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鸦片战争期间社会思潮的变向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头脑.docx
- 文档编号:3289499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2.41KB
第二章 鸦片战争期间社会思潮的变向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头脑.docx
《第二章 鸦片战争期间社会思潮的变向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头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鸦片战争期间社会思潮的变向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头脑.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鸦片战争期间社会思潮的变向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头脑
第二章鸦片战争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向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思想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主要政治主张,特别是龚自珍、魏源和林则徐的政治思想,既要了解他们思想的共同点,也要了解他们思想的不同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准确把握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历史地位,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历史地位;龚自珍的政治思想;林则徐的政治思想;魏源的主要思想。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鸦片战争引发了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向
一、鸦片战争前的时代背景
1、中国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部独立的封建国家。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主义的压抑和摧残下生长艰难。
在政治上,以满族贵族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实行着严格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
在文化思想领域,以文化专制主义为特征,.对人民进行着野蛮的思想钳制政策。
在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的清王朝已经走过了它的盛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统治危机不断加深,不论在政怡、经济及文化思想的各方面,都表露出封建社会末期的衰败景象来。
2、西方和世界形势
正当中国在封建主义的轨道上缓慢前进的时候升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却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17世纪40年代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后来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反对封建制度的巨大胜利,马克思认为:
“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它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历时两个世纪,其间经历了资本主义继续上升和封建主义继续瓦解和衰落的过程,18世纪60年代以后,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到19世纪初,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了大机器生产。
商品生产的发达和对外输出的扩大,驱使资产阶级不断地去寻求与扩大新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销售市场,到19世纪中叶,非洲、加拿大、大洋洲、西亚、中亚、东南亚已经和正在成为欧美资本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日益被卷进了资本主义的游涡。
资本主义宗主国之间,围绕着在世界广大地区争夺市场,争夺殖民地,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它们把触角伸向东方,垂涎子亚洲各国富饶的产物,辽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
中国,这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国,自然成了它们扩张和争夺的主要对象。
它们虎视耽耽,极力想打开中国的大门。
二、清朝统治者的无知和鸦片战争的爆发
1、清朝统治者的无知
但是,清政府顽固地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
闭关自守是封建国家常用的政策,清代却实行得特别的严厉和顽固,这是有它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切皆可以自给,无须他隶,即所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入关以后,又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引起汉人强烈不满,有清一代,反清斗争连绵不断,清统治阶级企图通过闭关锁国政策来防止夷人与内地反清力量的联合,有某些民扶自卫的成份。
但是,其消极作用是很严重的。
清代的闭关自寺政策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它阻碍了东南沿海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本来已经落后的封建经济更加落后,它是一种消极无能的保守措施,根本无法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在沿海的伸张势力。
历史证明,清政府单凭它的闭关政策,连鸦片走私都堵塞不住,又何谈民族自卫作用?
可悲的是,清朝统治者在执行这项反动而又失败的政策时却抱着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害为益的麻木态度。
清朝统治集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欧美文明不仅儿乎全然无知,而且视为供水猛兽。
它夜郎自大,矜持“天朝大国”的尊严,如嘉庆皇帝曾在一道上谕中说:
“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嘉庆21年,皇帝和任过两广总督的孙玉庭有过一次对话,更表现出他们的愚味无知。
皇帝问孙:
“英国是否富强?
”孙说:
“彼国大于西洋诸国,故强,但强由于富,富则由于中国。
皇帝问其缘故,孙解释道:
“彼国贸易至广东,其货物易换茶叶回国,时转卖于附近西洋各小国,故富,因而能强。
”西洋各国人因常吃(奶油蛋糕、牛排之类)脂肪物品,特需茶叶助消化。
“我若禁茶出洋,则彼穷且病,又安能强?
”(《孙玉庭自记年谱》)今天我们看来这是一则令人捧腹的政治笑话,而当初它却是能博取龙颜大悦的高见。
历史的悲剧就在这里。
2、鸦片战争的爆发
马克思曾预见到这种悲剧的结局: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合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殊死的决斗中死去……。
”终于,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世界资本主义的头号强国英国,以罪恶的鸦片输出作为掠夺殖民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不惜诉诸武力,把祸水强援在中国头上。
以《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为发端,清王朝传统的闭关锁国的封建长堤被冲垮了。
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潮水汹涌东进,古老的中国终于拖入了世界资本主义漩涡。
鸦片战争是“古今中外之一大变局”。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不能不对当时的社会思想领域产生大影响。
、迫于外国侵略者咄咄逼人的形势,一部分眼光开阔的封建士大夫,出于挽救封建未世风雨飘摇局面的考虑,感到固守封建传统的旧营垒,抱残守缺,再也无法应付新的局面。
他们从制止民族危机,挽救战争失败出发,要求了解世界,从制止社会危机,挽救封建社会出发,要求正视现实。
这样,剧烈的社会变动,交织着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引起了社会思想的变动,引发了社会思潮的变向。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向,其主要标志是传统的经学统治地位的松动,一部分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旗帜鲜明地揭起经世致用的旗帜,要求摆脱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汉学、宋学的束缚,从故纸堆中解放出来,开始面向现实,以反对侵略,厉行改革为主旨,寻找图强御侮革除弊政的途径和方法。
这批人人数不多,但是却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把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启蒙思想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三、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
(一)、宋学和汉学
在清代思想文化史上,汉学是相对于宋学而言的。
宋学,即宋明理学,专讲纲常名教,性命义理,是清代的官方“正学”,是当时思想文化界的“样板”。
虽然其政治地位炙手可热,但因其流于空疏、呆板,无论封建统治者如何扶持,宋学始终缺乏生气,更少创造发展。
汉学,因此派学者标榜东汉诸儒而名之,其治学方法以训诂考据为主,亦称“考据学”,治学风尚朴实无华,或称“朴学”,此派学术到乾隆、嘉庆年间臻于鼎盛,故亦称“乾嘉考据学”。
汉学的总结性论著是1818年江藩的《汉学师承记》;而宋学的总结性著作是1826年桐城派宋学家方东树的《汉学商兑》。
汉宋均与经世致用、实事求是、救民水火相差甚远。
到嘉庆末年和道光年间,清国国力衰弱,汉宋两家亦随之凋敝。
(二)、衰弱的士林风气
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统治阶级日趋衰败,统治阶级日趋腐化,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
士人中“道德废、功业薄,气节丧,文章衰,礼义廉耻何物乎?
不得而知”。
士人衰恶的表现如下:
第一、标榜义理。
他们标榜义理,以盗取虚名,猎厚赀,迂腐空疏,言行不一。
此派多为宋学。
第二,醉心考据。
这类士人“东抄西撮,自谓淹雅,而竟无一章一句之贯通。
”其结果则是害人害己。
“正己则失要,治人则无功。
”此派多为汉学营垒。
第三,雕琢诗文。
这类士人只会“猎古人之词华”,为歌功颂德之虚文。
此派多是桐城派。
第四,兼商兼吏。
这种士人“轻者兼商,重者兼吏,甚至导争讼事欺诈,挟制官府,武断乡曲,民之畏之若虎狼毒螫”。
此派多为地方乡绅。
第五,沉湎制艺。
习作八股,科第进身乃猎取荣华富贵的途径,因而,文人士子趋至若蝥,尽入此毂。
甚至“束发成童,即期以富贵。
所尚者,非通经也,应举之文也”。
此类士人为数最多。
士本为四民之首,士气望,则国运兴;士气衰,则国运必然颓败无疑。
(三)、经世派的崛起
经世致用,是鸦片战争时期一些有识之士的共同思想主张,是伦理——政治型的中国政治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特质。
在民不聊生、社会危机四伏的时候,统治阶级内忧外患,文人士子的忧患意识便激发觉醒,走出书斋,面向社会,关注国计民生,以求经世致用,安国治邦。
龚自珍、林则徐、张之洞等人就是典型代表。
(四)、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内容
1、讥切时政,诋排专制,呼救人才,倡言变法
包世臣在嘉庆元年作《说储》一文,提出废八股、开言路、汏冗员等。
在经济方面,他们谴责清王朝开捐例,加赋,加盐价;反对地主权贵兼并土地,造成无地者半天下。
在政治方面,他们揭露士大夫“廉耻道丧”,腐败堕落,不顾民生之艰难。
在文化教育方面,他们提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吁。
2、研讨漕运、海运、盐运、河工、农事等大政
经世派宣称“士无专事,凡民事皆士事”一些务实的当权派,特别是有经世意识的封疆大吏,多采纳经世派的“河、漕、盐法之论而行之”。
3、探究边疆史地以筹边防
由于外国殖民主义列强侵华日急,边疆少数民族上层反对分子又不断挑起分裂性叛乱,中国领土完整受到威胁,这激起了以经营天下为志的经世派学者研究边疆史地瀛海故实的实学热潮。
4、变一味考辨古史为写当前的活的历史
注意探讨本朝掌故,撰修当代史,把思想的镜头由古拉向现实,是经世思潮的又一大特色。
在这方面的先驱者是魏源,在鸦片战争的刺激下,他痛定思痛,反求驻己,写成《圣武记》一书。
以纪事本末体记述了清代以来的军事武功,进而探讨成败之道,借以激励国人奋起抵抗外来侵略。
由“嗜古”转为“究今”,由“考史”转为“修史”,这不单是史学风格的转变,它透视出经世派学者们已经开始试图拨开封建专制主义淫威给史学撒下的禁忌迷雾,昭示出思想界正从古老的梦幻中惊悟过来,开始面对鸦片战争时期那种钜创深痛,触目惊心的冷酷现实了。
第二节龚自珍对清王朝政治腐败的揭露
龚自珍是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同魏源一起,是清末学术思想上“开一代新风”的著名学者,当时人们并称“龚魏”,说明了他们的地位。
龚自珍死于鸦片战争的炮火声中,比林则徐、魏源过早逝世,但是,他的思想分明地反映了他所处的变乱时代和转折时期的特点。
他在晚年的许多诗文中,预言了中国封建社会动乱和没落的趋势,他呼号、咏叹着的,一半是对旧制度行将败亡的挽歌,一半则是对新的社会力量的召唤、寄意。
在封建社会解体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开端时期,他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眼光开放、思想清新,具有鲜明进步倾向的思想家,爱国者,维新思想的先驱者之一。
龚自珍政治思想较有意义的两个方面是社会批判思想和社会改革主张,中心是贯穿着对国家、民族命运与前途的忧虑,初步提出了某些政治改革的建议,在当时和对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
龚自珍的社会批判思想反映在许多方面,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种具体问题,其锋芒所向,主要是集中在对封建社会的危机和封建统治阶级衰败的揭露,这种揭露,虽然还是限于局部的、现象的,但是,第一,它触及到了地主阶级同农民之间的根本矛盾,第二,它隐现出对社会巨变行将到来,以及对农民、市民阶层反抗封建统洽、改世易俗的力量的某种预愿和期待。
一、龚自珍的社会批判思想
首先,龚自珍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王朝面临末世的严重危机,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难以挽回的趋势。
龚自珍指出,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造成的土地兼并,引起严重的流民问题。
同时,烟毒泛滥,外资入侵,使得国家愈弱、人民愈穷,环视九洲,危机四伏。
封建统治不仅陷入困境,而且是岌岌可危,面临着残局,就如同“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简直是衰世末运,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龚自珍进而揭露了封建官僚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以致在政治、经济、文化政治几方面,都已无法再维持局面。
龚自珍认为,在清朝统治下,土地兼并有增无减,满汉地主,大小官员一味地贪求无厌,残酷剥削人民。
而他们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经济事业,诸如盐铁、水利等等,一概不闻不问、置之不理,致使广大农民,走投无路,无法生活下去,他在《已亥杂诗》中愤然写道“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深刻反映了农民破产的凄凉景象。
连东南富庶之地夕人们也是啼饥号寒,涕泪满衣了。
这里,他感性地引入深思地摆出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
龚自珍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清王朝官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抨击大大小小官僚政客的丑态和罪恶,揭示封建官僚们的寡廉鲜耻,荒淫奢侈。
对于当时官僚制度,龚自珍指出其两大弊端:
一是提拔官吏论资排辈,助长了腐朽势力,扼杀了新生力量,二是律令苛繁,束缚了官吏才能的发挥。
因此,他大声疾呼,要求废除这种不合理的官僚协度、对于科举取仕制度,龚自珍也深为痛恨,深刻地指出政治腐致是与腐朽的八股科举取士制度分不开的。
其次,龚有珍从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尖锐矛盾中,预言了社会巨变的即将爆发,期待社会变革风雷的到来。
龚自珍从耳闻目睹的大量事实中,多少猜测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指出:
“大乱竟不远矣”。
他从自己坎坷不平的人生境遇中,朦胧地意识到了反动封建统治造成了全中国政治的沉闷,人才的毁没,以及对人民大众的沉重压抑。
1839年,他弃官南下,表示了同封建朝廷不合作、和不法官僚们不与为伍的态度,写下了寄意社会改革的著名诗句:
“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他期待社会变革,希望出现一批立志改革的人才,借以改变死气沉沉的局面,使祖国重新获得生气。
这集中表达了他的积极进取,除旧布新的社会批判思想的最有意义的一面。
当然,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不可能明确地指出他所期待的“九州生气”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新的社会局面,他所呼唤的“风雷”,也不可能是指人民大众,至多只是对地主阶级改革派抱有希望。
他要打破的是封建制度下腐朽衰败的吏治的格局,而不可能提出根本推翻整个封建制度。
最后,龚自珍坚决反对鸦片输入,对清政府禁烟不力表示不满。
坚决支持林则徐去广州禁烟,建议林则徐要严防海口,严惩破坏禁烟幻侵略分子和内奸,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爱国思想。
二、龚自珍的社会改革主张
此外,龚自珍提出了以更法,改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革主张。
龚自珍以王安石为榜样,主张以变更法度,改革旧制为医国的药方,实行“自改革”。
其政治改革主张主要内容是:
(1)主张修订封建礼仪制度,变通以资格考官的陈规,加重内外大臣的权威
(2)提出了经济改革主张,即反对土地兼并,顺应资本主义的萌发,提出了有利于发展富农经济的主张
(3)支持土地自由经营,实行农业雇佣劳动,发展城乡商品经济。
总之,龚自珍在历史转折,社会大变动的时期,能够一反理学家们泥古守旧的陈腐观念,尖锐批判封建主义的政治时弊,提出了更法改制和学习西方的初步维新思想,客观上顺应了厉史潮流。
唯其如此,龚自珍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所推崇,把他看作变法维新思想自先驱,承认其政治思想的积极影响,梁启超说:
“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体皆经过祟拜龚氏之一时期。
”可见,作为开一代新风的思想家,龚自珍的思想,对后世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第三节林则徐的政治思想
一、林则徐生平事略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一字少穆、石麟,晚号竣村老人。
是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领袖,杰出的民族英雄。
他是福建侯官人。
出身于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
1811年考中进士,从此青云直上。
他曾与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人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他在仕官生涯中,由于办事精明干练,作风清廉正直,所以深受嘉庆、道光皇帝的赏识。
他历任盐运史、河道总督、布政使、巡抚、总督,他的一生有三分之二是在官场度过的。
他为官比较清廉;关心民间疾苦,重视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他认为民为邦本,反对对人民的过分盘剥勒索。
他在清理冤狱,平反冤案,整顿吏治,兴办河工,办理詹务,主持屯垦等方面成绩卓著,探受百姓拥戴,人民称他为“林青天”。
这种“民本”思想让反侵略斗争中发展为“民心可用”的思想。
林则徐还是一个具有高度民族气节的官吏。
他对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如诸葛亮、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李纲、岳飞、文天祥等人倾心推崇敬仰。
南宋抗金英雄李纲,祠墓在福州,林则徐对他的悲壮事绩尤为熟悉,深怀敬佩。
求学期间,他常和同学一道凭吊李纲祠墓,还发起修复李纲基地。
在杭州听候补用期间,他经常去拜渴坐落在西湖山麓间的于谦词墓和岳王坟。
缅怀忠烈,感溉万千。
林则徐认为,只有继承岳飞、文天祥、于漱等人的忠君爱国传统,具有高尚的民族气活,才谈得上为官治世。
他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身上学习继承了忠君爱国传统和民族气节,在反侵略斗争中将它发展为反侵略爱国思想。
林则徐是当时地主阶级改革派中难得的实干家。
他办事精明于练,认真坚决。
这种作风根本不同于当时封建官僚们办事拖拉,虎头蛇尾的恶劣风气,所以在禁烟斗争中态度坚决,措施严厉,雷厉风行,取得了禁烟的初步胜利。
禁烟运功夫败后,他被发配新疆伊犁。
即使在流放期间,他也关注着东南战事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安危。
他在新疆大力提猖兴修水利,到各处勘察水源,筹划筑坝开渠。
由于他的倡导,伊拉里克等地巨大水利工程根继修成。
他还主持在新疆开垦荒地并把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新疆,促进了汉族同新孤少数民族的友谊。
1845年,林则徐被重新启用,任陕西巡抚,以后,又任云贵总督。
在云贵总督任上,他积极主张开矿,发屏实业。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前夕,他接受了清朝皇帝要他速去广西镇压农民军的命令。
1850年病死于进军途中。
林则徐是清王朝的一名封疆大吏,基本上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但是,他在民族危机加深,外敌入侵的重要关头,为保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挺身而出,忍辱负重,抗击英国侵略者,成为深受当时和后人爱戴的民族英雄。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面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朝野上下束手无策的时候,勇于探索救国救民,强国御侮的途径,在抵抗外敌的同时,大胆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问题。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二、反对侵略,坚持抗战的爱国思想
1、禁烟思想
1)、鸦片泛滥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1773年开始对中国输入鸦片,到19世纪30年代就大规模地向中国输入鸦片。
他们以大炮和军舰作后盾,用鸦片作敲门砖,希望立即打开中国的大门。
当时,英、美、法等各国侵略者不顾清政府的禁令,贿赂清朝官吏,把鸦片偷偷地输入中国。
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它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危机,而且严重地威胁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
这时,鸦片问题已成为侵略与反侵略的焦点,地主阶级改革派在禁烟运动中,是坚定的禁烟派,他们对烟毒泛滥的严重后果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2)、弛禁之争
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在烟毒严重泛滥,一片弛禁的喧闹声中,他们力排众议,坚决主张严禁鸦片。
1838年6月2日,禁烟派代表鸿肪寺卿黄爵滋针对弛禁派人物太常寺卿许乃济提出的承认鸦片为合法贸易;准许民间贩卖吸食;内地种烟,听民自便的主张,提出“重治吸食”的主张。
他指出出历年禁烟,众说纷纭,虽法令森严,但办法没有一条击中要害。
他认为,“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肃清鸦片流毒,“必须重治吸食”,“无吸食自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
”因此,他建议说:
“请皇上严降谕旨:
自今年某月日起,至明年某月日止,准给一年期限戒烟。
……若一年之后,仍然吸食,是不奉法之乱民,置之重刑,无不平允”。
黄爵滋的建议,锋芒直指吸食鸦片、包庇走私、利用禁烟贪污中饱的鸦片受贿集团,代表了禁烟派的呼声,在中外、朝野掀起了轩然大波。
3)林则徐的禁烟思想
作为禁烟派的首领和禁烟运动的实际领导人,林则徐是同资本主义侵略作斗争的一面旗帜,他的社会政治思想最突出的是反侵略爱国主义思想,而反侵略首先又表现在禁烟问题上。
因为当时禁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场尖锐斗争。
禁烟派的实际领袖是林则徐。
早在禁烟运动前,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就忠实地执行了清政府的禁烟法令,“随时认真访查,力拿严惩”。
他采访戒烟良方十余种,向民间推广。
他还严令禁止种植、贩售和买食鸦片。
在林则徐的努力下,江苏禁烟取得一定成效。
他在湖广总督任上,根据江苏禁烟的实践经验,继续向民间推广各种戒烟良方,供吸者服用。
在清统治集团辩论禁烟问题时,他坚决支持黄爵滋的主张,严厉驳斥弛禁派的“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的谬论。
坚决主张杜绝鸦片。
他在著名的《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乡中,从国家财政和军事的观点把烟毒泛滥的危害申述得淋漓尽致。
他检讨了历年禁烟法令失败的原因,并把吸烟无罪的谬论痛斥得体无完肤。
最后,他怵目惊心地指出:
“鸦片流毒天下,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炯之银”。
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主持广东禁烟。
禁烟与反禁烟的斗争实质上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林则徐禁烟的锋芒不仅针对国内的烟贩、吸食者,而且更主要的是针对以英国为首的侵略势力。
1839年3月,他到广州以后,立即通知外商缴交鸦片,并出具保证,声明以后不再夹带鸦片。
林则徐义正词严地向外国侵略者宣告: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
从1839年4月至5月中旬,英、美等国商人被迫呈缴鸦片2200余箱,重约200多万斤。
6月3日,林则徐将全部缴获的烟土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一举动,庄严地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对烟毒的痛恨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和彻底性。
林则徐主持广东禁烟,取得了巨大胜利。
虎门销烟成为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伟大起点,林则徐则成为中国人民敬仰的伟大爱国者。
林则徐在禁烟斗争中逐步深化了他的禁烟思想,林则徐的禁烟思想是他反侵略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
他对烟毒的认识和禁烟的实践,远比禁烟派中一切人物都要深刻和丰富。
在政治上,他认为由于烟毒的泛滥,已经深深地腐蚀了整个统治阶级,加深了清王朝吏治的腐败程度。
林则徐指出,由于统治阶级吸食鸦片、贪污中饱,进一步加剧了烟毒的泛滥。
在经济上,林则徐认为,鸦片流毒中国,形成白银外溢,银贵钱贱,银源枯竭,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他指出,由于白银不断地消耗于月白灯红的鬼市之中,夺走了正常的社会生产力,使商业和手工业受到严重破坏和摧残。
在军事上,林则徐注意到烟毒的泛滥,严重地影响到清政府的“兵源”。
势必造成“无可以御敌之兵”的兵源危机。
从这里,林则徐还进一步认识到,鸦片烟毒害已经危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问题。
在道德精神上,林则徐认为,由于烟毒的泛滥,中国社会形成一大批不事生产的社会寄生虫,严重地败坏着中国的道德和社会风尚。
林则徐方禁烟思想,开始也是从吸食鸦片有伤人心风化的观点出发的。
随着烟毒的泛滥和禁烟运动的展开,林则徐的禁烟思想才从挽救人心风俗和挽救财政危机,进一步发展为挽救国家、民族存亡的思想。
林则徐禁烟态度坚决,措施严厉,这也有深刻认识作基础的。
林则徐为首的禁烟派,坚决反对输入鸦片,要求严禁鸦片,这是完全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的。
禁烟是民族自救和反侵略的伟大事业,林则徐不愧是伟大的爱国者。
2、积极备战,抵抗侵略
战争是政策的继续。
中国实行禁烟,而英国却以武力保护可耻的鸦片贸易,竭力扩展经济的支配势力以奴役中国人民。
面对英国侵略者发动配战争,地主阶级改革派坚决主张抵抗外国武装侵略,他们在反侵略战争中是地主阶级的抵抗派。
1)、“以守为战”的战略思想的提出
林则徐在反侵略斗争中,坚持民族自卫立场。
从这一立场出发,他冷静地分析了中英双方力量的对比,从而确定了“坚垒固军”,“以守为战”;信任群众,利用民力;器良技精,胆壮心齐的民族自卫战争的战略战术。
林则徐没有道光皇帝那种虚骄自大的心理,他承认英军船炮坚利,擅长海战,而中国水师则“战船木料不坚”,炮火不利,不惯海战;但也没有投降派那种民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章 鸦片战争期间社会思潮的变向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头脑 第二 鸦片战争 期间 社会 思潮 地主阶级 改革派 政治 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