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docx
- 文档编号:3410043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279.80KB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docx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读两个两个故事与大家共勉:
<故事一>有一位秀才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做了三个梦:
①高墙上种白菜②头戴斗笠手打伞③与女人背靠背睡觉。
第二天,他找到一位算卦先生为他解梦,先生说你做的这三个梦不好啊!
(①白搭②凉快③啥也没得到)。
秀才很沮丧,不想在去赶考了,于是打包准备回返,却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得知情况为他解梦,说这三个梦好啊!
(①高中②双保险③翻身就是),于是秀才信心倍增,几天后果真高中。
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心态决定一切:
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
<故事二>饥荒年代,一只小老鼠在拼命奔波觅食中,不小心掉入米缸。
它高兴极了,于是整天在米缸里,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终于有一天,米缸没了米,小老鼠还在等待天下会掉下来馅饼,最后的结局:
小老鼠饿死在米缸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于现状是最可怕。
满足于现状就没有未来。
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精神状态,勇敢参与改革实践,否则将跟不上时代节奏。
但是,对新理念、新课程、新教材的接受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尤其是对一些中年教师来说,传统理念、传统教材、传统教学方式已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
改变习惯,驶入一个全新的轨道,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需要反思、需要学习、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提高,所以,谈一下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为什么要改革,课程要改、教材要改、授课方式要改┉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事例: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
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
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一段>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二段>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好象都易如反掌似的。
<三段>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
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四段>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
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明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
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一段>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二段>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三段>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四段>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
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
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抛在后面。
25年过去了(截止2004年),美国所谓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
两家的预言都没有实现。
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不能单纯地用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来评价我们的教育制度,但这个事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这就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哪儿出错了?
实际上,我们自己都有亲身的体会,我们做得最辛苦,学生辛苦,老师也辛苦,每天的投入尤其是身心的投入不可谓不多,但是我们的产出呢?
我们的效果呢?
一位专家感慨地说:
“不改行吗?
”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而我们的学校可能更看重一种,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美国的学校则承认孩子各有各的天赋,并且在教育中让他们竭力张扬他们的天赋(想象力、创造力,个性化)
要想使预言不再出错,要想使每个孩子都有好的前程,改革势在必行,不是为了我们不再辛苦,辛苦看来还是必须的,而是通过辛苦能够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更能顺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因此,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一)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经济与科技竞争的背后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知识、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知识的意义相当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材料、工具、资本,知识、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
因此,二十一世纪主要依赖人的高度文化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
一系列数据和事实都可以证明,我们在国际科技和人力资源的竞争上,实力还不强,(国家高薪从国外聘请高级技工、鸡西职教中心、十六中、外语学校等)要培养出更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必须改革。
(二)客观形势的变化发展来看
正如课程标准的前言所说:
“我国已进入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是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私营经济出现并急剧发展起来。
全国现有私营企业近150万家,个体工商户3100多万户,从业人员13000万人。
他们活跃了城乡经济、满足了社会多方面需求、增加了就业。
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出现代表不同经济成分的思想和声音。
过去青少年教育依靠的思想和舆论的单一状况消失,那么,在如何学会在多种声音中判断是非,如何接受主旋律教育方面,高中学生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组织形式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外,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有各种正式的群众组织、社会团体,也有名目繁多的非正式组织。
如同乡会、各种沙龙,也有带有宗教色彩和怀有一定政治意图的组织,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类社团总数已达20多万个。
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活跃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但是对于众多类型的组织如何加强管理、提供服务,如何评价他们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和作用,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就业方式多样化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包分配、包就业的做法,实行了自谋职业、双向选择、聘任制、合同制等就业方式。
青年自谋职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减少,同时对政府的认同度也会随之淡化。
加之下岗、失业,加大了对青少年家庭背景的压力。
大学生的就业不再由国家包分配,因而运用毕业分配的杠杆来引导和制约学生在校表现的机制也就消失了。
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一般的学生甚至较差学生,凭着家长的权势或熟人关系,很早就落实了优越的工作岗位。
这种情况也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
利益关系多样化使得人们利益方向的不一致成为事实。
各种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状况,引发了青少年追求方向的分离。
为了不至于落到社会的低层,他们更加强调自身发展的利益,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不同利益的要求在青少年生活中和不同的工作领域中都会表现出来。
分配方式多样化拉大了贫穷差距,激发了一部分人发财致富的积极性,激活了人才流动,同时也激化了矛盾,引导了追求物质利益的片面性。
特别是允许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引发了理论上探讨的新问题,冲击和消解着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最大的物质利益获得者,不一定是诚实劳动致富的工农劳动群众。
众多的百万富翁和贫富分化趋势的出现,严重冲击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生活方式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闲暇时间和活动内容的增多,使人们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发展不平衡,激化了欠发达地区的矛盾。
某些模糊的生活方式领域的诱惑力也推动了享乐主义蔓延,社会的腐朽生活方式,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走向堕落,在青少年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损害了他们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形象和党的威信。
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扩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
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实际、联系中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宏观、全局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局部的、微观的领域一定要服从全局的变化。
教育也必然发生这种变化
(三)党和国家的要求
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对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课的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要的文件有: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文件)等等。
(四)思想政治课本身存在问题
面对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变化、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课提出要求,思想政治课课程(包括教材、教学方式)还存在着自身问题:
在内容上:
繁难偏旧,成人化、简单化、概念化、学科化。
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生活相脱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现为重知识,轻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理论、轻实际,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在方式方法上:
重灌输、轻引导。
很多时候我们非常热心地、积极地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告诉被教育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认识的主人;把学生看作是千篇一律的,而不是个性化的。
这种灌输式教学和简单化的处理,导致的结果是政治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喜欢也不愿意上政治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在德育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在教育领域中:
重课堂、轻实践。
目前政治课教学基本上采用的仍是“课堂为中心”模式,没有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时间,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耳、手、脑去亲自感受、体会和提出意见、建议。
从理论到理论,可以说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这一困扰目前教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比较西方的公民课,一般都让学生到社会大自然课堂中去,就一个课题,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和合理化建议,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了口头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面对时代的发展、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国家对思想政治课的要求,目前的教材与教学方式显现出了不适应,需要在社会需要、学生发展、教材建设之间研究、探讨、解决许多新的问题,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讲到的:
一系列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在改革开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观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下,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如何既为未成年人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又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充分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如何在更加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既引导未成年人借鉴吸收外国文明进步的有益成果,又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充实自己;如何既遵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殊规律来规划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真正地坚持。
本次教材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同时顺应整体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力图在社会需要、国家的要求、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关系中寻找新的支撑点。
二、课程主要依据和要求
(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为此,首先要牢牢把握本课程特有的性质和价值,及其目标设置与实施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比如,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要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时,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体现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既要保持与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衔接关系,又要区分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递进层次,贯彻整体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所谓“跟进”,就是要体现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以利于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比如,要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的现状,处理好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坚持以生活逻辑为主线,避免用理论逻辑打乱生活逻辑。
(三)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教材要切合高中课程的阶段特点,合乎高中课程方案对本课程的定位及其模块式建构方式。
比如,在把握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应具有的学科价值的同时,更要突显本课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功能和视角;在进一步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的同时,要更为注重当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知识的应用,注重注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学生自主选择和人生规划的能力培养。
总之,体现德育课程的性质要求,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的教学特点,是整个研制过程中始终关注的因素。
三、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因此,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
它的设置,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
作为德育课程,应该说,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
在这中间,本课程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但不能包揽全部德育任务。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
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四、课程理念:
我们的追求是什么?
理念之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就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必须贯彻“少而精、讲管用的”原则。
★力求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理念之二: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就是要处理好“坚持灌输”与“讲求实效”的关系。
★加强“引导”,首先要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注重“特点”,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
理念之三:
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是课程整合的追求。
★这种课程,强调学生从现有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这种课程,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这种课程,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注重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这种课程,体现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既坚持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提供基于兴趣、情趣、志趣进行自主选择的机会。
理念之四: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课程实施的追求。
★切实加强实践环节。
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
★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比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
★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比如,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他们感悟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
★创建学习共同体。
鼓励师生之间相互信赖,平等沟通;学生之间乐于分享、勇于参与、寻求共赢,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发展。
理念之五: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的追求。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发展。
★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
★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
★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
★探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
总之,课程理念表达了课程的追求,反映了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五、课程设计思路
(一)理解“课程模块”的建构方式
课程模块,作为建构高中课程体系的基础,来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
其基本点包括:
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思想政治课被列为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科目;各科课程都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就课程模块而言: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体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显然,所谓模块,不是固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模块。
针对不同模块,可以形成不同组合,它有利于学生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不同的知识系统,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及其能力趋向,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打下不同的基础。
所以,从技术层面上讲,如何深入理解模块式建构方式,对于把握我们的课程标准,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课程总体设置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据此,浙江省根据本地实际,颁布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分要求与模块设置表
类型
对象
开设时间
教学内容
周学时
总学时
学分
必修
文理
高一
第一学期
模块1-经济生活
2
36
2
第二学期
模块2-政治生活
2
36
2
高二
第一学期
模块3-文化生活
2
36
2
第二学期
模块4-生活与哲学
2
36
2
选修Ⅰ
A
文
高二第二学期
模块3-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2
36
2
B
文理
高三第一学期
模块2-经济学常识
模块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0-4
0-72
0-4
C
文理
学校自定
模块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模块4-科学思维常识
模块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0-6
说明:
选修Ⅰ学分分解为选修ⅠA、选修ⅠB和选修ⅠC三部分。
选修ⅠA是列入高考命题范围模块所对应的学分;选修ⅠB是全省学校统一开设供学生选择的模块所对应的学分;选修ⅠC是由各学校视学校条件开设供学生选择的模块所对应的学分。
(三)把握必修课的基本框架
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从总体上把握必修课的框架设计思路有三个基本点。
⊙从课程性质上看,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
⊙从课程理念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从课程理念上看,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据此,必修课程共设四个课程模块。
即: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其中,“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意义,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思想政治4”的哲学知识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真务实,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上述四个课程模块的构建,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统领。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
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统领。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
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统领。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其二,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它保存了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较好地处理了与传统课程设置及其经典教学内容的继承关系。
另一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看,它有利于贯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从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来看,它为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展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与时俱进的新面貌。
对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单独设置“文化生活”课程模块,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从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看: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的重要标志;
★从贯彻十六大精神看: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加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从“三贴近”的要求看:
文化现象业已成为当前学生关注的焦点:
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
★从进一步充实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看:
用先进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学生,不仅体现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而且更加凸显了本课程特有的德育性质和价值,对于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其三,贯彻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基于生活主题,寻求学科知识的支撑,遵循由近及远、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思想政治 新课程 标准 解读 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