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docx
- 文档编号:3283554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129
- 大小:83.32KB
二年级数学.docx
《二年级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
麦东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课目
数学
教学对象
二年级
课题
长度单位
教学时数
1课时
本册课时数
总55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
与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首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通过比较所量结果,学生会发现有些物品的长度不同,量的数据却相同,有些物品长度相同,量的数据却不同,由此体会到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从而引长度单位厘米,通过找一找帮助学生深化对1厘米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
师:
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
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问:
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
最左端是几?
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
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
(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生:
尺子。
学生观察,汇报。
A、数
B、线
C、字母“cm”、线
师: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
2个1厘米是几厘米?
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
说明理由。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
(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小组合作。
分别测量手中的物体。
汇报测量结果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通过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
布置作业
作业:
1、用木块量一量手指的长度和宽度。
2、教材第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课后反思:
1、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比较能力,这一点学生做得特别好。
2、虽然学生在比较物体长短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对于操作和应用仍有一定的困难。
课目
数学
教学对象
二年级
课题
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时数
1课时
本册课时数
总55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材分析
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
与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我主要通过让学生用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度感觉太麻烦了,由此引出米尺。
然后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的长度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学生回答
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
板书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
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
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
“1米里有多少厘米?
”“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
学生齐读两遍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自己的身高并用两臂来比试1米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
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
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
布置作业
作业:
1、教材第6页第4、5题。
2、用尺子量一量你家桌子的高,看看比1米高还是比1米低。
课后反思:
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或偷偷地玩,不能做到专心听讲。
2、学生对事物长度的估算与实际长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课目
数学
教学对象
二年级
课题
认识线段
教学时数
1课时
本册课时数
总55课时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三个特征:
直的、有两个端点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材分析
重点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三个特征:
直的、有两个端点和可度量的。
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
与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
因为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就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
又通过让学生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让学生了解到线段可以量出长度的。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师: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
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
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为什么?
练一练:
1、判断教材第7页第7题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师总结: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三、拓展运用:
1、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2、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用手边摸边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观察后回答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
总结: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学生试着画线段
布置作业
作业:
1、练习一第8题和低9题。
课后反思:
1、学生学会了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
2、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
多媒体辅助一下,效果会更好。
课目
数学
教学对象
二年级
课题
教材第6~7页。
教学时数
1课时
本册课时数
总55课时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材分析
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
与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1厘米和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通过处理练习题让学生再次认识线段的画法及数线段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
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
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什么是线段?
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
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
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学生分小组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纸条的长度
小组合作量出铅笔、本子、课桌的长度
做练习一的第8题。
学生讨论交流线段的条数
布置作业
作业:
1、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课后反思:
课目
数学
教学对象
二年级
课题
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时数
1课时
本册课时数
总55课时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材分析
重点
: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
与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合情景图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存在着需要两位数加法计算的问题,体会学习两位数加法的实际意义,同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为后面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提供实际背景,让学生从熟悉的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加减法计算。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
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
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
师:
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
(1)和二
(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
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小组交流
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学生汇报:
(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
(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
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 42+3=72
1 7 5 0 42 2 +2 6 +3
1 9 7 6 7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
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 3 7 4 5
+2 ?
+?
4
5 9 7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
师生共同小结: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学生试做后师生共同订正
学生讨论易出错的原因
布置作业
作业:
1、教材第9页“做一做”。
2、练习二第1、2题。
课后反思:
课目
数学
教学对象
二年级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时数
1课时
本册课时数
总55课时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材分析
重点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
与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为了突破进位的难点,我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把10根小棒变成1捆的过程,非常直观地反映出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方法。
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
一、创设情境:
1、计算:
36+21= 23+75 56+30 4+52
2、二
(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需要什么信息?
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
学生试算。
交流算法。
小组说摆法
3、摆小棒。
问:
怎么多了一捆?
捆好的一捆放在哪?
单根还剩几根?
整捆的有几捆?
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
要注意什么?
从哪一位加起?
6+5超过了10怎么办?
师:
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
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布置作业
作业:
练习二第3、4、5题。
课后反思:
课目
数学
教学对象
二年级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时数
1课时
本册课时数
总55课时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重点
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
与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练习是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及算法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
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
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
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8+75= 43+37=
24+68= 19+49= 85+9= 18+47=
2、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3、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
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
38 40 27 60 85 62 73 50 15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第
(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
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
课后小结:
学生回答
学生交流后计算
同桌互相订正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小组合作计算第8题。
各小组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各小组交流自己的
看法。
布
置
作
业
练习二第8题、第9题
课后反思:
课目
数学
教学对象
二年级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时数
1课时
本册课时数
总55课时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材分析
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
与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激发民族自豪感,并从提供的信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回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中来。
学生通过回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启发学生将加法的计算顺序迁移过来。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
师:
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
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
北京赢了?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
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
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
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
….
问: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
56-22该怎样解决呢?
该怎样列竖式呢?
小组合作完成。
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
小组内交流算法。
3、48-18= 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
“0”用不用写?
为什么?
学生回答自己知道的信息。
小组讨论交流。
同桌互相说自己的算法。
师生共同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开放题:
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 30元 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课后小结:
布置作业
作业:
1、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2、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课后反思:
课目
数学
教学对象
二年级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时数
1课时
本册课时数
总55课时第9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教材分析
重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难点
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会正确计算。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
与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退位减法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通过摆小棒着重向学生介绍退位的方法,让学生切实懂得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10”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1、计算:
43-23= 89-62= 59-5= 92-71=
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
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
”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
该怎样计算呢?
从哪一位减起?
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拿出小棒摆一摆。
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
(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
(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
你发现了什么?
(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
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
”让学解决。
学生试着摆一摆。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生共同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学生交流汇报。
三、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