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测量技术管理规范.docx
- 文档编号:3410811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67KB
矿山测量技术管理规范.docx
《矿山测量技术管理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测量技术管理规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山测量技术管理规范
矿山测量技术管理规范
总则
第1条矿山测量是矿山企业生产建设的一项基础技术工作,是正确指导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矿山生产技术现代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任务是及时进行生产测量和施工测设;执行生产监督,实现正规采掘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第2条矿山测量技术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或利用矿区测量控制网;
二、测绘或补测矿区地形图;
三、进行矿区各种工程的施工测设;
四、填绘反映生产现状的各种采剥工程图和专用图;
五、验收采剥工程量;
六、开展岩石移动、地压与边坡滑动的观测研究。
第3条规范中的各种精度指标与要求,是根据黄金矿山生产建设工作的需要,考虑经济合理的原则及技术现状而确定的。
第4条测量成果的精度评定以中误差为标准,当观测误差与观测值本身大小有关时,应同时用相对误差来评定观测结果的质量。
允许误差(限差)一般采用中误差的2倍值。
第5条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应有检核。
凡提交使用的一切测绘资料和成果,必须经过检查和负责人的签字。
第6条要建立测绘仪器、工具的维护与使用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查、校正和维修。
进行重要测绘工作前,还应按规定作检核。
第7条矿山测绘资料是正确进行采矿工作的重要依据,是矿山建设和生产管理的重要技术资料,必须长期妥善保存,并要建立相应的使用与保管制度。
第8条开展矿山测量研究,改革测绘方法与仪器、工具。
积极推广应用测量先进技术、设备和计算机软件。
第9条要注意总结测量经验,积累资料,求出矿山各种测绘误差的基本参数,满足生产需要。
第10条矿山测量工作对考核矿山企业的工程质量、生产量及保证安全生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测量人员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严格执行规范,确保工程质量,充分发挥测量工作在矿山生产中的作用。
露天生产测量
(一)基本要求
第11条露天生产测量的主要内容:
一、爆破工程测量;
二、采剥矿、岩量验收及采剥工程平面图的编绘;
三、技术境界和堑沟工程测量;
四、排土场和尾矿坝测图;
五、岩石移动测量;
六、贮矿验收等。
第12条碎部测量,依据测量对象的精度要求不同,分别采用GPS卫星定位法、经纬仪极坐标法(视距或量距)、全站仪免棱镜极坐标法、支距法、交会法和其它方法。
第13条一般地物和地形碎部点相对于附近工作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13—1规定。
表13—1碎部点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
测量对象
点位中误差(m)
1:
500
1:
1000
1:
2000
高程
平面
高程
平面
高程
平面
采矿
0.1
0.5
0.15
0.7
排土场、尾矿坝
0.20
1.00
0.3
1.4
第14条露天生产测量,一般采用相当于比例尺1:
1000地形测量的精度进行,但为了图面清晰和内业计算方便,可放大一级比例尺进行展绘。
(二)爆破工程测量
第15条露天开采,硐室爆破等工程,测量人员应做以下工作:
一、提供爆破单位的区段的地形图(比例尺1:
200~1:
500);依据设计给点施工。
二、采用中、深孔爆破时,钻孔完毕之后应以经纬仪视距(全站仪)极坐标法测出实际孔位和高程,两端点连线用支距法丈量其它孔位,并作为展点的依据。
同时测出坡顶线、下平台标高和地质界线。
三、穿孔后,测量人员进行检查验收。
对孔口位、孔深、方位偏角进行测定,精度要求:
孔位误差不应超过20cm,孔深不应超过设计规定30cm;方位和倾角均不应超出设计之规定。
计算出最大孔底间距,在此同时将每排炮孔做出平面与剖面图(1:
200~1:
500)供爆破之用。
四、爆破矿石清除后,对采区测出平面图,计算出实际爆破量,并以新实测的平面图,供下次爆破设计之用。
(三)采剥矿、岩量的验收
第16条计量单位按体积换算成重量,以吨(t)为单位,取小数点后两位。
第17条采(剥)矿岩量验收相对误差应符合表17-1的要求:
表17-1验收量的允许误差
矿、岩的验收量
1万吨以下
1~5万吨
5~10万吨
10~20万吨
20万吨以上
允许误差(%)
<4.5
<3.5
<2.5
<1.5
<0.5
第18条每年度或半年对矿、矿岩采出量,必须按图纸作一次复核性的总计算,总算结果与按月计算累计数相差,应符合表18-1的要求。
表18-1年度或半年复核总算允许相差
总算量与累计相
差不应大于(%)
5万吨以下
5~10万吨
10~50万吨
50~100万吨
100万吨以上
<3
<2.5
<2
<1.5
<1
第19条验收标准。
一、实际的台阶界限与设计比较,不得超出±1m。
二、台阶宽度验收标准:
±2m。
三、台阶高度验收标准:
±0.5m。
四、运输线路坡度验收标准:
±0.3m。
五、路堑底部验收标准:
路堑底部实际高度变化不超过±0.5m。
第20条采剥矿、岩量验收一般应以单爆区测算,实测爆破前后的坡顶线、坡底线,上、下平台的高程和地质界线,计算采出的实体体积和矿、岩量。
第21条按月进行矿、岩量验收时,应实测计算期初和期末各生产台阶推进区段的坡顶线、坡底线,上、下平台的高程和地质界线,有结存的爆区,还要测算结存的矿、岩量。
其测算方法可直接在实地进行剖面测量,或用经纬仪视距(全站仪免棱镜)极坐标法测出爆堆边线、顶线、底线、阶段下平台的高程和爆堆表面的高程。
根据爆堆实际变化情况,一般每30~100m。
应测一高程点。
绘制1:
200或1:
500采场平面图。
第22条较规则的工作平台,体积计算宜用水平截面法,形状复杂、高度变化较大的爆区,一般采用垂直剖面法计算。
第23条面积测定:
一、用求积仪测定面积时,应将极点置于图形左右两个位置各测一次,两次测定值的差数应不超过测定值的5‰。
测定值小于500个读数单位时,应不超过三个读数单位,取符合限差的两数平均值为测定结果。
二、用全站仪免棱镜测面积时,将全站仪与电脑连接,传输数据后,用南方CASS成图软件直接成图,用软件直接形成剖面计算爆破区的开挖量。
三、较规则的图形,也可在图上量取几何要素计算面积,两次量得同一线段长度的较差应不超过图上0.3mm。
(四)境界、掘沟及排土场测量
第24.条露天开采的最终境界、滑坡处理境界及采掘计划进度线,应按设计用解析法或图解法求得坐标(或设计直接给定的坐标)。
用经纬仪配合量距或视距极坐标法在实地标出,每10~30m左右设一标志。
采用图解法求坐标时,所依据的设计图纸的比例尺应不小于l:
1000。
第25条挖掘单、双壁出入堑沟和开段沟应按设计在实地标定出沟道的起点和中心线,沟底的高程和坡度,必要时还应标定出沟道两肩线的边坡点,并在施工中及时进行检查。
第26条露天开采的境界线和堑沟中心线的标定精度,应符合表26—1的规定。
表26—1技术境界线和堑沟中心线的标定精度
项目
平面位置中误差(m)
高程中误差(m)
露天开采的最终境界线
0.3
0.2
采掘计划进度线
0.5
0.2
堑沟中心线:
固定坑线
移定坑线
0.5
0.3
0.2
0.2
第27条排土场可根据工作需要(一般每年测定一次)进行测设,测图比例尺为l:
1000~1:
2000。
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极坐标法测量,应测出排上台阶的坡顶线、坡底线和运输线路的位置。
第28条尾矿坝区根据改建和防汛的需要及时测出坝身、水线和尾砂淤积的现状,测法和精度要求与排土场相同,比例尺一般为l:
1000~1:
2000。
(五)贮矿验收
第29条矿仓、溜井中的存矿量,根据其容积定期以皮尺坠重测量高度来计算。
容积和高度有变化时,按其实际几何图形来计算。
第30条贮矿堆、采剥量体积的计算,可按平面图和剖面图确定边界内的面积。
在实际中最常用的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按几何图形计算。
按几何图形计算面积时,是将测量面积的图形,分为一些比较简单的规则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等等。
然后按几何公式计算出各面积,各面积之和即为图形的面积。
二、用求积仪测定面积。
1.用求积仪测定面积时,必须测量三次;
2.每次测得值,相互不得超过3%;
3.如超过3%时,必须重新测量,直至其差数不超过3%时为止;
4.计算面积时,可采用三次平均值。
三、利用透明方格纸测定面积,为了求得数字准确,需重复测定三次,以三次平均值作为结果。
四、在电脑上用CAD软件直接求取圈定的面积。
岩石移动观测
(一)基本要求
第31条为了摸索岩石移动的规律,掌握矿区地压动态,确定岩石移动角度,研究保护地面建筑物的安全,探讨露天采场的边坡角、边坡稳定条件等,应根据矿区地质条件,开展岩石移动和边坡滑落的观测工作,并根据观测研究成果及时而准确的提出预报,以确保矿山安全生产。
第32条建立岩石移动观测站前,必须全面地收集矿区地质采矿资料和同类型的岩石移动技术资料,进行观测站的技术设计,其内容包括设计图和说明书两部分。
设计时,应从矿区的整体规划出发,根据地质采矿条件,采取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原则,区别轻重缓急分期布设。
第33条除进行定期的仪器观测,还必须经常深入现场辅以肉眼观察,调查裂隙,错动及坍塌等现象,并作文字描述和照像,必要时还应测绘成图及被观测点的移动曲线。
(二)岩移观测站的设置及观测
第34条开采缓倾斜矿体时,地表岩移观测站的观测线,一般沿矿体走向和倾斜方向各设一条,沿走向方向的观测线,应设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如回采工作面的走向长度大于1.4危。
+50,危。
为平均开采深度(m),可设置两条倾斜方向观测线,两观测线相距50m以上,并且距起始开采线或停采线均在0.7^。
以上。
第35条开采急倾斜矿体时,沿走向的观测线以布置两条为宜,一条在主断面上,另一条在采空区正上方,两观测线间距应不小于30m。
沿倾斜方向的观测线也布置两条,在采空区中央相距约50m;如回采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1.O危0+100时,应布置三条或三条以上沿倾斜方向的观测线,一条在采空区中央,其余在两侧相距约50m处,且距起始与回采线均在O.8尼。
以上。
第36条矿床地质构造复杂,走向不明显,或厚度变化大的情况下,可沿回采工作面主要方向布设观测线,或成网状布置观测点。
第37条确定观测线长度的角值,应尽可能采用本矿已求得的各种角值,在尚没求得前,可选用与本矿地质,采矿条件相似的矿山所求得的角值,或参阅有关资料,按类比法确定。
各移动角的调整值可取15。
第38条观测点间距可参考表38—1确定。
表38—1岩移观测点间距离
平均开采深度(m)
中间段测点之间距(m)
边界段观测点之间距(m)
50以下
7
5
50~100
10
6
100~200
15
7
200~300
20
10
300以上
30
10~15
第39条每条观测线两端各设两个控制点,如因条件限制每条观测线不能少于3个点,控制点应设在整个观测段不受移动影响的稳定区。
控制点距极限移动边界30~50m,同一端控制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0m。
第40条观测线控制点的标设,利用交会法或导线法进行,其它观测点依据观测线的控制点来标设,尽可能使观测点中心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偏离连线方向的距离应不超过5cm。
第41条控制点和观测点的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用混凝土预制桩埋设或现场浇灌。
有条件时一定要与基岩相连,一般坑深应不小于0.6m,冻结地区应在冻土线以下0.5m。
二、应统一编号,一般垂直走向观测线上的测点,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沿走向观测线上的测点按工作面推进的方向顺序增加。
第42条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的联测工作应在所有测点埋完5~7d之后进行。
按1:
1000比例尺测图,图根据控制要求测出观测线的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其余控制点则以这点为基础按5”导线的要求进行测量。
第43条观测站的起始高程,由矿区附近的水准基点以四等水准的要求引测。
由于条件限制不便于水准连测时,可用三角高程连测,其余控制点的高程应组成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以三等水准要求进行测量。
第44条观测站的第一次全面观测应进行两次,两次观测时间隔时间不超过5d。
两次观测的高差之差应不大于10mm;偏距应不大于20mm;边长应不大于4mm。
取两次平均值作为各观测点的起始数据。
第45条回采工作开始后,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水准测量的警戒观测,如发现一些测点有明显下沉时(大于50mm),可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需进行全面观测。
第46条全面观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由控制点测出该观测线各测点的高程。
二、由控制点测出该观测线各测点间的距离。
三、测量各测点偏离观测线的距离。
四、测量地表和建筑物,因移动所造成的裂缝、断裂、塌陷,并绘制草图及拍摄照片。
第47条测点间的距离应往返丈量,每次以不同的起点读数三次,距离大于10m时互差应不大于3mm;小于10m时应不大于2mm,量距时施以比长时的拉力,记录温度,最后距离应加入比长,温度和高差改正。
第48条各测点的高程,按四等水准要求测定,当测区施测水准困难时,也可用J2级经纬仪以正倒镜进行三角高程测量,变换仪器高测量两次。
仪器高及视点高量至毫米(mm),两次高差较差应不大于4mm。
第49条各测点的偏距测量,用经纬仪正倒镜观测,也可以经纬仪配合支距仪进行测量,经纬仪距所测的支距点最大距离应不超过100m,仪器对中误差应小于2mm,偏距读数取至毫米(mm)。
第50条全面观测的周期,视回采工作速度而定,在移动的活跃期,一般1~2个月观测一次,并适当增加水准测量次数。
第51条在地表移动初期和衰退期,根据开采深度,回采工作面推进速度,岩石顶板性质等具体条件,每隔2~3个月进行一次观测点的高程测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观测。
直到相隔6个月的下沉值不超过30mm时,可认为移动期结束,并进行最后一次全面观测、过3~6个月再进行一次水准测量,以资验证。
。
第52条进行全面观测或高程测量时,同一观测线的各测点高程,边长和偏距应尽量在1d内完成。
第53条每次观测的同时必须收集以下资料:
采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
第54条岩移观测的内业计算包括下列内容:
一、观测点的高程。
二、观测点的横向位移。
三、相邻观测点间的水平距离及在观测线方向上的投影长度。
四、观测点的各种变形值。
第55条岩移观测应绘制的图纸:
一、观测站地区井上下对照图,反映观测站的布置,地表裂缝,坍塌位置及地下采矿现状。
比例尺1:
500~l:
2000。
二、沿观测线的地质剖面图,包括矿体界线,覆盖岩层和主要地质构造,移动前的实测地形及下沉曲线。
比例尺1:
500~1:
2000。
三、各种移动和变形曲线。
四、垂直下沉等值线图。
五、井下裂缝调查图及照片等。
第56条各种曲线图的水平比例尺与平面图一致,竖直比例尺参照表56—1选用。
表56—1各种曲线图的竖直比例尺
曲线名称
竖直比例尺
下沉
1:
10,1:
20
倾斜
2:
1,5:
1,10:
1
曲率
100:
1,50:
1,10:
1
水平移动
1:
5,1:
10,1:
20
水平变形
2:
1,5:
1,10:
1
第57条表土移动角9,可用类比法或通过对表土层的观测而定。
第58条移动角/E;、儿艿、/E;。
,应根据最后一次全面观测结果来确定,在变形曲线图上找出各种临界变形点,以最外一个临界变形点按9角交到基岩面上,再由此交点与采空区边界矿体底板连线的倾角。
第59条极限移动角卢。
、仪。
、氐、风。
,一般用最后一次观测成果,垂直下沉为14mm之点与外界相邻观测点的中间点,按第401条的连接法来确定。
第60条裂隙角/E}”、y”、6”、/E;,”,根据移动区最外围之裂隙与采空区边界矿作底板点连线的倾角确定。
第61条最大下沉角p是根据最后一次观测结果,在倾斜剖面上,从前方下沉点与采空区中点连线的顶角。
第62条岩石移动观测工作结束或到一定阶段,就已获得的各种观测资料,及时编写工作小结,其内容如下:
一、观测工作的目的与任务、观测时间和地点,地质采矿技术条件。
二、观测站的布置、观测方法及其精度。
三、观测结果的分析:
地表移动、裂隙、坍塌的分布及特征;呈现的时间与采矿工程的关系;位于不同部位的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
四、存在的问题。
五、对今后采矿可能发生情况的预计及对开采工程的建议。
六、主要数字资料和图纸。
测绘资料
(一)基本要求
第63条各矿山应备有必要而完整的测绘资料,以全面反映矿区的地表、地形、地物、矿床地质及开采情况和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
这些资料要随着生产勘探、矿山建设和采掘工程的进展,而不断的或定期补测和修绘。
第64条必备的矿山测绘资料包括:
一、矿山基本测量图。
二、矿山专用测量图。
三、各种原始记录。
四、各种计算及成果资料。
第65条矿山基本测量图是直接根据测量所得资料而绘制的,它是编制各种矿山专用图的基础,是矿山最主要的技术资料,所以应绘制在经过裱糊的优质绘图纸或经过热处理的聚脂薄膜上。
图纸的变形应保持在2%e以下。
第66条为确保重要资料的安全和长期保存,矿区基本控制测量资料和地形原图应归档保存,控制成果可复制一套日常使用;露天开采阶段采、剥工程平面图,应按时(月季)复制归档保存一套,也可以用缩微技术来保存资料。
或以电子版的形式经过拷盘交档案室存档。
第67条各种矿山测量图一律按国家测绘局颁发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式绘制,图幅规格可因地制宜,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便于长期保存。
二、便于绘制和使用。
三、同一矿山或采区力求一致。
第68条基本测量图的坐标格网线段长和控制点的展绘误差应不大于O.2mm,格网对角线和控制点间长度的展绘误差不大于O.3mm,格网线的粗度与刺孔直径应不大于0.1mm。
碎部点相对于测点的展绘误差一般应不大于0.3~0.5ram,平剖面图转绘时,其横向或纵向误差均应不超过0.4mm。
第69条各种原始记录,要使用成册的记录簿,封面应写明记录簿的名称、编号、测量单位和测量日期,册内应有目录及页号;封底填明使用页数,截止日期。
第70条原始记录一律以硬质(2H以上)铅笔填写,每次作业的观测者、记录者、仪器、日期、成像情况等项目需填写齐全。
记录、计算之修改,以及观测成果之淘汰,禁止擦拭、涂改与刮补,应在错误数字上划以横线,再将正确的数字写在原数字的上方,记录数字之最小部分不许修改,若有修改,须废去重测。
第71条各种计算资料应装订成册,编号编页,数g-书写清晰、整洁;有必要的说明与示意图及计算者、检查者的签名。
第72条所有测量原始记录、计算资料及成果编录资料,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后方能提供下道工序使用。
计算资料的检查,可采取二人独立对算或一人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
第73条随着采掘剥工程的进行,应及时测量与填绘各种基本测量图,矿区地形图的变化,应在实测后及时修绘。
(二)矿山测量主要图件
第74条矿山基本测量图:
一、露天。
1.矿区基本地形图,1:
500~l:
2000。
2.阶段采剥工程平面图,1:
200~1:
1000。
第75条露天开采专用图:
一、矿区总图,1:
2000~1:
5000。
二、矿区平面与高程控制及地形分幅图。
三、采剥工程综合平面图,1:
200~1:
1000。
四、工业场地平面图,1:
500~1:
1000。
五、采场验收测量平、剖面图,1:
200~1:
1000。
六、爆破工程平、剖面图,1:
200~1:
1000。
七、贮矿场平、剖面图,1:
200~l:
1000。
八、排土场、尾矿坝平面图,1:
1000~1:
2000。
九、采区防、排水工程系统图。
十、矿区历次购地平面图,1:
500~1:
2000:
十一、边坡移动观测平、剖面图。
十二、二级矿量计算平、剖面图。
(三)主要编绘资料的基本内容
第76条露天开采阶段采剥工程平面图的主要内容:
一、原始地形线。
二、采剥工程各时期(月)的推进线(坡顶和坡底),并注有适当密度的高程点。
三、矿、岩界线及主要地质构造线。
四、开采境界线。
五、防、排水工程。
第77条露天开采采剥工程综合平面图按月或季编绘。
其主要内容:
一、各阶段的坡顶线和坡底线,并标注适当密度的高程点。
二、地表开采境界线。
三、固定或半固定运输线路。
四、采场附近的地形、地物。
五、防、排水工程。
六、主要采矿设备及输电、压气、水管线路。
第78条爆破区段平面图和断面图的主要内容:
一、阶段坡顶线、坡底线,并注明代表性的高程(包括平台高程)。
二、炮孔、井巷及硐室。
三、自然地形。
第79条矿区总图是矿区范围的一览资料,应全面反映矿区地表地形、地物以及矿床开采情况;各生产车间和工业设施的布局;运输电力及供排水系统、职工生活区和矿区附近的机关等单位。
根据变化情况,一般每年修绘一次。
(四)基建结束时应移交生产的矿山绘测资料
第80条露天基建结束时应移交生产的矿山测绘资料。
一、矿区地形图与分幅图。
二、矿区总平面图。
三、控制测量资料,包括原始记录、计算、成果及控制网分布图等全部资料。
四、运输系统竣工图。
六、阶段采剥平面图。
七、工业场地各项工程(包括破碎场、选矿厂、压气站、机修厂及其它辅助设施)竣工图及坐标成果表。
八、贮备的二级矿量计算图。
九、矿区购地平面图等。
十、文字说明书。
(图纸比例尺与生产矿山相同,下同)
第81条文字说明书的主要内容:
一、完成各项工作的方法。
二、使用仪器、工具。
三、矿区已有控制资料收集和利用情况。
四、各项工作实际达到的精度及检查测量的情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矿山 测量 技术管理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