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16年级课内古诗词125首.docx
- 文档编号:3423270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61.54KB
北师大版16年级课内古诗词125首.docx
《北师大版16年级课内古诗词125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16年级课内古诗词125首.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16年级课内古诗词125首
北师大版1-6年级课内古诗词125首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词意:
1.孤城,指玉门关。
2.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3.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诗意: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词意:
1.浪淘沙:
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浪淘风簸:
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3.天涯:
天边。
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
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作者简介: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词意:
1.始:
才;2.归:
回家。
3.道逢:
在路上遇到;4.道:
路途上。
5.阿(ē):
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诗意: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十五从军征(2张)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就洒落在征衣上。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词意:
1.但使:
只要。
2.不教:
不叫,不让。
教,让。
3.胡马:
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诗意: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墨梅图题诗(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者简介: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词意:
1.清气:
清香的气味。
2.乾(qián)坤(kūn):
指天地之间。
诗意:
我家洗砚用的池塘边有一棵梅树,树上的梅花个个都带着淡淡的墨痕。
不希望人人都夸赞它的颜色美丽,只希望清香永远留在天地之间。
墨竹图题诗(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词意:
1.萧萧:
竹枝叶摇动声。
2.吾:
我们。
3.曹:
古代分科办事的官
诗意:
卧在衙门的书房里静听着竹叶沙沙的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就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
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词意:
1.九州:
中国。
2.风雷:
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生气:
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
依靠。
诗意: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秋浦歌(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词意:
1.缘因为。
2.个:
这样。
3。
秋霜:
指白发。
诗意:
炉火照彻天地,柴烟中红星乱闪。
冶炼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悯农(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代宰相、诗人。
词意:
1.悯:
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2.粟:
泛指谷类。
3.四海:
指全国。
4.犹:
仍然。
诗意: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竹石(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词意:
1.咬定:
咬紧2,立根:
扎根。
千磨万击:
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3.坚韧:
坚强有力。
4.任:
任凭,无论,不管。
诗意: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黑去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词意:
1.遮:
遮盖,遮挡。
2.白雨:
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3.跳珠:
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诗意: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简介:
张继,唐代诗人。
词意:
1.夜泊:
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2.霜满天:
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诗意: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简介:
张继,唐代诗人。
词意:
1.夜泊:
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2.霜满天:
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诗意: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词意:
1.潋滟:
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2.方好:
正显得美。
3.空濛:
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4.亦:
也。
5.奇:
奇妙。
诗意: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词意:
1.示:
训示、指示。
2.学问:
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3.遗:
保留,存留。
4.浅:
肤浅,浅薄,有限的。
诗意: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冬景(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词意:
1。
荷尽:
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
举,向上托。
3.雨盖:
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录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词意:
千寻塔:
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2.闻说:
听说。
诗意: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词意:
千寻塔:
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2.闻说:
听说。
诗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边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词意:
1.寒雨:
秋冬时节的冷雨。
2.连江:
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3.平明:
天亮的时候。
4.客:
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诗意: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词意:
1.碧空尽:
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2.尽:
尽头,消失了。
3.唯见:
只看见
诗意: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房兵曹胡马(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骏,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诗意: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马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词意:
1.何当:
何时,何日。
2.金络脑:
即金络头,用黄金妆饰的马笼头。
3.踏:
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4.清秋:
清朗的秋天。
诗意:
广阔的沙漠如万里铺雪,燕然山上悬挂着如钩的弯月。
何时能够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天奔驰向前。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词意:
王谢:
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头。
诗意:
朱雀桥边长满了丛丛野草野花,乌衣巷口夕阳渐渐地西斜。
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浪淘沙(唐)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词意:
东海变桑田:
神话中仙人麻姑,自称已见过三次东海变为桑田。
后来指世事发生的变化很大。
诗意:
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地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词意:
1.但:
只。
返景(yǐng):
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2复:
又。
诗意:
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词意:
1。
向晚:
傍晚。
2.不适:
不悦,不快。
诗意: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过分水岭(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一夜声。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词意:
潺湲(chányuán):
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这里是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诗意:
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登山岭头就是我俩分手之处,潺湲流淌与我惜别一夜有声。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诗人。
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人。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注释:
(1)独步寻花:
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蹊(xī):
小路。
(3)娇:
可爱的。
(4)恰恰:
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5)留连:
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6)江畔:
江边。
3.诗意:
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2.注释:
(1)游园不值:
想游园没能进门儿。
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
(2)应怜:
概是感到心疼吧。
应,表示猜测;怜,怜惜。
(3)屐(jī)齿:
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3.诗意: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兰溪棹(zhào)歌(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作者简介:
戴叔伦,唐代人,字幼公,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
2.注释:
(1)兰溪:
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
(2)凉月:
新月。
(3)越:
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4)桃花雨:
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3.诗意:
一弯峨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好看极了。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在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桃花溪(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作者简介: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
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
2.注释:
(1)桃花溪:
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2)飞桥:
高桥。
(3)石矶:
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4)尽日:
整天,整日。
3.诗意: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简介:
朱熹,字元晦(huì),南宋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以讲学为主,门徒众多。
他的诗歌摆脱空洞的说教,形象鲜明,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2.注释:
(1)胜日:
风和日丽的好日子。
寻芳:
到郊外春游。
芳,泛指花草。
(2)光景:
风光景色。
一时:
一时间。
(3)等闲:
随便,很容易。
识得:
认识到。
面:
面貌。
(4)万紫千红:
形容百花绚丽多彩。
3.诗意:
阳光明媚沿着泗水河畔去踏青,无边无际的春天美景尽收眼中。
人们所到之处都感到春风扑面,只有春天才总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作者简介:
韦应物,中国唐朝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2.注释:
(1)滁州:
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
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2)独怜:
唯独喜欢。
幽草:
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
一作“行”。
3.诗意: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作者简介:
查慎行,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2.注释:
(1)孤光:
孤零零的灯光。
(2)簇:
拥起。
3.诗意: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
王安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
2.注释:
(1)书:
书写,题。
(2)湖阴先生:
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3)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
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4)将:
携带。
绿:
指水色。
3.诗意: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西江月(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2.注释:
(1)西江月:
词牌名
(2)鸣蝉:
蝉叫声。
(3)旧时:
往日。
(4)忽见:
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3.诗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寄扬州韩绰(chuò)判官(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
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注释:
⑴判官:
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
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
一作“草木凋”。
凋:
凋谢。
3.诗意: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琵琶行(唐)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自号“醉吟先生”。
2.注释:
(1)大弦:
指最粗的弦。
(2)嘈嘈:
声音沉重抑扬。
(3)小弦:
指最细的弦。
(4)切切:
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3.诗意:
粗弦上发出的声音粗壮急切,如急雨骤至;细弦上发出的声音细微轻幽,似悄悄私语。
粗弦细弦交错弹拨起来,声音就像大大小小的珠子连续落到玉盘中一样。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作者简介:
王翰,唐代边塞诗人。
字子羽,著名诗人。
2.注释:
(1)欲:
将要。
(2)琵琶:
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3)催:
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3.诗意: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入京(明)于谦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1.作者简介: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进士。
2.注释:
(1)绢帕、蘑菇、线香:
这些都是本当时比较稀缺的土特产品,通常是官员送给权贵们的贡品。
(2)闾阎:
老百姓。
3.诗意:
绢帕、麻菇、线香等土特产,本来应该是老百姓自己享用的,却被官员们统统搜刮走了,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我两手空空进京去见皇上,免得被百姓闲话短长。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2.注释:
(1)绝:
无,没有。
(2)万径:
虚指,指千万条路。
(3)人踪:
人的脚印。
(4)孤:
孤零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16 年级 古诗词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