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乐水孔子与水.docx
- 文档编号:3256085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97KB
智者乐水孔子与水.docx
《智者乐水孔子与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者乐水孔子与水.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者乐水孔子与水
智者乐水:
孔子与水
近读《论语》、《孔子家语》,发现孔夫子喜欢与山水为伴,时常寄情于山水。
他乐山,“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他乐水,“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
孔子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我以为,朱熹对“知者乐水”的解读,最近孔子的本意:
“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
曾皙的答案: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一个春光融融的上午,上完了课,弟子们纷纷离去。
杏坛上,只有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几个还围坐在孔子身边。
夫子兴致颇高,抛给弟子们一个问题:
“你们说说各自将来的打算吧。
”
子路、冉有、公西华纷纷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对于他们的志向,孔子未置可否,却把目光投向了正在鼓瑟的曾皙。
曾皙不慌不忙地停下了弹奏,从从容容地答道:
“莫春者,春服既威,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年轻时,当我读到曾皙这段表白时,心中暗道:
曾皙只知道玩乐,真是胸无大志。
本以为他这番“没出息”的言论会受到夫子的批评,可是眼光稍往下一移,便看到了:
“吾与点也!
”孔子的这个表态,着实让我吃惊,那么要强上进的夫子,怎么会赞同曾皙的观点呢?
不惑之年,我重温这段语录,终于了然:
往小了说,亲近山水自然,正是儒者“天人台一的思想体现;往大了说,曾皙所描绘的开阔明朗的境界,正是孔子一生憧憬的大同世界的景象。
在孔子看来,在沂水中沐身浴心,澄怀乐道,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乐事。
而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尘世俗务免不了要污染他的心灵,而肉体本身也会经常蒙垢。
于是他便常在清洁的水中沐浴,洗去身心的污垢。
他对曾暂“叹息而深许之”,本不足怪。
孔子的失意;“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孔子偶尔也会把失意之情寄托于水波之上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孔子学识渊博,道德高尚,他所开创的儒家学说,在当时的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墨家共称“显学”。
但是,孔子的学说,特别是他的政治主张,并不受当时统治者的欢迎。
为了推行儒道,孔子率领众门徒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常常与冷遇和奚落相伴一“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困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戚戚然以至于死”。
如此狼狈的人生遭际,终于让孔子喊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巨大牢骚。
但孔子的骨子里绝不是想隐逸在苍茫海中,过起道家“逍遥游”的生活。
这牢骚不过是他老人家“干七十余君无所遇”的无奈与感慨,就如同我们着急上火时脱口而出的几句过头话。
说来也巧,孔子的这句牢骚话却成了后世为官者的精神信条。
每每仕途失意,便有人想“乘桴人海”,绝弃尘缘。
唐人张说被罢相流配至钦州,面对茫茫大海说:
“乘桴人南海,海旷不可临。
”
看来,如果不是真心要做隐士,仕途的失意之情,靠水波是抹不平的。
子贡的水问:
“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
孔子设教,不像官学和一般私塾那样,整天守着一堆简策。
他常常以社会为课堂,把学生带到自然中,启发他们的心智。
有一次,孔子带学生到曲阜城外的泅水河畔踏青。
习习的春风似情人温润的嘴唇,带着泥土和花草的芳香,热情地吻着大家的面颊。
泗水岸边,桃红柳绿,草色碧青,到处弥漫着生机。
河中,桃花水涨,唱着歌,打着滚,奔向远方。
大家都尽情地沉浸在姹紫嫣红的怀抱中。
只有孔子在奔流的泗水前伫足沉思着。
跟在他身边的子贡知道,“见大水必观”是老师的习’惯,但老师由观水’悟出的哲理他却一向不知道。
于是他问:
“夫子您为什么见大水必观呢?
”
孔子让他把一众弟子都叫到身边,才徐徐道来:
“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循其理,此似义:
浩浩乎无洞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崾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
以出以八,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
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
这段话,译成白话即是:
水就像君子一样。
它不停地滋润,普遍地给予时间的各种生物,却完全不为自己,这是君子的德操:
它向低处流去,或直或弯,但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这是君子的道义:
它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这是君子的规则;它流经百仞高的深谷而不畏惧,这是君子的气度;它达到低洼的地方,必求其面平坦,这是君子的法度;它保持平坦而不用(外力),这是君子的公正;它柔和而无处不在,这是君子的明察;它自发源处百折不挠地滚滚东流,这是君子的志向;万物受其洗涤而变得新鲜光洁,这是君子的善于教化。
孔子以水为德的载体,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君子形象矗步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菩化等九德。
也正是因为水兼具了君子的诸种美德,所以孔子每每看到大河,必要深深体悟。
孔子的水之审美观对后世影响很大。
卫璀评价乐广:
“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
”郭泰赞美黄叔度:
“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矣。
”范仲淹赞美严子陵: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李泽厚这样评价孔子:
在中国美学史上,他“第一次揭示了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着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互相感应交流的关系。
这种关系正是审美的一种心理特点”。
探访观川处: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
孔子“观川”于何处,典籍中没有确切记载。
孔子主要生活在鲁国,所观之川似乎应是曲阜周围的几条河,如泅水、洙水和沂水等。
同时,孔子周游列国,去过东周都城洛阳,应见过伊水、洛水、漉水、涧水;去过齐国,应见过淄水、渑水;去过卫国,应见过黄河,这些河都有可能是孔子“观川”之水。
我曾多次去孔子的故乡拜访,执意要寻找“子在川上”的地方。
当地的一位文史专家告诉我,孔子“观川”之处众说纷纭,尼山孔庙和泗水泉林都有后人所立“孔子观川处”。
一个秋日,我来到了曲阜城东南30公里的尼山。
尼山不高,海拔不过340余米,山上五峰连峙,惟中峰称尼山,因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而名扬四海。
尼山风景秀丽,林木茂密,洞壑幽深,加之隐于主峰东麓山腰苍松翠柏中的孔庙建筑群,更彰显浓郁的文化气息。
孔庙东南隅,建有一座四角凉亭。
亭上悬竖匾一方,上书“观川亭”三个隶体金字。
据元人虞集《尼山创建书院记》载,此亭始建于至元四年(1338)。
亭下便是山谷中流淌了几千年的沂河。
站在孔子当年曾经停留的地方,凝眸远眺,思接千载,仿佛回到了2500年前。
我看到孔子就站在这里,发出了穿越时空的千年一叹。
金风习习,天高云淡。
行至半山腰的一处开阔地,孔子停住脚步稍作休息,回眸山下,但见一条大河正在涌流。
孔子平素就有“见大水必观”的习惯,如今居高临下,看到沂水奔流,他便驻足崖岸,陷入了沉思。
弟子们见老师若有所思,便不去打扰他。
忽然,孔子指着山下滔滔奔涌的河水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弟子们皆不语。
许久,子路打破了沉默:
“子贡兄,你认为老师的说法作何解释呢?
”
“这是老师对消逝的时间、人事与万物有如流水般永远留不住的感慨吧。
”子贡稍顿。
“夫子是让我们效法流水,不舍昼夜,自强不息吧。
”许久颜回开口。
站在观川亭旁向下俯瞰,脚下的小沂河很宽,但水流却细、浅、缓。
以此河为“逝者如斯”的参照物,时光仿佛也变惺了。
我知道,这股潺潺细流如果放在2500年前,孔子断不会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浩叹;我也知道,当年浩荡咆哮的河水如今却不得不静悄悄地流淌。
这并不是奔流千万年走得疲惫的缘故,而是上游的尼山水库阻挡住了它汪洋恣肆的脚步。
盗泉的典故:
“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
盗泉的故址在山东泗水县东北。
一个炎炎的夏日,孔子与众弟子走得浑身汗土,口渴难耐。
忽见一股清泉正在汩汩流淌,许多人在泉旁解渴纳凉。
有个弟子盛来一碗清泉递给老师。
孔子无意间问起这泉水的名字。
一位乡亲说:
“这泉啊,叫盗泉。
”
孔子闻听,便把水往地上一泼,命弟子继续赶路。
众弟子大惑不解。
孔子说:
“我不喝这泉水,是因为厌恶这泉的名字,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本来,盗泉的“盗”字,不过是泉的名字而己,实则与“盗”字毫无干系,渴饮其水,本无不可,但孔子心性极高,珍惜荣誉,容不得丝毫的玷污与亵渎。
孔子见盗泉不饮的故事为后世所推崇。
“曾子立廉,不饮盗泉”(《淮南子?
说林训》):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鹿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不饮盗泉水,愁闻吴市箫”(白蕉《江浦》);
当然,也有对“渴不饮盗泉之水”不以为然者,如东晋的吴隐之。
吴隐之曾受简文帝之命,到岭南任地方官。
有人说此地有一眼“贪泉”,饮之贪得无厌。
吴隐之不以为然,舀水饮之。
到任后,吴隐之清正廉洁,惩治贪腐,上下肃然,颂声一片。
无贪欲者饮“贪泉”不贪,贪欲者不饮“贪泉”也贪,贪与不贪,取决于心性与操守。
也有人对“盗泉”不以为然。
有人作《盗泉》诗说:
“路有孤行者,迷途荒漠问。
七日不见水,舌干口生烟。
远望绿荫起,近闻人马喧。
踉跄滚爬近,绝处逢生涓。
掬流言欲饮,耳闻水名传。
‘廉者不食嗟,志士远盗泉!
’终为干渴毙,人间留笑谈。
腐懦尽称颂,吾谓大不然。
同为地脉水,恶名谁人传?
贪廉一念起,人兽两心肝。
浊流穿胸过,正气尚凛然。
清者自然清,贪鄙终究贪。
”诗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如果盗泉之水是用来救命的,为什么不能喝?
但我们切不可曲解孔子的意思,他强调的实质是精神气节:
坚守节操,不污其行。
孔子故里的水:
“洙水西北流,经孔里北,是谓洙泗之间矣。
”
环绕曲阜的河流是从东向西流的。
相传孔子有一个弟子,是东海龙王的三太子,他幻化成人形拜孔子为师。
孔子的仁政思想深深打动了三太子,他立志要为百姓多做好事。
有一年,曲阜大旱,三太子背着玉皇大帝,降下甘霖,解除了这里的旱渴,自己却因触犯天条而被玉帝处死于曲阜之东,但他依然拼命向西边的庄稼地吐着雨水,于是,便形成了这里水向西流的情形。
其实,“圣人门前水倒流”的真正原因是地貌使然,曲阜三面环山,一面平川,西面最低,水便往西流。
孔子去世后,葬在鲁国故城北泗水之上。
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围墙越筑越高。
今之孔林,占地三千余亩,四周围墙长达15华里。
孔林二门内有河蜿蜒而过,名日“洙水河”,因流于孔子墓前,与“圣脉”关系重大,故被后世称为“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
说起这洙水河,来历也不寻常。
相传孔子73岁时,预感到大限将至,便带领一众弟子勘选墓址,并在曲阜城北泗水之滨,圈下了一块占地18亩的地。
子路嫌美中不足,觉得墓前缺一条河,不能荫蔽子孙。
孔子不以为意,说:
“不必忙,自有秦人来挑河。
”
270多年后,秦始皇焚书坑懦。
有人说,要想让儒学断绝,必须把孔子的“阴宅”风水破坏掉。
孔林里没有河,如果在孔子墓地南面挑一道河,将他的阴宅和阀里的阳宅隔断,儒学就会随之败亡。
秦始皇觉得有理,便命人在孔子墓地南面挑了一道河,即是洙水河。
这阴错阳差不但完成了孔墓的最后一道工程,也为孔林平添了一道风景。
洙水河虽小,却像一条玉带系在孔林腰间。
自此以后、孔子后代代代繁衍,人丁兴旺,并享受着历代帝王赐予的高官厚禄。
我知道,这则故事不过是好事者的附会。
一则是想给被奉于高高圣坛之上的孔子锦上添花,再给他戴上“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的神的光环;二则是想让秦始皇弄巧成拙,以表达自己对焚书坑儒的强烈不满。
事实上,洙水本来是古代的一条天然河流。
古洙水河发源于泰山,与泗水合流后,至曲阜东北,又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者 水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