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肾系.docx
- 文档编号:3241053
- 上传时间:2022-11-2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64KB
中医内科学肾系.docx
《中医内科学肾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肾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肾系
水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诊断依据
(一)发病特点:
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二)临床表现:
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
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三)相关病史:
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二、病证鉴别
(一)水肿与臌胀的鉴别:
1.共同点:
二病后期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
2.不同点:
主症特点:
臌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面色苍黄,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蟹爪纹。
而水肿则以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严重者伴腹大有水,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面色huang白,肤色鲜泽光亮,后期灰黯。
病机特点:
臌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
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临床见证:
鼓胀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水肿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理化检查:
鼓胀多有肝功能的异常,腹部B超可见肝病变及腹水;水肿尿常规、血生化、肾脏B超可发现异常。
(二)阳水和阴水的鉴别:
1.病因:
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2.病理性质:
阳水发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属表、属实。
阴水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
3.临床特点:
阳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金匮要略》之风水、皮水多属此类。
阴水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
《金匮要略》之正水、石水多属此类。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
辨证上,仍以阴阳为纲,凡感受风邪、水气、湿毒、湿热诸邪,证见表、热、实证者,多按阳水论治;饮食劳倦,房劳过度,损伤正气,证见里、虚、寒证者,多从阴水论治。
但阴水、阳水并非一成不变,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如阳水久延不退,致正气日衰,水邪日盛,可转为阴水;若阴水复感外邪,水肿增剧,标证占居主要地位时,又当急则治标,从阳水论治。
(二) 辨水肿之病因:
一般而言,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水肿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因疮痍、猩红赤斑而致水肿者,多属疮毒。
(三) 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
若水肿较甚,咳喘较急,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肺;
若水肿日久,纳食不佳,四肢无力,身重,苔腻,病变部位多在脾;
若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耳鸣眼花者,病变部位多在肾;
若水肿下肢明显,心悸怔怔,胸闷烦躁,甚则不能平卧,病变部位多在心。
二、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
(一)阳水应以驱邪为主:
发汗、利水、解毒或攻遂,同时配合清热化湿,健脾理气等法;常用方法如: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宣肺解毒,利湿消肿;健脾化湿,通阳利水;分利湿热。
可见发汗、利尿常用,攻逐当慎用。
(二)阴水当扶正祛邪:
以扶正为主,温肾健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
脾阳虚衰,治当温运脾阳,以利水湿;肾阳衰微,治当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三)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须视证的性质、轻重、转变趋势而灵活应用,不可固执一法。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1)症状:
主症: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按之水肿凹陷易恢复。
兼症:
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伴咽喉红肿疼痛,或兼恶寒,咳喘。
苔脉:
舌质红,脉浮滑数;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亦可见沉脉。
(2)证机概要:
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3)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4)方药:
越婢加术汤加减。
方中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
可酌加浮萍,泽泻、茯苓,以助宣肺利水消肿。
(5)常用药:
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疏风宣肺;
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水;
石膏、桑白皮、黄芩——清热宣肺。
(6)加减:
风热偏盛——咽喉肿痛,可加板蓝根、桔梗、连翘,以清咽散结解毒;
若属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防风、桂枝,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
若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行水。
2.湿毒侵淫证
(1)症状:
主症: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身发疮痍,甚者溃烂。
兼症:
小便不利,恶风发热
苔脉: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2)证机概要:
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3)治法: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4)方药: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前方中麻黄、杏仁、桑白皮等,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功能前方宣肺利尿,治风水在表之水肿。
后方以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后方功能清解热毒,治疮毒内归之水肿。
二方合用共起宣肺利水,清热解毒之功,主治痈疡疮毒或乳蛾红肿而诱发的水肿。
(5)常用药:
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宣肺利水;
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
(6)加减:
若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以清热解毒;
若湿盛而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地肤子化湿解毒。
3.水湿浸渍证
(1)症状:
主症:
全身水肿,身体困重,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兼症:
胸闷,纳呆,泛恶。
苔脉:
苔白腻,脉沉缓。
(2)证机概要:
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3)治法:
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4)方药:
五皮饮合胃苓汤。
前方以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利水;后方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苍术、厚朴燥湿健脾;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
前方化湿利水,理气健脾,后方通阳利水,燥湿健脾。
两方合用共起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之功。
主治水湿困遏脾阳,阳气尚未虚损,阳不化湿所致的水肿。
(5)常用药:
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行水;
苍术、厚朴、陈皮、草果——燥湿健脾;
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温阳化气行水。
(6)加减:
若外感风寒,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平喘。
4.湿热壅盛证
(1)症状:
主症:
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
兼症:
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
苔脉:
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2)证机概要:
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3)治法:
分利湿热。
(4)方药:
疏凿饮子。
方中羌活、秦艽疏风透表,使在表之水气从汗而疏解。
以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协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肤之水。
用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协同商陆、槟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从下而夺。
疏表有利于通里,通里有助于疏表,如此上下表里分消走泄,使湿热之邪得以清利,则肿势自消。
(5)常用药:
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疏风解表,发汗消肿;
猪苓、茯苓、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黄柏——清热利尿消肿;
商陆、槟榔、生大黄——通便逐水消肿。
(6)加减:
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
若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卧,脉弦有力者,为水在胸中,上迫于肺,肺气不降,宜泻肺行水,可用五苓散、五皮散等方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胸中之水。
若湿热久羁,亦可化燥伤阴,故有水肿与伤阴并见之象。
一则水湿潴留而水肿,一则津液亏耗而口咽干燥,大便干结。
当此之时,滋阴有助水邪之弊,利水又虑伤阴,治疗上颇感棘手,治当兼顾.可用《伤寒论》猪苓汤,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清利水邪,阿胶滋养阴血,共奏滋阴清热利水之功。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1)症状:
主症:
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易起。
兼症:
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
苔脉:
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2)证机概要: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3)治法:
健脾温阳利水。
(4)方药:
实脾饮。
方中干姜、附子、草果,温阳散寒;白术、茯苓、炙草、姜枣健脾补气;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湿;木香、川朴、大腹皮理气,气行则水行。
本方功效健运脾阳,以利水湿,适用于脾阳不足伴有湿困脾胃的水肿。
(5)常用药:
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温阳散寒利水;
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补气;
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利水消肿;
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气行水。
(6)加减:
如气短声弱,气虚甚者,可加人参、黄芪健脾补气。
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化气行水。
2.肾阳衰微证
(1)症状:
主症:
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
兼症:
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觥白,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
苔脉:
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证机概要:
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3)治法: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4)方药: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肾为水火之脏,缘阴阳互根之理,善补阳者,必以阴中求阳,则生化无穷。
故济生肾气丸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用肉桂、附子,温补肾阳,两相配合,则能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真武汤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调和营阴;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
济生肾气丸温补肾阳,真武汤温阳利水,二方合用适用于肾阳虚损、水气不化而致的水肿。
(5)常用药:
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温补肾阳;
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
牛膝——引药下行。
(6)加减:
如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
治当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养阴不宜过于滋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
方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等。
若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乃水邪上逆,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以温阳化瘀。
若见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萸肉、牡蛎或吞服黑锡丹,以防喘脱之变。
尚有肾阴久亏,水不涵木,出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的复杂病情,证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皮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
此乃肝肾阴虚于下,肝阳上扰所致。
治当育阴潜阳,亦可用左归丸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如珍珠母、龙骨、牡蛎、鳖甲、桑寄生等。
3.瘀水互结证
(1)症状:
主症: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
兼症:
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
苔脉:
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2)证机概要:
血水瘀塞经脉,三焦气化不利。
(3)治法: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4)代表方: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前方活血化瘀,后方通阳行水,适用于水肿兼夹瘀血者或水肿久病之患者。
(5)常用药:
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
益母草、红花、莪术、桃仁——破血通络;
桂枝、附子——通阳化气;
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
(6)加减:
若全身肿甚,气喘烦闷,小便不利,此为血瘀水盛肺气上逆。
可加葶苈子、川椒目、泽兰以逐瘀泻肺。
【结语】 一、概念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二、病因病机:
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
三、辨证要点:
临床辨证以阴阳为纲,分清病因、病位,还须注意寒热、虚实的错杂与转化。
四、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