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_精品文档.doc
- 文档编号:328042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47.50KB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_精品文档.doc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_精品文档.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
(一)目的
为规范临床医师输血前对患者的评估,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血液输注给正确的患者,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程序。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在输血治疗前对患者的评估。
(三)职责
1、临床医师
(1)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仔细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及输何种血液成分。
(2)每一位患者在输血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临床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
(3)合理、科学、安全用血。
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1)对临床医师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进行监督检查及培训。
3、输血科
(1)配合临床输血管理委员和临床医师进行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
(2)指导临床合理、科学、安全用血。
(四)输血前评估管理程序
评估输血的必要性需要综合分析诸多因素和临床特征。
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值最客观,但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
贫血原因(急性失血、慢性贫血或溶血)、患者心肺功能和组织供氧情况、患者对贫血的耐受力等因素对判断是否输血更有价值。
1、在决定输血之前临床医师应问自己下列10个问题
(1)输血的目的是什么?
(2)能否减少出血以降低患者的输血需求?
(3)是否应先给予其他治疗?
(4)该患者是否具有输血的临床指征或者实验室指征?
(5)输血传播艾滋病、肝炎、梅毒等疾病的风险如何?
(6)给该患者输血是否利大于弊?
(7)当无法及时获得血液时,有何其他治疗措施?
(8)是否具有经验丰富的医师负责监护输血患者,并能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迅速处理?
(9)是否已将输血决定及理由写入病程记录和输血申请单?
(10)如果患者是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在此情况下,是否接受输血?
2、输血评估项目及内容见表1
表1输血评估项目及内容
评估项目
评估内容
失血
外出血
内出血——非创伤性:
如胃溃疡、脉管曲张、异位妊娠、产前出血、子宫破裂等
内出血——创伤性:
如胸、脾、骨盆、股骨等损伤出血等
溶血
疟疾、败血症、D1C等
心肺情况和组织供氧
脉率、血压、呼吸频率、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外周脉搏、肢体温度、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心绞痛、知觉水平、排尿量等
贫血的评估
临床:
舌、手掌、眼、指甲等
实验室:
Hb或Hct
患者对失血和(或)贫血的耐受力
年龄;其他临床疾病:
如子痫前期毒血症、肾衰竭、心肺疾病、慢性肺部疾病、急性感染、糖尿病等
预期需要输血
是否预期作外科手术或麻醉出血是否继续、停止或再发生溶血是否正在继续发生
3、输血目的输血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二是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除此以外均为不合理输血。
4、输血指征应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三“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及附件四“内科输血指南”的要求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1)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1)内科:
a、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b、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c、Hb70~100g/L,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遗传性血液病患儿在其生长发育期,因其他疾病需要手术者或待产孕妇
2)外科:
a、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b、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c、Hb70~100g/L,伴有: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3)急性失血:
a、失血量<20%血容量,血红蛋白(Hb)>100g/L者或红细胞压积(HCT)>0.30者原则上不输血,但应输注晶体液补充血容量。
b、失血量>20%血容量,HCT<0.30或Hb<100g/L者,或需大量输血(24小时内输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可按下列方法输血:
先输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以补充血容量,再输红细胞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
红细胞适用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贫血病人。
胶体液指人造胶体溶液(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明胶制剂)和白蛋白。
失血量过大,仍有进行性出血,频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病人可输部分全血。
全血适用于既需要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又需要补充血容量的病人。
而不适用于血容量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病人。
临床适用全血的情况并不多见,应严格掌握输注全血的指征。
4)不合理应用:
a、急性失血患者补液扩容前就输红细胞。
b、Hb>100s/L输注红细胞
c、失血量<20%自身血容量输注红细胞;
d、慢性贫血病因未查明,Hb>60g/L无明显贫血症状输注红细胞。
5)特别说明:
a、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b、输血前血常规:
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c、输血后血常规:
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d、逆推指征:
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或Hct-0.03;
e、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
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f、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2)冰冻血浆
1)单个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
只是适用于无相应浓缩剂的单个凝血因子缺乏的病人;
2)口服抗凝剂(香豆类药物)过量引起的出血;;
3)严重肝病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大量输血伴发的凝血功能障碍;
5)抗凝血酶III(ATIII)缺乏:
见于口服避孕药、肝脏病、DIC、外伤及大手术所致的获得性ATIII缺乏;
6)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血浆置换。
8)紧急对抗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
9)特别说明:
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a、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b、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c、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症状;
d、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e、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细胞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10)不合理应用:
a、用于补充血容量;
b、与红细胞搭配输注;
c、用于补充营养;
d、用于促进伤口愈合。
(3)血小板
1)内科:
a、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b、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2)外科:
a、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b、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c、血小板计数是(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不受限制
3)不合理应用:
a、血小板数>100X109/L输注血小板;
b、血小板数在(50—100)X109/L无明显出血输注血小板。
4)特别说明:
a、每输注1U机采血小板,血小板理论上提升26×109/L;
b、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一小时测定值。
CCI>10者为输注有效;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
c、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
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d、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4)冷沉淀
1)内科:
a、治疗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
b、治疗血管性血友病;
c、治疗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2)外科:
a、补充纤维蛋白原;
b、与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配合应用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3)不合理应用:
纤维蛋白原>0.8g/L,无出血表现输注冷沉淀。
4)特别说明:
a、每输注1U冷沉淀≥80IU的因子Ⅷ、纤维蛋白原≥150mg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粘连蛋白、凝血因子ⅩⅢ等;
b、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
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c、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5)儿科调查参考标准(红细胞)
1)儿科(<4个月)
a、出生24小时:
Hb<120g/L;Hct<0.36
b、一周内:
累计失血达血容量10%
c、急性失血:
血容量的10%
d、NICU:
Hb<120g/L
e、慢性低氧血症:
Hb<110g/L
f、迟发性贫血:
Hb<70g/L
2)儿科(>4个月)
a、急性失血低血容量,对其他治疗无反应
b、围手术期贫血急症手术;手术期间失血量≥总失血量15%
c、围手术期贫血,药物治疗难以纠正
d、Hct<24%:
放化疗期间
e、慢性原发性或获得性系统性贫血
f、Hct<40%:
重症肺炎、体外循环膜肺
g、Hb>100g/L:
遗传性血红蛋白病的高量输血
(五)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
对临床输血效果进行评估要依靠完整在病历资料,需对每一位患者在输血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1、全血输注的疗效判断
主要观察输注全血后贫血和血容量改善的临床表现,对比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Hb)浓度和红细胞计数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成年患者输注1单位(200ml)全血约升高Hb5g/L。
由于每袋全血制品的实际Hb含量存在偏差,以及患者个体情况差异等因素影响,输血后患者Hb实际能
升高水平难以估计,上述数据仅供参考。
2、红细胞输注的疗效评价
临床成分输血,红细胞输注的目的是利用Hb携氧。
贫血,组织供氧不足、血液氧离率、混合静脉血氧分压(S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vO2),Hb浓度及红细胞计数是判断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的重要参考指标。
其中Hb检验方法简单快捷,所以Hb升高多少是评价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常用指标。
这也是本次调查中建议输后以Hb升高值评价红细胞输注效果为标准的主要原因。
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指南部分”输注目标剂量的红细胞后,应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Hb提升多少,是否达到目标值,症状改善情况,有无不良反应,判断是否为有效输注。
根据检验结果和症状改善情况还可决定是否继续输注。
对于血容量正常的成年贫血患者,输注2U红细胞大约可以提高Hb10g/L或红细胞比容0.03,
达不到此标准为效果不佳或输注无效。
有时因血清学方法手段造成不规则抗体漏检、机体的一些非医学免疫因素如脾肿大、发热等造成Hb升高不明显,甚至不升反而下降。
临床医师及时进行评价分析,查找原因,重新制定了科学的输血方案,而不是采取增加输注量和输注次数,易导致患者红细胞输注不佳的情况更加恶化,既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又浪费了血液资源,还有可能延误治疗时机.
经输红细胞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即为有效。
因为输注红细胞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或减轻贫血的临床症状(指心肺功能正常的贫血患者所出现的心慌、气短、出虚汗、心率快等)
(1)国家以200ml全血分离制备的各种血液成分定义为1单位,并在血液标签上标示为1U。
(2)输注红细胞制剂主要是提高患者Hb浓度,改善贫血症状。
具体指标参考全血疗效判断。
3、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判断
主要是依据血小板计数和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进行输注,输注指征掌握得普遍恰当。
输注后评价,应该检测输注后10min、60min或18~24h的绝对血小板计数增加值(API)、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l)、回收率(PPR)来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
血小板功能测定也可作为参考指标。
此外,还可用血小板输注后计数血小板降低的程度和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输血 评估 评价 管理程序 精品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