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445245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502.87KB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认识汉武帝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
“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
教学过程
导入
刘邦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刘邦就是汉高祖。
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善于用人,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局面。
什么是大一统?
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如何强化中央集权的呢?
(政治、思想、经济三个方面)
“推恩令”的实施
教师:
出示西汉历史上有名的历史事件“七国之乱”和“金缕玉衣”资料,并介绍相关的内容。
让学生思考“汉武帝之前”西汉的诸侯王势力发展的如何?
学生:
势力膨胀,生活奢侈,对皇权构成威胁。
教师:
出现这种情况后,汉武帝是如何做的?
学生:
阅读教材回答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教师:
请同学们阅读“什么是推恩令?
”之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用图示法,进行复述讲解。
“推恩令”实质是要干什么?
(削弱封国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教师:
这一法令与汉景帝时出现的“七国之乱”形成对比,而“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呢?
(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削弱了封国的势力。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
汉武帝时,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旧活跃,思想领域不统一,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为能更好的施展雄才伟略,他召集各地学者,询问治国方法。
其中一位叫董仲舒的学者提出: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大屏幕出示原文和译文)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
学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巩固,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是文化专制的表现。
盐铁专卖
中央收回铸币权;实行盐铁国有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
材料研读(p.59)
想一想:
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经历了长期战乱后的国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粮食生产。
如果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就会导致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但是长期过度重农抑商,也会抑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北击匈奴
背景(p.60)
公元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
问题思考(p.61)
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
想一想:
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
汉武帝即位以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权力和经济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了以需家学说为核心的正统思想,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地少数民族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得以拓展。
知识拓展:
汉武帝确立察举制(p.62)
小结: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作业:
课后活动(p.61)
1、材料分析
①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材料一反映出在西汉初期分封制度下,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威胁到西汉王朝。
②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让诸侯王推及皇家恩德,把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弟。
这样,王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而管辖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汉武帝还采取措施取消了许多诸侯王的封国和土地,剥夺他们的爵位,从政治上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2、请根据以下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
《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秦始皇:
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
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
《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指儒学中的忠君守礼思想,这在以后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核心。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版)历史课时同步练习: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2018年湖北天门)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2.(2018年湖南娄底)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A.“推恩”B.“无为”
C.“焚书坑儒”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2018年福建)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统一文字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D.张骞通西域
4.(2018年海南)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半两钱,改铸
A.半两钱B.五铢钱C.蚁鼻钱D.铲形币
5.(2018年广东)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6.(2017年山东德州陵城区)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A.颁布“推恩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派张骞出使西域D.统一文字
7.(2017年山东青岛)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
“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
”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A.汉高祖B.汉景帝C.汉武帝D.汉光武帝
8.(2017年浙江台州)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此建议
①主张大力推行儒学教育②使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
③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④使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9.(2017年湖北孝感)汉武帝即位初期,内有王国问题的困扰,外有匈奴的不断侵袭,汉武帝决定招贤纳士,加强皇权。
那么,持以下哪种观点最容易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A.“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D.“窃钩行珠,窃国者为诸侯”
10.(2017年浙江金华)“穿越跑”是许多马拉松比赛上的亮丽风景线。
若你是其中一员,穿越到西汉,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①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凯旋而归
②诸子百家就“推恩令”的利弊各抒己见
③皇帝与蒙古王公在木兰围场围猎
④太学儒生董某因学习成绩优秀直接为官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11.王可在课堂剧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剧情中,他要向“汉武帝”建议实施“推恩令”。
由此可以判断,王可扮演的角色是
A.管仲B.主父偃
C.董仲舒D.蒙恬
12.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
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颁布“推恩令”D.实行盐铁专卖
13.有史学家认为:
“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是从哪一位皇帝开始的
A.秦始皇B.汉武帝
C.汉高祖D.汉景帝
14.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播放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
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儒家学说B.道家学说
C.法家学说D.墨家学说
15.公元前118年,汉武帝进行货币改革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半两钱B.五铢钱
C.铲币D.刀币
16.汉武帝刘彻的文治武功彪炳青史,永秉春秋,其中为他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财力支持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B.兴办太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17.“偃说上曰: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让更多的人得到封地
C.加强思想控制D.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政府做官
18.汉武帝能够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主要前提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B.政治大一统局面基本形成
C.城市管理制度的健全D.分封制的推行
19.如果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丞相,你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的发生?
①焚书坑儒
②“书同文,车同轨”
③“推恩令”颁布
④张骞出使西域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③④⑤D.①②③④
20.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
(1)图一所示人物是西汉的哪位皇帝?
他以什么学说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2)为消除图二所反映的威胁皇权的因素,这位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B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D
K能力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
(1)汉武帝。
儒家学说。
(2)颁布“推恩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同步检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推恩令;设立刺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盐铁官营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和巩固,学习本课可以和秦始皇对比一下,他们在加强中央集权上的异同点和历史影响。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
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其它诸子百家思想逐渐衰落,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各项措施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材料分析、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茂林烟雨埋弓箭,石马无声蔓草寒。
--------------唐·薛逢
发陵烟雨埋弓剑,石马无声蔓草寒。
------------------唐·李商隐
汉家天马出蒲梢…茂陵松柏雨萧萧。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唐·李贺
英雄从来只数君,荒坟犹自上侵云。
---------------------清·徐开熙
2.鼓励学生猜猜图中巨大的陵墓是谁的,谈谈这些诗歌给你的感受。
3.教师总结:
号称“东方金字塔”的汉武帝茂陵,高46米,耗时3年,每年占用整个西汉政府贡赋1/3,征用徭役数百万而完成的巨冢,仅次于秦始皇陵,居汉陵第一。
陵墓的主人汉孝武帝刘彻,是历史上堪与秦始皇相提并论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16岁登基,在位54年,经历了“文景之治”的积累,一改汉初以来“无为而治”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治国方略。
他打击和限制外戚与豪强对政权的威胁;采用“推恩令”不断削弱各诸国的力量;将盐铁经营权收归官营,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加强了财政与金融管理;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国家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大一统的格局。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
[设计意图:
采用图片创设情境,利用诗歌优美且气势磅礴的语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直观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讲授新课
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教材,结合以下三则材料思考:
汉武帝即位之初,面临何种局面?
材料一: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
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
吴、邓钱布天下
----------桓宽《盐铁论》
(学生阅读教材及材料,思考回答)
学生:
材料一反映了政治上王国势力膨胀、违法乱纪,威胁中央统治;
材料二反映了思想上不统一;
材料三反映了诸侯王经济实力强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教师过渡:
假如你是汉武帝,你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
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过渡:
汉武帝时期是否具备采取措施的条件呢?
材料四自:
天子不能具钧駟,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至汉武之初,……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司马迁《史记》
教师提问:
这则材料说明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国力发生了样的变化?
学生:
经济上比较富庶,便于汉武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师设疑:
如果汉武帝个人唯唯诺诺,可能也不会有什么建树,那么汉武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五:
今陛下(汉武帝)好陵阻险,射猛兽。
------------------《汉书·司马相如传》
(汉武帝)入山下驰射鹿豕(音s,猪)孤兔,手格熊罴(pi,棕熊)。
--------------------《汉书·东方朔传》
教师: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学生:
强壮魁梧的体魄,刚毅有为的性格,这是汉武帝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具备聪慧睿智的头脑。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强调汉武帝的英明和睿智。
)
[设计意图:
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让历史人物的形象鲜活饱满,为后面探究汉武帝釆取的措施提出其“性格依据”。
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了结论,那就是汉武帝进行一场伟大的变革的时代,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课件展示主父偃:
故事里学知识:
主父偃是齐国临淄人,年轻时曾学习纵横术。
最初在齐国游历,但是由于受到儒生的排挤,以至于在齐国难以容留。
他家境贫困,向人借贷,但是无人肯借。
没办法,只好离开齐国,北游燕、赵、中山等国,但也没有得到重用,客居他乡,十分困苦。
在元光元年,他西游长安,求见大将军卫青。
卫青数次向汉武帝推荐他,但是都没得到召见。
无奈之下,自己向汉武帝上书言事。
没想到早晨上的奏章,到了傍晚就得到了汉武帝的召见。
汉武帝对他说:
“你以前在哪儿?
为什么我们见面这么晚啊?
”并封他为郎中。
后又升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之中四次升迁
--------------------摘编自《汉书·主父偃传》
后来主父偃又上疏了什么内容得到了汉武帝重用呢?
出示材料: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
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教师引领学生解读史料,同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教师提问: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
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把王国封地分给各自的子弟,皇帝又加封这些子弟为诸侯。
新封的诸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教师讲解:
“推恩令”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学生回答: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他们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教师设疑:
请大家再想想,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除了实行“推恩令”之外,还有什么“杀手铜”?
学生回答:
建立刺史制度。
问题探究:
(教师出示下面三个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问题1:
什么是刺史制度?
问题2:
刺史的职能是什么?
问题3:
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及总结)
教师补充:
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本为御史的一种,始于汉代,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化,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
“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为“御史之意。
汉武帝为了强化地方监察制度,在地方设刺史。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人进行监督。
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们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帝,加以制裁。
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教师过渡:
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设置刺加强了对全国的监察控制,实现了政治上的一统,那么思想上统一,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课件展示标题:
我的百姓谁做主?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图片并指导学生观察)
教师设疑:
从以上两幅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
秦朝焚书坑儒,汉朝重视儒家思想。
教师过渡:
想知道儒家思想在汉朝是如何开始受重视的还得从一个历史人物说起。
课件出示材料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教师总结:
董仲舒是广川人,好学深思,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研习(春秋,在学习时非常专心,达到了“三年目不窥园”的地步,也就是说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
正因为如此,他对儒学非常精通,并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教师过渡:
那么,这位一代大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愿材料研读: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
教师提问: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儒家学说,即儒术。
教师总结:
六艺就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礼、乐、射、御、书、数。
总体上解释就是儒家学说。
教师提问:
汉武帝是怎么做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
新学生回答: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教师设疑:
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接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
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论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此时的儒家学说经过了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恩想,
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
这一思想适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正如黄仁宇所说:
“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规思想。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因此,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
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
汉武帝在其墓地下马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说明汉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和敬重。
[设计意图:
本部分通过图文资料、故事等展示、分析与解读,旨在提高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
教师过渡: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和汉武大帝一起解决了两个问题,这位君主是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当然不是,他还有问题三:
课件出示材料
于是大农陈藏钱经耗,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
鼓铸煮盐,其势必深居幽谷,而人民所罕至。
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盐铁论》
2、汉武帝采取了那些哪些措施?
3.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1:
统一货币,统一使用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在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教师补充介绍五铢钱与半两钱的差别
学生2:
主要是当时的情况决定的。
当时的状况是:
许多人弃农经商,影响农业发展,影响经济发展。
教师适时补充教材资料,进行说明
学生3:
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其他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
(三)、本课小结:
汉武帝即位后,在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使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歌诀总结
汉武雄图载史篇,大一统固汉江山
解决封国推恩令,始作俑者主父偃
全国划分十三部,派遣刺史常察监。
重用文士董仲舒,统一思想强集权
罢黜百家尊儒术,长安太学来兴办。
控制经济五铢钱,外加专卖铁和盐
政治思想加经济,汉朝鼎盛美名传。
(四)、课堂练习
1、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汉武帝时期的最高学府太学,你将在这里学习( D )
A.天文算术之理B.法家治过之道C.纵横之道D.儒家的经典
2、“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
”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D)
A.宗法制B.分封制C.科举制D.“推恩令”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属于汉武的功绩是(B)
A、统一文字、,度量衡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创建科举制度D、设立行省制度
4、秦皇汉武在处理某一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D)
A、国家统一问题B、外族入侵问题C、中央集权问题D、儒家思想问题
(五)、板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推恩令”的实施
1、诸侯王和地方豪强问题
2、推恩令的具体措施
3、刺史制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上需要统一
2、设立太学
三、盐铁专卖
1、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
2、盐铁官营
3、平抑物价
(六)、教学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七 年级 历史上 12 汉武帝 巩固 大一统 王朝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