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情境教学案例分析1.docx
- 文档编号:3305522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4KB
游戏情境教学案例分析1.docx
《游戏情境教学案例分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戏情境教学案例分析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游戏情境教学案例分析1
游戏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
惠农小学郭玉莲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
本节课我借助游戏情境引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索,然后再进行交流,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游戏1:
抢凳子
师:
在上课前,我们先热热身,请四名同学到这来玩抢椅子游戏好吗?
要求:
3把椅子,4个同学。
要求每个同学听口令都坐在椅子上。
学生活动:
第一轮:
在老师的指令下4个学生抢3把椅子,音乐停止了,3个同学抢先坐到了椅子上,1个同学挤坐到了其中一个同学的椅子上,被淘汰。
第二轮:
3个学生抢2把椅子,结果2个同学抢先坐到了椅子上,又1个学生没办法只能坐到了其中一名同学的椅子上被淘汰。
第三轮:
2个同学抢一把椅子,结果可想而知,2个学生坐到了同一把椅子上。
得出的结论是“不管怎么坐,总有2个学生坐在同一张椅子上”。
游戏2:
写数字。
师要求:
7个同学,每个同学手心写上自然数1—4任意一个数字。
学生活动:
学生A:
1;学生B:
3;学生C:
4;学生D:
3;
学生E:
2;学生4;学生F:
1。
师:
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打家。
得出的结论是“不管怎么写,总有2个学生写的是同一个数”。
活动实效:
创设与本课紧密联系的游戏情境,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中体会“不管怎么坐,总有2个学生坐在同一张椅子上”和“不管怎么写,总有2个学生写的是同一个数”的道理,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体验“抽屉原理”的内在规律,为后面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生活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生活情境,探究生活中的数学
惠农小学郭玉莲
从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相关,生动形象的实例,能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并很快参与其中,集中精力,乐于求知,从而将客观现实“数学化”,发挥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在教学“商的近似值(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电子白板出示)小红生日会的情景,在生日会上同学们提出分组玩游戏,从而引出准备题:
全班50人,每组8人,大约可以分几组?
当学生列出式子算出答案50÷8=6.25(组)≈6(组),进而引导学生说出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师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
如果所有商的近似值都用四舍五入法来求行吗?
并引出课题《近似值的实际应用》。
创设这一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以“旧”迎新。
应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为将学习新知“进一法”和“去尾法”做铺垫。
这样的情境导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生活中的数学导入让学生对这一节课感兴趣并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效果较好。
故事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故事情境,感受数学的魅力
惠农小学郭玉莲
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或创作改编出不同的童话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故事所创造的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
如惠农小学冯淑惠老师上《循环小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师: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好吗?
生:
好。
师:
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同学们笑,相互讨论)
师:
这个故事你们能讲下去了吗?
生:
能。
(生讲个不停)
师:
这个故事能讲完吗?
生:
不能。
师:
为什么讲不完?
生:
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几句话。
师:
(板书:
不断地重复)说得真好。
这几句话能讲多少次?
生:
无数次。
师:
知道吗?
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一种数,它的小数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
这里,冯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着手,让学生从故事中体验依次不断地重复、无限和循环的数学思想,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
可见,故事的作用在于使问题更接近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引见以语,导以行”的作用。
《比的意义》教学片段分析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惠农小学王娟
我校寇强老师上《比的意义》一课的教学片段: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谈话引入新课,出示课题(电子白板出示课件1)
同桌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汇报比赛结果。
读课题。
评析: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因此,寇强老师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来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二、探究新知,掌握知识。
(一)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A.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2),这是谁?
关于杨利伟,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师:
你们知道的真多!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出示课件3),杨利伟叔叔就是乘坐“神州”五号飞上太空的,实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出示课件4)这就是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向人们展示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时的情景。
杨叔叔能干吗?
(出示课件5)杨利伟叔叔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怎样用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教师板书:
15÷1010÷15)
B.师:
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
(除法)
C.师:
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
可以说成是:
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师板书:
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师板书:
10比15)
我们来看一看,长与宽的比,宽与长的比一样吗?
为什么?
说明了什么?
师:
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
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比是有顺序的。
D.师:
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例如:
我们班有男生22人,女生2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呢?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师(课件5出示):
“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说师板书:
42252÷90)
B.师:
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
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
(师板书:
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不同类的两个量相比可以得到一个新的量,如:
路程∶时间=速度总价∶数量=单价
3.归纳比的意义。
A.师:
刚才的两个例子,都是通过两个数相除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所以什么是比?
聪明的你能说说吗?
(学生试说,教师总结板书: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的意义(师板书课题)
B.学生读比的意义。
(二)教学比的读写法和比的各部分名称。
1.师:
关于比,我们课本第44页还有很多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出示课件6)自学,并概括相关知识点,看看谁最能干。
(1)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
(2)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怎样求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2.学生代表汇报,师补充板书。
(15∶1010∶1542252∶90)
师质疑:
比号和冒号有区别吗?
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学生代表汇报,教师用(课件7)逐一出示:
“∶”是比号,读作“比”。
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15∶10=15÷10=
比值=比的前项÷比的后项
即时练习:
3∶2=3÷2=或1.5
8∶1=8÷1=8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大家想一想:
比与比值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活动,反馈交流。
……
情境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寇老师借助富有教育意义的“神五”飞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又能比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运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在寇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探究情境,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团结合作,交流探讨,并通过观察、归纳、类比、自学、猜想等学习方法,在一种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并能掌握新知,构建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自信心,从中感受到学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故事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惠农小学冯淑惠
有时,生动形象的巧妙比喻,可以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理为趣,既可以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例如:
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校郭东玲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引入:
“一天,天气非常炎热,猪八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大西瓜。
他想:
西瓜是我找来的,如果我们师徒四人平均分,我只能得四分之一,那岂不太吃亏了。
我要多分一些,要分五分之一。
孙悟空笑嘻嘻满足了他的要求。
结果,猪八戒却上了大当。
”故事讲完后,老师趁机启发:
“同学们,你知道猪八戒为什么会上当吗?
学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我们就会明白了。
”
仅仅是有趣的小故事,就能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投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故事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惠农小学郭东玲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创造性地创设一些故事片断,易于学生打开思路,引起联想,敢于设想,从而激起探索动机。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为了渗透倒数的概念,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动物王国要举行唱歌比赛,百灵鸟第一个上场,它的歌声顿时把全场的观众都震住了,大家想知道它唱的是什么歌吗?
老师也很想知道,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小小老鼠树林里面称大王,大狮子害怕那个小老鼠,蚂蚁扛大树,大象没力气,事情全颠倒,哈哈!
你说多可笑。
小小鱼儿飞呀飞在蓝天里,小鸟儿游啊游在大海里,公鸡会生蛋,母鸡喔喔啼,事情全颠倒,哈哈!
你说多可笑。
……
听完这首颠倒歌后我适时导入:
这样颠倒的现象我们数学中也有,你们想知道吗?
像这样,4/5和5/4,3/8和8/3,5/7和7/5等等,分子和分母颠倒了位置,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课——倒数。
在这样的情境中,很自然的渗透了倒数的概念。
问题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探究
惠农小学寇彥
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知识点之间的距离,从而慢慢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厌恶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简单、轻松。
例如:
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可能性》的内容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
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给学生抛出问题后,留给学生2分钟的思考时间,想办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接着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验证,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其中,争着、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以外的数学美。
增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引起学生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问题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探究
惠农小学王娟
教师在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处设疑,易于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激情,在课堂中故设悬念这一情境,利于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之中,利于引发每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研究。
例如我在教学“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随便说一个多位数,师不计算就能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当学生对老师的这一快速判断持有疑问,利用计算机验证又确实无误时,学生从心里折服了,对老师的“百答百中”充满钦佩,沉入到深刻的思考当中,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的研究奠定思维基础。
问题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问题情境,链接新旧知识点
惠农小学郭东玲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
”我们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
“过去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今天,大家能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试试。
”
生:
同桌合作。
每组学生分别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拼摆,看能拼成学过的哪些图形。
师:
边转着看边指导学生进行拼摆。
反馈:
你们拼成了什么图形?
生:
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师:
观察你们拼好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经过4分钟的观察和讨论学生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生1: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底,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高。
生2:
只不过现在的平行四边形是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
师:
那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生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
生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乘高除以2……
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带着问题,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实验操作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实验操作情境,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惠农小学寇彥
“学生手指尖上充满着创造。
”创设课堂操作的情境会令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例如: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设计了以下几个操作情境:
(1)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
学生4人小组合作,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时间)
(2)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继续4人小组合作。
先量出其中一个长方体各个面的大小,比较得出结论。
再量出大小不同的其它长方体6个面的大小,进一步确定,长方体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前后两个面一样大,左右两个面一样大。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操作的时效性强)
(3)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解决。
这样的操作牢牢地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
不足之处是虽然学生的小组学习轻松热烈,操作有序进行,但是课堂纪律有点乱,操作耗时太多,造成练习时间不太充足,在后续的情境创设中注意时间的分配。
生活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生活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
惠农小学郭东玲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如我校教师王敬老师上《平移和旋转》一课,教材中虽然给我们展示“游乐场”的情境,但对农村孩子来说并没有到过游乐园亲身体验过,对有些玩具压根就不知道,不好理解。
所以在教学中王敬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
一开始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动态的卷帘门、推拉窗、摩天轮、电梯、时钟、陀螺的运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并用手势比画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
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地看待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不足之处是展示动态的器材运动过程过快,影响学生的观察与理解,今后的情境创设要更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特点。
室外活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室外活动情境,体验知识的形成
惠农小学郭玉莲
巧设数学课堂的室外活动情境,易于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的本质内涵,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例如,我在教学“正反比例应用”一课时,我们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请3名同学分别组织全班其余24名同学进行队列训练(不能重复),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发现,每行站的人数和行数成反比例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快速解答了老师指令下的队行每行人数。
紧接着老师又指着旗杆说:
“若学校想要更换新的旗杆,你能帮助算一算旗杆应有多长吗?
”“以小组为单位先研究方案,在确立实施的方式方法。
”学生很快利用杆高和影长成正比例这一知识设计出方案。
这种室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自己的发现、体验、创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才会最深刻。
如果和只让学生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说教相比,学生在这样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动画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动画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惠农小学王娟
教师创设有效的动画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趣”中学。
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我创设这样的动画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
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
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78”,出来“78+10”;,输入“1.5”,出来“1.5+10”;输入字母“b”,便出来“b+10”……。
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b+10”就是结果。
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
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
通过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当然,魔盒只是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
出来的数“b+10”是一个结果,加工的关系式也是“b+10”。
可见,我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这种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实验操作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实验操作情境,体验成功的快乐
惠农小学郭玉莲
创设实验操作教学情境,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
创设的情境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比如:
郭东玲老师上《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左手拿一个透明的圆柱体容器,右手拿一个圆锥体容器。
师: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
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关系吗?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它们有关系呢?
生1:
应该是有关系的,它们长得很像,应该是根据圆柱的体积来推导圆锥的体积的。
生2:
圆柱的体积是底乘高,圆锥的体积也应该与底和高有关系吧。
师:
你们猜想的太好了,想不想亲自验证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圆柱、圆锥和水,4人小组合作。
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动手操作的验证活动中。
在课的最后郭老师肯定了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也共同分享了成功后的喜悦。
每位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快乐,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生活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生活情境,体验学习的乐趣
惠农小学寇强
教学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现实生活中的规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感知、体验。
比如,寇彥老师在上“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啊?
(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动物城画面,并配合音乐)一只蝴蝶在动物城的花丛里飞来飞去,一只小蜻蜓飞过来说:
“小蝴蝶,咱们一起玩吧。
”小蝴蝶说:
“我是蝴蝶,你是蜻蜓,怎么能在一起玩呢?
”小蜻蜓说:
“在图形王国里,我们其实就是一家的,另外,还有许多家庭成员呢,不信我领你去看……”,(课件展示飞的过程)师说:
“一路上蝴蝶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还看见了许多动物,有美丽的孔雀、知了、七星瓢虫……”,师说:
“小朋友们,它们美吗?
”生自由回答……师:
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是一家子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在此情境中,寇老师以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熟悉的小动物为原型展开图形对称的学习研究,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学生是乐于接受的。
竞争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力争上游的精神
惠农小学郭玉莲
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的练习设计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为了检验你们对本节课“鸡兔同笼”问题的理解程度,老师和大家一起进行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
鸽笼原理(7只鸽子飞回6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第二关:
大显身手(一盒围棋棋子,黑白子混放,我们任意摸出3个棋子,至少有2个棋子是同颜色的,为什么?
)第三关:
学以致用(惠农小学六(3)班第一小组共有13名学生,至少有2名学生的生日在同一个月,为什么?
)第四关:
思维拓展(1.把25本数学书放进10个抽屉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本书。
2.请你任意写出4个自然数,在这4个自然数中,必定有这样的两个数,它们的差是3的倍数,试一试,想一想,为什么?
3.有40个小朋友去划船,现在有手划船9只,至少有()个小朋友同坐一条船。
)学生兴高采烈地置身于闯关游戏当中,不知不觉把练习当成了游戏,快乐地徜徉在学习的天地中,学习和练习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这次的闯关竞赛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新知,有效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生活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乐趣
惠农小学寇彥
把学生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师: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你们收集了吗?
谁来汇报?
(教师指名学生在白板上展出收集的百分数)
生1:
我们班数学期中测试的优秀率是46.8%。
生2:
我校六年级人数约占全校人数的15%。
生3:
我穿的这件毛衣中,羊毛中85%,化纤占15%。
生4:
我国陆地面积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7.1%。
……
师导入:
同学们收集的百分数真不少,说明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
为什么会经常用到百分数呢?
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
什么叫百分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百分数。
(板书课题)
在这一情境中,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去感受,去经历,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游戏 情境 教学 案例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