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铁路运输制度现象及改革.docx
- 文档编号:325748
- 上传时间:2022-10-0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75KB
我国铁路运输制度现象及改革.docx
《我国铁路运输制度现象及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铁路运输制度现象及改革.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铁路运输制度现象及改革
我国铁路运输制度现象及改革
我国铁路运输制度现象及改革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小陈在网上购票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在支付了车票价款后即与铁路运输企业订立了铁路运输合同关系,《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七条规定铁路旅客运输合同的基本凭证是车票。
旅客与铁路运输企业订立的铁路运输合同中双方都负有一定的义务,其中铁路运输企业的运输服务义务和旅客支付车票价款的义务是主给付义务,立于对等的地位。
旅客有妥善保管车票的义务,但旅客妥善保管车票的义务是附随义务,通俗的说只是一个轻微的义务,违反这个义务只是给铁路部门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即违反附随义务本质上不会导致主给付义务的灭失。
且从《合同法》同时履行抗辩权分析,如果一方既有主给付义务又有附随义务,在其履行主给付义务而未履行附随义务,且该附随义务与合同目的的实现没有直接关联的情况下,相对方没有同时履行抗辩权,即旅客在遗失火车票后铁路运输企业不提供运输服务而要求补票的规定不合理,所以旅客仍有权要求铁路运输企业提供负有给付义务的运输服务。
从旅客能够以多种购票信息证明已购车票分析
在实名制下纸质火车票已不再是证明旅客已购车票的唯一凭证,其他的购票信息如手机收到的12306网站关于购票成功的信息或者邮件也可以证明旅客已经有效购买了车票,即除纸质车票外的其他的有效购票信息凭证都可以证明已购买车票,并能够保障运输合同目的的实现,反之,铁路局对旅客规定的关于补票的霸王条款实属不合理。
所以,旅客在遗失火车票的情况下仍应当有权要求铁路运输企业提供运输服务。
旅客对火车安全、舒适、票价合理等依赖形成了庞大的旅客客流量,这其中难免出现逃票乘车的不法行为,铁路部门为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制定了针对逃票乘车行为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其中的一些条款,但是火车票实行实名制以后规程中的某些条款已不能完全的适用解决目前的某些购票乘车中出现的问题,适用性远远滞后于目前的实名制购票情况。
二、对我国铁路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解决机制的完善
进行相关的机制改革
旅客乘坐火车要经过购票身份信息检查、然后安检、进站检票、上车检票以及列车员车上检票五个程序,这充分反映了我国铁路运输过程中对旅客乘车的严格监控,虽然这能够避免某些逃票不法行为的发生,但同时也给旅客乘车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方便。
比如,旅客在购买车票后上车前这过程中因保管不善而不慎遗失了车票,在这样客流量庞大的火车站从买票到进站再到坐上火车是一个比较紧张的过程,火车票遗失也在所难免,这时候如果铁路运输部门偏执的按《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的规定要求旅客重新补票,则会出现旅客必须再次补票或者甚至没有时间补票而错过了当日的车次,给旅客的利益造成损失。
所以铁路部门应当改进关于旅客购票信息系统查询机制,无论旅客在哪个环节遗失车票铁路部门也可以通过查询相关信息来证明旅客是否确实购买了车票。
完善铁路部门的义务规定
铁路部门应当对《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43条做变通规定,旅客在遗失车票后能够以多方面的购票信息合理有效的证明自己确实已购买车票,并经铁路部门系统查证属实的,铁路运输部门仍有提供运输服务的义务。
三、结论
旅客起诉铁路部门的案件不只一次的发生,每个案件都暴露出了铁路运输过程中管理的疏漏和相关法律的不明确,一些现行的规则和旧条例的矛盾急需解决。
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落后难免不发生矛盾,对于铁路部门现仍然采取过去滞后的管理方式对待乘客,无疑会在问题产生时损害乘客的利益。
铁路部门应当进一步进行机制改革,做到与时俱进,在旅客丢失火车票情况发生时应当根据旅客提供的有关购票信息凭证进行系统查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旅客的利益着想,也才能更好的服务旅客,方便旅客。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处内陆中纬度地带,因其地理因素从而形成了显著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南部属秦巴山地,中部为号称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冲击平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气候类型以秦岭为界,南北差异较为显著;南部地处北亚热带气候区,北部主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陕北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陕南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全省年平均气温1
3.7℃,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气温水量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多样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区内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陕西省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全省共有21个土类,50个亚类,400多个土种。
主要土类有栗钙土、黑垆土、棕壤、褐土、黄棕壤、黄褐土、风沙土、黄绵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和盐碱土。
多样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土壤类型,为陕西省粮食生产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2、陕西省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源条件
陕西省土地面积205
7.946万hm
2,其中山地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高原总面积9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5%,平原39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
受地势地貌、气候类型、经济水平等影响,全省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
201X年全省耕地总面积285
5千hm
2,人均耕地面积0.113hm
2,水田占总面积的1%,旱地占总面积的6
7.33%,水浇地占总面积的3
1.56%,全省耕地以旱地和坡地为主。
201X-201X陕西省总耕地面积波动变化,总量缓慢增加。
从陕西省的三大区域来看,陕北黄土高原区土地面积81
6.07万hm2。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
9.65%,其中耕地占全省的3
4.3%。
该区域沟壑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态环境脆弱,耕地瘠薄,农作物复种指数低,土地生产水平较低;关中平原土地面积48
1.17万hm
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
3.38%,耕地面积占全省的4
45%,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水浇地面积占全省的8
8.59%,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果生产基地;陕南地区土地面积760.71万hm
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
6.97%,其中耕地面积占全省的2
3.25%,该区域林区面积大,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全省灌溉水田主要分布区。
二、陕西省粮食生产变化分析
1、陕西省粮食总产量变化分析
陕西省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农业基础较好。
近二十多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大量扩张,大量耕地被占用,加之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对粮食生产带来了挑战。
1980-201X年陕西省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757万吨,上升到了201X年的119
4.70万吨,上涨了5
7.82%。
分析增长过程可以发现,经历了跨速上涨明显下降缓慢恢复的演变过程。
从地区结构来看,产销区特点更加明显。
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继续保持了较大的比重,陕南、陕北粮食产量占总产的比重逐年减少。
1980-201X年,三大区域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关中由54%上升到70.12%,陕南由31%下降到1
5.75%,陕北由15%变为1
4.86%。
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比重上升较大,陕北地区几乎没有变化,陕南地区下降最多。
2、陕西省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分析
自然因素是决定粮食生产结构的关键原因,陕西省多样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地貌类型,良好的土壤环境使得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品种较多,主要类型有玉米、小麦、稻谷、薯类和豆类等。
从粮食生产结构来看,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X》的数据,1980年-到201X年小麦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3
1.4%提高到35%以上,稻谷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
10.18%下降到
7.07%,玉米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3
7.02%提高到4
6.15%,豆类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
49%下降到
04%。
三十多年来陕西省粮食生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小麦、玉米在粮食产量中的比重提高较多,增幅达到了
9.13%,稻谷、豆类比重有所下降,稻谷的比重下降了
3.11%。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也发生了变化,小麦播种面积比重由1978年的从3
5.75%提高到201X年的3
6.25%,稻谷播种面积比重由
3.56%提高到
3.85%,玉米播种面积比重由从2
4.30%提高到3
7.57%,大豆的生产播种面积比重由从
4.5
9.30%提高到
4.84%。
玉米播种面积变化最大,其他作物变化较小。
三、影响陕西省粮食产量的原因
1、水地资源数量不足,影响粮食产量增加
土地是农业赖以发展的根本,是粮食生产的基础。
陕西省耕地资源在数量质量两方面影响着粮食生产。
依据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1996年陕西省有耕地总面积514万hm
2,到201X年全省耕地只有28
5.25万hm2了,15年总共减少了22
8.75万hm2耕地,减少比例达到了4
4.5%,年均减少速度达到了4%。
耕地的减少,使得粮食播种面积显著减少,进而影响了粮食生产。
陕西省水资源总量严重短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280m
3,耕地亩均850m
3,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8%和42%,缺水率19%。
陕西省耕地资源中水浇地的比例偏低,201X年陕西省有水浇地90.04万公顷、旱地19
5.21万公顷;水浇地只占总面积的3
1.56%,旱地占总面积的6
7.33%。
2、种粮经济效益较差,农民积极性不高
在种植粮食过程中,投入的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生产等成本较大,粮食的实际收益远远不及种植蔬菜和水果等经济性作物。
一方面,粮食作物种植的收益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民扩大粮食种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选择进城务工获取更大的收益,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数量减少了,劳动投入不足影响了粮食生产。
四、提高陕西省粮食生产水平的对策
1、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耕地是粮食作物生长的根本,只有保护好耕地,防止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未来在经济发展与城市扩张的大背景下,保护耕地与耕地占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比例和用地布局安排,提高粮食作物的生产能力,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粮食产量,是保持陕西省耕地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2、利用财政手段,加大种粮补贴,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在稳定粮食总量、保证粮食供给的前提下进行。
政府积极利用财政手段,促进粮食生产,根据情况对种植户进行农业补贴,以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
鼓励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粮食单量。
3、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水资源短缺,旱地比例过大,影响了粮食生产,原因在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水成了制约陕西粮食生产的重要瓶颈。
各地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应利用多种融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和其他农业基础设施。
3.采用过程考核为主,兼顾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测试的考核方式。
笔者曾经调查过沈阳地区几家开设酒店英语课程的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对于酒店英语课程,几家院校除了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外,其他几家院校还是以期末笔试成绩作为该科目的主要分值,考试中也鲜有涉及到听力部分的,口语考核基本没有。
这样的考核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养成平时松懈对待,期末临时磨枪的做法。
英语学习本身就是贵在坚持,学习者要想学好英语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语言的提高绝非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高职酒店专业的英语课程考核需要进行改革,新的考核方案应侧重对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内容应涉及听、说、读、写能力的测试,这些考核分数应该成为英语课程总成绩的重要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保持一种紧张的状态。
4.在专业英语开课前培养好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从笔者的8年专业英语授课实际感受中得出,如果一个学生在无法掌握音标,或是不懂英语句子的基本构架的前提下,是很难跟上专业英语课程内容的。
因为所有的专业英语教材都不会涉及到很多发音和语法知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不会利用很多的时间来为学生讲解这部分内容,所以英语基础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铁路运输 制度 现象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