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2.docx
- 文档编号:3322983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9.69KB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2.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
第六讲现代文阅读
(二)
(文学作品的阅读)
【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个方面。
纵观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题题型,大致可以归为四类:
一是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即写什么。
二是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可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
三是审美鉴赏型试题。
审美鉴赏型试题,属于文学评论中的一种,是读者在选定的评论角度对作品的观点和看法,阅读者的看法也就是短文赏析的中心论点。
这类题型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
四是探究型试题。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考点透视】
考点一: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这一考点实际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是解答各个题目之前必须要做的第一步。
文章的结构,实际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他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弄清了这些关系也就可以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思路。
概括作品主题,这是年年必考的一个重要考点,是在分析作品结构、把握作品思路基础上的一个更高的要求,也属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分析归纳与概括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文章的内容要点和概括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文章的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文章局部的,这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高考设题这两方面都有。
如2018年高考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第18题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
“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回答下面问题。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分)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2分)
解析:
①题要注意从结构上回答,还要注意眼前景和心中情的关系。
②题也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对这里秋色的赞美来回答。
本题考查对主要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把握能力,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
【参考答案】
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5分)
解析:
作者描写的是碧云寺的秋色。
突出秋色之美,这与作者所表达的赞美之情是一致的,凸显了文章主旨。
在艺术效果上,突出了秋叶的多彩和秋色的丰富性。
【参考答案】
第一问: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
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
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考点二: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题,可从文体特点入手。
什么是文体特点?
文体特点就是文体自身的规律性。
命题人不会脱离文体特点来命题,因此考生也不能脱离文体特点来答题。
有时,甚至只要注意到文体特点,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作品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主要指文体特征。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
散文又具体分为叙事散文、咏物散文、写景散文等,阅读时要了解它属于哪一种散文才能弄清“形”与“神”的关系。
例如高考散文阅读《门》(第21题)作者开头说: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4分)(第2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
“玻璃门根本不是门。
”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4分)在文体特征上这篇文章属于咏物散文,“门”“开门”“关门”都是文章的“形”,作者用象征手法赋予内在的“神”。
只有明了这一点才能回答好这两个问题。
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铺垫、烘托、对比、比喻、人称等。
设题一般考查这些常见的表现手法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如2018年天津卷《敦煌》第20题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划线的文字(“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幽幽,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跟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想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
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跟带子上舞过千年”)。
解析:
散文最显著的特征是“形神结合”,要分析该语段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遵循这一思路来解答问题。
【参考答案】
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考点三: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本考点属对揣摩语言的考查,就是通过辨别、比较、思索,正确把握重要语句的含蕴,品出语句的情味。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一般先看该句的类型,如主旨句、含蓄句、衔接句、总结总领句、修辞句等,可抓住表面义和深层含义以及联系全文或整段结构方面的作用来领会。
语言表达方面,不同的文学样式对语言有不同的要求。
散文语言强调整散适度、浓淡合宜,更多地强调美感有韵味,因而修辞手法的运用比较普遍;诗歌则在散文基础上更要求含蓄、简洁、富有韵律美;戏剧语言主要体现为对话,则要求机智、幽默、有内涵;至于小说语言则主要用细节描写展示出形象、生动的人物,当然有时叙述也强调简练。
高考试题一般大多从这些方面来取材设计,当然,有时也涉及与这些语言特点密切相关的方面(如风格、情感基调、氛围特点等)。
“精彩语言”,主要是那些用来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具有准确鲜明与感染力的语言。
要重点训练熟悉“语言表达艺术”这一要求,也就是注重作者用什么方式方法表达和怎样表达这一关键。
表达技巧:
一般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艺术手段。
该题型题干的一般表述方式:
(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
(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例如2018年上海卷第9题第⑥段写道:
“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要放在语段当中去把握,而不能孤立地理解。
【参考答案】
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1分)。
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
在(1分)。
这影响有物质层面上的关心,更是有精神层面上的滋养(1分)。
第11题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表达艺术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体特点与描写特征来判断语言风格,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本文语言本色、平实(1分)。
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1分),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1分)。
考点四: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景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形象”,主要指的是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能使人产生联想或想象的生活图景。
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内容和情感。
作品中的意蕴,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黑格尔《美学》)。
体会作品的谋篇布局和表达技巧,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例如201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要注意从形象的特点以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两方面赏析。
【参考答案】
形象:
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
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再如2018年辽宁卷第17题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
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8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作品内涵以及对文章技法的鉴赏能力。
应立足于全文归纳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问(4分)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
第二问(4分)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4分。
意思对即可。
考点五: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评价的具体要求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要全面、深刻,避免以偏概全、主观片面;要辩证统一的评价;要有理有据的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作出恰当的评价。
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结合时代背景。
通过对作者写作时代背景的把握,准确地评价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社会意义。
第二,结合作者的生活体验。
作品与作者特殊的生活遭遇和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就是作者某一时期特定思想感情的反映,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三,顾及全篇。
对任何一个局部的鉴赏评价,都不能脱离全文语境去做片面指认。
如果我们有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作为背景,评价就能更准确。
第四,根据个人生活经验。
推求、猜想作者的写作意图,虽然考生的个人的生活经验可能不足,但可以通过已学过的文章,通过间接掌握的人生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的帮助,更准确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六: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阅读一篇作品,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入手,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从而分析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人文精神。
如,前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8题:
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此题考查从不同层面深入挖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的人文精神。
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有层次地思考问题。
核心概念是“泥泞”,一定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泥泞”的象征意义,抓住“泥泞”与“未来的道路”的关系来思考、分析“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的原因。
考点七: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要求考生依据文本,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切忌脱离文本,泛泛而谈。
如:
前年海南、宁夏卷第18题:
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
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
请简要论述。
解答此题,一定要“依据传记内容”,不可脱离文本空谈。
设题要求探究“孺子牛”襟怀,设题点虽小,但答题范围在全文,只要概括出每段的意思就能答出。
再如,前年山东卷第22题: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
“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是真正的英雄!
”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
解答这类题目,一是要结合文本分析人物,探讨人物有个性色彩的性格、思想、品质特点;二是要联系时代,把人物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揭示其性格、思想及精神风貌代表的时代意义。
解答本题,就要把奥蒂在比赛中的个人际遇和面对逆境的表现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特点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从而探讨奥蒂的个体行为所代表的奥林匹克精神。
考点八: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性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必须明确:
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考生可以对文本作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主要检测考生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
由于高考的选拔性特点,试题不可能是全开放的,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哈姆雷特首先必须是哈姆雷特”。
因此,试题的答案不会漫无边际。
如前年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4题:
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
“虽是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
”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
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20090318
这道题要求考生在金圣叹的提醒下,根据文本提供的已有信息,调动自己的文学储备去探讨、去发现。
题目对应的区域较小,但内涵很丰富,让考生依据小说内容探究林冲的身份以及表现出的性格和心理。
林冲身份指的是什么?
试题没有唯一答案,也不强调答案的趋同性、唯一性,考生既可以从配军身份、反映其隐忍顺从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去论述,也可以从教头身份、反映沉着冷静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去论述,甚至还可以有其他种种答案。
只要能从某一方面切入,谈出自己的阅读体悟,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分。
再如:
前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2题:
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
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
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一问,立足求异,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一问,立足求新,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创意性解读”。
【例题解析】
例题1
(2018全国卷一)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
阳关在哪里?
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
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
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
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岌岌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裘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
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
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
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
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
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
如今,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已经风化为红尘,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
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
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
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
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
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
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
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
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
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
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
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进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
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
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
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
”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参考答案】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这道题可以筛选并整合文章第二自然段的信息作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l)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参考答案】⑴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⑵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⑶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需要结合句子和前后文分析解答。
第
(1)句要抓住戈壁滩中的“绿色海洋”,第
(2)句要联系前文的“阳关砚”,第(3)句要扣住“将军和士兵”。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
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
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第一问:
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
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第一问时需要抓住全文内容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解答第二问时,要抓住结尾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
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
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
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
应该说是有的。
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
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
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
没有一点活气。
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
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
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
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
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
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
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
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
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
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
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
我十分高兴。
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
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
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
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
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
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
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
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4分)
【参考答案】
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
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筛选并整合第一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①个要点;筛选并整合第三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②个要点。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参考答案】
(1)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
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解答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还应适当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6分)
【参考答案】
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把握全文内容、行文思路和材料安排的目的。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
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8分)
【参考答案】
第一问:
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
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现代文 阅读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