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整理来自历史人物的素材.docx
- 文档编号:3378541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0.68KB
高考作文素材整理来自历史人物的素材.docx
《高考作文素材整理来自历史人物的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素材整理来自历史人物的素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素材整理来自历史人物的素材
2012年高考作文素材整理--来自历史人物的素材
一.孔子
(一)人物事略
尽善尽美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
《论语•述而》: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
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
“《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
安贫乐道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孔子也曾说: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
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
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
“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说: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
”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
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
”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
妇女回答说:
“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
”孔子让子路问道:
“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
”妇人回答道:
“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
”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
“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
待价而沽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
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
孔子大声叹道:
“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意为:
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
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挫折孔子一生不得志。
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
“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
孔子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
“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
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诚信:
诚信是治政之道。
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
孔子讲:
“民无信不立。
”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粮食。
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
(《论诚实守信》节选)
二、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
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一)人物事略
濠梁之辩庄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
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游得多么悠闲白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说: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说: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庄子说:
请循其本。
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嚎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
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己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壕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秋水》
鸱得腐鼠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
有人对惠子说: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去看他,对他说: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
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口:
‘吓!
’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
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
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田一声怒吼:
‘哧!
’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材与非材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
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
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
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
童仆问主人: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
杀不能鸣者。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今主人之鹅,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道: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庄周梦蝶庄子为了说明物化的道理,讲了一个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庄子说这就叫物化。
简单的一个故事,既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
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
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鼓盆而歌庄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
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
惠子责问道: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
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
庄子说:
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
然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是这意思。
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
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
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他主张人生在世,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乐观豁达。
庄子陪葬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l打算用很多东西作为陪葬。
庄子说: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
弟子说:
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说:
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三、荆柯
战国末期卫人,先世为齐人,喜好读书击剑。
卫人称之为“庆卿”,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称为“荆卿”(或荆叔)。
后来,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后刺杀秦王不中,被杀。
(一)人物事略
1.结识高渐:
离荆柯到燕国之后,跟那里一屠狗者和一位善于击筑的高渐离很投合。
荆柯喜欢喝酒,每天都跟屠狗的人和高渐离在燕国街市上喝酒,喝到兴头上之后,高渐离击筑,荆柯随着筑曲在街市上唱歌,以此相乐。
过后又相对哭泣,旁若无人。
遂与高渐离成为知己。
2.田光识才:
荆柯到了燕后,与田光相识,田光知他并非一个平庸的人,非常欣赏他。
恰逢燕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后逃回燕国,寻求报复秦王的人。
鞠武推荐田光,田光推荐了荆卿。
可是太子丹对田光并不信任,田光认为长者办事,应该不让人怀疑;一个人办事却让人怀疑,就算不上是有节操的侠义之人了,于是自杀。
3.相遇燕丹:
燕太子丹为了刺杀秦王,委托荆轲以大任,并且恳请荆轲不要谦让推辞,于是把荆卿尊为上卿,请他住上等宾馆。
太子每天都上门问候,准备最丰盛的酒席,隔不多久就献上珍异物品,车骑之类,荆柯有感于太子丹的诚意,于是与之相谋。
4.谋计樊於期:
樊於期本为秦将,因事得罪于秦王而出逃到燕。
只有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去奉献给秦王,秦王才会乐于接见荆轲,这样才有刺杀秦王的机会。
荆轲知道太子于心不忍,便背着太子私下去见樊於期,用道理说服了他,樊於期自刎而死。
5.易水萧萧:
太子以及知道荆轲要去刺杀秦王这件事的宾客,部一身素装来送别荆轲。
至易水之上。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分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填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己不顾。
6.谋计于蒙嘉:
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荆轲先在秦王面前说:
“燕王确实被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战,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谨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级并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装匣密封。
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使臣把这种情况禀明大王,敬请大王指示。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
7.智解危机:
秦王布置九宾的礼仪,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柯捧着有樊将军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走到台阶下面。
秦舞阳内心害怕,脸色突然变了,秦国的大臣对此都惊疑起来。
荆轲回头对秦舞阳笑了笑,上前对秦王谢罪说:
"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
"
8.图穷匕见:
在秦殿上,荆轲取出地图捧着它献给秦王,地图展完了,匕首忽然露了出来。
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胸口刺去。
匕首没有刺到秦王,秦王大惊,吓得连连后退,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
荆轲紧紧地逼着。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秦王拨出了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
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扔过去,却没有击中。
武士们这时冲上来,把荆轲杀死了。
四、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安徽毫州)人。
(一)人物事略
1.疑杀华佗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伦。
遗憾的是,当华伦指出其症因风而起,病根入脑,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须利斧开脑取风涎方可根除时,曹操竟疑心华佗是想乘机害他性命,遂将华佗杀了,一代神医命绝于世。
2.废除寒食节“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
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们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一百余天。
曹操有一年视察并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己经非常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下令废除。
3.提倡薄葬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
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
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4.割发代首 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
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麦田。
为了实践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
5.望梅止渴曹操征张绣时,路上缺水,将士皆渴,于是他以鞭虚指着前面说有梅林,军士听说后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么渴了,最终走出了困境。
6.煮酒论英雄一日,曹操与刘备边喝酒边评论天下英雄,曹操说: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刘备于是从容俯首拾箸说:
“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
“丈夫亦畏雷乎?
”刘备说:
“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意即连圣人对迅雷烈风都会失态,我怎能不怕呢?
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曹操于是不疑刘备。
7.裸足迎才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
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许攸一见,感慨万千。
8.东临碣石公元207年,统一北方的大局已定。
仲秋八月,秋高气爽,曹操亲率威武之师,满怀胜利豪情,长驱东进。
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突兀,灵秀独钟,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沧海,歌以咏志。
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观沧海》。
9.滥杀无辜董卓败乱朝纲,曹操带领儿个人逃回乡里,经过友人成皋吕伯奢的家。
伯奢出去了,只有他的五个儿子。
夜晚听到他们食器碰撞的声音,误以为是想谋害自己,于是在夜里杀了他们。
而且还凄怆地说: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由此可见曹操阴险冷酷的权谋。
10.曹操焚稿《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张松出许都求见曹操,曹操见张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边洗足边接见,使张松憋了一肚子气。
次日,曹操掌库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意欲示曹操的大才。
张松看了一遍即记了下来,故意笑曰:
“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
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为己能。
”杨修不信,张松说:
“如不信我试诵之。
”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
杨修大惊,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说:
“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样?
”认为自己的书没有新意,就让人把那本书烧了。
11.生性多疑曹操死后采取了“疑冢”的措施。
布置疑冢,一方面为了防止盗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
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邮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
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12对待人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短歌行》中的这句诗可以说是曹操人才观最重要的体现。
曹操身为一个领导者,对人才更是极端的渴望。
首先,曹操是爱才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大事的人才。
惟才是举,是曹操既出于他爱才的天性,更出于三分天下形势所逼,三分天下,得人才者居之。
其次,曹操尊重人才,不苟求,不求全责备,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
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曹操怎么能从一个逃难京官,从手下不过几个亲随,足下不曾有寸土,臼手起家做到扫灭群雄拥有北方天下?
而他手下的谋臣猛将大多是敌人营中的人,或因某种机遇集合到曹操麾下,如程昱、许褚;或冲着他雄才大略,能治乱定天下的名声而来,如郭嘉、荀彧;或神往他轰轰烈烈,言必行战必克的实绩而来,如满宠、董昭;或被曹操击破营垒俘虏而来,如张辽、张郃;或从行伍之中提拨上来,如于禁、乐进。
试想曹操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魁力和博大的胸襟气度,怎么能够做到?
因为爱才,才会不顾众人反对,舍得放关羽回去。
因为爱才,才会真诚录用曾经发檄文骂曹操祖宗的陈琳。
因为爱才,才会在郭嘉病重时期百般照顾,怜惜他。
(《由价值观的角度来谈曹操的爱才论》节选)
进取心: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这首诗充满着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东汉末年的战乱,给生产力带来极大破坏,经济萧条,白骨累累,给人带来一种感伤颓废的情绪。
曹操的这首诗如一阵春风,吹散了这种伤感的情绪。
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激励人生进取。
在闲难时期,曹操能激流勇进,积极向上,敢于向命运挑战,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人生情操。
(《论曹操的诗》节选)
五、李白
逸、狂、愤、醉——探索李白的情感世界
盛唐气象,孕育了一位狂傲不羁的诗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
政治上的失意苦痛,铸就了飘逸洒脱、傲岸不拘的诗仙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酒仙。
现在让我们来追寻他的人生的不同阶段,探究李白——这位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旷世奇才、人间仙人的情感历程。
(一)少年——逸(意气风发 仗剑任侠 心雄万夫)
(二)青年——狂(狂热自负悲喜更迭侍君荣亲始终不渝)
(三)中年——醉(踌躇满志 傲岸不屈 折翅而返 痴心企盼)
(四)暮年——愤(抑郁愤懑 命运多舛 矢志报国 壮心不已)
六、韩信
韩信(?
—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见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元年,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一)人物事略
1.胯下之辱淮阴有个屠户侮辱韩信,说:
“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
并当众侮辱他说:
“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
”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档下爬了出去。
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2.命运多舛秦末,项梁起兵反秦,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
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
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
3.离楚归汉韩信离开楚军,投奔刘邦,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
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己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日仰视,说:
“上不欲就天下乎?
何为斩壮士!
”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
汉王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4.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得到萧何的赏识,却始终不被刘邦所重用,于是乘月而走。
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骑上马去追韩信。
追上韩信后,萧何问韩信为什么要走,韩信说:
“汉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这儿也没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别人。
”萧何说:
“你先别走,和我一块回去。
如果这次汉王再不封你为大将,你再走也不迟呀。
”在萧何的再三恳求下,韩信勉强跟萧何回去了。
5.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有一回,汉高祖刘邦在和韩信的闲谈中,议论朝中将领的军事才能。
到后来,刘邦问韩信:
"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
"韩信说:
"陛下您最多能指挥十万人。
"刘邦又间:
"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
"韩信说:
"我带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反映出韩信的自信。
6.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与韩信议定元年八月吉日,出师东征。
当时出征的栈道已被烧毁,不能行军。
问韩信该如何进兵,韩信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于是派了兵士几百人,装作去修建栈道,自己却率领三军,悄悄地从南郑出发,偷渡陈仓。
7.断水塞流,大破联军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韩信与齐楚联军对峙于潍水。
韩信连夜秘密派人装满一万多个沙袋,将潍水上游堵起来,这样下游河水变浅了。
次日上午。
当齐楚联军刚刚走到河心,韩信暗令埋伏在上游的汉军扒开沙袋,飞泻而下的大水将正在渡河的齐楚联军截为两段,被大水卷走的士兵不计其数。
韩信回兵追杀过去,一举全歼了已过河的齐楚联军。
齐王逃跑,尤且(齐楚联军主帅)战死,留在东岸尚未渡河的齐楚联军见主帅已死,纷纷弃甲曳兵,落荒而逃。
就这样,汉军一举占领了齐国全境。
8.四面楚歌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该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
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
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
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
人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垓下。
项羽眼见大势己去,自剔于乌江边。
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七、陶渊明
高考作文优秀片段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
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
“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
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
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
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
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
6.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
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
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
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八、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彟(音yuē)之女,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
(一)人物事略
1.武皇家世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
祖籍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
她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
生母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2.入宫见闻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以长相俊美,人选宫中,受封“才人”。
入宫之后,武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作文 素材 整理 来自 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