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578单元教材分析《研究空间形式发挥空间想象》精品版.docx
- 文档编号:331365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86KB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578单元教材分析《研究空间形式发挥空间想象》精品版.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578单元教材分析《研究空间形式发挥空间想象》精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578单元教材分析《研究空间形式发挥空间想象》精品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578单元教材分析《研究空间形式发挥空间想象》精品版
研究空间形式发展空间想象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上午老师就二年级上册第2、4、6单元作了教材的分析,我就针对其余各单元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为了使老师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稍微的清晰一点。
首先对我所分析的教学内容作一下说明:
一、新旧教材安排上的异同
新修订教材
原来实验教材
单元
内容
课时
单元
内容
课时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4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4
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4
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2
第5单元
观察物体
(一)
2
第5单元
观察物体
4
综合实践
量一量,比一比
1
综合实践
我长高了
看一看,摆一摆
2
第7单元
认识时间
3
第7单元
统计
3
第8单元
数学广角
——搭配
(一)
2
第8单元
数学广角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搭配与推理)
2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连线题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是“量与计量”方面的内容。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一)”是“图形与几何”方面的内容。
从二年级开始,教材增加了“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系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借助一些操作等直观手段向学生进行渗透。
为了便于了解每个数学广角单元所编排的具体内容,修订教材在单元标题下加了较为通俗的副标题,以使师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二、各单元教材分析
(一)长度单位
教师教材学生本单元安排的是厘米、米和线段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及自主探究,理解使用统一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及线段的长度,并会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初步认识线段。
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经验,巩固所建立的厘米和米的表象。
(1)体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例1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呈现了用手臂(一庹)、用拃、用脚量某一物体的长度的图片,渗透了测量的本质:
用“单位”去“量”。
然后让学生用“拃”作“单位”,体会测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和老师同样用拃量同样长度的课桌,所得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的活动,使学生体会:
虽然都用“拃”作单位来量,但由于不同人一拃的长度不同,即测量的“单位”不同,所得到的结果肯定不同,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是非常必要的。
材料科学概论试题特别需要说明一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原来在实验教材中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现在只是用一个环节就过去了。
(ppt旧版)
(2)介绍测量长度的工具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承接例1,例2首先介绍现在人们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同时说明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再以手势在实物的尺子图上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既可以让学生认识了尺子及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为方便学生理解以及形成完整的认识,教材紧接着给出了表示“厘米”的符号“cm”,但只要求学生了解,不要求学生运用。
在认识厘米之后,教材让学生寻找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并以图片的方式给出了一些学生常见的物体的例子:
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长等大约都是1厘米,以此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表象,同时为后面的估量提供一些常见的标准。
教学工作情况最后教材通过文字说明厘米的作用: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为学生初步学会选用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或者判断、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作了知识上的准备。
(3)用“厘米”作单位去测量。
例3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材以用尺子量纸条长度的直观图示直观地展示了量的方法,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进行了具体说明:
把尺的刻度0对准要测量的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时图示中还暗含着用尺子进行测量另一个关键点,即尺子和被测物体的位置关系问题。
数学文化答案(4)认识米及用“米”作单位去测量。
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例4呈现了学生用厘米量黑板长度的活动图,由于学生知道厘米用来量比较短的物体,在活动中自然用厘米尺量比较麻烦,从而引出米尺,使学生感悟到: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这样测量时就比较方便。
同时,教材给出了表示米的符号“m”,同样只要求学生了解,并不要求学生运用。
在认识长度单位“米”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要求学生借助米尺看看1米实际有多长,并给出了学生活动的情境图:
学生一庹的长度大约是1米,1米大约在自己身高的什么位置。
由此,既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又可以为学生估量物体的长度提供一些常见的标准,可谓一举两得。
(5)米和厘米的关系。
由于米尺是标准的测量工具,它能清楚地体现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材充分利用米尺这一天然的教具,向学生直观地呈现米和厘米的关系,即1米里有100个1厘米,1米=100厘米。
改变了原实验教材相对应例3的推理方式。
智慧树《管理学》答案(6)加强了“认识线段”的教学。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最原始的一个概念——公理,也比较抽象——点没有大小,线没有粗细。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线段,教材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编排:
数学函数怎么学第一层次,采用最为典型的实例——拉紧的一段线——为例,以直观、描述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线段;这是与原实验教材相比是新增的内容,吸纳了原九义教材中的成功经验。
第二层次通过学生熟悉的实物继续丰富线段的实例:
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并让学生仿照此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让学生体验由生活中的实物中抽取出线段的过程,丰富学生的基本经验;这也是与原实验教材相比是新增的内容。
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直直的线基本上是线段。
以后所认识的直线和射线都是想象出来的线。
第三层次在前面两个层次如此丰富的实例的基础上,教材抽象出了3条长短不同的线段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
线段可以有长、有短,位置可以是横的、竖的、斜的,但它们共同的、本质的特点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有两个端点)。
教材对此进行了文字说明,并通过测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与原实验教材相比,突出强调“线段是直的”。
(7)画线段。
教师教育理念一句话例7教学用尺子画出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方法。
教材同样用直观图示的方式,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画线段的方法:
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为止。
特别是P6做一做的第1题,还为后面学习求比多(少)解决问题画线段图作了有机的渗透。
第2题也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
小花与小树之间是几厘米?
小树与气球之间是几厘米?
小树处在小旗与气球之间的什么位置?
……
(8)解决问题。
智学网教师端下载针对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中的难点问题,教材编排了例8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判断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其实质可以归结为选用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与原实验教材相比,这是新增加的内容。
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继续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
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或量,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
其一是在1厘米的长度表象的基础上以熟悉的一拃的长度比画出13厘米的长度,进而加以判断;其二是以小学生的身高为标准进行判断,并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才和旗杆一样高。
这样编排,使得教材既有对判断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同时还以直观的方式描述了旗杆13米的高度到底有多高,进而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当然,实际教学中,学生采用的判断方法可能不止这两种,不管哪种,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即可。
在回顾与反思环节,教材又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
可见,例题中突出了对标准的选择,进而重在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如果我们把第一单元的内容上得够扎实的话,那么本学期的综合实践你也会把握得得心应手。
(※)量一量,比一比(p88-89)(是对原实验教材“我长高了”的细化和具体化)
其编排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不仅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高度的方法,同时形成对所测对象的清晰的表象,为以后估计、认识其他物品的长度提供更多的参考标准,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示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
从具体编排来说,该实践活动分为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标准测量单位,测量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即教材第88页的内容。
所测量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长度、高度、宽度等,又包括自身和其他物体。
这个层次的活动意在巩固学生前面所掌握的测量方法,建立所测物品的直观表象,为后面测量、表征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提供多种不同的长度“单位”。
第二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测量(或表征)一种物体的长度,建立学生的长度观念。
教材呈现了学生用两种不同方式(以肩宽为单位、以一庹为单位)描述的鳄鱼的身长6米,从而将难以建立长度表象的6米转化为以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单位而度量出来的相应的长度,形成对6米长度的直观认识,并体会到测量的本质。
这实际上是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的延续。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和实践,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标准)表示未知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其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开放,学生由此可以积累丰富的测量及表示长度的经验,将抽象的长度(或高度)数据与已有经验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进而发展长度观念。
(三)角的初步认识(P38)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学会画角。
主题图呈现了一幅校园生活图,在其中很多物体上都能找到角,如修剪花木的剪子、教师手中的三角板、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的夹角等,为从生活中引出角提供了充分的素材。
(新旧ppt)
例1主要是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特点。
教材首先从三种实物中抽象出角(渗透锐角、钝角、直角。
前两个是动态的,后一个是静态的。
用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替换了饮料罐中吸管的夹角;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替换了水管之间的直角,使得对象更加简洁和突出。
),并通过其中一个角(锐角)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点——角也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图形。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另两个角的各部分名称指出来或写出来,并可由此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角,即由一个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形成了角。
最后,再通过做角(做活动角、折角、比角)等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体会用叠合法(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为例3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奠定了基础,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只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例2教学画角的方法。
教材以文字配合直观图的方式呈现了画角的方法和步骤,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说明角的画法,并作出示范,再让学生试画。
先点一个点,再从这个点起画一条笔直的线,最后再从这个点起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了角(与原实验教材相比突出强调要画两条“笔直”的线)。
当然,也可以先让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试画,教师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再总结、示范。
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由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例3认识直角,其编排思路与例1相似,在观察国旗、椅子、双杠上的角的基础上,抽象出直角图形,并用直角符号表示直角。
进而说明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同时说明用三角尺判断直角的方法,由于教材在这里没有用图或文字呈现判断的具体方法,教师要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体会,并加以适当的概括和引导,使学生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研究空间形式发挥空间想象 小学 数学 年级 上册 13578 单元 教材 分析 研究 空间 形式 发挥 想象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