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用课练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docx
- 文档编号:3229086
- 上传时间:2022-11-2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0.23KB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用课练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用课练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用课练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用课练28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练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小题狂练小题是基础 练小题 提分快
1.[2019·四川成都高中毕业班检测]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 )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儒学兴盛,而魏晋时期儒学遭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期社会战乱,儒学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故A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材料并未反映这一变化,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学地位受冲击是时代选择的结果,并非门阀世族的喜好决定的,故D项错误。
2.[2019·四川凉山检测]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
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D.佛教成为当时主要宗教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未体现三教融合的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未体现佛教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故B项错误;根据“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可知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日益中国化,故C项正确;根据“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可知佛教仍需借助玄学来传播,不可能是当时的主要宗教,故D项错误。
3.[2019·安徽蚌埠一模]《唐律疏议·斗讼》“殴伤妻妾”条规定:
“诸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与凡人比减二等);死者,以凡人论。
殴妾折伤以上,减妻二等”。
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了( )
A.血缘亲疏 B.男尊女卑
C.妻妾有别D.引礼入法
答案:
D
解析:
材料实际讲的是对家暴的法律处理,不是血缘亲疏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夫伤妻,妻伤妾的法律处理,故B项错误;材料中“殴妾折伤以上,减妻二等”推知妻妾有别,但没有反映全部题干,故C项错误;材料中夫伤妻的处理轻于凡人,妻伤妾的处理轻于凡人,体现了法中有礼,故D项正确。
4.[2019·山西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秦汉之际,儒家经典多佚。
汉代儒者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整理下来,便是今文经,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是其阐发的主要主张。
据此可知,汉代今文经学( )
A.接续了孔孟的道统思想
B.形成了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
C.适应了社会治理的需要
D.奠定了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
答案:
C
解析:
今文经宣传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主张,是汉代儒学适应汉代大一统和中央集权需要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汉代今文经学接续孔孟的道统思想,故A项错误;“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记录、整理下来”并不能体现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故B项错误;汉代今文经学并不是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故D项错误。
故选C。
5.[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周敦颐说:
“自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即道,性与命依道而行。
”这表明( )
A.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B.道教吸收阴阳学发展
C.汉学在宋代的新发展D.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周敦颐利用太极与无极论述世界的本源,这表明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儒学吸收阴阳学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儒学在宋代的新发展,汉学的表述过于宽泛,故C项错误;材料只论述世界的本源,还未形成理学体系的构架,故D项错误。
6.宋明理学说的是儒家思想,使用的是儒家术语,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
因此,如果不懂中国佛学,对于理学的理解和研究,只会是隔靴搔痒。
据此可知宋明理学的特点是( )
A.三教合一B.儒表佛里
C.重理轻法D.格物致知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儒佛的融合,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可知宋明理学的内核是佛学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格物致知”,故D项错误。
7.[2019·贵州省黔东南州一模]“人之一身应事接物,无非义理之所在,人虽不能尽知,然其大端宜亦无不闻者,要力行其所己知,而勉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及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矣。
”材料所强调的观点是( )
A.格物致知B.经世致用
C.知行合一D.明道救世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人之一身应事接物,无非义理之所在,人虽不能尽知,然其大端宜亦无不闻者,要力行其所己知,而勉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及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矣”可知,材料所强调的观点是格物致知,也就是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故A项正确。
8.[2019·安徽蚌埠一模]宋代,妇女缠足习俗在特权阶层中流传开来。
对于农村和城市下层的妇女来说,它是不可行的;但是富有的家庭经常为他们的女儿缠足以增加她们的魅力、展示她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加强对女孩行为的控制。
这表明宋代( )
A.缠足之风在上层社会更加盛行
B.缠足是贵族妇女所独有的特权
C.富家女子更易受理学思想影响
D.经济条件是缠足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富家女子缠足是为了“增加她们的魅力、展示她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加强对女孩行为的控制”,说明受到理学“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
9.[2019·湖北黄冈调研]北宋思想家张载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
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
A.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
D.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
答案:
B
解析:
儒学虽然在宋代出现危机,但是仍然处于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从天地、生民、绝学即理想社会秩序的呈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问题是真正的使命不仅是彰显情怀,故C项错误;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也重民生,故D项错误。
10.[2019·陕西榆林一模]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哲理化特点。
以下各项中,反映了宋明理学这一特点的是( )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体系
B.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
C.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答案:
B
解析:
宋明理学是以“理”为世界本原,不是天人一统的体系,故A项错误;理学形成了以理为世界本原,以儒学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具有哲理化特点,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故C项不是理学的特点,故C项错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是宋明理学的内容之一,不能完全反映出其哲理化特点,故D项错误。
11.[2019·河南洛阳统考]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B.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答案:
A
解析:
孟子由性善论提出“仁政”,荀子由性恶论提出“礼治”,朱熹由本善习远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都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他们的人性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他们的人性论对儒学发展的影响,故C项错误;只有宋明理学才开始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故D项错误。
12.[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考]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
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据此可知,当时( )
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
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
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
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说明理学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的思辨化指的是与佛教、道教的融合,探讨宇宙本源,材料中并未涉及,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家求理的方法,不是官民行为准则,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理学的来源,故D项错误。
13.[2019·山东滨州检测]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说明(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育权利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不能说明理学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的作为,故C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南宋时期民间通俗读物根据理学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的内容劝导民众,这反映了理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故D项正确。
14.[2019·河北承德联校模拟]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
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
这反映出当时( )
A.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B.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
C.儒学世俗化的完成
D.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答案:
D
解析:
明清时期,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对“存理灭欲”的反思,提及“理寓欲中”、“欲中求理”,推知当时社会仍以压制个性为主,故B项错误;儒学一直是为现实服务的,未被世俗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再结合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批评传统儒学,故D项正确。
15.[2019·山东济宁模拟]明代中叶的思想家李贽认为: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这表明其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离经叛道B.追求真理
C.反对理学D.强调民本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强调的是李贽的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盲从孔子的观点,这对几千年来把孔子奉为至圣先师的传统儒学来说,体现了离经叛道,故A项正确;材料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讲的是一个人一定会有过错,这跟追求真理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李贽反对盲从孔子,但是不能说明他就反对理学,故C项错误;材料讲的是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与民本观点无关,故D项错误。
16.[2019·山东德州模拟]“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
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
”这一观点反映了李贽( )
A.批判君主专制B.反对教条主义
C.主张“学以致用”D.反对儒家思想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并不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故A项错误;同理,李贽反对把孔子的是非观,强加于每个人,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是非观问题,与“学以致用”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李贽反对孔孟权威,但并不反对儒学,属于儒学在明清之际的新发展,故D项错误。
17.[2019·河北邢台检测]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
李贽这些思想(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
C.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
D.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用课练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通用 28 宋明理学 明清 之际 儒学 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