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讲义.docx
- 文档编号:3360784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62.53KB
艺术概论讲义.docx
《艺术概论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概论讲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艺术概论讲义
•第一章艺术的定义
问题思考
1、展览会为什么会不接受这件作品?
展览会是依据什么标准来接纳和拒绝展品的?
2、谁是艺术品的判断者?
是艺术家、批评家还是收藏家?
他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的标准和准则?
3、一件作品是否既可以是艺术品又可以是实用的的物品?
现成的物品和艺术品又没有区别?
一件物品是否能成为艺术品,决定于我们去怎样看待它么?
4、艺术品的标准和规范是不是永恒不变的?
是否存在这么一个普遍的永远不变的标准?
传统视觉艺术最基本的假定
1、艺术必须是手工制作的。
2、艺术是独特的。
3、艺术看上去是美的。
4、艺术应该表达某种观点。
5、艺术应该需要某种技巧和技术
我们顺着这五条标准来审视上述我们所提的问题
首先:
艺术被看成一种手工劳作,与机械化流水线的工业品是不同的。
其次:
艺术品因为是艺术家个人手工制作的,所以,艺术品的生产总是和特定的个体以及时空境况有特殊的联系。
第三:
艺术品应该具有足够打动人的美的形式和外观,尤其是造型艺术品,而且这种美的外观只为了人们的欣赏而存在。
第四:
艺术品应该表达出作者的某种思想或意图,这是我们评判艺术品是否成功的一个要素。
最后,艺术是技艺的结晶,从传统的意义上说,艺术这个概念最初的含义就是某种技能或技艺。
那么到了我们所思考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艺术呢?
什么是艺术品呢?
首先,艺术这个概念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
今天我们讲的艺术在古代是不存在的。
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艺术概念
《后汉书·成帝纪》卷二十六:
“顺帝永和元年,又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订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后来李贤在作注释时说“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
”,
《世说心语》有《术解》《巧艺》两篇
《魏书》里面作者将“占侯、医卜、堪舆”与“篆、书、音、律一起列入了《艺人列传》。
隋炀帝杨广曾编纂《古今艺术图》,又叫做《古今艺术》,据《历代名画记》、《太平御览》《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中对这本《古今艺术》的注释,《古今艺术图》中的艺术所指的不止书画艺术,还包括了音乐、舞蹈、游艺、园艺等。
欧阳修编纂的《新唐书·艺文志》中分列“杂艺类”,
郑樵编撰的《通志》里分列了《艺文略》,而玛瑞临编撰的《文献通考·经籍志》里面列有“艺术类”,这些艺术的是承续着《世说新语》中的“术解、巧艺”内涵的。
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将艺术的概念宽泛化。
在《理学汇编》中的“字学典”中包括字体、法帖、书法、书家、音韵、方言,以及笔墨纸砚等。
《四库全书》将古籍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在子部专列艺术类,分数华、琴谱、篆刻、杂技四类。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艺术一词是由艺这个词发展而来的,比如论语中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
“求于艺”。
《庄子》中的“说圣人耶,是相当于艺也”,这里的艺指的是生活中的某些技巧能力。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说“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他有好多意思,大体上有如下几种,
一是途经、方法、策略的意思,二是技艺,专门知识的意思,三是学术、学业、学说的意思。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西方语汇中艺术的演绎发展
“艺术”一词来源于英文“art”,再往上溯,英文“art”又是来源于拉丁语的“ars”。
当代出版的由牛津大学和商务出版社主编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辞典》(1987年版)是这样对“art”进行解释的:
① 美的事物的创造和表现;艺术,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儿童艺术、风景画艺术等。
② the fine arts;美术,包括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舞蹈等。
③想象力及个人鉴赏比精确计算更为重要的事情;人文学科,如历史文学、教学演说等。
④诡计、诈术、巧计、策术、魔术、妖术。
艺术一词在西方历史中的变化
从艺术这一概念的历史变化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艺术的概念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观念,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在的艺术观念是不一样的。
第二、从艺术概念的历史来看,也有一个不断被提升拔高的过程。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艺术的概念主要是指奴隶和下层人的手工劳作,是被贵族和上层社会所蔑视的劳动技能,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自由的艺术则和贵族关系密切,无论文法、修辞还是算术、音乐都是贵族修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提升人的心智的途径。
18世纪提出美的艺术之后,艺术的概念便进一步和天才、才能、创造等概念密切的联系在了一起,比如浪漫主义以前,创造的概念不被应用于艺术家,艺术家是制作,浪漫主义把作为神的特权的创造力返还给艺术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文化观念的激变。
而艺术是创造,是需要天才和才能的,这已经不是普通人所具备的了,艺术观念的发展别有了精英注意的色彩。
第三、艺术的概念的历史还呈现出一个逐步独立以至于减缩的过程。
早期的艺术概念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联系,艺术是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一部分,随着美的艺术地强调,艺术渐渐的脱离了现实的日常生活,转而成为审美态度和判断的对象,范围也日益缩减。
艺术再现在社会中似乎只是存在于音乐厅,美术馆,剧院,图书馆或者艺术院校的中,艺术渐渐于日常生活脱节了,所以杜尚的喷泉带有令人震撼的性质,因为他把日常生活的现成物品直接转化为审美对象,对创痛的艺术概念进行了质疑和颠覆
结论
如果非要定义什么是艺术,我的观点是;
艺术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在这个总范畴下还有一些具体的艺术概念,如现实世界、艺术品,艺术家,艺术欣赏者等等。
所以艺术包含了四个基本的要素,也就是艾布劳姆斯提出了艺术四要素学说;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艾布劳姆斯是从艺术品这个概念来规定艺术四要素的,但我们可以把这个模式视为对艺术的这个总概念的具体描述,艺术的四要素说较为完备的囊括了艺术的主要内容。
也就是说,当我们指称艺术这个概念时,实际上是涉及这四个要素或者其中的某些要素。
由此我们可以说:
艺术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家族,它包括艺术品、以艺术品为中心的现实世界、艺术家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范畴。
而对不同要素关系的强调,又构成了不同艺术学说。
何谓艺术品问题:
第一:
一件自然物是不是艺术品第二:
是否一切人为加工制作的东西都是艺术品呢?
第三:
作为欣赏者,我们是如何把一件人造物视为艺术品的呢?
换言之,我们是依据什么原则授予一件物品艺术品的资格呢?
结论第一个结论:
艺术品是经过人的加工或者赋予特定意义的物品。
第二个结论:
艺术品是人造物,它包括纯粹的审美对象,也包括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的物品。
一件人工制品是否成为艺术品,取决于我们在什么场合以及对它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审美的还是实用的)
第三个结论:
艺术品是特定时期和文化中作为社会制度的艺术界所授予的特定事物的一种资格和属性。
也就说,一定的时期的社会文化通过其艺术的制度化程序,授予特定的人造物品以艺术品的资格,于是,这样的作品便被当作艺术品来加以欣赏了。
第四个结论:
艺术品的概念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不存在适用一切时代、一切文化的普遍的艺术品的概念。
这四个结论标示了艺术品具有如下特点:
人工性、审美对象性、社会文化属性、自身的开放性
艺术、美术概念在中国的传播
一、文化背景1、西学东渐(明末清初、清末,洋务运动和改良运动2、新式教育、印书馆、艺术刊物3、新文化运动和美术思潮的传播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一、几个关于模仿的故事1、画龙点睛2、皮格玛丽翁3、宙克西斯与巴哈西斯4、落墨为蝇
从上述故事我们可以看出1、画家技艺的高低是以模仿的是否逼真为标准的。
2、就辨别绘画的逼真性,画家的眼睛才是最敏捷的。
3.模仿性的绘画,往往能造成一种效果,就是以假乱真。
4、展示了艺术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1、内容2、根源人的本能认知的快感
从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第一幅)
•1、马格利特挑战了我们的欣赏习惯。
2、语言消解了所画烟斗和真实烟斗之间的区别。
•3、在艺术中,被表现的对象与表现物之间并非同一个事物,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就丧失了艺术存在的根据。
•4、再一幅画中,我们欣赏的是被表现对象的艺术形象,而不是被表现对象本身。
如果我们想看烟斗本身,可以直接去看实物本身。
5、这不是一只烟斗与审美态度。
以《白毛女》《奥德赛》中的演出事件为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再现范畴丰富的美学意义
首先:
再现是一种艺术表现,它不等同于被再现的事物本身。
艺术的再现所营造的是一个审美的想象世界。
正如冈布里奇在其《艺术与幻觉》所言:
再现应当是一种翻译,而不是一种抄录,是转换式的变调,而不是一种复写。
其次:
再现会唤起欣赏者真实的感觉,这种感觉与面对真实的事物时的体验是相近的,也正因如此,艺术才作为一种替代不在场的事物而发展起来
从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第二幅)
第一:
从这幅画复杂的意味中,我们可以进入再现论的另一种解释模式----象征论。
第二:
画面的双重解读
第三:
艺术的再现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摹写现实世界的样子,艺术家采用艺术符号来再现。
正如美学家布洛克所说:
在对艺术的知觉中,我们既需要注意它所使用的媒介,又要注意它再现的物体。
艺术品并不仅仅是呈现一个物体,它还要展现一个艺术家运用某种艺术媒介对这个物体的描绘和转译。
假如仅从媒介物本身便可看出它所代表的物体,那还要艺术家干什么?
因此艺术就存在于媒介和再现物之间的紧张作用中,离开两者中的任何一者,艺术便不在存在。
艺术真实与视觉真实、生活真实
阿恩海姆关于描绘池塘的两种再现方式
艺术真实与视觉真实、生活真实
一、以一张描绘的桌子为例
二、以毕加索、马蒂斯、杜尚、巴拉的绘画为例
画家利希特的故事
瑞士著名美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路德维格·利希特(1803-1884年,德国画家、雕刻家、插图画家)曾在其回忆录中提到,他年轻时在蒂沃利,有一次同三个朋友外出画风景,四个画家都决定要画得与自然不失毫厘,然而,虽说他们画的是同一画题,而且各人都成功地再现了自己眼前的风景,但是结果四幅画却截然不同,就如四个画家有截然不同的个性那样。
述者由此得出结论,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的视觉,人们对形和色的领悟总是因气质而异的。
”
艺术与情感、表现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段话说明:
诗歌、音乐和舞蹈皆源于人内在情感的表达之需要。
另一方面又表明,各种不同的艺术在表达情感的直接性和强度上有所不同,颂诗、嗟叹、咏歌、舞蹈,似乎一个比一个更直接表达情感意绪
以诗词为例分析情感的几种表现方式1、自然主义的展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浪漫主义的表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似无情却有情。
3、现实主义的关注: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表现与表现主义
从艺术四要素来看(世界、艺术品、艺术家、欣赏者),表现和再现各有侧重。
表现强调的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侧重的是艺术品如何表现出艺术家的情感世界。
再现强调的是艺术品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关注的是艺术品如何真实的临摹现实世界。
表现主义是艺术上的一种思潮或者流派,它最初出现在德国。
表现主义这个概念由德国艺术批评家瓦尔登率先提出,用以描述柏林的一个先锋派艺术团体“狂飙突进”派。
后来这个概念被用来说明艺术中这一倾向:
它强调的不是客观地再现现实世界本身,而是突出艺术家对现实的主观反应和内心情绪状态。
今天表现主义,通常是指那些带有强烈非写实和变形特征的艺术倾向,发展到极端,抽象主义便油运而生。
内容和形式之争
艺术形式的独立性
马哲中的内容与形式关系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内容和形式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作用的。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
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必须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基本情况:
凡是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不适合内容的形式也有多种情况:
形式落后于内容;形式超越于内容;形式和内容的性质根本抵触。
在形式和内容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是活跃的、易变的,形式对内容来说,则是相对稳定的。
形式和内容的矛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由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的不断发展过程。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复杂的:
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利用新形式。
艺术作品中的内容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
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艺术作品中的内容有两点,一,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社会生活。
即,题材。
二艺术家对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认知、思想和观念。
艺术作品的形式即艺术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综合。
有两点:
一,艺术作品的组织结构,二是艺术作品的语言。
两者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内容和形式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
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贝尔《艺术》
影响:
首先,把传统美学中主客二元格局改变为主客统一的思路。
其次,其命题中摒弃了传统美学内容与形式二分法的倾向,主张内容与形式的浑然统一。
让意味消融在形式之中。
再次,推动了形式和情感关系的研究,把移情论美学像纵深推进,为美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又次,它强调艺术的独立自足性,继承了自康德以来的形式主义艺术和美学思想,对整个二十世纪西方美学重视艺术、艺术本体论研究具有启示作用,最后,它为整个现代艺术做了辩护,实际上代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倾向。
缺陷其一,其哲学立场限制了其艺术本质的真正发现。
其二,陷入了“循环论证”的困境。
其三,美学上的贵族主义倾向。
艺术的四种本质理论一、再现本质理论二、表现本质理论三、形式本质理论四、接受本质理论
艺术概论
门类论
艺术学的分类1、艺术理论2、艺术批评3、艺术史4、艺术理论史5、艺术批评史
一般艺术学美术学、音乐学、戏剧学、舞蹈学、影视学、文艺学(文学学)
艺术分类方法
(1)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
(2)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
(3)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4)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艺术)(5)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欧美现在兴起的分类方法)(6)依据艺术的美学原则区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实用艺术
•所谓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
书法艺术
•书法是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的一门造型艺术。
表情艺术
所谓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和表演性艺术。
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就是抒情性和表现性。
第四章创作论
艺术家是一种什么样的人
艺术家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既包括在艺术领域里以艺术创作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
艺术家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同凡俗?
这些看似古怪离奇的行为方式与其创造性之间有无必然联系?
自心理学创建以来,关于这一问题大约有两种思路。
一是以精神分析学说为代表的理论,倾向于把艺术家视为心理反常的人,甚至是病态的,这一思路尝试着从艺术家反常的心理来寻找创造的奥秘
第二种思路与前者相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代表,艰辛艺术家是正常的人,甚至比一般人更正常,因为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是一切创造的基础。
两种看法各执一隅。
艺术家的修养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2、深厚的文化素养3、丰富的生活积累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感受力、想象力、记忆力、5、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 艺术家应具有的审美创造能力:
(1)敏锐的感知能力;
(2)丰富的想象能力;(3)精湛的艺术技能。
艺术创作活动艺术创作活动室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
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一般来说,艺术创作活动可以分为生活体验、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或者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个重要阶段。
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对特定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1)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2)艺术体验和审美发现(3)创作欲望、动机的萌动和生成
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
(1)艺术构思及运作当创作主体为创作客体所打动,进而有了强烈的爱憎感情或独特感受时,会引起创作冲动。
当他考虑到如何把自己体验到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情感用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时候,这时创作主体的内心就进入了艺术构的状态。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创作主体对客体进行改造制作的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
不经过艺术构思,创作客体就不能升华为艺术,也就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作品。
艺术构思的方式及运作有:
①整合是指吧艺术创作的客体统一、完整起来。
一是要确定审美客体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总的审美价值应该是什么,这是艺术作品的灵魂。
②变形艺术构思过程中,对于创造主体表现客体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
表现手法虽然以客观描述为主要特征,但这并不等于机械地、如实的再现客体,而是在描述中表现艺术家的体验、感受和审美态度。
不用纯客观的描写、自然主义照录生活的描写。
而是使客体在主体的塑造下,予以各种形式的变形。
艺术表现必须遵从形式服从内容以及形式美的法则。
脱离客体内容的形式就会失去客体应有的价值,陷入形式主义。
如果只求表达客体内容而忽视形式美,也不能成为艺术。
对于艺术表现的形式美,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不同的要求。
③移情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的构思过程中,要考虑审美感情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在审美活动中,美的客观对象作用于人。
更进一步说艺术作品作用于人这个审美客体,能不能引入人的审美感受以至激动、陶醉,关键是这件艺术品情感的含量如何,艺术创造主体在塑造形象时必然要吧他对艺术客体的审美判断和与此据来的情感反映凝聚在形象身上。
使这艺术客体已经不是现实生活纯客观的再现,而是渗透了艺术家的审美感情,带有浓厚的情感特征。
④意蕴的凝结在创作主体的构思阶段,既有对客体外在的整合、变形,使之逐渐复合创作主题的审美要求。
还有对客体内在审美品质的加强,即移情和意蕴的凝结,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
意蕴属于艺术创造主体通过观察、体验掌握客体特征后,强调其情感特色,用想象将其应阐发的思想内涵与之结合的一种耐人寻味的意想,使其凝结在客体上的手段。
意蕴的凝结是艺术构思中重要的环节。
没有这个手段,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就会偏于单薄,缺乏艺术的内在力量,缺乏应有的审美价值。
因此意蕴的凝结在艺术构思中占有重要地位。
艺术创造客体在没有成为艺术形象前是无所谓有无意蕴的,因为它是自由的客体。
一旦作为艺术创造主体其思想和审美价值的时候,就必须阐发客体的情感和思想,经过制作主题的加工,使其内涵更加丰富,从而凝聚在作为艺术创作的客体之中,这时的客体就已经趋于成熟了。
(2)艺术意象的形成
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感情、审美认知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或意境。
它创作主体和客体融合的产物,但他是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和情境,它仍然没有成为艺术表现的形象。
它的形成对于艺术创作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种意象的形成首先是艺术创作主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认识。
当他与创作客体接触时,就可以发现客体的美感,了解客体的审美价值。
在此基础上,因为觉得客体有美感,有价值,就可以进一步的开掘和深化,直到把客体的审美价值全部把把握。
这是艺术创作主体从客体中深切感受到的。
在此基础上把这种美感再和景物这样的客体相结合以至融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就形成了意象。
意象是指艺术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和景物的客体与创作主体的情感因素、审美思想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形象和情境。
艺术传达
(1)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
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意象转化成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2)艺术内核的深化
①创作主体在物化在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
也即是说创作主体在把自己的构思物态化、形成艺术形象的表现过程中,表现出主体鲜明好不含糊的审美取向。
②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锻炼,这是深化艺术内涵的第二方面:
艺术语言是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它是根据艺术种类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为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表现客体的物化情况的。
艺术语言是否准确、生动、鲜活直接影响到艺术表现的审美质量。
即语不惊人死不休。
4艺术意蕴将在物化过程中得到提升得到深化的。
④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
在艺术创作中,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是艺术活的内涵深化的结果。
审美感知审美感知包括审美感受和审美知觉。
感受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像,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
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不只是反映事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把感觉材料联合为完整的形象。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举例。
审美想象①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
它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即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这种特殊的心理能力,称为想象。
想象与记忆有密切的联系,没有记忆就没有想象,想象凭借着记忆所供给的材料进行活动,它是在人脑中改造记忆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对过去经验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
审美想象和科学的想象是有区别的,就是它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艺术 概论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