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
- 文档编号:3374498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44.37KB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六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恒温恒容下,某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H2
2H。
若反应物的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0s,那么由0.06mol·L-1降到0.024mol·L-1需反应的时间为( )
A.等于18sB.等于12sC.大于18sD.小于18s
2.化合物Bilirubin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发生分解反应,反应物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计算反应4~8min间的平均反应速率和推测反应16min时反应物的浓度,结果应是( )
A.2.5μmol·L-1·min-1和2.0μmol·L-1
B.2.5μmol·L-1·min-1和2.5μmol·L-1
C.3.0μmol·L-1·min-1和3.0μmol·L-1
D.5.0μmol·L-1·min-1和3.0μmol·L-1
3.甲、乙两容器均进行同一反应:
A
2B。
甲容器内每分钟减少4molA,乙容器内每分钟减少2molA,则两者的化学反应速率相比( )
A.甲快B.乙快C.一样快D.无法比较
4.500℃、20MPa时,将H2和N2置于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反应过程中H2、N2和NH3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反应开始到第一次平衡时,N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5mol·L-1·min-1
B.平衡在10min至20min的变化,可能是因为增大了容器体积
C.25min时,分离出了0.1molNH3
D.在25min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新平衡中NH3的体积分数比原平衡的大
5.T℃时在2L密闭容器中使X(g)与Y(g)发生反应生成Z(g)。
反应过程中X、Y、Z的浓度变化如图
(1)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Y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
(2)所示。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反应进行的前3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v(X)=0.3mol·(L·min)-1
B.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
3X(g)+Y(g)
2Z(g)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减小
D.若改变反应条件,使反应进程如图(3)所示,则改变的条件是增大压强
6.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X(g)+3Y(g)
2Z(g) ΔH<0,下图表示该反应的速率(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t2、t3、t5时刻外界条件有所改变,但都没有改变各物质的初始加入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4~t5时间内转化率最低B.t3时降低了温度
C.t5时增大了压强D.t2时加入了催化剂
7.在恒容密闭容器中,由CO合成甲醇:
CO(g)+2H2(g)
CH3OH(g),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常数K=
B.该反应在T1时的平衡常数比T2时的小
C.任意时刻,T2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均大于T1温度下的速率
D.处于A点的反应体系从T1变到T2,达到平衡时
增大
8.随Cr含量的变化三种稀酸对Fe﹣Cr合金腐蚀速率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比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弱
B.随着Cr含量增加,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减弱
C.Cr含量大于13%时,因为三种酸中硫酸的氢离子浓度最大,所以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最强
D.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与阴离子浓度无关
9.反应A+B→C的反应速率方程式为:
v=kc(A)c(B),v为反应速率,k为速率常数。
当c(A)=c(B)=1mol/L时,反应速率在数值上等于速率常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增大c(A)时,v也增大B.只增大c(A)时,v值不变
C.只升高温度时,k值不变D.只升高温度时,k值变小
10.一定量的锌粉和6mol/L的过量盐酸反应,当向其中加入少量的下列物质时,能够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产生H2的总量的是
①石墨粉②CuO③铜粉④铁粉⑤浓盐酸
A.①②⑤B.①③⑤
C.③④⑤D.①③④
11.漂白剂亚氯酸钠(NaClO2)在常温与黑暗处可保存一年,亚氯酸不稳定可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HClO2=4ClO2↑+H++Cl-+2H2O。
(HClO2为弱酸)向NaClO2溶液中滴加H2SO4,开始时HClO2分解反应缓慢,随后反应迅速加快,其原因是
A.溶液中的Cl-起催化作用B.溶液中的H+起催化作用
C.ClO2逸出,使反应的生成物浓度降低D.在酸性条件下,亚氯酸钠的氧化性增强
12.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①NaOH固体②H2O③NaCl固体④CH3COONa固体⑤KCl溶液
A.①②B.②③⑤C.②④D.②④⑤
13.可逆反应mA(g)+nB(g)
pC(g)+qD(g)的v-t图象如下图,如若其它条件不变,只是在反应前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则其v-t图象如下图:
①a1>a2②a1
A.②④⑤⑦B.①④⑥⑧C.②③⑤⑧D.①③⑥⑦
1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X2(g)+Y2(g)⇌
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0.2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Z为0.3mol/LB.Y2为0.4mol/LC.X2为0.2mol/LD.Z为0.4mol/L
15.在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放入1L气体R和3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R(g)+3Q(g)=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75%,则化学方程式中n的值是()
A.2B.3C.4D.5
16.将2molSO2和2molSO3气体混合于某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2SO2(g)+O2(g)
2SO3(g),平衡时SO3为Wmol。
相同温度下,分别按下列配比在相同体积的容器中反应,反应达到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大于Wmol的是
A.2molSO2+1molO2
B.4molSO2+1molO2
C.2molSO2+1molO2+2molSO3
D.3molSO2+1molSO3
17.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盛有1molPCl5,加热到200℃,发生反应:
PCl5(g)
PCl3(g)+Cl2(g),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为m%,若在相同的温度和相同的容器中,起始时加入2molPCl5,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为n%,则m和n的关系正确是()
A.m>nB.m 18.在相同温度下,有两种较稀的醋酸溶液A和B。 A溶液中c(CH3COOH)=amol·L-1,电离度为α1,B溶液中c(CH3COO-)=amol·L-1,电离度为α2。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B溶液中c(CH3COOH)= mol·L-1 B.A溶液的pH值小于B溶液的pH值 C.α2>α1 D.A溶液的c(H+)是B溶液c(H+)的0.5α1倍 19.已知0.1mol/L的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CH3COOH CH3COO-+H+要使溶液中 值增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加少量烧碱溶液B.降低温度 C.加少量冰醋酸D.加水 20.数据: 7.2×10﹣4、4.6×10﹣4、4.9×10﹣10分别是三种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若已知这些酸可发生如下反应: ①NaCN+HNO2===HCN+NaNO2,②NaCN+HF====HCN+NaF,③NaNO2+HF===HNO2+NaF。 由此可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HF的电离平衡常数为7.2×10﹣4 B.HNO2的电离平衡常数为4.9×10﹣10 C.根据①③两个反应即可知三种酸的相对强弱 D.HNO2的电离平衡常数比HCN大,比HF小 21.在25℃时,用蒸馏水稀释1mol/L氨水至0.01mol/L,随溶液的稀释,下列各项中始终保持增大趋势的是() A. B.c(H+)·c(OH-) C. D.c(OH-) 22.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图1表示某吸热反应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图2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2A(g)+2B(g) 3C(g)+D(s)的影响,甲的压强比乙的压强大 C.图3表示A、B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将t1℃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时,溶质的质量分数B>A D.图4表示常温下,稀释HA、HB两种酸的稀溶液时,溶液pH随加水量的变化,则NaA溶液的pH小于同浓度的NaB溶液的pH 23.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 B.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将得到的沉淀分离出来,再加水可重新溶解。 C.等体积的PH都为3的酸HA和HB分别与足量的Mg反应,HA放出的H2多,说明酸性: HA>HB D.淀粉在稀硫酸的作用下水解后,加入氢氧化钠使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后加热,若有砖红色沉淀生成,则淀粉已经完全水解。 24.将氢氧化钠稀溶液滴加到醋酸稀溶液中,下列各图示意混合溶液有关量或性质的变化趋势,其中错误的是 A. B. C. D. 二、多选题 25.已知25℃时有关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 氢氟酸 硼酸[B(OH)3](一元酸) 草酸(H2C2O4) 电离平衡常数(25℃) 6.6×10-4 5.8×10-10 K1=5.9×10-2 K2=6.4×10-5 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硼酸为一元弱酸 B.amol·L-1HF溶液与b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Na+)>c(F-),则b一定大于a C.同温下,NaHC2O4溶液中HC2O4-的电离常数大于K2(草酸的二级电离) D.NaHC2O4和Na2C2O4混合溶液中,一定存在c(Na+)+c(H+)=c(OH-)+c(HC2O4-)+2c(C2O42-) 三、原理综合题 26.在当今社会,氮的氢化物和氧化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NO是一种污染物,工业上用NH3、O2脱除烟气中NO的原理如图所示,该原理中NO最终转化为______(填化学式),V4+﹣O﹣H在反应过程中作___________。 当消耗2molNH3和0.5molO2时,除去的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_L。 (2)N2H4是发射航天火箭的常用燃料,已知: N2H4(g)+O2(g)=N2(g)+2H2O(g)△H=﹣538kJ·mol﹣1。 断开1mol下列化学键系数的能量分别为N﹣H: 390kJ、N≡N: 946kJ、O﹣H: 460kJ、O=O: 498kJ。 则断开1molN﹣N需要吸收的能量是__________. (3)工业制硝酸时,会发生反应: 4NH3(g)+5O2(g) 4NO(g)+6H2O(g)△H<0。 ①若其它条件不变,则下列图象不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 B. C. D. ②在1L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NH3和O2发生该反应,部分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浓度 时间 c(NH3)/mol·L﹣1 c(O2)/mol·L﹣1 c(NO)mol·L﹣1 0 1.2 1.75 0 4min 0.4 0.75 0.8 6min 0.4 0.75 0.8 8min 0.6 1 0.6 9min 0.6 1 0.6 10min 1.05 1 1.05 12min … … … 0~4min内,用O2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mol·L﹣1·min﹣1。 反应6~8min时改变了反应条件,改变的反应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7.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定性分析: 如图甲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定性比较得出结论。 有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定量分析: 如图乙所示,实验时均以生成20mL气体为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 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反应前后量气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应保持一致,则在反应后应采取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五、填空题 28.在某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8mol的H2和0.6mol的I2,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H2(g)+I2(g) 2HI(g) ΔH<0反应中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 (1)根据如图数据,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平均速率v(HI)为________。 (2)反应达到平衡后,第8min时: ①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K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HI浓度的变化正确的是________(用如图中a~c的编号回答)。 ②若加入I2,H2浓度的变化正确的是________(用如图中d~f的编号回答)。 (3)反应达到平衡后,第8min时,若反应容器的容积扩大一倍,请在图中画出8min后HI浓度的变化情况。 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反应所需时间增多。 反应物的浓度由.1mol⋅L−1降到0.06mol⋅L−1需20s,即反应物的浓度变化为0.1−0.06=0.04mol⋅L−1,反应物的浓度由0.06mol⋅L−1降到0.024mol⋅L−1,即反应物的浓度变化为0.06−0.024=0.036mol⋅L−1,若反应速率不变,则所需时间为0.0360.04×20=18s,但随着浓度的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故所需时间大于18s。 故选C。 2.B 【解析】 【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图表进行分析; 【详解】 4~8min的反应物浓度差△c=10μmol·L-1,△t为4min,因此4~8min间的平均反应速率为2.5μmol·L-1·min-1,图中从0min开始到8min反应物浓度降低为原来的1/4,根据这一幅度,可以推测从8min到第16min应该也降低为8min时的1/4,即由10μmol·L-1降低到2.5μmol·L-1,因此推测第16min反应物的浓度故为2.5μmol·L-1,故B正确; 答案选B。 3.D 【详解】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v=△n/V⋅△t,对于甲和乙的时间△t是相等的,甲的△n为4mol,乙的△n为2mol,但甲和乙容器的体积未知,故不能比较两容器中的反应速率。 故选D。 4.C 【详解】 A.第一次平衡时,时间为20min,氮气的物质的量由0.4mol变为0.25mol,容器容积为2L,v(N2)=0.15mol÷(2L×20min)=0.00375mol/(L⋅min),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各组分物质的量变化加快,且10min时变化是连续的,20min达平衡时,△n(N2)=0.4−0.25=0.15mol,△n(H2)=0.6mol−0.15mol=0.45mol,△n(NH3)=0.3mol,物质的量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三种气体物质的速率增加倍数相同,说明10min可能改变的条件是使用催化剂,故B错误; C.25分钟,NH3的物质的量突然减少,由0.3mol变为了0.2mol,而H2、N2的物质的量不变,说明应是分离出NH3,故C正确; D.第25分钟,NH3的物质的量突然减少,而H2、N2的物质的量不变,说明应是分离出NH3,由于反应条件为恒容,与原平衡相比,容器内压强减小,则反应进行的程度减小,因此达到新平衡后NH3的体积分数比原平衡小,故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 A.根据图 (1),可得v(X)=0.1mol·(L·min)-1,A项错误; B.由Δn(X)∶Δn(Y)∶Δn(Z)=0.6∶0.2∶0.4=3∶1∶2,根据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B项正确; C.由图 (2)可知,根据“先拐先平”的原则,T2>T1,温度升高,Y的体积分数减小,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K增大,C项错误; D.由图 (1)和图(3)可知,平衡没有发生移动,仅仅是加快了反应速率,而该反应是一个体积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会发生移动,故在这里应该是使用了催化剂,D项错误。 故选B。 6.D 【分析】 由图可知,t2时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增大;t3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但逆反应速率大,平衡逆向移动;t5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平衡逆向移动,结合可逆反应的特点及平衡移动来分析。 【详解】 A.由图可知,t5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平衡逆向移动,t5~t6段,t5时平衡逆向移动,t4~t5时间内转化率不是最低,则t6时反应物的转化率比前面所有时刻都低,故A不符合题意; B.由于ΔH<0,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t3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但逆反应速率大,平衡逆向移动,则应为减小压强,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t5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平衡逆向移动,则应为升高温度,故C不符合题意; D.t2时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增大,加入了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故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7.D 【详解】 A.CO(g)+2H2(g)⇌CH3OH(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故A错误; B.由图可知,T2温度下到达平衡所以时间较短,反应速率较快,故温度T2>T1.温度越高,平衡时甲醇的物质的量越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降低,在T1时的平衡常数比T2时的大,故B错误; C.温度高,即时速率不一定高,曲线斜率越大,即时速率越高,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处于A点的反应体系从T1变到T2,温度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氢气物质的量增大,甲醇的物质的量减小, 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8.B 【分析】 根据图中的纵横坐标可知,横坐标为Cr含量,纵坐标为金属被腐蚀的反应速率,由图中的曲线变化,硝酸对合金的腐蚀速率随Cr含量增加而变小,硫酸和盐酸对金属的腐蚀速率随Cr含量增加而变大,但随着Cr含量增加变化趋势变慢,则腐蚀性减弱. 【详解】 A.由图可知,铬的含量大于13%时,稀硝酸对合金的腐蚀速率比盐酸、硫酸弱,小于13%强,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随着Cr含量增加,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减弱,故B正确; C.不能解释盐酸、硝酸氢离子浓度相等,但硝酸腐蚀速度慢,故C错误; D.盐酸、硝酸的阳离子相同阴离子不同,可说明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与阴离子浓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B。 9.A 【详解】 A.v与c(A)、c(B)成正比,只增大c(A),v增大,故A正确; B.v与c(A)、c(B)成正比,只增大c(A),v增大,故B错误; C.若只升高温度,v增大,c(A)、c(B)不变,所以k值变大,故C错误; D.若只升高温度,v增大,c(A)、c(B)不变,所以k值变大,故D错误。 故选A。 【点晴】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 以信息题的形成考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有较好的考查。 v与c(A)、c(B)成正比,无论只增大c(A)、只增大c(B)或同时增大c(A)、c(B),v均增大。 若只升高温度,v增大,c(A)、c(B)不变,所以k值变大。 10.B 【详解】 ①石墨能和锌构成原电池,锌是负极,加快反应速率,生成H2的总量不变,符合题意;②氧化铜溶于盐酸生成氯化铜,CuCl2和锌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Zn、Cu与盐酸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但由于与盐酸反应的Zn减少,生成的氢气减少,不符合题意;③Zn、Cu与盐酸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生成H2的总量不变,符合题意;④铁能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产生H2总量增多,不符合题意;⑤增大氢离子浓度,反应速率增大,生成H2的总量不变,符合题意;答案选B。 11.A 【解析】 【详解】 A.反应开始时,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很小,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可见氯离子起催化作用,A正确; B.因为开始时溶液中就有氢离子,分解反应却非常慢,可见氢离子不起催化作用,B错误; C.逸出ClO2,反应正向移动,则反应的生成物的浓度增加,C错误; D.若是酸使亚氯酸钠的氧化性增强,应该开始时反应速率应该就很快,与信息不符,D错误; 正确选项A。 12.D 【详解】 氢氧化钠是强碱,能中和盐酸,反应速率降低,但氢气的量减少;②和⑤都是稀释盐酸,氢离子个数不变,但氢离子浓度降低,反应速率较低,氢气量不变;氯化钠固体不能降低氢离子浓度,反应速率不变;醋酸钠能结合氢离子,降低氢离子浓度,在反应过程中,醋酸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氢气量不变,所以正确的答案选D。 13.A 【分析】 若其它条件不变,只是在反应前加入合适的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均加快,缩小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平衡状态没有改变,则阴影部分面积相同. 【详解】 若其它条件不变,只是在反应前加入合适的催化剂, a1、a2为两种条件下正反应速率,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则a1<a2,故①错误、②正确; 使用催化剂缩小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则加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增大,所以b1<b2,故③错误、④正确; 使用催化剂缩小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则t1>t2,故⑤正确、⑥错误;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平衡状态没有改变,则阴影部分面积相同,故⑦正确、⑧错误; 综上所述②④⑤⑦说法正确, 答案选A。 【点睛】 易错点: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平衡状态没有改变,则阴影部分面积相同。 14.A 【详解】 若反应向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2、Y2的浓度最小,Z的浓度最大,假定完全反应,则: X2(g)+Y2(g)⇌2Z(g), 开始(mol/L): 0.10.30.2 变化(mol/L): 0.10.10.2 平衡(mol/L): 00.20.4 若反应逆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2、Y2的浓度最大,Z的浓度最小,假定完全反应,则: X2(g)+Y2(g)⇌2Z(g), 开始(mol/L): 0.10.30.2 变化(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白山市 抚松县 第六 中学 上学 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