抽它一口吧嗒吧嗒嘴,狠抽一呀口吧嗒吧嗒嘴,攥紧拳头,不想哈腰,杀鬼子,那个拜土地,天生愿遭罪呀,嗯哎唉嗨哟。
狠抽它一口吧嗒吧嗒嘴,狠抽一呀口吧嗒吧嗒嘴,翻开眼皮,心里没事,抬起头,那个挺直身,人活一口气呀,嗯哎唉嗨哟。
抬起头呀,挺直身,人活那一口气呀嘿,人活一口气。
”
故事被传诵着又被不断赋予新的解释最后再被忘却,甚至包括故事主人公的姓名。
所有的背景渐渐远去,留下来的只是一个真正成为人的男人才具备的骨气。
历史活着。
历史不是因墓碑而辉煌,而是因人生生不息的延续而辉煌。
于是《赵尚志》的主题歌最后一句是:
亚布力烟,有滋味……
我虽没有尝试的勇气,但我相信。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写“我”观看电视剧《赵尚志》的经历与感受再现抗联当年的战斗场面,赞美了赵尚志等抗联战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勇气概。
B.文章第四段生动细致地描写“我”紧张、亢奋的表现,并且交代“我”非看不可,而且一集不落,为下文叙写电视剧《赵尚志》的相关内容做铺垫。
C.文章中的一些议论语句含义深刻富有哲理。
如“历史活着……因人生生不息的延续而辉煌”肯定了人的骨气、民族气节在历史传承中的作用。
D.文章写法巧妙,叙写赵尚志善于用侧面烘托,比如叙述作家王忠瑜写赵尚志与导演李文歧竭尽全力将赵尚志搬上电视荧屏,都是因为崇仰他。
5.赵尚志为什么为人们所崇仰?
请简要概括。
6.“亚布力烟”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4.A5.①他集千万人之志于一身,有着不惜流血牺牲、勇于担当的抗战精神,他代表了人民反抗的力量,体现了不苟且、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②同时,他又是一个有强烈个性的人,他有一个真正成为人的男人才具备的骨气。
6.①赵尚志爱好抽亚布力烟,亚布力烟雾终日弥漫在他的嘴边,笼罩了他的一生,是赵尚志的生活特征之一,写亚布力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②文章题目是“亚布力烟什么滋味”,在文章前面又提出问题“亚布力烟什么滋味”,后文回答“亚布力烟有滋味”,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③“亚布力烟有滋味”暗示文章主旨,增强情感表达,反复渲染,强调热血、激情、骨气永远令人们景仰,永远让历史铭记。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再现抗联当年的战斗场面”错误,文中没有对“战斗场面”的叙写。
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核欣赏文章的形象的能力,要求分析赵尚志为什么为人们所崇仰,实际就是分析赵尚志的性格特征。
散文的人物形象概括不同于小说,小说一般要根据人物的言行概括,散文一般在文中有关键的词句,找到这些词句即可概括,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由千千万万拥戴他信任他的民众汇集而成。
赵尚志不是一个人,赵尚志代表了人民反抗的力量。
然而集千万人之志于一身的赵尚志,最终又还原为赵尚志本人——他永远只能是他自己”“也许从赵尚志强烈个性生成的开始,就蕴含着悲剧的结尾”“所有的背景渐渐远去,留下来的只是一个真正成为人的男人才具备的骨气”概括即可。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物象的作用的能力,答题额一般的答题思路是:
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主题作用+艺术手法作用(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
具体的答题模板为:
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衬托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渲染环境。
此题从人物分析“抽亚布力烟”摘赵尚志的爱好,由此使人物的性格丰满;题目是“亚布力烟什么滋味”,在文章前面又提问,后文回答组做出回答,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亚布力烟有滋味”暗示文章主旨,强调热血、激情、骨气永远令人们景仰,永远让历史铭记。
【点睛】物象的基本作用探究的角度:
对人物的作用:
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对情节的作用:
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发展;显示线索,做铺垫,构成对比,(开头)引起下文,(结尾)总结上文,前后呼应;对环境的作用:
营造氛围,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对主题的作用:
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感情,象征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金陵九冬,悲歌击筑。
一声声呼唤,一阵阵悲泣,划破这个寂静的冬晨。
来自世界各地的吕门弟子和东南大学师生代表等千余人,齐聚南京市殡仪馆,为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的吕志涛送行。
②在通往殡仪馆的路上,自发前来送行的人们排成一条长龙。
2017年1月11日,常年疾病缠身的吕志涛永远合上了双眼,走完了80年的人生路。
临走前,他的手里仍紧紧攥着一支钢笔,枕边几张散落的稿纸上,凌乱地记录着对学生论文的修改意见和对学科建设的一些随想。
③1965年,吕志涛研究生毕业,因品学兼优,当时系主任兼研究生导师徐百川建议他留校任教。
④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⑤从最初的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他把自己的半生光阴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将教书育人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⑥“人生得此恩师,足矣!
”孟少平跟随吕志涛35年,恩师诚朴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
孟少平说,读研时他的某项课题国内外研究很少,参考资料难寻,花了很长时间只查找到一位俄罗斯学者的文章,通篇俄文,他实在看不懂,只能前去请教恩师。
“当时先生还在北京参加学术研讨会,本以为他只会告诉我文章的核心内容,没想到他却熬了两个通宵把论文翻译出来。
”回忆起当时拿到翻译的论文的情景,孟少平双目濡湿。
如今,已身为博导的孟少平遇到难题时,还是会忍不住求助恩师,只是,那间熟悉的办公室里再无那道熟悉的身影。
⑦在吕志涛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
1989年意外骨折后,他因为放心不下学生,便把课堂搬到了家里。
一米宽的过道里摆放着数十张小马扎,无法站立的吕志涛瘫坐在椅子上给学生上课,60厘米的小黑板总是写了再擦、擦了再写……
⑧数十年后,羽翼已丰的学生们回来探望恩师,还是会坐在小马扎上,静静凝视那块小黑板,细心地聆听恩师的教诲,一如当年。
⑨“先生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教书育人上了。
”宋业坛说,他投入恩师门下时,先生已年近80高龄。
那段时间,吕志涛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行动日益艰难,但是为了及时指导学生,他仍然坚持每天去一次学院了解情况。
从家到学院,常人10分钟的路程,吕志涛要拄着拐杖走30多分钟,中间至少停歇3次。
⑩“每次听到石板路上的‘笃、笃’声,我们就知道先生来了。
”想起昔日恩师的悉心指导,宋业坛泣不成声。
⑩躬耕于教,育万千桃李。
如今,郑文忠、戴雅萍、冯健、曾滨等百余名吕门弟子分布世界各地,成为国内外建筑学界的顶梁柱。
(摘编自郑晋鸣、李薇《科研工作也要“文以载道”》)
材料二:
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吕志涛院士指出,目前中国高楼越建越多,超高层建筑正大量在建,应当降温。
超高层建筑为什么应当降温?
吕志涛院士说,一是结构问题,上百层的超高层建筑目前在结构上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二是建设成本太高。
如上海第一高楼金茂大厦,建设成本超过了50亿元,仅一天的营运成本就要100万元。
三是没有节约用地。
城市建筑需要节约用地,但超高层建筑必须考虑停车场、绿地等配套设施用地,实际上未起到节约用地的作用。
四是难以应对消防等突发事件。
因此,吕志涛院士说,百层以上、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要尽量少建。
但他同时认为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还是要多多建设。
为什么?
因为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能节约用地,解决我国人多、住房用地紧张的矛盾,从技术上说,也已比较成熟。
吕志涛院士还对不顾实际、不计成本、片面追求建筑美观的现象提出了批评。
他说,搞大工程、大建筑要以实用、安全、经济、美观为原则,现在很多地方不适当地把美观放到了首位,不仅提高了建设成本,也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亟须引起社会重视。
(摘编自《吕志涛院士呼吁:
“超高层建筑热”应当降温》)
7.下列对材料一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九冬,悲歌击筑”“一声声呼唤,一阵阵悲泣”,用整句,用叠音词,写景写声,渲染了悲痛哀悼的气氛。
B.记叙吕志涛留校任教经历,用“从最初的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一笔带过,主要是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C.第④段是过渡段,第⑦段“在吕志涛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是过渡句,它们使文段衔接严密,过渡自然。
D.第⑧段和第⑩段,分别在前面记叙吕志涛事迹的基础上,进行虚写,虚实结合,寄寓了深沉的情感。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志涛是著名的结构工程专家,他去世后,他的世界各地的弟子,以及东南大学师生代表前来哀悼,还有许多人自发为他送行。
B.吕志涛把学生放在心中,对学生的求助无私地尽力帮助;他曾瘫坐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年老病重时,还及时指导学生。
C.吕志涛认为,超高层建筑在结构上存在诸多问题,建设成本太高,没有节约用地以及消防问题突出,因此要尽量少建。
D.吕志涛不赞同追求建筑美观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提高了建设成本,也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
9.以上两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和基本倾向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A8.D
9.材料一侧重报道了吕志涛投身教育事业,言传身教,为祖国输送人才,赞颂了他高尚的品德和献身精神。
材料二侧重报道吕志涛对建筑领域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批评,表现了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责任感。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一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B项,“记叙吕志涛留校任教经历,用‘从最初的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一笔带过,主要是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解说错误,原文说“他把自己的半生光阴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将教书育人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主要凸显出他的奉献精神。
C项,“第④段是过渡段,第⑦段‘在吕志涛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是过渡句,它们使文段衔接严密,过渡自然”解说错误,第⑦段这句是中心句。
D项,“第⑧段和第⑩段,分别在前面记叙吕志涛事迹的基础上,进行虚写,虚实结合,寄寓了深沉的情感”分析错误,⑧段⑩段是侧面描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吕志涛不赞同追求建筑美观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提高了建设成本,也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解说错误,最后一段是说吕志涛对不顾实际、不计成本、片面追求建筑美观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不是不赞成建筑美观,选项范围扩大。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两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和基本倾向有什么不同,材料一以在殡仪馆为吕志涛送行为切入点,以正面记叙和学生回忆的方式,描写了了吕志涛投身教育事业,言传身教,最后一段概写他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突出了他现身教育的奉献精神和高尚人格,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吕志涛的赞扬;材料二由题目“吕志涛院士呼吁:
“超高层建筑热”应当降温”可以看出,重点写了吕志涛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对于建筑行业的超高层建筑和对不顾实际、不计成本、片面追求建筑美观的现象的批评,刻画了他专业扎实,很有责任心。
综合一下以上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文字表述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其次是审题:
从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新乡市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