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docx
- 文档编号:3396394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20.58K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docx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王之涣,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卒于742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王隆之任北魏绛州刺史时,始占籍绛郡(在今山西新绛)。
唐开元初年,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来遭人诬陷,王之涣拂袖去官,羁留于蓟北一带,寓居在蓟门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县)。
与王昌龄、高适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高适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从游的人皆为豪门贵族子弟,击剑悲歌,从禽纵酒。
后来,强自克制,一改平日志向,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
但不愿受科举束缚,便拜于名公之下,长期的边塞漫游生活,为王之涣的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边塞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去官十五年后,被补为文安县尉(在今河北省)。
742年,王之涣病故在宫舍之中,葬于河南洛阳。
[注释]凉州词:
原题二首,此其一。
凉州词,即凉州歌的歌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
"《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黄河远上:
远望黄河的源头。
远:
一作直。
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这里指玉门关。
仞:
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
古代的一个民族。
羌笛:
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杨柳:
《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度:
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玉门关:
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
它与酒泉的玉门关是两个地方。
丝绸之路在敦煌境内一分为二,南路出敦煌向西南经阳关、安南坝,沿塔克拉马干沙漠南行,北路出敦煌向西北经玉门关、鄯善北行,和田美玉自此和着清脆的骆铃迤逦而入中原,玉门关因着美玉得名与阳关一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
自西汉张骞"凿空",出使西域以来,通过玉门关这座海关,中原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方各国。
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名优特产和宗教文化相继传入中原。
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玉门关现存的城垣完整,总体呈方形,为黄胶土夯筑,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
面积63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及邮驿之路。
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
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译诗]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诗吹不到的啊!
[赏析]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
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
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
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
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
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
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黄生《唐诗摘抄》云:
"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
"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附]为什么王之涣的《凉州词》会从唐代一直错到今天?
(丁辛百)唐代诗人王之涣(688~742)的《凉州词》(又作《出塞》),原本是: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见宋•郭茂倩《乐府诗集》①及宋•尤袤的《全唐诗话》②。
但是一般书刊都错成"黄河远上白云间"了,竟贻误了一千多年,影响了多少代人的思维,使黄沙漫天的穹庐,整个诗的浑然天成的气势,一落千丈,再也看不到大西北戈壁滩的辽阔雄浑的景象了。
那么,为什么会错成这样了呢?
我认为一是传抄致误,二是有可能唱者改词。
那是始错于唐(朝),那时还没有印刷术,书大抵还是手抄。
既然是手抄、传抄,那就难免出现错误。
只要有一个人出现错误,其他人再抄必然错,不注意、不研究很难发现错误的,尤其在民间。
作者本身当然也不容易发现错误,因为他基本上看不见这些抄本。
现存的抄本,除了残存的敦煌写本外,已无从查考。
我在敦煌写本中没有查到这首诗,但是在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③,里面有一个故事,可以看到《凉州词》致误的由来,故事大略如下:
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诗人在长安相遇,因天寒微雪,乃入酒楼小饮。
有梨园歌女十余人登楼会饮,三诗人退避一角,拥炉火而观。
不久又来妙妓四人,一时作乐。
昌龄等三人议:
我等虽有诗名,但无甲乙之分,看唱谁的诗多,即见高下。
先是一伶唱昌龄的诗,接着,一伶唱高适诗,随后一伶又唱昌龄的诗。
之涣已坐不住了,他认为自己出名已久,因说:
"这些伶官,唱的都是《下里巴人》,而《阳春白雪》,俗物怎敢靠近?
待此妙妓(用手指着双鬟)唱时,如非我诗,我这辈子再也不敢跟你们争高低了。
"不多时,果然双鬟起唱:
"黄沙远上白云间……"之涣听是自己的诗,便取笑二人说:
"乡巴佬,我是可以小看的么?
"于是三人哄堂。
伶官都冲墙角看来,问为何大笑?
昌龄等说了缘由,诸伶都站起身形,前来拜见说:
"俗眼不识神仙,不知可否俯就小筵?
"三人相从,饮醉竟日。
由此可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在唐代(传抄时)《集异记》的抄本就已经把"直"字错成"远"字了,而"黄沙直上白云间"的气势也就一落千丈了,这是错误之始。
那么"直上"为什么会错成"远上"了呢?
"直"和"远"并不相干,也不可能唱错。
我推想只有两个原因:
一是在这里开始抄错了;二是在当时,唱者往往因某字拗口而改为近义字,是不是因"直"字不好唱而改为"远"字了呢?
这首诗到元代,在辛文房的《唐才子传》④中,也还是引用薛用弱的《集异记》的故事,还是只差一个"远"字,并未再错。
但到了清代的《全唐诗》⑤《凉州词》,那第一句已变成"黄‘河’远上白云间"了,而在的题下还有注,也是引用《集异记》的故事,到关键处:
"次至双鬟发声,果讴‘黄河云云’,这一下把唐人所记错成"黄河远上"了。
"河"和"沙"字连笔很容易混淆的,这很可能又是传抄的人一时抄错。
从此,"黄沙直上白云间"的正确版本竟无人再去理会,于是,"黄河远上"成了正宗,再也找不到那气势非凡、意境雄浑的原诗了。
我认为,错误的原委大致如上。
但是仅仅这些就能证明"黄‘河远’上白云间"中的‘河’和‘远’是错误的吗?
不够的。
关键的是因为它错在地理位置上。
我们从地理位置上看看到底是"黄沙"还是"黄河".古凉州是汉代设置的,治所在甘肃陇县。
三国时移至姑臧,即今之武威。
唐时先设置武威郡,后又改为凉州,辖甘(今张掖)、肃(今酒泉)二州。
武威的东、西、北三面均是大漠,北有首龙山,西有祁连山脉,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黄河却在武威东南六七百里远的兰州。
因黄河是由青海东下入兰州、过靖远,然后北上经芦阳镇而东出银川的。
在武威如果看到"黄河直上白云间",那就成了海市蜃楼了,也就是说在武威根本不可能看到黄河。
再说王之涣,在武威几乎天天所见都是黄沙滚滚。
低头是沙抬头还是沙,大风一起,不就是黄沙直上了么?
这环境在他心中是了然的,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黄沙直上".不过他为人豪爽,相当乐观,并没有写成"愁云惨淡万里凝",而是晴朗的天空,白云朵朵,时而狂飙突起,黄沙直上,就显得异常有气魄,表现出一派磅礴雄浑的景象,尤其那"直"字,那气势该有多大的威力呀!
时至今日,凡是去过武威、到过敦煌的朋友何止千千万,不能再以讹传讹了。
欧阳修曾称道梅圣俞时说过的一句话:
"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而""黄沙直上白云间"正是如此,这样一首有气魄的名诗,怎能还让它以讹传讹再继续错下去呢?
应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了吧。
注: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11月第一版324页。
②宋•尤袤《全唐诗话》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4月第一版84页。
③唐•薛用弱《集异记》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一版11页。
④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第一版446页。
⑤《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影印第一版639有页。
附记:
最近见到浙江人民出版社《唐宋诗词评析词典》王之涣《凉州词》篇中云: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第二十六卷也作"黄沙直上".特此附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凉州词 黄河 白云 一片 孤城 万仞山王 翻译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