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每日总结.docx
- 文档编号:3309398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1.93KB
论文每日总结.docx
《论文每日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每日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每日总结
一、IT团队中信任模式与知识共享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
1.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共享,通过知识共享可构造组织知识优势和竞争优势,但企业或组织内部并非必然存在良好地知识共享分为和效果,这说明组织内部存在诸多知识共享的障碍。
2.我们发现信任随着知识共享双方的不断交互呈现出信任水平从低到高渐进的三种模式:
防范型信任、了解型信任、情感型信任。
3.处于情感型信任模式下的员工与处于了解型信任模式下的员工相比,信任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程度更强。
处于了解型信任模式下的员工与处于防范型信任模式下的员工相比,信任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程度更强。
处于情感型信任模式下的员工与处于了解型信任模式下的员工相比,信任对知识共享质量的影响程度更强。
处于了解型信任模式下的员工与处于防范型信任模式下的员工相比,信任对知识共享质量的影响程度更强。
处于情感型信任模式下的员工与处于了解型信任模式下的员工相比,信任对知识共享范围的影响程度更强。
处于情感型信任模式下的员工与处于了解型信任模式下的员工相比,信任对知识共享范围的影响程度更强。
研究设计
1.
2.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Cronbach’sa系数来检验量表的信度,当系数大于0.8时候,说明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
通常情况下Cranbach'sa系数在0.6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
3.Person相关分析,其计算方法就是平均数减去众数在除以方差,相关系数由正负之分,以小规模团队中防范型信任与知识共享关系为例来说明分析过程。
路径分析,为了准确地反映信任与知识共享水平的直接关系,需要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进行偏相关分析。
路径系数在0.5以上,说明选取的变量很合适。
P值是针对原假设H0:
假设两变量无线性相关而言的。
一般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5,你只需要拿p值和0.05进行比较:
如果p值小于0.05,就拒绝原假设H0,说明两变量有线性相关的关系,他们无线性相关的可能性小于0.05;如果大于0.05,则一般认为无线性相关关系,至于相关的程度则要看相关系数R值,r越大,说明越相关。
越小,则相关程度越低。
(假设性检验部分)
小规模IT团队防范型信任是三种信任模式中信任程度最低的一类,这类信任多出于理性成分。
了解型信任模式的信任程度比防范型信任模式高,并且这类信任的基础部分来自感性认识,部分来自对对方能力、行为及可靠性的了解。
情感型信任是三种信任模式中信任程度最高的一种,出于较多的情感性成分。
(原因)
大规模IT团队防范型信任对知识共享水平具有全局影响的效应,均低度相关。
了解型信任的知识共享的意愿主要是基于理性的动力。
情感型信任对知识共享质量无影响。
(原因)
结论
研究表明信任从整体来看对知识共享有着显著地影响,但不同的信任模式由于团队规模的不同在知识共享的三个结构维度上的影响差异较大。
二、IT外包服务中的共生关系研究
摘要:
IT外包是客户将全部或者部分IT工作包给专业性公司完成的服务模式,一体化IT外包共生关系式IT外包服务双方追求的关系模式,需要探讨的有信任培育、风险控制、衔接与沟通、反馈机制等。
IT系统外包服务,是企业将自己整体的IT系统或部分IT系统委托给专业服务公司。
基于IT的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是企业将自己基于IT技术之上的业务系统委托给专业服务公司。
共生理论与共生组织模式:
共生是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
共生系统通常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就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强度及物质、能力和信息的交互作用,共生组织模式主要是指共生单元相互结合的组织化程度。
共生模式有以下几种方式:
点共生、连续性、一体化、间歇性。
IT外包共生关系与共生组织模式特征分析:
IT外包共生关系从合同正式签订之日起开始一直到合同结束的最后一天,但企业的责任并未因此减少,他们必须对外包关系管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IT外包关系以关系为导向,重视双赢,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超越合同的,以信任和通力合作为基础的共生合作关系,只有通过持续、规范的共生关系管理,才能为IT外包实施创造一个促进连续成长和良好绩效的环境。
当IT外包关系处于点共生和间歇共生模式时,如果外包服务的需求连续不变,与同一IT外包商继续后续的交易并不存在太大的优势,而如果合同在执行过程中中止,任务被收回企业,或企业与新的IT外包商签订合同,也不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
当IT外包关系处于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模式时,,企业与同一IT外包商反复签订合同,并建立了长期的互利合作关系,不可预期的需求变化要求IT外包商对提供的服务必须做出相应调整,这种关系管理成本和风险都很高,只有在其带来的收益足以抵消这些成本和风险时,建立这种共识合作关系才是值得考虑的。
一体化IT外包共生模式是以一系列没有明确终止期限合同和一系列能够促使企业长期目标实现的日常行为为特征。
这种关系的基础在于:
双方互相支持,信任,长期合作的态度,共享成果和收益,共担风险和损失,注重良好地声誉,双方并非通过正式的规定或程序而达到相互认可、存在跨越组织的协调机制。
一体化IT外包共生模式构建中的几个问题:
信任培育:
信任划分为低度、中度、高度。
高度信任又称为硬核心信任,一般存在于关系中面临较大脆弱性威胁的情况。
在这种关系下,经济因素起次要作用,而商业道德、长期合作等社会因素则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风险分析与控制:
降低风险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设立具有较大灵活性的合同条款、通过双方的投资增加相互依赖性、促进合作双方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实现外包整体的协调性、经济性、和创造性。
加强衔接与沟通:
企业在外包实施正式开始后面临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抓好外包过渡与整合阶段的工作,它涉及到外包后企业的人事、管理架构、资源转移和转换、以及工作地点变动等问题。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积极鼓励外包商向企业反馈意见,对外包商的反馈意见作出迅速的反应,以及主动让外包商知道其从改革中所能得到的收益。
二、IT外包理论国内外研究
摘要:
IT的作用逐渐从“调高效率”的目的,也即为企业提供支持性服务转变为“提升效果”的目的,从而使得IT具备战略性价值。
柯达-IBM合约使得IT外包成为热门话题,人们为什么要IT外包、IT外包有什么作用进行了思考。
IT外包的特点:
刘德从协同机制、约束机制、管理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IT外包与内制的差异,从协调机制看,IT自制利用企业的层级方式,外包则利用市场手段,因而自制的生产成本较高而交易成本低,从约束机制看,IT外包属于契约方式,而自制采用关系方式,契约方式灵活性低而约束力高,关系方式则相反,其中Lawrence和Venkatraman的经验型模型验证了企业成本结构和IT外包之间存在正相关,同时IT部门绩效与IT外包存在负相关。
IT外包的内容:
IT外包从整体上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IT外包的目标,也就是为什么外包(why);IT外包的对象,也就是外包什么(what);IT外包的合作伙伴,也就是外包给谁(who);如何外包,也就是如何管理IT外包(how);
战略目标:
IT外包模式的研究:
外包信息系统战略影响主要表现为:
节约成本和差异化,与外包商的关系:
信赖关系、战略联盟、支持关系、合作关系。
IT外包的支持性理论:
资源支持性理论,资源基础是从资源、能力、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关系出发考查企业战略。
战略与能力之间的差距就是外包存在的可能性空间,Bamey提出四个资源分析标准,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
核心能力理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种稀缺的、难以模仿的、有价值的、可延伸的能力。
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首先识别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并判断在一定的市场机会中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价值,然后确定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与未来可能的市场机会对企业资源和能力要求的差距,最后制定弥补这些差距的战略决策。
资源依赖理论,该理论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说明企业之间的依赖关系,其前提是没有组织是完全自给的,所有组织都在与环境进行交换并由此获得生存,因此对资源的需求构成了组织对外部的依赖,而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
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交易时物品或者劳务在两个可分离单位之间对等的自由让渡,这种可分离性可以再企业之间、企业内部进行,既可用市场方式(外包)组织,也可以用科层制方式进行。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关系被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其他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地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
三、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知识转移机制的案例研究
摘要:
四个理论基础:
组织学习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企业知识基础理论。
主要从知识的隐性、复杂性、专有性以及信任、文化距离、子公司的战略地位等几点研究子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知识的隐性,从实践中收获的隐含的和不能解码的技术,不能进行沟通和共享,是在于个人行动以及特定情境的。
知识的复杂性,与某种特定知识或资产相联系的互相依赖的路径、人体、技术以及资源的数量。
有理论已经指出,随着技术复杂程度的提高,技术更可能被
转移到全资子公司而不是第三利益方。
知识的专有性,交易成本理论中的资产专有性。
组织的信任,实证研究表明信任能充当嵌入关系的治理机制,从而能够促进尤其是隐性知识相关能力和信息的交换。
组织的文化距离,合作伙伴之间的企业文化、民族文化、组织文化以及职业文化中的差异越大,组织间知识转移就越困难。
组织子公司的战略地位,那些与母公司战略联系较弱的IJV为母公司战略有重要作用的IJV,母公司与其联系会更加密切。
知识质量和吸收能力,知识的准确性、及时性、所提供信息的丰富性、可获得性、相关性。
研究表明,影响优秀实践经验在企业内部转移最重要的障碍因素就是缺乏吸收能力。
在华子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战略管理知识转移的研究模型:
以哪个是下几种假设
战略管理知识越隐性,跨国公司母公司向在华子公司转移的战略管理知识质量越低。
战略管理知识越复杂,跨国公司母公司向在华子公司转移的战略管理知识质量越低。
战略管理知识专有性越强,跨国公司母公司向在华子公司转移的战略管理知识质量越低。
战略管理知识越隐性,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对其的吸收能力越弱。
战略管理知识越复杂,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对其的吸收能力越弱。
战略管理知识专有性越强,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对其的吸收能力越弱
母子公司之间的信任越强,母公司转移的战略管理知识质量就越高,母子公司之间的文化距离越大,母公司转移的战略管理知识质量就越低,子公司对母公司的战略地位越重要,母公司转移的战略管理知识质量就越高。
母子公司之间的信任越强,子公司对战略管理知识的吸收能力越强,母子公司之间的文化距离越大,子公司对战略管理知识的吸收能力越弱,子公司对母公司的战略地位越重要,对战略管理知识的吸收能力越强。
母公司转移的战略管理知识质量越高,在华子公司的战略目标实现程度就越高,在华子公司对战略管理知识的吸收能力越强,其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就越高。
理论路线:
研究问题决定着分析单位的界定,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知识转移的机制建构需要涉及跨国公司总部与在华子公司之间在战略管理知识的传递和吸收方面的众多研究变量。
某公司战略管理知识转移的行为分析:
战略管理知识从下面三个层面上理解,如何从实践运作角度来看待、制定、实施和评价战略的知识,如何从战略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理解某种战略发挥作用的原因和知识,理解使战略高效而成功运作所需的具体步骤。
知识特征对母子公司间战略管理知识转移的影响;知识的隐性、复杂性、和专有性都是知识本身所具备的特征,必然对其转移机制和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三者都是区间变量,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作者采用Likert七点量表,likert李克特量表法是运用一个编制好的量表来测量人们对广告、产品等对象的态度的方法。
第一步:
拟定若干条关于态度对象的语句。
这些语句所表达态度的倾向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每一语句的答案相同,均为五个(或七个)等级。
例如:
十分同意、同意、未定、不同意、十分不同意。
第二步:
把所有语句分为积极态度的语句(例如“这个品牌很合我的口味”)和消极态度的语句(例如“这个品牌冷冰冰的”)这两类。
对这两类语句的答案所给的分数不同。
积极态度语句的给分方法是:
十分同意5分,同意4分,未定3分,不同意2分,十分不同意1分;消极语句的给分方法恰好相反:
十分同意1分,同意2分,未定3分,不同意3分,十分不同意4分。
第三步:
选定若干受调查者,要求他们针对态度,依据自己的看法,就所列出的每一语句一一评分。
第四步:
选择有鉴别力的语句,组成正式量表。
选择语句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平均值差数法和内在一致法。
第三步:
选定若干受调查者,要求他们针对态度,依据自己的看法,就所列出的每一语句一一评分。
第四步:
选择有鉴别力的语句,组成正式量表。
选择语句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平均值差数法和内在一致法。
信任:
各个工厂之间存在分工的差异,因为存在某些战略管理知识向某个特定工厂转移,而不向其他工厂转移的现象。
究其原因应该很多的,但是彼此的信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文化距离:
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可能存在语言上的差异,这就可能造成知识转移的低效率,甚至失败。
子公司的战略地位:
母公司向子公司进行转移某种战略管理知识时,往往按照子公司在全球系统中的战略地位来确定优先次序,从未分配资源。
结论:
隐性、复杂性、和专有性三个知识特征是影响知识质量和吸收能力的重要影响变量,信任、文化距离和子公司的战略地位是吸收能力的重要影响变量,知识质量和吸收能力是子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影响变量,在华子公司的历史存续年限、母公司的国别等控制变量对战略管理知识转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文 每日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