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259844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9.94KB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docx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观形成过程都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自然观的形成过程在历史上主要体现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的自然观、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19世纪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不是突发奇想,一蹴而就的,他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形成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之前,曾出现朴素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他们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都逐渐暴露出缺陷和局限性。
首先,朴素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当地球上首次出现人类时,人与其他动物分化出来的标志是工具的制造,人类在制造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创新,掌握了改造自然的技能,同时也获得一些经验知识,逐渐形成了一些原始的科学技术,与古代的这种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于是就形成了最初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中国的古代自然观主要包括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等,而西方的古代自然观主要在于人们关于自然本原、宇宙的结构和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等方面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学派,并且对后世欧美各国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具有整体直观性、简单性、猜测性、思辨性和辩证性等特点;在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朴素自然观这一阶段必须经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的思维去探索自然地本质和规律。
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人类对于自然地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重要贡献在于它们指出了自然界中的万物有一个独立于任何人、任何神的客观本原,而人类要想认识和理解自然事物必须在自然界本身寻找原因,从而为科学研究确定了研究对象。
古代朴素自然观为科学研究确立了研究目标和研究传统。
毋庸置疑,科学研究的目标就是为了建立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古代朴素自然观的解释不但将科学研究的目标确立为建立起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而且还开创了科学研究的两大传统—经验传统和理性传统,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朴素自然观的一些特点反而有时影响其向前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并发展。
其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是自然界的机械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它建立在蓬勃发展的的自然科学基础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是人类自然观的巨大进步,对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机械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本原就是最小的物质微粒;自然界遵循着严格的机械决定论原则;自然界只有量变没有质变;时间和空间是与物质及其运动无关的绝对静止和孤立的存在。
机械唯物主义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
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这种自然观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缺点,对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但是由于时代和科学发展条件的限制,机械唯物主义还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和不彻底性等缺陷,还需进一步发展。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技术革命席卷世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必然要求自觉地利用自然科学,并为探索自然规律提供了大量的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近代自然科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在宏观领域内的理论综合,从根本上改变了科学世界的图景。
所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破产是必然的,而将其取代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它主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这种自然观体现出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地统一等特点,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的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的一次革命。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无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现代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历史性变革,它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理论缺陷,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批判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深刻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它们是马克思主义20世纪以来自然观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主要体现,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1.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2.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3.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这三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答:
我们想真正理解和领悟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就必须树立历史的观念,结合他们所生活时代的特征,追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在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理论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19世纪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而且也是近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鼎盛时期。
在社会生产领域,对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要求呈越来越迫切的趋势。
他们两感受着时代的狂欢,对于科学的新发现和技术的新发明以及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而应用,都密切关注并跟踪探索。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看到了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个别现象,而更重要的是把视线聚焦于科学技术发展与生产、经济之间的关系、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及当科学技术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物质形态时对工人阶级的影响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是,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领域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发考察社会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本生产、社会发展等的关系纳入到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视域之中。
同时也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人的解放问题。
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科学的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等问题。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
(二)科学的分类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
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般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
”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根本不费资本家‘分文’,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去利用科学。
资本象吞并他人的劳动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
”;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
马克思指出,正是十七世纪的机器的应用,“为当时的大数学家们创立现代力学提供了实际支点和刺激。
”“十八世纪的任何发明,很少是属于某一个人的。
”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八)技术异化
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并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
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
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4.试述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
学习和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有何现实意义?
首先,科学的本质:
科学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
它涵盖两方面含义:
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
科学的特征:
(1)能够恒定的解释世间万物的某种现象,即其具有客观的解释说明性。
举例来说,物理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便是因为其能解释地球为什么围绕太阳旋转,为什么有万有引力定律,为什么红绿蓝三种光汇聚在一起会变成白光等;
(2)科学具有普遍性。
科学不是仅仅针对于某一种特殊情况来进行解释说明了,它的适用范围应该是所有的或者其进行说明以限定的一定范围内的情况。
它可以解释宗教与科学的区别—由于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或实体,该神秘体统摄万物而具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认识命运,从而使人对于该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引申出信仰和宗教活动。
其过于感性化,过于强调经验、感性、直觉、伦理,最重要的是其无法通过实践去考证。
然而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是更加强调理性的,因此其必须回归到实践,并必须能够解释其适用范围内的已知的所有事实。
相似的道理,像法轮功这种伪科学邪教相比于宗教可能更加注重一些事实细节上的描述,因为这对于其是必要的,其产生于近代,这相比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而言其创立者掌握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即使他们连初中都没有毕业但是相比于知识贫乏的古代人,他们也算得上博学了,此外邪教要让近现代人相信了解它不得不借用一些科学的知识和术语去描绘一个虚假的理论,这样才能达到蒙骗他人信教的目的;(3)科学的可证伪性。
科学的可证伪性,是来自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中的观点,即人类骑士无法知道一门学问里的理论是否一定正确,但若这门学问有部分有误时,人们可以严谨明确的证明这部分错误,的确是错的,那么这门学问就算是合乎科学的学问。
可证伪性是一种逻辑属性,因此,要标明一个物理定律是可证伪的,我们并不需要标明违反这个物理定律是真实可行的;然而,我们只需要标明这个物理定律的例外情况在逻辑上是可行的。
进一步说,逻辑上的可证伪性是一种对由经验得来的主张的规范,而不是用来说明反例存在的证据。
举例来说,牛顿定律在低速条件下是正确的,而在高速条件下就是错误的,这与之前提到的科学具有一个适用范围也是相吻合的,同时这也表现出了科学的可证伪性。
那么很多人便会产生疑问,既然我说科学是能够解释某种现象的学问,为什么还需要具有一种可证伪性呢。
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应该是从科学的严谨性出发考虑,由于科学所预测解释的事情应该是具体的,也就是说,理论在告诉我们如果它是对的话,哪些事情应该发生的同时,还必须说清楚哪些事情不会发生。
一旦后者发生了,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
这个理论有些地方出错了。
这时就有必要对该理论进行修改,或者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来取代原来的理论。
这两种做法都会使我们提出的理论更接近真实情况。
科学的发展模式:
(1)经验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以逻辑经验主义者卡尔纳普(R.Carnap)为代表,认为科学知识是从观察所取得的经验,经过归和证实的真命题。
科学发展便是这种知识的积累结果。
经验主义模式的特点:
它强调了科学发展的经验基础,归纳和假说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但是这一模式夸大了归纳的作用,把观察作为认识的起点绝对化了。
正如恩格斯所说:
“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种夸大归纳法的归纳主义,陷入了狭隘经验论。
实际上,观察是有选择的,因为观察渗透着理论,纯客观的观察是不存在的。
(2)理性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以英国科学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K.R.Popper)为代表。
认为“科学始于观察”的观点不对,而是“科学始于问题”。
科学发展是通过对问题的猜测与反驳的形式而进行的。
科学发展的理性主义模式特点,这一模式与恩格斯关于假说是科学思维发展形式的思想很相近。
波普尔认为,科学发现的成果,不是通过证实而是通过证伪而得到的。
一种理论的可证伪度越高,其陈述的经验内容就越多;相反,不可证伪的理论,概率最大,则是不可取的,不可能发展的。
理论的可证伪度,即理论的确认度。
这改变了传统的狭隘经验论的陈旧观念,很有可取之处。
但它也有片面性,否认真理的可证实性,否认观察的所得经验是科学思维的基础,结果又陷进唯理论。
(3)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以美国科学哲学家、科学历史主义者库恩为代表,以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过程为基础,分析科学的动态变化过程,认为科学发展有着复杂的结构,是由历史的社会形式科学共同体所取得和遵从的科学规范(paradigm,又译为范式),不断更替所形成的科学革命作为核心而展开的。
它不是对历史事实的回答,而是对历史提供的视角的回应。
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的特点,它把科学发展看成科学革命的历史过程,科学在未形成统一规范之前处于前科学时期;规范形成之后,进入常规科学时期,人们在科学共同体中按规范解题,是规范积累期;发展一定阶段,出现反常和危机;人们寻求新的规范取代旧规范,导致科学革命的发生;之后,迈进新规范下的新的常规科学期。
因此,科学发展本质上是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积累规范与变革规范的交替运动过程。
这一模式力求把科学外史与内史的统一、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张力上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性。
但库恩把规范看成工具,过分强调和规范选择的相对性及宗教式的皈依规范,结果成了历史相对主义,实际上否定科学真理的存在。
(4)实践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以日本物理学家、哲学家武谷三男为代表,他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科学认识方法论的角度,把科学视为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过程,提出了科学发展的“三阶段论”模式这个发展模式从实践论的角度,把科学发展的过程与科学认识的活动统一起来,深化了科学发展规律研究的认识论基础。
以往,哲学认识论认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在此之后”(posthoc)直接得到“由此之故”(propterhoc);由感性认识直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直接揭示本质。
人们忽略了“感性-知性(或悟性)-理性”(康德)认识过程的知性中介作用。
武谷认为,不经过实体认识的中间阶段,就不可能揭示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和根本规律。
但该模式对每一阶段转化的机制与原因分析,显得过于简略。
科学发展的动力:
内在动力包括社会生产、政治、哲学、宗教和文化传统的变化与发展;外在动力包括理论与实验的矛盾、理论内部的矛盾和理论之间的矛盾作用等。
其次,技术的本质: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
技术的特征:
1〕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技术是人类社会需要和自然需要物质运动规律的相结合的产物。
社会需要决定了技术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属性;技术创造必须符合自然物质运动规律,则体现其自然属性。
2〕主体性与客观性—技术首先需要主体要素(经验、技能、知识)的能动发挥;同时,技术还是精神化物质的过程,包含客体要素(工具、设备),任何现实的技术与技术进步都是软件和硬件的统一,也就是精神性和物质性的统一。
3〕自主性和建构性的统一—技术的自主性是指技术是一个相对独立于自主的系统,有其内在的动力与自我发育与自我增长的特点。
人是技术的创造者,技术的起源和生成,必然与人、与社会密切相关。
技术的构建性是指技术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产物。
的确,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技术总是局域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的,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这个过程就是技术的社会化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制约过程,也是技术的社会构建过程。
因此,技术的起源必须根据它的特定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4〕中立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首先,技术是一种中立的工具和手段;其次,任何技术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产生和服务的。
目的性就包含着价值内涵。
技术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取决于技术自身属性,社会价值取决于社会对技术的应用。
5〕累积性与跃迁性的统一—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如蒸汽、电力等),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
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掉,而是逐渐提升的过程,从而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
6〕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首先,技术的目的是为全人来而不仅是为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而服务的,技术发展是一种全人类的需求;其次,技术发展又受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又体现出民族性。
7.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诸要素之中,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技术发展的动力:
内在主义(技术自主论),强调技术的”自主性”,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推进与扩展,而外部社会条件对技术发展不起主要作用乃至不起作用;外在主义(社会决定论):
认为技术活动决定于技术以外的社会因素。
技术的发展模式:
技术发展的基本形式有:
1)技术渐进,反映了技术发展的连续性、积累性和继承性。
如改进性发明、技术酌改良、扩散、推广和转移。
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经过60多年的不断改进,才成普遍使用的通用发动机;2)技术飞跃:
反映了技术发展的的阶段性、突破性和创造性。
如原理性发明、技术革命。
在电磁理论基础上的无线电技术发明,电力技术取代蒸汽技术。
技术发展的形态模式有:
1)进化模式—人体外化与自然人化:
人与自然之间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北大学 自然 辩证法 思考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