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docx
- 文档编号:3267371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53.99KB
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docx
《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
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
一、何谓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是各种专业素质在教师身上综合实现的结果。
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具有教育智慧的老师,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景及时做出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具有教育智慧的老师,往往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风格,他的教育工作能够达到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境界。
教育对于这样的教师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教育智慧使教师能够从繁杂、枯燥、沉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抽身,进入幸福美妙的教育生活境界,不仅解决了自己专业能力发展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
二、理念智慧
1、关于人的本质探索
马克思理论:
先有衣食住行,才有上层建筑。
美国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的理论:
人的追求有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的需要(关心)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国古代理论:
一类是“善”性。
对于人类的“善”,孟子有过论述,他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①又说: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善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追求真善美是人的天性。
二类是“恶”性。
对于人类的“恶”,荀子有过论述,他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之人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伦理亡焉。
”③同样,我认为,荀子也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但人生性贪婪,好逸恶劳,喜声好色,确是体现了人作为动物所具有的本性。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理论:
人格分为三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向一口充满了各种欲望的沸腾的大锅,要求尽快达到满足,不顾现实。
自我要考虑现实,像一个骑马的人,不能任马由缰。
超我是人追求的最终目的,根据至善的原则。
希腊神话:
宙斯为了处罚人类,送给了潘多拉一个盒子,当潘多拉禁不住好奇心而打开盒子时,从盒子里跑出了“瘟疫、战争、灾难、虚伪”等人类的恶行和灾难,潘多拉赶紧合上盒子,却把“希望”留在了盒子里,人类的不懈追求就是因为有个“希望”在盒子里。
希望什么?
幸福。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生的价值,人活着的意义。
我说这么一些的目的就是想说一个道理,人有假恶丑,也有真善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弱化学生的假恶丑,发展学生的真善美。
2、关于教育的核心
关于教育的核心,已经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话题,不过,如果你读了下面这个寓言,一定会对你有所启迪。
上帝在造完万物及人类之后,让他们在地球上按照各自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上帝只是用慈祥及欣慰的目光注视着一切。
忽然有一天,人跑来找上帝。
看着满脸委屈的人,上帝问道:
“你有什么事呀,我的孩子?
”
“这太不公平了!
”人叫喊着说:
“您看,我跑不过马、兔子他们,也没有大象、牛的力气大,不能像鸟儿在天上飞,不能像鱼儿在水中游,上树摘果子不如猴子,捕食又没有老虎、狮子的爪子和牙齿……你说我该怎么办呀?
”
“你的大脑比他们的都好,你可以思考呀。
”上帝说道。
“可他们说,我一思考,您就会发笑。
思考是没有用的。
再说,好多问题我也想不明白的。
”
上帝笑了,他对人说:
“我的孩子,我知道有些问题你一时可能会想不明白的,可是,你的优势就是你智慧的大脑啊!
你的大脑有1350毫升,你足以用它去弥补各种不足。
我保证,只要你凡事好动脑思考,你就会活得比他们都好。
他们都会为你所用,你将成为万物之灵长。
你要是不思考,也就无法生存了。
孩子,你的大脑才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
”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凭特长生存的,人的特长是智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教育固然有多种功能,但核心应该是启迪人的智慧,增长人的智慧。
3、教育的重点在哪里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多个条件,甚至可以说缺一不可,但使之事业有成的条件有一个是主要的。
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动物们决定建立一所能让学生们学会爬行、飞翔、跑步、游泳与挖洞等技巧的学校。
因为在哪一门课最为重要的问题上大家意见不统一,所以便决定让所有的学生修相同的课程。
兔子擅长跑步,但在游泳课上差点被淹死,此后,他吓得连跑步都不行了,鹰理所当然是飞行高手,但在挖洞课上却显得笨拙无比,徒劳的花了很多时间,后来连怎么飞翔都忘记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也发生在其它动物身上,现在,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重复着这一幕。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有一个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
他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等七项智能,但是,这七项智能在具体人身上会表现出个体差异。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这方面是“特短”的人,可能在另一方面是“特长”。
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的某些短处耿耿于怀,而应把眼光放在学生的长处上。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
瓦拉赫,他的成才过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
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令人难以接受:
“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
建议他试学化学。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
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在同类学生中,他遥遥领先。
后来,瓦拉赫在化学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人的智慧发展是不均衡的,总有智慧的强势和弱势。
教育的重点就是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强势,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使每个学生都能熠熠闪光。
没有不成才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秘诀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4、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
一个经常给你添乱的学生和一个常常让你惊喜的学生你更喜欢哪一个?
答案不言自明,但是,哪一个学生又不犯错误呢?
我老家门前有棵一搂多粗的大槐树,去年春天伐掉了,暑假回老家,看见在老槐树根部又发出一棵又粗又壮的芽子,一人多高,很是喜人,可惜,顶部开始出杈子,为了使树长得高一些,我就把杈子掰掉了,我想,这样的话,顶部的芽一定会长得更快更高,没成想,几天后,大出意外,主芽又黄又蔫,向一边歪去,看上去严重营养不足。
对于这种现象,我请教了一位生物老师,她说:
植物生长需要根部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你把杈子掰掉了,没有了叶子,所以小树也就不长了。
由此,我想了很多,想到了“树大自直”的俗语,想到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还想到了一位教育专家对我说过的一句话: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
鲁迅先生在二十年代有一个著名的演讲,题目是《未有天才之前》,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譬如想有好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1994年,美国的达琳作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云南省昆明市进行学术交流,不少老师请教她:
“在美国的学校里,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的?
”并再三要求她在课堂上示范。
达琳感到很困惑:
创造性怎么能“教”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才不是培养的,而是自己成长起来的。
”这句话很值得思考。
我想,我们的教育,还是不要搞什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重要的是要营造教学民主的良好氛围。
现在不少老师教育学生,习惯用堵的方式,不允许学生这样,不允许学生那样,动辄惩罚,其结果学生的错误是少了,但是创新的行为没有了,我想,这种以牺牲学生创新的天性为代价换来的教育结果,是一种赊本买卖。
花园道旁,鲜有大树;深山老林,栋梁成片。
还是让学生顺其天性自然成长吧,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犯了错误也是美丽的错误。
5、最高的教育艺术是什么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曾国藩问自己的一个幕僚对张之洞、李鸿章和自己的评价,幕僚说:
张是“威,不敢欺”;李是“智,不能欺”;您是“德,不忍欺”。
回想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开始时,对学生严加管教,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动辄批评,学生确实“老实”了,但班级的各项工作总搞不到前面去。
后来,请教了许多老班主任,学到了一些教育学生的方法,学生开始活跃起来,班级工作也有了起色。
再后来,我读了《学生心理学》和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书,才真正认识到,对学生的爱才是最高的教育艺术,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班级工作大有起色,无论学校搞什么活动,我班都是第一。
爱,具有神奇的力量。
我最近看过这样一篇小文章,说的是发生在美国黑人贫民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大学教授带着他的学生来到这里搞调查研究,其中有一个课题是对该区200名黑人孩子的前途作预测。
学生们都很认真,不久报告都出来了,结论令人沮丧:
200名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认定为“一无是处”、“无所作为”、“终生碌碌”等等。
四十年后,老教授早已去世,他的继任者从档案里发现了这份报告,好奇心驱使他来到当年的黑人贫民窟。
他惊奇的发现:
当年被评价的200名孩子中,除了20个已离开故地无从考察外,其余的180名孩子大多数都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他们之中不乏银行家、商人、大律师和优秀运动员。
这一切,他们都说最该感谢的是当年的一位小学教师。
继任者找到当年的小学教师,此时她已是迟暮晚年了,吐字不太清楚,可有一句话任何人都听得懂:
“我爱这些孩子。
”
6、爱的艺术
美国的E?
琳格写过一个《苏珊的帽子》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可爱的女孩叫苏珊,可是,当她年一年级的时候,医生却发现她那小小的身体里面竟长了一个肿瘤,并且必须住院接受三个月的化疗。
出院后,她显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以前那样活泼了。
更可怕的事,原先她那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差不多都掉光了。
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死神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不上被拉下的功课,然而,每天盯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对于她这样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
老师非常理解小苏珊的痛苦。
在苏珊返校上课前,她热情而庄重的宣布:
“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
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
”
星期一到了,离开学校3个月的苏珊第一次回到她所熟悉的教室,但是,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可是使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带着帽子,和他们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它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普通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一下子,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的见面了。
他轻松地笑了,小的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现在,苏珊常常忘了自己还带着一顶顶帽子,而同学们呢,似乎也忘了。
三、管理智慧
1、破窗理论与袜子效应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又得不到及时修复的话,别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
其结果是:
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这就是犯罪学家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
在班级工作中,班级这个完整大厦若出现一个“破窗”行为,这个小小的“破窗”行为对于这个完整协调班级而言很不和谐。
而你的置若罔闻已经在纵容更多的学生去效仿。
久而久之,班级这座大厦会多出几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个 教育 智慧 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