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之理论部分.docx
- 文档编号:3398462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531.04KB
项目式学习之理论部分.docx
《项目式学习之理论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式学习之理论部分.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目式学习之理论部分
1-项目式学习之理论部分(共21页)
项目式学习之总纲
1.项目式学习(PBL)背景
传统学习最便捷的方式是教科书和教师讲授,注重知识的传授,所要掌握的知识是经过前人专家国际认可的,这些知识也是古今学者从具体的生活经验和研究中提取出来的。
学习者所学习的知识抽象、单一、具体,已经被人为地删除了许多复杂因素。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有弊,优点是能让学习者一下子抓住本质、要点,缺点是不利于学习者全面地了解知识的生活原形,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进入复杂多变的社会,面对层出不穷的现实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不会学以致用,更不用说去创造创新,而且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随着科技不断的变革,学习目的更重要的是提高综合素质,创造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拥有知识。
基于项目的学习正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它能从多个层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开展一种学科的与跨学科的、研究性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在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信息获取的方便、快捷和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也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支持平台。
国内外PBL现状:
国外:
基于项目的学习的理论及其应用都开始于美国。
目前,基于项目的学习在美国是比较常见的学习方式,是国外一种很受推崇的教学模式。
国内:
(1)对项目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对项目学习的基本理论大多是引用国外的,主要包含项目学习的基本概念、特征、要素、实施环节,国内至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
(2)课堂实践尤其是应用的案例非常少,项目学习的实际应用尤其在K12教育中还没有得到推广。
基本概念
基于项目的学习即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最早见于1918年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所撰写的文章。
克伯屈主张教学活动应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所有的学习科目应整合与学生的中央兴趣,并强调在推行项目时,老师应着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引导学生进入新的思考领域。
首先,我们要对“项目”有个大致的了解:
‘’项目就是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所做的努力。
”可见,项目就是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借助多种资源,并需在一定时间内解决多个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任务。
基于项目学习中的项目是管理学科中的“项目”在教学领域的延伸、发展和具体应用,指的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兴趣、值得努力对真实世界进行探究的活动。
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指的是一套能使教师知道学生对真实世界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活动,他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使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项目学习能促进学生投入到学校活动中,激发他们以自身的方式学习,学生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能促进他们终身学习技能和自身素质的发展。
项目学习是一套能使教师指导学生对真实世界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活动,它是在真实世界中让学生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的学习。
项目学习无固定的结构,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富有很大的弹性。
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
是21世纪的学习策略之一,它帮助学生围绕任务(问题/主题),依据评价标准,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概念和原理为基础,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活动项目,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行收集信息、调查、研究、协作,最终形成产品或解决问题,从而建构知识的学习活动,并且能在现实生活中将知识学以致用。
项目学习的“项目”,既可以是小组、班级、年级持续一两周的短项目,也可以是贯穿全期、全年的长项目,可以是从单学科课程标准出发的项目,也可以是跨学科的项目。
项目通常包含着来自现实生活的挑战,聚焦真实的问题,因而往往能够反映出学生所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项目学习根植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做项目”的传统,20世纪初在美国受到关注并蓬勃发展。
随着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工业文明、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和选择,经历知识的建构与转化,同时,也促进了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于是便不再是“餐后的甜品”,而是一道主菜。
传统的学习路径是这样的:
老师懂很多
-> 老师把这些知识教给孩子们
-> 孩子们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
-> 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就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
在这个路径里,老师以一个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贯穿始终,是在“授人以鱼”。
而PBL学习路径是这样: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设定一个目标来启动项目
->孩子们做调查研究
->相互讨论
->找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实验、整理、修正
->演讲分享给其他同学”我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找到答案的”。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像一个项目经理,他会教孩子们怎么做项目计划,会监管项目进行的方向、进度和最后的结果,但具体细节是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负责,老师是在“授人以渔”。
传统教学是以学习——记忆——运用——创造为特点,项目式学习则是以真实项目——制定目标——规划目标——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开展项目——展示运用(演、唱、评、用等)为特点,因而具有目标性、真实性、趣味性、实用性、自主性、规划性、整合性、创造性和意义性。
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是为学习而学习,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意义在哪儿,学习的目标性、兴趣性、自主性、创造性等就会大打折扣,更无从谈起体会到学习有什么意义了。
项目式学习学生是在完成一件真实的项目中去学习,因而学生更能感受到学习是重要的,体会到学习的意义。
因此在项目实施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
项目实施中的角色——学生
项目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参与了一个长期的学习任务。
在项目中他们被鼓励去做决定,合作学习,主动学习,作公开展示活动,在许多情况下,构建自己的知识。
要求学生扮演现实世界中的角色,通过工作,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就象成人工作一样。
他们常会遇到社区或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会使用科技手段研究、分析、协作和通信。
学生接触各个学科领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概念,明白不同学科是如何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的。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但大多数学生感到项目工作更有意义,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更有魅力。
因此,总体上他们更有动力,完成的更好,并且保持一种新的学习状态。
项目实施中的角色——教师
在项目学习中,习惯于讲课,依赖课本或提前设计讲义的教师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会遇到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放弃控制,允许学生同时在不同的活动中作不同的事情。
在设计项目时教师需要预先化更多时间,一旦项目走入正轨了,教师在日常基础性的准备工作上花费的时间少了,在整个项目的过程中,起到辅导员和帮助者的作用。
理论基础
支持“基于项目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人的认知发展依靠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在个人能力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另一个理论基础。
杜威(JohnDewy)针对“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并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提出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
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阐述了其“三中心论”教育思想体系。
以经验为中心
他认为“知识不是由读书或人解疑而得来的结论”,“一切知识来自于经验”。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传递经验的方式。
”
以儿童为中心
实用主义反对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的兴趣、忽视儿童的需要的做法,主张教育应以儿童(或者说受教育者)为起点。
以活动为中心
他认为崇尚书本的弊端是没有给儿童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只提供了被动学习的条件——死记硬背。
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求学问即“做中学”。
杜威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五个要素:
1)设置疑难情境使儿童对学习活动有兴趣;2)确定疑难在什么地方让儿童进行思考;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4)推动每个步骤所含的结果;5)进行试验证实、驳斥或反证假设通过实际应用检验方法是否有效。
这五个要素的实质反映了杜威重视实践应用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
他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习就是依靠发现。
他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基于项目学习不是采用接受式的学习而是采用发现式的学习。
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发现学习的程序。
提出问题:
教师选定一个或几个一般的原理学生的任务是带着问题去学习提出弄不清的问题或疑难。
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中的问题既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又需经一番努力才能解决,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心向。
提出假设:
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资料对问题提出各种可能性。
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反复的求证、讨论、寻求答案。
核心要素
学习目标
强调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重点知识与认知的获得以及成功素养的培养。
例如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否是是课程大纲中的重点内容,是否符合教师、学校及社会对于重要知识的定义。
而成功素养的发展和培养应该融合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力,还有演讲能力。
有挑战性的问题
一个待探究或待解决的问题是一个项目的核心。
这个问题可以是具体的或者抽象的,但应该是开放式的,可以是社会性议题、当前热点话题、工业生产问题或者是身边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同时易于学生理解的,学生将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指定课题的深入探究。
持续性的探究
相比仅仅从书本或者网络上查询信息,探究是一个更主动、更深度的收集和调查信息的过程。
探究式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当学生们面对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他们会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并尝试解答问题,之后他们会提出更深刻的问题——这个过程会持续、循环直到他们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项目的真实性
项目要基于真实的场景,解决实际生活中人们会遇到的真实问题。
项目融入了真实的流程、任务、工具以及质量评价目标。
项目能够真实地表达学生生活中关心的问题。
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
在项目中给予学生发言权,能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学生应该尽可能地在项目的各个环节有所参与,从提出问题,到为解决问题寻找资源,再到明确团队中的角色及分工,以及,最终创造一个产品。
反思
学生们和老师都应该在项目的整个进程中,不断反思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目的。
这种反思可以是非正式的,比如以课上讨论或课下对话的形式。
但同时,这些反思应该被包含在项目日志、项目评价、项目关键节点的讨论及学生作品的公开展示中。
评价与修改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给予和接受同伴建设性的意见,并基于其来改善项目的进度和产品。
学生们需要学习使用评估量表、评估模型等评估反馈工具,并学习正式反馈和评论的技巧。
除校内的同学和老师以及学生自我评价外,校外的成年人和专家也会参与评价过程,他们代表了来自真实世界的反馈意见。
项目“产品”的公开展示
项目“产品“可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可以是一个解决方案的展示或对一个问题的回答。
公开展示其项目成果将大大提高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促成高质量的产出,也能有效促进讨论和学习社区的形成,同时向家长、社会传达学生能力、学校的办学能力和特色。
基本特点
与PBL核心要素相对应,基本特点包括:
项目的目标性、真实性、挑战性、持续性、合作性、迭代性、包容性、评价多样性等特征。
例如项目在重点知识认知教学的同时,着重成功素养的培养;项目要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项目设置合理且复杂的学习任务;强调学生共同参与、合作的项目活动;需要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和认知工具;评价手段是就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的作品或者问题解决方式要产生社会效益等。
基本类型
项目学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项目具有严密的程式,而有些则是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活动,如学习中心或活动中心等。
根据项目学习的特征,人们一般把项目分成五类。
有结构的项目
有结构的项目指的是要求产品符合特定的标准,即要求学生制作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尺寸、包含特定的材料、能发挥特定的功能、满足规定好的质量标准等。
学生可以有一段时间一个星期、一个月或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来制作产品,并且要展示完成好的作品来表明这些产品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教师通过对是否满足规格要求产品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
“落蛋”是一个典型的“有结构的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箱子,箱子里放着鸡蛋,当箱子从六英尺高度落下时,要使鸡蛋不破。
学生可以用任何材料来做这个箱子,箱子里也可以用任何垫子来垫,但箱子、垫子、鸡蛋加起来的总重量不得超过克,每边的长度不得超过厘米,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箱子的设计,并把产品带到班上进行展示和检验。
到了规定的这天,所有的”落蛋”箱子都要经过检验。
如果某个箱子从六英尺高度落下时,箱子和鸡蛋都完好无损,就判定该箱子具有“专业水平”如果箱子破了而鸡蛋没破,则判定要对箱子进行重新设计如果箱子和鸡蛋都破了,那么就判定箱子不合格。
当学生在做类似于“落蛋”这样“有结构的项目”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做具有同一功能的物体,所做的产品也一直是相同的。
与主题有关的项目
与主题有关的项目一指的是学生对单元学习的拓展,由学生自发选择主题或由教师布置。
每个学生要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综合,最后形成一个最终的产品。
这种最终产品常常是一份书面报告,通过书面报告向他人展现他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及其对他个人的意义。
展现的产品可以包括幻灯片、录像片、招贴画、小册子、杂志或其他音像制品。
如果项目是由小组共同来承担的,则由小组成员合作来完成书面报告,并由小组的负责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产品。
如,准备研究美国“大湖地区”的学生可以从特定的地理特征如尼亚加拉瀑布等、从自然资源如木材、铜矿、紫晶矿等、从湖区城市如克利夫兰、底特律、德卢斯等、从工业生产如船舶制造、钢铁工业等等各个方面来确立主题。
如果一个学生选择了德卢斯作为主题进行研究,那么他可以拍摄一盘介绍该城市的录像带,办一份介绍德卢斯人生活方式的杂志等。
与主题有关的项目涉及许多学生或一组学生做各自的项目,这些项目又可组成一个较大的学习单元,当项目完成时,每个学生都可经历到超越单元内容以外的学习内容。
与体裁有关的项目
与体裁有关的项目指的是要求学生制造某种既包含关键要素又符合特定特征的产品,当学生在制作产品时,他们可以运用某种特征作为指南,同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在设计最终的产品时采用头脑风暴法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如,如果体裁是儿童文学,那么学生可以做一本有前后封面、标题页面和故事与图画相结合页面的书。
对这些关键的要素来说,学生就能想到“出版社”的标准。
如果他们有一本已出版的故事书作为参照,他们就会发现这一项目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来制定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作品的规则,如是一本达到专业化水准的故事书还是一本草稿等。
通过对这一项目的学习,学生就会逐渐掌握形成“与体裁有关项目”中所包含的要素特征及其产品制作的要领。
模板项目
模板项目是建立在已做好的材料基础之上的项目,这一项目的材料一般已有固定的形式、形态或结构,在运用这一项目时,学生必须参照这一“模板”来进行。
例如,报纸必须遵循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一个“模板”。
无论是一个大城市的日报还是一个小镇上的周报,都必须以当地的新闻作为报纸的头条新闻,接着是国内外新闻,最后是社论、读者来信、评论、专栏等。
学生可以用这种“模板”来创办班级或学校的报纸,特定历史事件的报纸以及想象中的未来事件的报纸如年以后的未来等。
开放性项目
开放性项目一指的是那些鼓励冒险、创造性、革新以及发散性思维的项目。
学生在做这些项目时不必有指南或标准,他们可以以自身的方式来看待熟悉的物体或通过对熟悉材料的调查发现新的应用等。
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通过讨论来建立项目的指南,包括对信息的搜集、从头脑风暴中产生的想法、对产品的检验以及如何完成最终的产品等,因而其项目学习的过程是开放性的。
学生通过对这一类项目的学习,可以了解开放性的项目学习从主题确立到搜集资料、到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发现新的想法等,从而增强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基本流程
项目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探究。
通常其实施步骤分为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等六个基本步骤。
选定项目
项目学习中的项目选择很重要,它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教师在此过程中仅仅只能作为指导者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不能把某个项目强加给学生,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对学生选定的主题进行评价。
首先,所选择的项目是否和学生日常的生活相关。
其次,应该考虑学生是否有能力开展该项目的学习,并且项目应能融合多门学科,如自然、数学和语文等。
再次,项目应该丰富,值得学生进行至少长达一周时间的探究。
最后,学校有能力对该项目学习进行检测。
总之,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所选择的项目是否具有研究价值,以及学生是否有能力对该项目进行研究。
根据评价的情况,如果有必要的话,可对学生选择的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建议学生对项目进行重新选择。
(1)项目来源。
学生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归纳、概括出可供研究的项目,比如:
“青蛙是怎样冬眠的”“苍蝇为什么不得病”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师生对教材中的某一知识进行补充、扩展和升华,从而形成有价值的专题作业。
还可以从书籍、电视、电脑中摄取丰富的信息,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问题供研究。
总之,研究项目的来源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项目就在身边。
(2)选择项目的原则。
选择研究项目是学生创新活动的起点,它决定学生后期研究的方向、方式和成果。
在项目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a.生活化原则。
小学自然教学是科学启蒙教育,它是让孩子们必须学会“不仅在自然课上,而且在生活中,在将来,都会自行探索、创造,利用已有的智慧解决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而且,也只有是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纯知识”,学生才有兴趣、才有能力、才有条件去弄清楚它。
因此,在选择项目上要尽量做到科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
b.开放性原则。
项目选择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由和能动性,留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的空间。
在项目的门类性质上,可以是自然学科单一类,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类(如“未来的地球世界”)。
而教师更要提倡后者,因为各学科本身不存在绝对的界定,知识只有融会贯通之后才有创新。
c.适度性原则。
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探解,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学生去研究,大而不当的学习项目不仅学生无法求解,反而会挫伤他们探索的热情和自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现有的条件,对众多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判断,帮助学生挑选出合适的项目供研究。
制定计划
计划的内容有学习时间的详细安排和活动计划。
时间安排是学生对项目学习所需的时间作一个总体规划,做出一个详细的时间流程安排。
活动设计是指对基于项目的学习中所涉及的活动预先进行计划,如采访哪些专家,人员的具体分工,从什么地方获取资料等。
活动探究
这一阶段是基于项目的学习的主体,学生大部分知识内容的获得和技能、技巧的掌握都是在此过程中完成。
它是学习小组直接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
它通常是到野外旅行,对必要的地点、对象或事件进行调查研究。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活动内容以及自身对活动的看法或感想进行必要的记录,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然后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工具来收集信息;其次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对开始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或推翻开始的假设;最终得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或结果。
作品制作
作品制作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区别于一般活动教学的重要特征。
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学生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作品的制作。
作品的形式不定,可多种多样,如研究报告、实物模型、图片、录音片段、录像片段、电子幻灯片、网页和戏剧表演等。
学习小组通过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来表达他们在项目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
成果交流
作品制作出来之后,各学习小组要相互交流,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分享作品制作的成功和喜悦。
成果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举行展览会、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
在成果交流中,参与的人员除了本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以外,还可有校外来宾,如家长、其他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等。
活动评价
基于项目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区别还在于学习评价。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评价要求由专家、学者、老师、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共同来完成。
它不但要求对结果的评价,同时也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评价的内容有课题的选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计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方面。
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对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学习体会等的评价。
归档或结果应用
项目工作成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相应的实践中,例如项目的工具制作可以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的意义
(1)PBL让学校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项目式学习带来一整套全新的教学方式、管理模式、评价体制等,相较于传统的学校,这种全新的理念及形式对学生更具吸引力,推动着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2)PBL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项目式学习将课本内所学知识与现实社会连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实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同时,在实践中使得学到的知识记忆的更长久,理解的更深刻。
(3)PBL能为以后大学、工作和生活培养“成功素养”
项目式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还包括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交际和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研究资料收集、时间管理、信息整理以及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等,这些都是21世纪成功的关键素养。
(4)PBL符合现今前沿教育的评估标准,引导出真实评价
主流教育评价标准强调知识和技能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PBL鼓励真实评价和评估,系统记录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包括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公开演讲的能力等。
(5)PBL为学习和应用技术工具提供了机会。
优秀的项目可以轻松适应电脑、互联网、电子白板、GPS设备、数码相机、摄像机等技术工具,借助这些工具,老师和学生不仅能查询信息、创造产品,还以可以同专家、同伴和观众建立有效联系。
(6)PBL将学生、学校、家庭、社区和真实世界联系起来。
PBL主要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问题的探究对自己、学校、家庭、社区甚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项目 学习 理论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