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286951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25.55KB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
第1课时
课题
5;古诗两首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学习课文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
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
(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
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
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4.师: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5.师: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6.师: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出示小黑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课题
5;古诗两首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概括和理解词语
多诵读,悟诗情
1.师:
老师有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
师: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作者喜爱庐山)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作者喜爱庐山)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总结
四、作业
师: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1课时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教
学
目
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水彩笔。
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语:
一、请同学们观看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夹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5、读了有什么感受?
(美)哪些地方写的美?
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思考:
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
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
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
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你们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板书设计:
爬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
像……像……(细丝)
虎 颜色:
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课题
爬山虎的脚
教
学
目
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水彩笔。
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二,分组学习,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概括和理解词语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
谁正确?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
你怎么知道的?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第五自然段
发散思维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4、你们喜欢植物吗?
说说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好吗?
(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第一自然段
男、女分开读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葡萄、冬瓜、牵牛花……)
(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
像……像……(细丝)
虎 颜色:
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反思:
第1课时
课题
《蟋蟀的住宅》
教
学
目
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
叫什么?
蟋蟀。
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师:
“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
师:
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板书:
蟋蟀的住宅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
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1.师:
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
师:
(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
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
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
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
(蛐蛐)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好斗、唱歌、建住宅)
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不认识)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
有什么特点?
请各评委了解一下。
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向阳、隐蔽、干燥
从外看
弯曲、有门、有平台
从里面看
:
光滑、平整、简朴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课题
《蟋蟀的住宅》
教
学
目
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二,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概括和理解词语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
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
看出来
板书设计:
劳动时间:
十分
怎样建住宅 建造方法:
扒、搬、踏、推
不断修整:
加深加阔
教学反思:
第1课时
课题
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
教
学
目
标
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教师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反馈自学情况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
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
不轻易改变 震惊地质界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课题
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
教
学
目
标
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二,分组学习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概括和理解词语
师:
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
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
(选作)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
不轻易改变 震惊地质界
教学反思:
第1课时
课题
语文园地二
教
学
目
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教学难点
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准备
准备“爬山虎”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读读写写
◆读读记记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1、读中正音。
2、解释说话。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发现
◆成语故事
◆日积月累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思考交流。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
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4、说故事。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
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读“小林”“小东”的话。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课题
语文园地二
教
学
目
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教学难点
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准备
准备“爬山虎”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
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1、拓展:
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
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课题
语文园地二
教
学
目
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教学难点
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准备
准备“爬山虎”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
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
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
讨论明确: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
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
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7、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加工。
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课题
语文园地二
教
学
目
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语文 四年级 上册 第二 单元 表格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