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1 2.docx
- 文档编号:3285735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3.63KB
品味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1 2.docx
《品味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1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味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1 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味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12
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品味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
(一)时间是一头狮子
日前,我在儿子的读物上读到一则小故事,深感意味深长。
文章说伯乐在集市上发现一匹千里马,便买回家训练它,可是无论他怎么训,这匹马都不能日行千里。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他们训练时遇到一头狮子,这匹马便没命地跑起来,速度极快!
伯乐兴奋之余,仿佛明白了什么。
他对这匹马说:
“今后你上路后,就假想有一头狮子在你身后追着你。
”
千里马答应了,它后来果然成了一匹真正的千里马!
读了这个故事感触很深。
这匹马之所以能够成为千里马,是因为压力--狮子追赶的压力,不快跑则无以活命。
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各自的不同压力,什么压力像狮子一样在我们整个一生中都穷追不舍呢?
那就是时间!
孔子把时间比作河水:
“逝者如斯夫!
”他把时间看得太无所谓了。
时间应该是催人熟,催人老,并且最终把人拖进坟墓的狮子。
它总在我们身后追赶着我们年龄的脚步,每天都蹭过来咬一口,直至吞掉整个生命。
这么说来,时间就显得太可怕了。
其实时间是忠诚的,它成全了你的雄心、你的意志。
种种宏图伟业,无一不是在时间的参与下建立起来的。
种种是非功过,无一不是在时间的检验下明了起来的。
但是,不要指望时间是公正的。
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
无论你怎样糟蹋它,时间都不会吭声,不会生气;无论你怎样珍重它,时间都不会喜形于色。
而时间最后揭示的人生境遇会有所不同!
遗憾的是我们并未把时间当回事。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个活72岁的人,他的一生可能是这样度过的:
睡觉20年,工作14年,吃饭6年,生病3年,读书3年,娱乐8年,饶舌4年,打电话1年,等人3年,旅行5年,打扮5年,这是个平均数。
看!
我们工作的时间只占总数的19%,读书时间只占总数的4%。
不如假想时间就是一头狮子吧!
它就在我们身后追赶着,撕咬着,我们每一步的犹疑,都可能葬送经营半生的业绩,一世的英明!
不如假想时间就是一头狮子吧!
它就在我们身后咆哮着,催促着,我们每一次的松懈,都令它暴跳如雷,痛悔不已!
1.本文以事喻理、叙议结合,以一则小故事开头,你看这小故事有没有作用?
2.本文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述的,正面指出_________;反面指出___________。
无论是正面论述,还是从反面论述,都是为了说清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
3.本文引用孔子的话,又把时间比喻为一头狮子,还算了一笔“时间账”,这些在议论文中我们称为什么论证方法?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4.结尾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它们有什么作用?
5.下列句子中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它总在我们身后追赶着我们年龄的脚步,每天都蹭过来咬一口,直至吞掉整个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故事颇有作用,起了巧妙地引入正题的作用,把时间比喻成狮子,赋予时间以生命与情感
2.时间是忠诚的,它成全了你的雄心,你的意志不要指望时间是公正的。
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
道理:
要珍惜时间
3.引证法、喻证法、举例法(例证法)作为各种论据使论点更突出。
4.排比段的形式,呼告的修辞手法,反复咏叹,起到启人深思、催人奋进的作用
5.“蹭”;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是不留情的,在你不经意中“蹭过来咬一口”。
(二)反弹琵琶意何如--创造性思维随笔
<1>在描写音乐的古典诗歌中,白居易的《琵琶行》恐怕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诗人写道:
“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
由此可知历来的琵琶艺人都是怀抱琵琶拨弦弹奏的。
没料到,今天的《丝路花雨》舞剧中的英娘,却以其反弹琵琶的舞姿在万千观众间爆了彩。
我想,当年伤心落泪的诗人倘若有幸一睹反弹琵琶之妙舞,一定会破涕为笑的。
<2>怀抱琵琶而弹为“正”,举于身后而弹为“反”。
因为一般艺人都是正弹琵琶的,所以一旦反其道而为之,顿然使人耳目一新。
《丝路花雨》的舞蹈设计高就高在一个“反”字上,真可谓平中出奇,不落俗套!
君不见那些最善于抢镜头的记者一个个无不对准“反弹琵琶”的一刹,银光频闪吗?
<3>笔者并非艺术评论家,也不能对反弹琵琶的美学意义再发掘点什么,我所感兴趣的只是:
为什么其他舞蹈设计家,没有想到从“反面”做文章呢?
<4>从“反面”做文章,应该看作是一条思路。
不仅仅是《丝路花雨》的设计者运用了这条思路,世界上善于动脑筋的人,都喜欢运用它,只不过有自觉与不自觉之分罢了。
<5>喜欢打扮的妇女,想让自己的头发来一点曲线美。
可是,当初理发店用来烫发的工具竟是“火剪”。
那可是怪吓人的。
后来,有人发明了“电烫”,电能转化为热能,“热”使头发卷曲起来。
但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既不方便,效果也不甚理想。
爱动脑筋的理发师想:
能不能换一种方法达到同样的效果呢?
于是,有人从“火”想到了“水”,从“热”想到了“冷”。
经过多次实验,终于以一种“还原剂”、一种“氧化剂”实现了“化学卷发”。
大概因为当初的卷发技术都离不开“烫”,所以今天不少地方还是习惯地称“卷发”为“烫发”,有的理发店门口甚至赫然写着显然矛盾的四个大字“化学冷烫”!
<6>头发从来就是“热烫”的,他却发明了个“冷烫”。
年轻的姑娘,当你“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融”的时候,是否也曾想到,这便是理发大师的“反弹琵琶”呢?
<7>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科学史上的实例。
1826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用一根金属线接触伏打电池的两端,无意间发现金属线旁边的磁针转动了。
这一发现宣告,电与磁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受奥斯特实验的启发,科学家戴维用通电的金属线环绕在一条软铁上,结果发现那块软铁表现出磁的特性--这说明电流使软铁磁化了。
<8>电能生磁!
受戴维实验的启发,法拉第首先想到的是这一层。
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把思想局限在这一步,而是又想到了问题的反面;磁能不能生电呢?
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当即写下“由磁生电”几个字。
<9>这是一个思想火花。
在它的照耀下,法拉第不怕挫折,坚持实验。
有一次,当他把整块磁铁插入铜丝缠绕的圆筒时,电流计的指针摆动了!
法拉第惊喜万分,磁终于生出了电!
我们今天使用的发电机、电动机,其基本原理就是法拉第发现的这个“电磁感应”。
有心人会想到,而今遍布世界、威力赫赫的电流,乃是法拉第从他老师的“电能生磁”实验中,反弹出来的“精灵”。
<10>现代城市比起恬静的中世纪村庄喧闹多了,隆隆的马达声,嘟嘟的汽车声,再加上熙攘的人群声,有的地方已经形成危害人类健康的噪音污染。
为了对付噪音,有的隔之以墙,有的改进机器,有的干脆禁止使用发声器(如北京长安街上从大北窑到公主坟一段禁止汽车鸣笛)。
可是,以上三种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并不理想。
据报道,国外有的科学家想出了一种利用声波干涉现象使空气振动停止的反噪音方法,取得了奇特的效果。
在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安上两个喇叭,一只放噪音,一只放反噪音,两束音波频率振幅相同,作用相反,从而使噪音减弱了五十分贝以上,几乎小到听不见的程度。
还有个科学家利用这个原理,“造”出了四周一片嘈杂,中间两平方米“寂然无声”的“静区”,令人惊异叫绝。
细心的读者,请你想一想,这“以噪音治噪音”的思路,不也是“反弹琵琶”奏出的“悦耳”之歌吗?
<11>列宁曾经指出: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界限都是有条件的和可变动的,没有任何一种现象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所谓“反弹琵琶”的思路,说到底就是这种唯物主义辩证法原理在思考问题时的一种具体运用。
它在生活、生产、工作、学习、科研、练功中都能派得上用场。
但是,如同任何一种工具都是只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使用一样,“反弹琵琶”也不是不分场合处处生效的。
总的来说,其要义有二:
其一是“反弹”对象必须是可以“反弹”的事物;其二是“反弹”效果必须于社会有益。
离开这两条,不能有创造,反而生荒谬。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2>创造学家奥斯本指出,当人们思路闭塞,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际,有“九条指示”可以对你的思想起“激发”作用,其中之一就是“颠倒”;可否反转过来?
反过来怎么样?
愿你掌握创造性思维的这一精彩艺术。
(作者:
王通讯)
1.结合语境,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反弹琵琶
2.第<4>段开头说:
“从‘反面’做文章,应该看作是一条思路。
”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从文中找原句回答)
3.从文章布局谋篇上看,第<4>段有什么样的作用?
4.认真阅读文章,简要说说举例论证中理发师、法拉第及现代国外科学家是怎样“反弹琵琶”的?
5.文章不仅要求人们要具有创造性思维,会“反弹琵琶”,还提出了“反弹琵琶”的原则要求,这些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
6.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从反面做文章”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情况?
请举出一例。
答案:
1.
(1)对一些理论运用得好,原因在于结合实际,用脑子思考
(2)即从相反的角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即逆向思维(意思对即可)
2.即(11)段开头列宁说的话
3.第(4)段为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理发师将“热烫”改为了“冷烫”
法拉第从“电能生磁”悟出“由磁生电”现代国外科学家用声波干涉噪音
5.一是“反弹”现象必须是可以“反弹”的事物;二是“反弹”效果必须于社会有益
6.略
(三)我也不乞求理解
当被无数的不理解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我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许许多多人的自杀。
人说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但活人却可以被不理解憋死。
憋得你痛不欲生。
被有足够多的人理解,或许是人生最好的生存环境?
难道理解比空气和阳光比女人和家庭还要重要?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些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只有永远抱着理想的人才存在。
因为这种人并不以世俗的荣誉为终点。
别人跑“马拉松”,一跑到终点,一得到世俗的荣誉就停下来了。
但那些永远抱着理想的人,却根本就不把世俗的荣誉放在眼里,他们根本就不以“马拉松”的终点为终点。
他们跑过了观众眼里的终点还在跑,并且依然那么执著和陶醉。
这时候就有人喊“停下来停下来”。
如果你置之不理,继续向着自己内心的终点跑,那么对不起,你立刻就在大家的眼里变成了“疯子”“傻瓜”“神经病”“混蛋”--你不仅再没有掌声,再没有为你提供帮助的人,而且还会处处遇到障碍和阻拦。
我当然也尝到过处在这境地的滋味。
没人鼓掌饱尝寂寞倒是小事,最难受最难办的是来自亲人和恩人的围追堵截。
他们绝不让你破坏掉他们因为你而拥有的世俗的荣誉,或者说他们绝对不容许你给他们带来世俗的耻辱。
他们既然看不见你心中的目标,你远大的理想,他们也就会以他们的目标和理想来衡量你,限制你,甚至是迫害你。
他们以亲人恩人的面目出现,打着关怀你一切都为你好的旗号,根本不听你说。
有时候你真是觉得他们比敌人和仇人还可怕还可恨啊!
面对这样的人,你就是伸出乞求的双手说“请你理解理解我吧”,也无济于事。
你如果是一个弱者是一个可怜虫,他们反而会大发慈悲,大加施舍,可是现在你却以一个强者的姿态,跑出了他们预想不到的他们难以接受的范围,他们也就要横下一条心对你实行围追堵截了。
你要实现你的人生价值,他们却要维护他们的世俗荣誉。
他们没有你站得高,但他们却可以防止你跑得更远。
他们比敌人和仇人更有办法遏制你打击你。
但你却不忍对他们下手,像他们那样平平常常地活着并没有什么错,错的只是他们竟然成了你的亲人和恩人。
他们不能理解你,但你却可以理解他们。
万般无奈,你就只能对自己下手。
我相信很多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对自己下手的。
我不知道我今后的结局怎样,我现在所能做到的,就是学着我的一位朋友的样,硬着头皮向世人宣布:
我也不乞求理解!
1.“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些问题”这句画线句中的“这些”,理解不对的是()
A.被无数的不理解压抑得透不过气来而想到自杀。
B.对许许多多因为不理解而自杀的原因。
C.被足够多的人理解,是人生最好的生存环境。
D.被人理解是否就是惟一最重要的因素?
2.为什么说,“这些问题只有永远抱着理想的人才存在?
”
3.“永远抱着理想的人”是怎样的人?
维护“世俗的荣誉”的人又是怎样的人?
他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4.“亲人和恩人”为什么要对抱着理想的人“围追堵截”?
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说“亲人和恩人”比敌人和仇人还可怕可恨呢?
6.“万般无奈,你就只能对自己下手”,对自己“下手”意指什么?
7.“我也不乞求理解”是否不要理解?
为什么?
8.本文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有两点道理是能从文章中感悟到的,你能归纳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的两点道理吗?
(1)
(2)
答案:
1.A
解题思路:
A项答案不正确的原因在于对原文没有真正理解。
原句说:
“我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许许多多人的自杀”。
A项的意思与此意不合。
2.永远抱着理想的人“不以世俗的荣誉为终点”,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奋斗的目标。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他们不会中途停下前进的步伐,这必然被世俗的人不理解。
3.“永远抱着理想的人”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止步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始终继续革命的人。
维护“世俗的荣誉”的人是一些缺乏远大志向、只看到眼前利益的鼠目寸光的人。
他们的根本区别:
前者有着崇高的目标,永远继续前进,后者守着既得利益而止步不前。
解题思路:
区分两种人的差异重点抓住第3-4段,“马拉松”的终点是什么意思?
“内心的终点”指什么?
明白了这些,此题就容易解答了。
4.“亲人和恩人”是维护“世俗的荣誉”的人,他们要“因为你而拥有”荣誉,绝不允许带给他们“耻辱”。
他们以他们的目标和理想来衡量、限制“永远抱着理想的人”,不符合他们的目标和理想,就“围追堵截”和“迫害”。
5.仇人和敌人可以公开揭露他们,并与他们展开斗争。
而亲人和恩人正有着柔情、友情和恩情的关系,所以很难与之斗争。
解题思路:
这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亲人和恩人”对“我”的态度,他们处理事情的出发点。
他们不理解“我”,只希望“我”给他们带来荣誉和利益,否则就“围追堵截”。
正因为他们是“亲人和恩人”,给自己带来的困难就更大,所以比“敌人和仇人”还可怕可恨。
6.自杀
7.不是。
要理解,却不能放弃理想、放弃原则。
言外之意是:
为了自己的理想,宁可不要理解。
8.
(1)永远抱着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
(2)永远抱着理想的人也不乞求人的理解。
(四)真正的强者
(1)回想我年轻的时候,仰慕各种各样的强者,也热切地希望自己能成为强者。
(2)什么是强者?
我曾毫不含糊地回答:
能战胜别人的人便是强者。
(3)在战场厮杀,英勇善战,威震敌胆,能踏着血泊穿过硝烟走向胜利的人;在运动场上称雄,在力量、速度、技巧中遥遥领先,能赢得金牌和奖杯的人;在考场上拼搏,沉着应战,才思奔涌,以一胜百,能荣获金榜题名的人;在平凡岗位上忠诚地、勤奋地、创造性地工作,被同行同辈喻为“佼佼者”的人,这样的人,可谓强者。
(4)经历了富于幻想的少年时代,经历了勇于进取的青年时代,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和苦难,当我沉思着迈向中年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我已从旧的战胜别人的强者梦中醒来,又跌进了一个新的战胜自我的强者之梦。
我不再渴望战胜别人,而是强烈地希望战胜自己。
我想,一个人要战胜别人并不太难,往往只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但要正视和克服自身的弱点,却要有十倍的勇气和百倍的坚强。
(5)有的人会因为自己聪明能干或血统高贵而骄傲自大,他们要战胜这个弱点,不知要碰多少回壁,挨多少次批评,作多少番深深的反省,他们是人生征途上的马拉松冠军。
有的人为了战胜疾病和伤残,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巨大痛苦,无畏地向死神宣战,坚韧地同命运抗争,把厄运的千斤重压举起和推倒,令重量级的举重猛将也肃然起敬。
还有那些为战胜私欲而处处<1>的人,为战胜暴力而时时<2>的人,为战胜怯懦而不断<3>的人,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
(6)朋友,不要冲着别人逞强吧,假如你能在思想上、作风上、性格上、气质上、心理上、身体上战胜自己的弱点,你便是一个真正的强者。
1.上文第
(2)段,“毫不含糊”前面的“曾”字,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
2.在第(4)段中,作者说他“强烈地希望战胜自己”,其原因是什么?
3.第(5)段中,三个“多少”所强调的意思是__________
4.在第(5)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5.作者认为“真正的强者”是________人。
答案:
1.不能。
这是过去的“回答”,而现在则有了新的认识。
2.作者已从旧时的战胜别人的强者梦中醒来,意识到要战胜别人固然不容易,而要战胜自己更要有十倍的勇气和百倍的坚强。
3.要战胜自己的弱点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4.克己制怒自勉
5.能战胜自身弱点的
(五)“最先”与“最后”
鲁迅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
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
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针了。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
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
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
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
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
如是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
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
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
但这些事又作别论。
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
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
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害;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加入无人之境。
“土崩瓦解”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恬淡()卑怯()仇隙()嗤笑()
2.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金针”一词,传说古代郑侃的女儿采娘,在七月初七晚祭织女,织女给她一根金针,从此她刺绣的技能更加精巧。
在本文中“金针”的意思是什么?
在文中具体指“不为最先”、“不耻最后”中的哪一句?
3.本文开篇引用的“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句话本来是说赛马,文中用于为人处世,第2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与“不为最先”相近?
4.第2自然段结尾“锲而不舍”的人们,是指第3自然段学校运动中哪一类人?
(可摘引文中语句回答)
5.第4自然段中画线的“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的意思是不是说只有成功的才是英雄?
为什么?
6.下面两个句子意思相同,但第
(1)句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1)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2)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韧性的反抗,敢单身鏖战的武人,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7.第4自然段结尾“土崩瓦解”是用于形容“欧美人、匈奴蒙古满洲人”的吗?
如果不是的话,这个成语是形容什么人的?
8.是后一段结尾“中国将来的脊梁”在文中是指哪两种人?
(可摘引文中语句回答)
9.本文的论述重点是“不为最先”,还是“不耻最后”?
10.请改动“不为最先,不耻最后”中的一个字,以使这句话与文中鲁迅的思想一致。
答案:
1.tiánqièxìchī
2.不为最先
3.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
4.“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
”
5.不是,这句话意思批评中国人的怯懦。
6.“少有”一词的反复使用,加强了它的印象。
7.不是,是形容“我们”的。
8.“那虽然落后……和……看客”。
9.不耻最后
10.前一“不”改为“敢”。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80分钟)
第I卷
一.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将这个选项选出并将字母填写在括号中。
1.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绽放zhàn开辟bì斟酌zhēnzhuó
B.俘虏lǔ干涸hé倔强juéjiàng
C.憋闷bēi逮捕děi呻吟shēnyín
D.卑鄙bì绯红fēi奔丧bènsāng
2.没有错别字的是()
A.耽误峰烟赋予无边无限
B.毒辣沉浸托累掐头去尾
C.宽裕酝酿伤痕郝郝有名
D.惯例戳穿肆虐惊慌失措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汉字恰当的是()
(1)因合法权益被侵犯,著作权益人提出了赔_____要求。
(2)久_____盛名的西山,简直是世外桃源。
(3)碧天偎着万_______海面,海鸥吻着活泼的海浪。
A.
(1)尝
(2)付(3)倾
B.
(1)尝
(2)负(3)倾
C.
(1)偿
(2)负(3)顷
D.
(1)偿
(2)付(3)顷
4.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是()
A.他的语文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在校内文学社的刊物上还发表了几篇习作,可见文学造诣很深。
B.小王做了一个非常灵巧的飞机模型,同学们看了立即去找材料做,效尤起来了。
C.赵亮真是别出心裁,办的手抄小报内容和形式都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D.三好学生表彰大会在大礼堂举行,会场陈设得非常庄严。
5.没有语病的是()
A.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班同学专门开会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B.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C.文天祥是南宋末期的一位深受百姓尊敬的爱国忠臣。
D.北京将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绿色奥运”对北京的环境的质量的要求。
6.下列语句言之成理的是()
A.就是因为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和健康的审美感,所以阅读中能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B.只有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和健康的审美感,阅读中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C.如果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和健康的审美感,那么阅读中就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
D.因为阅读中能正确地理解文章含义,所以就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和健康的审美感。
7.下列语句与原文一致的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B.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花缤纷。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飞燕啄春泥。
D.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
B.我们在初中阶级曾学过的三篇课文《故乡》、《社戏》、《孔乙己》,都是选自鲁迅先生的《呐喊》这部小说集。
C.《陋室铭》、《爱莲说》、《石壕吏》的作者分别是刘禹锡、陶渊明、杜甫。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味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1 品味 作品 语言 表达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