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docx
- 文档编号:3303988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2.08KB
江苏省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
专题二 小说阅读
命题材料
题干与分值
考查角度
2016
《会明》
(沈从文)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
请简要概括。
(6分)
归纳内容要点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请简要分析。
(4分)
欣赏人物形象
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4分)
赏析细节作用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6分)
探究小说丰富意蕴
2014
《安娜之死》
(列夫·托尔斯泰)
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6分)
分析概括情节内容
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分)
赏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分)
分析人物心理描写
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6分)
探究句子丰富含意
2012《邮差先生》(师陀)
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4分)
概括环境特点
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6分)
欣赏语言及人物形象
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4分)
赏析句子的含意及作用
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6分)
探究创作技巧及创作意图
1.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相对稳定,一般为4道小题。
命题方式是主观问答题。
2.命题特点
(1)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
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⑧归纳内容要点。
(2)设计问题的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
(3)设题内容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3.命题预测
(1)题型设置、分值将保持稳定。
(2)考查重点侧重小说“三要素”和主题。
第一节 真题真练
一、(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会 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
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他算定热闹快来了。
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
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
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
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
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
“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
”“没有。
”“我好像听见枪声。
”“说鬼话。
”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
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
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
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
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
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
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
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
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是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
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
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
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
“看,这个!
”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
“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
’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
”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
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
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
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谈论儿女一样。
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
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
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
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
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
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
“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
”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
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
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
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
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整体把握]
1.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 本文讲述了一个火夫的生活。
他随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希望赶快开战,快点结束这一切,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
他因为慷慨的谈论而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逐渐从喂鸡中获得乐趣与满足,内心不再空虚。
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
2.会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会明是三十三连的一个火夫,他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喜欢安静的生活。
对生命有简单而执着的爱,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
他为六月的和平、战友们的健康和秋日里生命的成熟而满意幸福,充满希望。
3.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答案】 小说通过对会明这一平凡人物的描写,赞美了平凡人物的简单、质朴、正直、善良的心灵,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问题研读]
1.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
请简要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其实也是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
梳理前,仔细认真阅读作品相关部分,此题就不难作答。
会明“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这句话在第④段,前面有一个词很值得注意,即“于是”。
这暗示相关原因很可能就在这前面。
细读前面文字,我们发现:
第①段,“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他忘不了”“那一句话”,三十三连是有着光荣传统的一个连队,作为其中仅存的一员,其价值可想而知。
第③段,“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
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清楚地交代了会明希望战争早点开始的原因。
第④段,“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这表明他希望通过战事使自己解脱。
据此,即可归纳答案。
【答案】 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事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考查欣赏人物形象。
第一句是他“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具体言行,这恰好反映了他内心的空虚;第二句“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是他“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的,体现了他从喂鸡的成就中内心获得的满足。
【答案】 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3.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中某一细节的作用。
首先找出有关这一细节的相关语句,然后从情节结构和内容表达两方面来分析。
结构上,“插军旗”的细节在开头、中间、结尾都出现过,起到了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的作用;内容上,从开头“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到结尾“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前后形成反差。
【答案】 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4.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尾的意蕴。
首先找到“微笑的意义”所处的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提示,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
第⑦段“微笑的意义”所在的句子前半部分说“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一;第⑦段倒数第二句“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二;第⑦段第二句“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里不再只有战争,而是变得更丰富了,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三;第⑥段末句“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说明会明的思想由“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转向不愿战争发生,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四。
根据对这些提示的理解,用简明的话概括作答。
【答案】 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二、(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背景文字】
《安娜之死》选自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末尾篇章。
安娜是小说的主人公,她厌恶透了做高官的丈夫卡列宁的刻板、虚伪,毅然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相爱、结合。
节选文字之前的情节是这样的:
她得不到卡列宁的离婚许可,又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受冷遇。
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
当渥伦斯基一人外出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
在一次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编者加)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
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
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
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
十点钟我就回来。
”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
”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
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
“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
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
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
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
“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
”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
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
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
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
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
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
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
”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
“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
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
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
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
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
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
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
“我这是在哪里?
我这是在做什么?
为了什么呀?
”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
“上帝,饶恕我的一切!
”她说,觉得无力挣扎。
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
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整体把握]
1.节选部分的情节是怎样的?
【答案】 节选部分以安娜之死为线索,先叙述她接到渥伦斯基信后的绝望(①~⑤段);再写她回忆起与渥伦斯基初次相逢时那个被火车轧死的人而决定自杀(⑥~⑧段);最后写她卧轨自杀,并详细展现她自杀前的心理活动(第⑨段)。
2.从节选文字看,安娜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小说节选部分展现的安娜的性格心理多是负面的。
在对渥伦斯基的爱绝望后她的心理情感极其复杂:
既有受到打击后的有些偏执、神经质,又有在自杀前的恐惧、迷惑和悔恨。
其实,在整篇小说中,她坦率真诚、充满激情、敢爱敢恨,只是在失去整个家庭又失去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她的性格变得偏激、偏执、狂热,甚至有点神经质。
3.节选部分的主题内容是什么?
【答案】 节选部分主要叙述了安娜卧轨自杀的经过,使读者在安娜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人生悲剧中去进一步认识安娜,思考安娜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问题研读]
1.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有关情节的分析和概括。
前五段是写安娜在火车站下车后的行动,开始时想着渥伦斯基给她的信,但撕开信还未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看到信后“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可见她对二人的感情彻底绝望了。
全文内容是写安娜之死的,这里应该是表现安娜的痛苦悲伤和绝望。
【答案】 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2.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先是“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站长“问她乘车不乘车”;其次是“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再是“几个太太和孩子”“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
其实他人的表现都是自然而又正常的,只是安娜的心理在作怪。
对周围人的描写,侧面写出安娜受到打击后恍惚、敏感的心理。
【答案】 特点:
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
作用:
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3.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
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的心理活动是“我这是在哪里?
我这是在做什么?
为了什么呀?
”急促的三个问句,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内心活动。
“我这是在哪里”,结合“吓得毛骨悚然”,可知她内心的恐惧;“我这是在做什么”,结合“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表现了她内心的迷惑;“为了什么呀”,结合“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可知她内心的悔恨。
安娜惧怕死亡,不清楚为何要死,临死而又不想死。
这种不想死而死,既说明安娜之死有一定的偶然性,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答案】 内心活动:
恐惧、迷惑、悔恨。
意义:
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首先要明确“蜡烛”是比喻,以及这个比喻的表达效果;其次要理解“曾借着它”“照亮了以前”“开始昏暗”“永远熄灭”等关键词语的含义;最后还要结合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意义思考。
【答案】 “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
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
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补充练习
结合节选文字,简要说明安娜卧轨自杀举动背后的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
【答案】 偶然因素:
她走过车站突然回忆起她与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
必然因素:
她在接到渥伦斯基的信后彻底绝望,决心用死惩罚他,摆脱一切。
三、(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
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
”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
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
“毕业,毕我的业!
”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
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
”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
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
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
”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
“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
这里头也许有钱。
”
“有多少?
”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
你能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好老太太。
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
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
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
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
”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
”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
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
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整体把握]
1.结合文中语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 小说主要写了小城一位老邮差先生某一天在街上送信的经历和其悠然自得的心态。
(能交代内容的句子有:
①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②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③邮差先生敲门;④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
)
2.邮差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邮差先生是一位年纪大、头发花白的小城邮递员,他善良友好,亲切温和,认真敬业。
3.请概括小说的主旨。
【答案】 小说通过对小城邮差先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送信的经历描写,展现了在日本侵华战争历史大背景下的没有硝烟,只有祥和宁静的画面,表达了对小城安逸、祥和、淳朴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喜爱,以及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
(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慢”生活,某种程度上给今天被快节奏裹挟着生活的人们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
[问题研读]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社会环境的把握。
小说写了如下内容:
邮差先生平静的工作状态,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及其恬淡的心境。
邮差先生工作的闲暇、与老太太的对话及其心理活动,字里行间透露出舒缓的节奏。
【答案】 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分析人物性格。
分析时要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抓住画线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如:
①句中的“足够老头子忙”,②句中的“抱歉”“但愿”。
【答案】 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
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高考 语文 复习 小说 阅读 节真题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