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女儿观后感.docx
- 文档编号:331286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22KB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docx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的女儿观后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
篇一:
《印度的女儿》影评
《印度的女儿》影评
希望这个世界无论有多少黑暗面,都会被这光亮驱逐。
——《印度的女儿》
这是一个由英国制作人雷思丽·尤德文历时两年制作的由bbc播出的一部63分钟纪录片。
影片再现了20XX年12月16日发生在印度的黑公交轮奸案,并纪录了在该事件发生后,席卷印度乃至全国的反对对女性使用性暴力、呼吁男女平等以及在性暴力惩治上的法律改革呼吁。
让人看过不禁思考:
女性的意义是什么?
现在她们是怎样被这个社会看待的?
20XX年12月16日晚8时左右,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一座被称为“强奸之都”的城市,23岁的女医学生乔蒂·辛格和男友看完电影后,登上了一辆号称顺路的私营巴士。
在这辆急驰的巴士上,她的朋友被重殴,而她,作为一名被“区别对待”的女性,则被拖去后排被6名男子轮奸、殴打、虐待,大部分器官遭严重创伤,后被抛弃于荒地。
12月29日,乔蒂因抢救无效死亡。
而根据政府最新的调查,在印度,每20分钟就有一名女子被强奸。
但是大部分的强奸案都没有被上报,自然那些罪犯也没有被惩治而逍遥法外。
这宗案件引起了空前的席卷印度的抗议游行,由新德里发展到加尔各答,再到孟买,班加罗尔乃至引发了全世界对捍卫女性地位,反对男权主义的浪潮。
大批渴望自由的女性和思想进步的男性手持旗帜,高喊口号,在印度的大街小巷呼吁“我们需要平等”“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是印度的女儿”。
在看此纪录片之前,对印度的男权主义思想早有耳闻。
印度社会有一部分是
病态的,而女人在这种病态的社会,是完全没有自己的权利的。
“我们有最好的文化,但是在我们的文化里,女性没有一席之地。
”
“是她不遵守印度规则,受到那些外国电影的影响,以为可以像电影里一样,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
“女人有男性朋友?
那是不可能的。
女人对于男人来说就意味着‘性’”“如果我的女儿或是姐妹有婚前性行为,我会非常肯定把她们拉到农舍里去,然后再全家人面前把汽油浇在她们的身上,一把火烧了她们。
”这些是此案中辩护律师说的话。
“一个体面人家的女孩不该在晚上九点还在外面闲逛,对于强奸来说,女人比男人的责任更大。
”
“她不应该反抗,她应该安安静静地等待强奸。
”“判我们死刑,以后被强奸的印度女孩就死定了。
以前强奸后女孩是不会把这种耻辱的事情说出去的,但在这之后,她只能被灭口了。
”这些是受调查的罪犯说的话。
“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女孩总是受到谴责:
她不该那么晚出门,她不该那么晚还穿着那种衣服和男孩在外面闲逛。
但是该被谴责的应该是男孩才对,应该是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并且告诫他们不应该那么做。
”受害女孩的母亲含着眼泪说道。
乔蒂是一个多么好的女孩,从小励志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她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家庭,但父母的思想却很先进,并未因为她是女孩而对她进行不公正的对待。
虽家境贫寒,但为了女儿的医生梦变卖家产供她读书。
“她那天很高兴,因为她毕业了,完成了期末考试。
她对我说‘妈妈,你再不用对我担心了’,本
以为苦难已然走到了尽头,可是这一切都结束了。
”“对于一个曾经怀抱着自己的宝贝女儿入睡,拥她入怀,和她玩耍,牵着她的手,教他如何让行走的父亲来说,亲手点火将自己的女儿火葬,真的是太难了。
”“每当我想到那个时刻,我根本无法讲话,一个字也说不出。
”女孩父母的话让人心碎。
乔蒂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
她的遭遇被世人所知,她的冤屈也会得到正义伸张。
但是在印度,不知有多少受害的女孩在这种男权思想的熏陶下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耻辱由自己默默吞咽。
那个辩护律师也许就映射了印度普遍的大男子主义,而这样的他们,却代表了印度社会的“正义”。
在一部分的人已经觉醒,在街上游行,希望以群众的呼声改变这个国家的现状,改变这个社会对妇女的歧视,结果是什么?
游行群众被水枪和催泪弹驱逐,被阻挡在印度门外禁止入内,被压制在卡车下不得动弹。
影片中最令人震撼的一幕是一个八九岁左右的小女孩,口中高喊“正义!
人民!
正义!
”“我们不是印度的儿女吗?
”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施暴者本身也是这种病态社会下的受害者。
施暴者其中有一个17岁的少年,他和印度千千万万的男孩一样,试图求生存。
本应受到家庭给的爱与保护,可是在贫民窟的家庭,父母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没有余地照看这个孩子。
11岁时他说“妈妈我能做些什么,我不能再在这里呆下去了,我需要给你们填饱肚子”。
离开家庭,四处飘泊,他遭受了生活给与的一切痛苦。
没有人教育他应该怎样做,没有人教育他什么是丑什么是恶,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
纪录片作为电影的一种,同样具有电影的四种属性。
作为一种艺术,这部纪录片集声音,图像于一体,比新闻更有感染力;作为一种科技,这部纪录片的拍摄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作为一种商业,英国制作人雷思丽·尤德文斥巨资进行
采访和拍摄;而最重要的,作为一种文化,它纪录了印度民众真实的生活、承载着那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
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引发了全球呼吁性别平等和反对对女性使用性暴力的浪潮。
这场呼吁活动最初始于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当时有2千万学生观看了影片并参与了研习会,对整个印度社会乃至全国产生深远影响。
影片的最后,镜头由激愤要求处死施暴者的民众切换到静谧的小河,竹筏上闪耀着代表安宁的烛光。
女孩的父母这样说:
我们的女儿叫乔蒂·辛格。
我们毫不隐讳的告诉大家她的名字,并且也很高兴这样做。
乔蒂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志,虽然死去,但她举起了火把。
不仅照亮了这个国家,而且照亮了整个世界。
我希望这个世界无论有多少黑暗,都会被这光亮驱逐。
“
万幸的是,这世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已经觉醒,反对男权主义,反对对女性使用性暴力,捍卫女性社会地位的呼声日益高涨。
也许男女平等的曙光并不遥远。
我们期待有一天,女性的天职不再是相夫教子劳于家务;
我们期待有一天,女性不再被视作弱势群体而遭受歧视;
我们期待有一天,招生简章和求职要求里再没有“仅限男性”的字样;
我们期待有一天,男性和女性都是这个世界的儿女,都会被这个社会平等对待。
篇二:
印度婚嫁习俗电影观后感
姓名:
覃肖莉学号:
20XX0313031
电影《印度婚嫁习俗》观后感
—印度婚嫁习俗之痛害死几多人
上课,老师给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是关于印度男女婚嫁习俗的系列电影。
电影看后,自我感觉心里反映很强烈。
这部印度婚嫁习俗电影,里面讲述了印度女子出嫁时,为了雄厚的嫁妆而发生的一系列惨状,对于印度社会现状以及印度婚嫁习俗的痛惜,女方得承受全部嫁妆,而男方往往会把女方的嫁妆多少作为一种身份地位高低的象征,这无疑给印度女人带来了很大的莫名的社会压力。
迫于强大的嫁妆压力印度部分女子不得不选择孤身一人,或者因承受不住这种压力,导致印度女人纷纷自杀的现状。
有些女子,为了能够嫁给男方,不得不选择把压力嫁接给自己的父母,有些女方家长,因承受不住嫁妆压力,选择自杀的人也不占少数。
印度女子之悲惨
印度婚嫁习俗,令印度女子没有发展言论自由的机会。
这种有关嫁妆的惨剧几乎每天上演。
不少家庭为了能使女儿嫁出去,且婚后不受夫家刁难,只好到处筹钱,最后落得倾家荡产。
这是对印度社会的真实写照。
嫁妆的价值平均占到了新婚夫妻婚前财产的大部分,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夫家一定高兴。
婚后,如果男方对女方的嫁妆不满意,就会反复逼迫女子回娘家再索要。
如果未果或还不满意,男方及家人就会对该女子进行谩骂、殴打,甚至将其害死,手段残酷至极。
有些女子实在不愿再回娘家去向一贫如洗的父母索要(: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但又不堪忍受婆家的百般折磨,只好自寻短见,一了百了。
一些实在无能力的父母,不忍心看着辛苦养大的女儿无人“问津”,甚至铤而走险,借高利贷,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最后却也只能落得个全家逃债或者父母短见的后果。
嫁妆制的盛行不但夺去了许多生命,摧残了广大妇女的身心,还产生了其他严重的后果。
其一,溺死女婴现象不断。
印度女子从娘胎里就开始遭受深重的苦难。
为了防止生女儿陪送嫁妆,不少母亲怀孕后都会恐慌是不是女孩。
假若第一胎是女儿,她还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希望,第二胎的机会就不大了,第三胎生存的希望就更渺茫了。
如果一个女孩能够挣脱“层层戒严”,顺顺利利地来到人世的话,一定是有神灵在保佑她。
生女儿意味着赔本,所以,谁也不想生女儿。
这导致了溺女婴现象十分普遍,进而又使男女性别比例进一步严重失衡。
印度是世界上溺婴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人们对社会和生活自信心的丧失,阻碍了文明的进步。
一个国家充斥着因嫁妆而产生的自杀、他杀、折磨等悲情气氛,是不利于国家整合、提高综合国力的。
印度一直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而自豪,而嫁妆制是印度民主脸面上一个流血不止的伤疤。
对此,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感悟最深:
“嫁妆是邪恶的,是文明进步的障碍。
”
种姓制度。
印度教把人从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以及不可接触者(贱民)。
种姓越高,与神的距离越近,越干净,地位也越高。
在婚姻方面,男子可以娶同种姓及低种姓的女子,而女子则只能嫁高种姓及同种姓的男子。
高种姓的男子一般只有在讨不到老婆的情况下,才会娶低种姓的女子,这种情况叫“顺婚”。
而绝不允许高种姓的女子下嫁低种姓的男子,即“逆婚”。
低种姓女子嫁到高种姓家不但意味着自己的子女
从此出身高贵,而且自身也得到了净化,与神的距离更近了一步,这是低种姓女子改变地位的惟一的办法。
因此低种姓的女子为了能达此目的,就用丰厚的嫁妆作为吸引高种姓男子“眼球”的手段。
另一方面,高种姓的女子由于“逆婚制”的存在,可供选择的择偶范围非常小,为觅得如意郎君,也不得不陪以厚嫁。
而这种情况并非只发生在农村与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身上,很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海归女子也“在劫难逃”。
同样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男子,其对嫁妆的要求也并没有见得多明智,相反,高等学历的男子,其对女子嫁妆的要求更高,要求女方给200万卢比—250万卢比的嫁妆,男子才会娶其女子。
受过高等教育也并没能使印度女子逃脱这种制度的厄运,只因女子在印度这个国家来说,她们的身份地位普遍比男子低,甚至只能一辈子忍受男子的屈辱,也不得伸张自己的权益,因为在印度这个国家,女子受迫像是常事一样,就算在路边被打的半死,也不会有一个路人前来阻止,印度女子的地位如此低贱,让印度女子如何生存。
结局逆转
同样,就算印度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了,女子数量严重减少,也并未使女子的身份地位得到提升,看到电影的后面,印度因婚嫁习俗制所带来的不伦代价得到了体现,这种制度使得印度官方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男子后面没有女子可娶,就算想娶女子,也只能以钱的方式把女子买回来,虽然反过来嫁妆女子不用提供了,但是女子的身份地位还是没能得到保障,在印度这个社会,女子身份必定低于男子,已成为了一种在人们的头脑思想中固存的思维方式,因为印度社会环境并没有给印度女子任何得以喘息的机会。
所以到后面,无疑就导致了很多男子娶不到老婆或者一妻多夫的现状。
这就是印度婚嫁习俗最终给印度带来的流血代价。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并未使印度的嫁妆制没落,其嫁妆费用反而一路见涨。
据一位印度社会学家测算,印度嫁妆的平均价格是在逐年上升的。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现在的印度青年男子竟然根据自身的条件而要求不同档次的嫁妆,自己仿佛是被贴上了标签的商品,明码标价。
嫁妆压死人,这在其他国家难以想像的怪事在印度却属正常。
而这种嫁妆习俗,毫无疑问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惨痛的。
印度要想发展得更好,嫁妆制与种性制是不得不废除的制度。
为了摒弃恶习,印度政府也早在1961年就制定了《反嫁妆法》,并进行多次修订。
但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
杀妻虽然是犯罪,但一般只要策划得细致周到,加上社会舆论并不谴责,所以一般惩罚都不会过重。
而女方也鲜有站出来为自己讨公道的,原因在于广大农村女子所受教育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
还有印度掌权机构,一般多是男性,男性在嫁妆这个制度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印度 女儿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