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docx
- 文档编号:3273781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6.41KB
初中化学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docx
《初中化学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2、知道常见的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3、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和碱溶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寻找指示剂,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2、通过浓硫酸、氢氧化钠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3、通过几种常见的酸和碱化学性质探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几种酸和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4、通过酸和碱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究,知道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1、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认识身边的物质,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物质;
3、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与用途;
4、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的腐蚀性;
5、不同种类酸和碱分别具有的相似性及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
不同种类酸和碱分别具有相似性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设疑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引导与指导法。
五、教学时间安排:
3课时
六、教学用具:
课时一:
实验试剂:
牵牛花、肥皂水、食醋、石灰水、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月季花、紫罗兰(或其他花瓣)、浓盐酸、浓硫酸、乙醇溶液。
实验器材:
烧杯、玻璃棒、玻璃导管、试管若干只、研钵、纱布。
课时二:
实验试剂:
浓硫酸、蒸馏水、稀硫酸、稀盐酸、稀氢氧化钠、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生锈严重的的铁钉。
实验器材:
玻璃棒、玻璃板、白纸、小木棍、小块布、烧杯、滴管、试管、点滴板。
课时三:
实验试剂:
NaOH固体、20%NaOH溶液、CaO固体、澄清的石灰水、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洗净的鸡爪、去壳的熟鸡蛋。
实验器材:
烧杯、玻璃导管、玻璃盘、滴管、试管、表面皿、点滴板、导线、灯泡。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引入】
拿一朵牵牛花做实验,把红色的牵牛花泡在肥皂水里,它很快就变成蓝色(因为肥皂水是碱性的),再把这朵蓝色的花泡到醋里,它又重新变成红色。
产生疑问,有兴趣了解现象发生的原因。
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对本堂课产生兴趣。
【设问】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思考、讨论、质疑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过渡】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一起走进这充满神秘色彩的“王国”——酸和碱。
被老师引导着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回忆曾经接触过的酸和碱。
转移学生注意力至学习上。
【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有哪些酸和碱?
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那怎么确定某种物质是属于王国中的酸家族还是碱家族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举手发言。
有的说我们前面学习中用到过盐酸和硫酸是酸;有的说生活中的食醋中含的是醋酸;有的说水果中有酸;有的说石灰水是碱,洗涤剂中含有碱……
联系生活,通过身边的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实用的、有趣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
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这有一支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在不借助任何化学药品的情况下,能否使它变成红色?
思考
演示:
用玻璃管向试管中吹气,观察到溶液由紫色变红色。
用趣味性实验设置问题。
【追问】
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改变了颜色?
举手发言:
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用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作为起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问】
其他的酸也能使石蕊变红?
碱又使石蕊变成什么颜色?
酸或碱还能使哪些溶液变色?
【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进行不同酸和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实验。
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游戏:
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手执一只分别贴有相应名称试管。
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
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示物质,通过人物的活动表示物质间的反应,形象且生动,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了实验动手能力。
【分析讨论】
完成书本P49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些是酸,哪些是碱。
分组讨论
每组代表发言:
食醋、盐酸是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
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
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讨论与代表发言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归纳】
把学生讨论交流后的结论板书到黑板上,强调“遇”和“使”的用法。
强调指示剂:
酚酞和石蕊能指示溶液的酸碱性叫做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
在老师引导下归纳得出:
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成蓝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成红色。
加深学生对指示剂的认识和理解。
【讲述】
讲述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史:
英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奠基人罗伯特·波义耳(RobertBoyle1627--1691)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浓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为了洗掉花瓣上的酸液他将其浸泡在水中,花瓣变成了红色;他的助手将紫罗兰花瓣撕成小片投进其他酸液中,花瓣也变成了红色。
波义耳敏锐的察觉到,把紫罗兰花瓣投进一种溶液即能辨其酸碱性,他从各种花和一些植物中提取汁液并制成纸浆,用试纸对酸和碱进行多次实验,终于发现了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酸碱指示剂。
聆听老师讲述的科学史;
思考紫罗兰在盐酸中变红的原因。
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发现新物质了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其科学探究素质。
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中敏锐观察力以及谨慎细心的重要性。
【过渡】
酸溶液能使紫罗兰花瓣变色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活中的其他花或者植物是否也具有与紫罗兰相同的现象——遇酸或碱溶液变色?
思考后回答:
说明紫罗兰花瓣中含有某种酸碱指示剂的成分。
猜想:
其他花也和紫罗兰一样遇酸或碱溶液要变色。
加深学生对指示剂的理解;
引出“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9页的“活动与探究”,巡视、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
分组完成该探究实验,用自制的指示剂(可由牵牛花、月季花、紫罗兰等制成)实验在不同酸和碱溶液中的变色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体验探究实验过程,发现植物色素可用作石蕊和酚酞的代用品,用讨论和争辩的方法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向目标。
【讨论与交流】
由所得实验结果讨论哪一种植物用于指示溶液酸碱性效果好些?
分组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在酸和碱溶液中颜色变化最明显的指示剂(汁液)即效果最好。
促进学生小组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过渡】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来辨别这一王国中的酸家族和碱家族,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酸家族中的主要成员。
倾听
回忆几种常见的酸
过渡到几种常见的酸的学习
【讲述】
“酸”一词从有酸味的酒而来,在中国的传说中,醋最早是由“酒圣”杜康之子发明的。
杜康即夏王朝的第五代君主,也是传说中的酒的发明人。
杜康的儿子墨塔在一次酿酒时发酵过头了,至第21天酉时开缸时,发现酒液已变酸酸,香气扑鼻,且酸中带甜,颇为可口,于是墨塔便把“廿一日”加一“酉”字,给这种酸水起名为“醋”,即“醋酸”。
聆听
联想到生活中的食醋
引用传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听课兴趣;
首先了解生活中的“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
【过渡】
醋酸在“酸家族”中的地位并不是最高的,该家族中的三位重要成员即所谓的三大强酸——盐酸、硫酸、硝酸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回忆以前接触过的盐酸、硫酸,思考没了解过的硝酸。
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酸
【实物展示】
展示分别装着盐酸、硫酸的试剂瓶;
引导学生观察二者颜色、状态;
分别打开试剂瓶瓶盖,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正确闻其气味。
引导学生填写教材50页实验10—2表格
在老师引导下观察
讨论后发言,得出盐酸、硫酸主要物理性质:
盐酸——无色液体,打开瓶盖后出现白雾,即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硫酸——无色粘稠状液体,打开瓶盖后瓶口无雾出现,无气味。
填写相应表格
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设问】
考虑到盐酸、硫酸的以上物理性质,它们应怎样保存?
为什么?
思考
举手发言:
密封保存,防止盐酸挥发,防止硫酸吸收空气中水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增加知识完整性
【补充】
二者除具有以上物理性质之外,在密度方面:
实验室常用浓盐酸质量分数36.5%,密度为1.17g/ml,接近水的密度;常用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密度1.84g/ml,即大于水密度。
同时浓硫酸还具有吸水性,课用于实验室干燥气体,这也是硫酸必须密封保存的原因。
聆听、识记二者密度
了解浓硫酸特性之一:
吸水性
加深对盐酸、硫酸的认识
【设问】
有两瓶装着盐酸和硫酸的未贴标签的试剂瓶,如何简单将其区分开?
举手发言:
轻轻摇晃观察液体是否粘稠、打开瓶盖看其是否出现白雾、闻其是否有气味、打开盖放置看其前后质量变化······
设问加深学生对盐酸、硫酸相关物理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设问】
在我们消化不良去看医生时,医生通常会提供含一定量稀盐酸的药物进行治疗,这是为什么?
回忆相关经验
思考原因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讲解】
这是因为我们胃中含有促进消化的胃酸,其主要成分即为“盐酸”,在人的胃液中HCl质量分数约为0.45~0.6%,胃酸具有促进消化和杀菌灯等作用。
聆听
理解胃酸作用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讲述】
作为“酸家族”三大重要成员之一的硝酸,在我们人类生活实际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以后我们再慢慢了解她。
倾听,了解硝酸很重要但不是本节课重点。
说明硝酸不是本节课重点
【讲述】
酸家族中的很多成员均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回忆:
1食醋的味道:
2柠檬、橘子、苹果等所特有的味道;
3葡萄、山楂片、石榴、柿子、西红柿等的味道。
为什么有这样的味道?
聆听,回忆吃以上食物时的味道——三类食物都有酸味。
回答:
因为这些食物里含有酸这类物质。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讲解】
对!
以上三类物质中都含有酸,所以都有酸味:
食醋中有醋酸,柠檬、橘子、苹果中含有柠檬酸,葡萄、山楂片、石榴、柿子、西红柿中含有鞣酸。
注意:
也有一些有酸味的水果不含酸,其酸味是由富含Vc引起的,如猕猴桃。
倾听,理解
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
【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酸碱指示剂及其检验溶液酸碱性,生活中几种常见的酸及其主要性质。
回忆、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板书设计: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
(1)
一、酸碱指示剂
1、定义:
像石蕊和酚酞溶液一样能与酸或碱的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溶液。
2、变色规律:
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成蓝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成红色。
3、作用:
指示溶液酸碱性
二、常见的酸
1、几种常见的酸
(1)盐酸
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有挥发性,质量分数36.5%的浓盐酸密度为1.17g/ml。
(2)硫酸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油状液体,无挥发性,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大于水的密度,具有吸水性。
(3)其他常见的酸:
醋酸、柠檬酸、鞣酸、硝酸等。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酸家族中的硫酸,魔术表演“‘白水’写黑字”:
用玻璃棒蘸无色浓硫酸在置于玻璃板上的白纸上写字。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无色的字逐渐变成黑色。
产生疑问
趣味实验将学生注意力转移至课堂
【过渡】
酸中重要人物硫酸不仅能表演魔术,还有许多独特的能力,如能使木棍变黑、能使蔗瞬间变成“黑面包”等。
视频播放“黑面包实验”
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视频中实验现象,领会浓硫酸的特性;
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
教材51页实验10—3,并记录相应现象。
视频播放实验能避免现场实验的危险性;
教师指导实验能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同时提高实验技能
【讲解】
以上实验均说明了浓硫酸的强腐蚀性,她能夺取纸张、木材、布料甚至皮肤等由含碳、氢、氧等元素的化合物组成的物质中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我们把这一特性叫做“脱水性”。
所以使用时应时分小心。
当然,她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都是扮演破坏者的角色,如果我们处理得当她所带来的危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利用得当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如可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肥料——硫酸铵、过磷酸钙的生产,农药——杀菌剂硫酸铜、硫酸锌,杀鼠剂——硫酸铵等;可用于制药工业中抗生素的制备,如阿司匹林、咖啡因等的制备都离不开硫酸。
聆听
理解浓硫酸强烈腐蚀性的原因,以及领会腐蚀性是由其脱水性引起。
了解硫酸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增强学生的化学安全意识
分析物质的两面,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过渡】
硫酸不仅有着超强的能力,她还有着很犟的“脾气”,也可以称作她“原则性”很强!
即在稀释时的操作只能按她所规定的一种方法进行,如果不这样那么她所表达的愤怒是很有危害的,如酸液飞溅到衣物、身体等上面是非常危险的。
视频(图片)演示错误的稀释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稀释操作,并一步一步指导,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聆听,了解正确进行稀释操作的重要性。
练习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
用手触摸烧杯壁,现象——烧杯壁温度升高,得出结论:
浓硫酸稀释放热。
拟人的比喻手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稀释的正确方法。
老师指导操作防止危害的发生。
【设问】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操作?
混合顺序相反产生酸液飞溅的原因?
思考、讨论
举手回答:
因为水的密度较小,当水倒入浓硫酸中水会浮在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酸液滴向四周飞溅,从而到来危害。
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结】
总结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
酸入水,沿气壁,慢慢倒,不断搅。
倾听、领会
加深学生对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设问】
既然不小心将浓硫酸溅到皮肤衣服上会产生如此大危害,那应怎样处理这种情况?
思考、讨论
回答:
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严重时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增强学生处理相应突发情况的能力
【追问】
稀硫酸呢?
为什么?
思考、回答:
稀硫酸直接用水冲洗就行。
因为浓硫酸遇水产生大量热,需要大量水冲洗以带走热量,同时用碱溶液处理减少伤害;而稀硫酸遇水不会产热,且腐蚀性弱,故直接用水冲洗干净即可。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
在上节课和本节课以上部分讲了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腐蚀性,硫酸和其他的该家族成员一样还具有一些家族所有成员都有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回忆已学浓硫酸特性,明白接下来要学习的是“酸的化学性质”
承上启下、帮助学生思维的过渡
【活动探究一】
“慧眼识酸”:
三个未贴标签的试剂瓶分别装着均为无色透明的稀盐酸溶液、稀硫酸溶液和稀氢氧化钠溶液,现需要用一酸溶液,怎样简便选择?
思考、讨论、分组实验:
分别取三液于滴定板各两份,再分别加入酚酞或石蕊溶液,记录实验现象即每份变色情况。
结论:
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是酸,使之变蓝的是碱;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的是酸,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碱。
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酸的通性之一,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使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小结】
总结酸的通性之一,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使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聆听、理解
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设问】
回想家里的热水器、铝锅、热水瓶胆有水垢了,一般怎去除水垢?
思考、讨论或猜想:
用醋、盐酸······
联系生活,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
【讲解分析】
可以用醋:
可将几勺放入水中,烧一两时,水垢即除。
可以用稀盐酸:
取适量浓盐酸与水混合均匀,置于需除水垢的容器内,约半个小时后盐酸即与水垢反应完毕,此时倒出盐酸溶液并用清水洗净即可。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可去除水垢,请同学们课下查资料了解。
聆听
领会
思考原理:
酸与水垢或铝锈发生反应而使其溶解。
联系生活实际,让生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渡】
铝锅中的垢即为其产生的一种金属锈,说明盐酸可以出去金属锈。
联想到生活中的各种技金属锈,其中最常见的是“铁锈”。
思维自然过渡到酸可以除去金属锈上
【活动探究二】
【设问】
“除锈专家”: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除铁锈的方法,用到过哪些除锈的方法?
回忆
回答:
小瓦片磨铁锅;砂纸打磨生锈的部位等
联系生活,增强学习兴趣
【过渡】
这都是物理方法除锈。
在化工生产中人们用什么化学原理除锈?
思考
猜想:
可以用酸溶液除去铁锈。
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锻炼其知识迁移能力。
【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将生锈铁钉置于装有稀盐酸的烧杯中,用稀盐酸的量掌握合适,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观察
发言:
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设问】
这是为什么?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
思考、回答:
Fe2O3+6HCl==FeCl3+3H2O
加深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实验探究】
是否所有的酸都能除去铁锈?
是否只有酸能除锈?
碱能吗?
设计实验探究
思考、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探究:
分别用稀盐酸、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溶解铁锈。
得出结论:
盐酸和硫酸都能溶解铁锈
酸能溶解铁锈而碱溶液不能
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设问】
在能溶解铁锈的烧杯中,所有的实验想想都是一样的吗?
回答:
不都一样。
一种为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当铁锈消失以后,铁钉表面会冒出气泡,溶液颜色变淡,最后由黄色变成浅绿色;
一种为与老师实验现象相同,即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
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
【追问】
产生以上不同现象的原因?
回想之强讲解除水垢、铝锈的现象:
在用盐酸清洗时,如果盐酸过量、或置于容器中时间过长,我们会发现热水瓶胆或铝锅破了!
这是为什么?
说明什么问题?
已知二者材料均为铝。
聆听,思考
讨论、发言:
主要由酸的用量引起:
除铁锈实验中,酸过量出现现象一,因为过量的酸与铁继续反应产生气泡并引起溶液变色;酸不足或适量时,酸只和铁锈反应,故只有现象二。
除水垢、铝锈时,酸与水垢反应完后接着与容器材料铝发反应,导致容器被破坏。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陪养学生联想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启发】
同学们从自己实验、观察、汇报及大家的讨论中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学生酸用量的重要性以及“过犹不及”的实验事实。
思考、讨论
回答:
酸也能和铁、铝等金属发生反应,所以清除金属锈时不能将其长时间浸在酸中。
启发学生做实验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地描述所发生的实验现象。
【引导】
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将以上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写出来,填写教材中相应表格。
填写教材53页“活动与探究”部分相应表格。
将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
【小结】
酸不仅能和铁、铝反应,她还能和镁、锌等金属也发生相互作用,写出相应反应方程式。
写出相应方程式,发现盐酸、硫酸性质的相似性。
提升理论认识高度
【归纳】
通过以上学习,归纳酸具有哪些相似性?
回忆、归纳
回答:
都能使石蕊变红,酚酞不变色;都能和金属氧化物反应;都能和一些金属反应。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过渡】
盐酸、硫酸有这些特征,那么她们存在和作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呢?
讨论、发言
感受化学应用于生活
【简介】
盐酸、硫酸用途
盐酸:
表面金属除锈、制取药物、漂染工业中的酸洗、合成塑料、胃液中盐酸的生理功能;
硫酸:
金属表面除锈、制药(阿司匹林、咖啡因等抗生素)、漂染工业中的酸洗、农业生产中的肥料和农药、实验室中用作干燥剂。
介绍时可播放相应图片。
聆听
领会
感受化学在人类日常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
(2)
二、常见的酸
1、几种常见的酸
2、浓硫酸的腐蚀性
(1)原因:
源于浓硫酸的脱水性
(2)浓硫酸的稀释:
正确操作:
酸入水,沿气壁,慢慢倒,不断搅。
(注意硫酸和水的混合顺序)
(3)浓硫酸溅到皮肤、衣物上的处理方法:
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严重时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3、酸的化学性质(通性)
(1)“慧眼识酸”: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使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2)“除锈专家”:
都能与铁锈、铝锈等金属锈反应而使之溶解。
6HCl+Fe2O3=2FeCl3+3H2OH2SO4+Fe2O3=Fe2(SO4)3+H2O
3HCl+Al(OH)3=AlCl3+3H2O3H2SO4+2Al(OH)3=Al2(SO4)3+6H2O
(3)“过犹不及”:
除锈时若酸过量,酸将继续与镁、铝、锌、铁等金属反应。
2HCl+Fe=FeCl2+H2↑H2SO4+Fe=FeSO4+H2↑
6HCl+2Al=2AlCl3+3H2↑3H2SO4+2Al=Al2(SO4)3+3H2↑
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在两个玻璃盘中分别放置一块布和一个鸡爪,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放置。
演示实验“清水变牛奶”:
用玻璃导管向装有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
观察现象,发出疑问:
为什么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液体变成牛奶一样的液体?
通过神奇的化学实验将学生引入课堂,创设情景使学生面临问题,有助于其对即将学习的本节知识的理解。
【过渡】
这里的“清水”是石灰水即氢氧化钙,那么为什么“清水”会变成“牛奶”?
“牛奶”能喝吗?
“牛奶”是什么物质?
对于前者实验放置等待,一会儿课程中再观察。
质疑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
氢氧化钙就是一种常见的碱,还有一种实验室最常用到的碱就是氢氧化钠,二者都是该王国碱家族最重要的成员。
下面我们来一一了解他们。
倾听,回忆已学的、接触过的碱
过渡至本节课氢氧化纳、氢氧化钙及其性质的学习
【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氢氧化钠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问题:
1为什么氢氧化钠表面变湿?
2该碱能够作干燥剂吗?
分组实验:
取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其颜色、状态;
将其置于表面皿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将其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用手触摸外壁感受其温度变化。
记录实验现象并完成教材54页实验10—6相应表格。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有助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
分组实验探究,锻炼学生协作与交流能力。
【设问】
通过以上对氢氧化钠性质的探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化学 课题 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