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7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426823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63.88KB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7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7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7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Word版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7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Word版含答案
第七课 沈从文: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求学于自然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沈从文15岁当兵,5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养了沈从文的性情。
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二)城里的乡下人
沈从文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沈从文有一部分小说是写都市生活的,这类小说讽刺性强;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
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
(三)湘西系列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他以创作的小说、散文、文论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形成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
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四)历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湖南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一书中还记载过沈从文晚年主要从事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情况,指出沈从文晚年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成绩。
《从文自传》是沈从文1931年暑假在青岛完成的。
1931年8月,沈从文在青岛大学任教,当时他的朋友作家丁玲在上海主编左翼文学刊物《北斗》向沈从文约稿,且约定在一个月内必须完成。
已近而立之年的沈从文回顾自己坎坷的人生历程,写下了长篇传记《从文自传》。
讲述了1902~1922年自己进入都市前的人生经历,即在湘西的经历。
他曾这样谈及《从文自传》的创作:
“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
”
从中可以知道,特别是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他的动力来源何在?
这部自传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
这部作品出版后曾被周作人和老舍认为是“1934年我爱读的书”。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嗅闻(xiù) 田塍(chénɡ)
傀儡(kuǐlěi)陶冶(yě)
猛鸷(zhì)竹篁(huánɡ)
鳜鱼(ɡuì)訇訇(hōnɡ)
骰子(tóu)攫住(jué)
缝罅(xià)擘画(bò)
私塾(shú)晒谷簟(diàn)
信笺(jiān)粗粝(lì)
狼嗥(háo)
2.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落
吓
帖
解
塞
磨
佛
臭
(2)语境辨析法
①小明的数(shù)学成绩不好,考试不及格的情况数(shuò)见不鲜,父母经常数(shǔ)落他。
②儿子的手扎(zhā)破了,爸爸抱着他到医院包扎(zā),但他挣扎(zhá)着就是不去。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鼓励·鼓舞
“鼓励”指激发勉励。
“鼓舞”指使振作起来。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老师一个鼓励(鼓励/鼓舞)的眼神,一句热情的话语,一份真诚的表扬,都可以使学生内心受到鼓舞(鼓励/鼓舞)。
2.耳目一新·焕然一新
“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焕然一新”指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春晚的综艺节目让人看起来有些俗套,而今年网络春晚的节目令人耳目一新(耳目一新/焕然一新)。
②大扫除过后,校园环境焕然一新(耳目一新/焕然一新)。
3.委曲·委屈
“委屈”指受到不公平待遇,心里难过。
“委曲”①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②事情的经过、底细;③屈身折节。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共产党人要有大局观,有时候,需要有委曲(委曲/委屈)求全的意识。
②他辛苦工作了半天反而受到了批评,内心感到很委屈(委屈/委曲)。
4.督促·敦促
两者都含有“催促”的意思。
“督促”指监督催促。
“敦促”指恳切地催促。
前者“促”的意思较淡,“督”的意思较浓,有“监督并施加压力使完成”的意思,是作用于一个时间阶段上的动作;后者有“催促和施加压力使尽快执行”的意思,是作用于一个时间点上的动作。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目前,有许多学校不再补课,但家长和老师都要上QQ督促(督促/敦促)孩子学习。
②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敦促(督促/敦促)帕劳要公正、妥善地处理帕劳海域涉中国船员事件。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奥斯卡近几年表演奖已无法制造出挑逗神经的惊喜,随着《国王的演讲》的获奖,有媒体评论:
奥斯卡长满“老年斑”,守旧学院派抱残守缺。
(√)
请说明理由:
由“守旧学院派”可知本句强调的是因循守旧。
用“抱残守缺”符合句意。
“抱残守缺”侧重于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着重于保守住旧有的东西,不学习新知识,不接受新事物,不肯革除旧事物的弊端,不完善原来的残缺之处。
(2)妈妈小心翼翼地打开门,离开了屋子,生怕把刚刚入睡的宝宝吵醒了。
(√)
请说明理由: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使用正确。
(3)近日,网上曝出某县为了获得奖项,不惜弄虚作伪的恶劣行径。
(√)
请说明理由:
“弄虚作伪”,即“弄虚作假”,指用虚假的东西来蒙骗他人。
使用正确。
(4)某党支部在春运前召开动员会,要求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充分发挥旗帜作用,春运期间全部亮出身份,佩戴党徽上岗,以身作则、当好表率,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
请说明理由:
“以身作则”和“身先士卒”都表示自身言行的重要,对他人产生好的影响。
“以身作则”强调自身做出榜样。
“身先士卒”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强调带头作用。
从语境看,党支部要求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佩戴党徽上岗……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强调的是带头作用,应该用“身先士卒”。
而且,如果用“以身作则”,也会与“当好表率”重复。
[整体·感知]
本文节选自《从文自传》,记载了沈从文从出生到他离开湘西为止近20年的人生经历。
既有天真奇幻的乡野童年经历,也有胸怀抱负与历经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展示了湘西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文脉·梳理]
阶段
经历
私塾
读小书,又读大书
逃学猎奇的乡野童年
小学
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身在曹营心在汉”式的童真与童趣
军旅
书记处求职
默默奋斗、健康生活的行伍少年
报馆
由校对到只身远行
接受新知、思考人生、胸怀抱负、开辟转机的青年生涯
[文本·层析]
一、阅读“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部分,回答问题。
1.逃学的生活,给沈从文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甚至对他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所以,他用“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作为本节的标题。
其中,“小书”指什么?
“大书”指什么?
两个“读”字含义是否一致?
[对应考点: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书”即指具体的书本,“大书”,则是指大自然和社会生活。
第一个“读”可理解为“读书、学习”;第二个“读”可理解为“感知、体验”。
2.“自从被那只恶狗攻倒过一次以后,到如今我却依然十分怕狗。
(有种两脚狗我更害怕,对付不了。
)”对这句话你作何理解?
[对应考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指现实当中的动物狗,也指像恶狗一样的坏人,这是伏笔,后面有照应。
二、阅读“保靖”部分,回答问题。
3.阅读第1段,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对应考点:
概括要点,把握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始感受新的生活,认识新的东西。
本段是总领段,总括这段时期的主要经历。
4.有关文书主任夸“我”及“我”受夸后努力练字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对应考点: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写出了文书主任的风趣幽默,也写出了“我”年轻气盛、好强、认真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一个转机”部分,回答问题。
5.简述“我”的变化过程。
[对应考点:
概括内容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印刷工人的影响下,“我”先知道了《改造》,又了解了《超人》《创造周刊》《新潮》等先进的刊物,不再看《花间集》,不再写《曹娥碑》。
6.在文中作者这样写道:
“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儿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
”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对应考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他明白人活着就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追求新知识,了解新生活,认识眼下和明天的社会,不能白白地浪费一生。
7.本部分内容的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对应考点:
理解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本部分内容的结尾,沈从文签上大名“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后,就开始了他漫漫且不可预知的北京求学之路。
这一步跨出去,开始了他此后无法逆转的生命历程,同时也意味着他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从一般的“乡下人”中脱颖而出,开启了新的人生里程。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试找出两三例与传主逃学有关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对应考点:
鉴赏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逃学的细节:
①关于小孩子打架的细节;②关于爬山、翻筋斗的细节;③关于划船的细节;④关于下河洗澡的细节;⑤关于赶场集的细节。
(2)这些细节描写,把传主逃学中所经历的人和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在“饱览”了如此丰富多彩而又新鲜的生活的同时,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9.通读全文,说说青少年时期的沈从文是个怎样的人。
[对应考点:
分析传主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
分析
是个聪明、机智、勇敢,不愿受约束的人
他不怎么用功读书,但从未因背书而发愁,临时抱佛脚,也能轻松过关。
他总能找到合适的对手并击败之,他总能想出办法来对付爱他又时时监督他的哥哥。
童年时期的沈从文打架、爬山、游泳、划船、赶场集,甚至看杀人没有不积极地冲在前头的;稍长一点,就到外面闯荡,到军队讨生活,要知道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军阀混战、外侵日深的动荡的年代。
是个爱动脑、勤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
沈从文的爱思考和好奇心几乎就是他特别突出的天性,他的小脑袋里始终充满了奇奇怪怪的各种各样的念头。
长大后,他所思考的也与他周围的人大不相同。
他渴求新知,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把他的薪水几乎全部换成了书,这是何等的求知欲!
是个具有极强的叛逆精神,敢于打破禁忌,向往新生活的人
叛逆是他的天性,他受不了学校教育的约束,不论是私塾教育,还是新式教育,他从未间断逃学,他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
越是不让他干的事情,他越是要干,不惜冒着受处罚的危险,为此没少吃苦头。
在那混日子的日子里,他也没有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在他的周围谁能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当兵的要只身一人闯北京?
[写法·借鉴]
以小见大
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记叙了沈从文从出生到离开湘西为止近20年的人生经历,作者选取了身边的小事入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精彩的生活画面。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知识的渴求与执着,面对困境,也能善待生活的平和心态。
同时也为我们描绘出了湘西特有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以及淳厚质朴的人情,体现了湘西那种和谐的生活状态。
“以小见大”是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便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写法指点:
“以小见大”就是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
“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棵小植物、一个小人物……“大主题”则可以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也可以是对人类社会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道德、一份情感……
请你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周日,我吃完晚饭便要返校了。
父亲说要送送我,我说不必了。
他一笑,说他去散步。
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怎能蒙得了我?
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
我继续向前走。
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这时,我忽然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
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
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
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
好久,似乎好久,我又看到那熟悉的身影。
我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
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
我们俩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
我们俩都跟着爱走。
[佳作·领悟]
一个人·一本书·一座城
姜少勇
美丽的湘西小城凤凰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故乡。
玲珑剔透的湘西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赋予了他柔顺多情的个性,凤凰小城也因其《边城》一书的广为流传而闻名天下。
金秋十月,我有幸踏上了寻访沈从文先生故里的行程。
从湖南吉首坐车到凤凰,不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路不宽,但很好走,都是曲曲折折的山路,一边是蜿蜒清浅的河流,一边是满目青翠的群山。
转角处,不时闪出一两幢黑色的吊脚楼来,楼旁是一片片果实累累的桔园和一块块已经收割干净的稻田。
峰回路转中,不知不觉便到了凤凰小城。
下车后,站在一孔新建的大桥上,桥下是日夜奔流不息的沱江。
说是一条江,其实宽不过我家乡的一条小河。
江的两边,便是那高高的吊脚楼,黑黑的墙瓦,高高的飞檐,楼上挂着大红的灯笼,充满着喜庆色彩,然而,于我却是深深的失望。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在他的《边城》和《湘行散记》中,在我许许多多夜读的日子里,曾一再感受着边城的美丽与哀愁,在我的想象中,沈先生的故乡凤凰是一块蓝印花布,洗过很多水,有点儿旧了,晾在湘西那一片寂寞的山水间;古渡边的那个摆渡女孩翠翠是不老的,九曲十八弯的流水从她身边逶迤而过,她头插栀子花,站在大月亮底下,永远那么美好地冲着南来北往的人微笑。
翠翠的美丽和善良,让我长久地处于一种对湘西的迷恋与缠绵之中。
沿着小城河边的青石板拾级而下。
逼仄的房屋,曲折的小巷,光滑的青石板路,水湾里泊着几叶小舟,使我有过一刹那的恍惚,仿佛置身于先生的文集里,置身于先生浓浓的乡愁之中:
幼时的沈先生就提着书篮,和小伙伴们一蹦一跳地走在逃学路上,在会馆和祠堂的殿前廊下看人绞绳子,织草簟,做香,下棋,或是在山缝石隙间捕捉蟋蟀……一切恍如眼前。
走到一个叫接官亭的地方,出现在视野的是一片空阔的河湾和一个古渡,旁边就是听涛山,先生的墓地就在这儿了。
山势不高,可沿着山路小径攀缘而上。
山腰间有一块石碑,上面是沈先生的表侄——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墨迹: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在葱翠的桂花树下,青青的翠竹环绕着的,是一块有棱有角的五彩石头,不事雕琢,一如沈先生的个性,低调朴实,真实自然。
石头正面刻着先生的遗文《抽象的抒情》中的一句: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识‘人’。
”背面则是先生的妻妹、现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女士的挽联: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恰好将“从文让人”四字嵌于其中,也是对沈先生一生中肯而又贴切的评价。
山下沱江静流,渔船喧嚣,是生者寻常的市井生活;山上苍松翠竹,寂寞坟头,是逝者宁静淡泊的安息归宿。
我站在这个简陋的甚至没有围栏和坟墓的墓地前,看见许多大学生模样的青年男女默默地低头凭吊。
我不知道如何描述我所见的简朴,以及他的所有亲人的题词交错在一起给我的震撼。
此时,我想起了先生在《烛虚》中的两段文字:
“我需要清静,到一个绝对孤独环境里去消化生命中的具体与抽象。
最好的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
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枯苔上正开着小小的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7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Word版含答案 学年 高中语文 人教版 选修 中外 传记 作品 选读 逆境 也是 生活 恩赐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