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42题 开放型试题备战高考历史之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3436558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05.48KB
高考押题42题 开放型试题备战高考历史之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
《高考押题42题 开放型试题备战高考历史之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押题42题 开放型试题备战高考历史之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押题42题开放型试题备战高考历史之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
年份
试卷
考查内容
2017
Ⅰ
自拟论题类(表格)
Ⅱ
自拟论题类(表格)
Ⅲ
自拟论题类
2016
Ⅰ
自拟论题类
Ⅱ
提炼观点论述(历史地图)
Ⅲ
提取信息分析类(地图)
2015
Ⅰ
修改建议类(公式)
Ⅱ
提炼信息类(表格)
新课标全国卷第42(41,下同)题,有人称之为开放性试题,也有人称之为探究性试题和创新能力评价题。
这一类型试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
下面对这一题型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反思其应对策略,以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命题规律
1.从能力要求上看
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1年“西方崛起”题和2012年“冲击——反应”题,都是考查考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013年“汉唐间历史变迁”题考查的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和2015年“公式探讨”题,主要考查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试题涉及了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
2.从命题立意上看
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41题中的表现特别凸显,主要表现在:
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从考查目标上看
近几年全国卷第41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话题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2011年“西方崛起”题,凸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长效热点;2012年“冲击——反应”题引导考生思考现代化发展模式;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体现中日关系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2015年“公式探讨”题是科技创新这一热点聚焦的体现。
这些试题反映了命题者在选材上别具匠心,既突出了时政和学术热点,又突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学#科网
4.从考查内容上看
近几年第41年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
2011年和2012年第41题,由于过多关注考生历史理论和史学观点的运用能力,导致考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缺失。
2013年以来命题者试图改变试题的这一负面影响,加强对历史事实的考查。
如2013年“汉唐间历史变迁”题,要说明汉唐之间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还需要联系学习的知识,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2014年“目录修改”题,不仅要求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还应该考生全面掌握、了解抗日战争这一史实。
同样2015年“公式探讨”题,要说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掌握近现代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史实。
5.从开放角度上看
开放性试题是与传统问题中条件结论的“封闭性”相对而言的,它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变通的能力、是否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近几年设问的开放性日益增强、答案设计上也日益体现多元化。
2011年“西方崛起”题与2012年“冲击——反应”题设问清晰,要求明确,考生审题后大致可以明白用史实论证历史问题;2013年以后第41题其开放的空间更强,更能有效考查考生的历史认识和历史思维。
2013年“汉唐间历史变迁”题,试题没有了具体的答题要求,这给考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充分余地;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则强调考生依托自己对抗日战争的认知,多角度发现、分析目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独立解决方案及理由;2015年“公式探讨”题没有所谓的“材料”依托,考生可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
观点评论类
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学%科网
方法总结:
观点评论(析)题解题方法
一、亮明观点。
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
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
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二、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
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
内因、外因。
思路三:
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
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
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建筑图片布局类
建筑凝固历史,见证历史的变迁。
在高考历史中通过建筑图片考查历史屡见不鲜,重点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观察能力,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方法总结:
建筑布局题解题方法
建筑布局有技巧,一看、二抓、找本质。
一看文字。
看文字:
不仅要看材料文字,还要看图片文字、标注文字。
二抓不同。
抓不同:
从外形、布局、方位等方面抓住变化。
三找本质。
找本质:
从政体、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方面抓住建筑反映的本质
修改建议类
高考历史42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
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这只是基础思路,具体方法需要从实际训练中总结。
方法总结:
修改建议题解题方法
一、紧扣设问要求,抓住题眼
二、把握材料体现的史观或者作者所持态度、立场
三、紧密结合所学知识,有理有据
四、作答时语言规范化、要点化。
史料比较类
比较类试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有效应对全国卷“史料比较类”试题,必须把握出题规律,掌握技巧,通过在平常练习中掌握方法和规律。
方法总结:
史料比较类题解题方法
第一,提取关键词,比如材料反映的主题、引文出处、时间等。
第二,确定比较点,有些试题,设问中并没有“比较”、“异同”等字眼,而是用“变化”“发展”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第三,注意潜台词,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
历史地图比较类
古人曰:
“左图右史”,区区四字道出了图与史的关系。
丰富的图片资料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极大地充实、深化和拓展了历史知识。
方法总结:
历史地图比较题解题方法
历史地图一般以中外古近进行对比,一般会涉及社会的转型。
解答此类题型记住“十二字秘诀”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十二字秘诀”如下:
一找变化,二深挖掘,三选角度,四巧对比。
那么对于地理知识相对薄弱的文科生来说该怎么解决“地理图片”类试题呢?
下面是详细的解题技巧。
自拟论题类
2017年全国卷第42题继续保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文综Ⅰ卷42题,命题者提供了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要求考生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予以阐述;Ⅱ卷42题提供了一则“钟表的演变”简表,要求考生从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进行阐述;Ⅲ卷41题,命题者根据吕思勉主编《中国通史》等,提供一则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材料,要求围绕材料自拟论题进行阐述,都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多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
其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面热点。
学&科网
方法总结:
自拟论题类题解题方法
首先,明确答题要求。
其次,抓关键信息,对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提炼。
再次,定位相关所学知识,一般都会在设问中圈定答题范围,答题时一定要按照设问要求,定位、调动相关知识。
最后,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一般围绕某种关系进行,如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意义,有哪些规律等。
下面就本类开放型试题解题策略
A.保持平常心态,面对难题沉着自信
第42(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多年来,命题人一直秉承“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理念,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辨性较强的问题;试用各种史观阐释历史;试用各种方式开放;试用不同方式激发创造活力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1.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
纵观近6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
(1)历史阐释题:
观点提炼+阐释说明。
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2)历史探讨题:
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2.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
(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
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
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段。
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且你的论据确凿。
再如: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考生持赞成、反对或另立观点均可,但从作答情况统计看,选择赞成的占88.5%,这从反面说明另立新论难度很大。
(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任何历史认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存在基础之上的,而时空就是历史存在的方式。
因此,运用材料论证时,必须对材料进行时空上的甄别,以免出现论证逻辑错误。
如2015年全国Ⅰ卷第41题: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公式进行探讨。
如果考生采用世界史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史实和中国史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实,就会出现史料与史论时空不对应,史料不能印证史论成立。
1.(2017年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对比,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从14—15世纪、16世纪、17世纪的相关历史信息中提取信息并提炼出论题,如14—15世纪中西方经济比较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论证。
学*科网
【教你解题】这是一道开放式探究题。
(1)答案不唯一,但论题必须与材料有关,体现中外关联;
(2)答题内容必须要点化、序号化,史论结合;(3)要联系教材知识,对“论据”作补充、说明;(4)注意总结,回归主题。
2.(2017年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答案】略。
【备注】开放性试题最大的特点在于开放,也就是答案具有多样性。
对这类试题,考生要以观点确立、主题拟定等为突破点,准确立意,进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评述;要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3.(2017年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略。
1.(2018届广东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刘念慈《试析中国早期启蒙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
上表为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
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与文艺复兴运动都以“复兴”古代思想的形式来反对封建主义。
阐述:
在明末清初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刺激下,启蒙学者以理想化的“三代之制”去衬托“今世之弊”,用传说中的氏族民主制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以“百家争鸣”的诸子学风去声讨盛行于明清的文化专制。
14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处于萌芽阶段,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对希腊古典文化的重新高扬,用人文主义精神反对封建主义精神,进步的思想界还未形成全新的思想体系。
学科#网
总之,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往往借助古典文化对抗强大的封建主义。
示例二
论题:
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与文艺复兴运动在性质和影响上大相径庭。
阐述:
从性质来看,中国早期思想启蒙运动没有超越儒家思想的范畴,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从影响来看,中国早期思想启蒙运动虽然冲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但未提出新社会制度构想,未能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对社会的影响力有限,未能推动社会的转型;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对新航路开辟、欧洲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发展影响重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总之,中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差异带来了二者在性质上与影响上的不同。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2018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著名学者沃特金斯在《西方政治传统》指出:
在价值观念上,宪政民主体制的理论与实践,植根于一个假定,即群众能通过理性协商达成足以维持社会生活的共同协定;自由民主宪政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即社会中占决定性多数的群体,认识到自由讨论和妥协的道德价值,而约束对多数原则的应用,使其不致危害少数的重要利益。
……到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妥协机制以及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协商与妥协艺术,是把历史上依次崛起的、最初是反体制的各阶级、群体顺利纳入宪政体制的重要力量;而作为宪政对立面的独裁政治的出现,则根源于一些人坚持其天启信仰,拒绝向对立学说、观点做任何妥协,并设法将其信仰强加于人。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观点:
民主体制的理论与实践必须要妥协。
论述: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经过反复较量,双方达成了妥协,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1787年,美国的大州与小州、中央与地方、北方与南方等不同的政治势力达成妥协,通过了联邦宪法,确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共和派和君主派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达成妥协,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综合上述历史事实可知,多元主义意味着多种利益诉求、政治主张的碰撞与交融,在多元社会环境中,妥协是推动现实政治进步的必要条件。
学科%网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中的妥协。
3.(2018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质量检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977年以来部分年份高考作文题目
年份
高考作文题目
1977年
(河南卷)《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西藏卷)《我的革命理想》
(上海)《知识越多越反动》
1978年
《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85年
以化工厂排放毒气为材料,写一封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1986年
《树木·森林·气候》
1991年
描写“圆”的想象物
1994年
《尝试》
2001年
《诚信》
2002年
《要不要救一个陌生人》
2004年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2009年
(江苏)品味时尚
2010年
(辽宁)讨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
(注:
未注明省份的是当年全国卷题目)
围绕表中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1:
高考作文题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论述: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初期的作文题带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浓厚政治色彩;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考作文题既关注经济发展速度又把经济问题政治化;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环境问题受到重视;90年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高考作文题也开始鼓励学生创新、尝试;21世纪初,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关注效率、金钱、财富,诚信道德缺失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作文题目更加开放、自由,从社会层面转移到精神世界。
结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高考作文题体现当时社会的状况。
示例二
结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当时的高考作文题反映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关注环境保护,体现了中国现代历史的伟大转折。
论题3:
高考试题呈现改革开放的历史。
论题4:
高考作文题重视呈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论题5:
高考作文题呈现对改革开放以来主流价值观的反思。
论题6:
高考作文题呈现改革开放与创新的时代主旋律。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前后的高考作文题目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材料的表格信息中展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的1977年、1978年及新时期以来的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若干年份的高考作文试题题目,由最初的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到后来突出经济观念,再到21世纪初突出诚信道德的精神层面的问题。
在理解上述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试题要求概括总结出一个主题性观点,或高考作文题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或高考作文题重视呈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或高考作文题呈现改革开放的历史;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及新时期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相关知识对上述任一观点加以分析阐释,最后得出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关系的结论,表述成文。
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等,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学科&网
4.(2018届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笔下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通道的统称,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这并不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丝绸之路”只是一种隐喻,代表了权力和利益的纠葛,以及人类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诱因。
他笔下的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
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黑金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摘编自《丝绸之路:
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围绕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答案】示例:
丝绸之路是亚欧文明之间的交流之路。
古代欧洲与亚洲通过丝绸之路建立了密切的交往联系;欧亚之间的贸易促进了物种的相互传播和人员的相互流动,如马可·波罗到达中国,中国使节到达欧洲等;丝绸之路也是欧亚大陆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例如佛教和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在欧亚贸易中科学技术也相互交流,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而欧洲的近代科学技术也传播到了中国。
因此,丝绸之路的贸易推动了亚欧之间的文化交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押题42题 开放型试题备战高考历史之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 高考 押题 42 开放型 试题 备战 历史 考题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