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223908
- 上传时间:2022-11-2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46KB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浏览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初步理解本单元的主题:
思乡怀乡。
3、虽是托物寄情,但寄托的方式却因人而异。
教学重难点:
体会托物寄情的方式
教学准备:
歌曲《我的中国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读书的好处
读书的方法:
怎样读一本书怎样读名著┅┅
并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
2第二单元的主题又是什么?
二、听歌曲悟题。
1、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教师播放《我的中国心》)
2、在歌曲中你听到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3、是呀!
浓浓的思乡情、款款恋乡意。
这就是本单元的主题。
在本单元有哪些优美的文章,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
(学生浏览本单元课文)
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题目。
三、体会托物寄情的方式。
1、齐读文章的题目再抒情地读。
有什么感受?
2、很美,它们不仅题目美,内容更感人,小声默读。
3、优美的文章,这是散文的特点。
在文中你们都读到了什么?
4、虽然都是思乡,但也有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回答)
5、教师小结本单元的特点。
都是寄物抒情,但寄托的方式不同,这就是本单元的特点。
四、《天净沙秋思》
1、8课《小桥流水人家》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齐背《天净沙秋思》感悟诗词中的天涯游子意。
3、我们的5课《古诗词三首》又是怎样表达他们的思乡情的?
大声朗读,初步感悟。
五、课堂小结
1、同样的思乡情,可以用歌曲、诗词、散文来表达,但他们的寄托方式却各具特色,这是下节课我们研究的内容。
2、欣赏歌曲《故乡的云》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诗歌朗诵,寄托乡思。
1、教师配乐朗诵《乡愁》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自己搜集的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3、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
今天我们就随着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走进诗人的思乡的心绪吧。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板书课题,齐读。
说一说课题的意思。
重点解释泊船的“泊”。
通过课题你还知道什么?
2、那诗人的家乡在哪里?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在诗中找答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钟山”
3、诗中还有一个地点“京口”(学生回答)教师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三个地方的位置。
4、“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是诗人在瓜洲看望家乡时的所见所思。
他看到的是与瓜洲()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
(教师板书:
一水、只)
5、请学生看黑板。
同学们在宋代人们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马车、木船)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而在诗人的眼中却(),从哪里看出(只)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觉?
(学生谈自己的见解。
)
6、介绍王安石。
7、齐读,想一想,哪句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一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说一说)从哪个字可以看出“绿”(阅读资料袋,体会绿的意境。
)
2、是呀,春天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自己离开家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还”就是回家,从这个字我们读出了(学生自由说。
)
3、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
4、配乐朗读。
四、自读感悟,点拨《秋思》
1、小结过渡:
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王安石无限的乡愁,那引发客居洛阳的张籍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
(1)“洛阳城里见秋风”乡愁生于秋风里。
秋风看不见,摸不着,为什么诗人要写“见”秋风?
他看见的是什么?
(2)孩子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投影出示诗人所写的部分关于家乡、亲人的诗句:
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
(3)教师小结:
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红柑树、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引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
”他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____,引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
”
(4)欲作家书意万重。
“家书”就是信。
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结,他想写一封家书,“意万重”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
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5)真是“意万重”一封短短的家书难以承载他对故乡深深地思念,所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
(6)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有感情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
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词《长相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用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古词。
3、比较三首诗词表达方法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纳兰性德的资料《纳兰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谁来背诵?
(指名背诵)
2、这两首诗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一首是(),一首是()。
那纳兰性德笔下的《长相思》又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3、学生齐读《长相思》。
二、谈体会,悟诗情。
1、读完后有什么感觉?
(如果说不出,就把三首古诗词连起来读。
)
2、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
(1)词的特点。
大家先前学过词吗?
那就请同学们回答诗和词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
(2)我们看看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分两个部分,分别是上阕和下阕。
你们看看这首词是不是分了两个部分?
用什么分开的?
(3)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师: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师:
说得不错。
请听,教师朗诵。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
身在哪里?
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师:
体会“一”“千”的用法。
师:
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作者身在
(板书:
身在征途)
师:
作者的“心”又在哪里?
(板书:
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生: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让学生多次朗读,体会词的意境。
3、展开想象,读出词请。
(1)自由朗读上阕,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交流)
(2)下阕呢?
如果身在故园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3)面对此情此景,纳兰性德在词中写了一个大大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你感受到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4)齐读长相思。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质疑问难。
2、介绍《纳兰词》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词语
2、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3、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4、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梅花的诗词
歌曲《红梅赞》
教学过程:
一、谈梅花,导课题。
1、读卢梅坡的《雪梅》,说一说对梅花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幽”字的写法。
2、是呀。
梅花自古以来颇受人们的喜爱和赞颂。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在老华侨的心里,梅花又是什么?
板书课题《梅花魂》
二、初读感知,纠正字音。
1、教学“魂”字,查字典说一说字意。
梅花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
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开心中的困惑。
2、学生自由读文。
3、交流读书收获。
4、纠正字音:
“折”“分”“抹”
5、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颇负盛名不甚在意玷污折节(让学生质疑,学生释疑,教师小结。
)
6、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先以小组交流,再总结,注意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找不出就再读一遍课文。
)
7、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⑴ 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⑵ 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⑶ 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⑷ 在离别前把最珍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⑸ 船快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文章围绕“梅花”写了五件事,除此之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三次流泪:
(1)教读唐诗宋词时。
(2)不能回国时。
(3)船快开时。
(对孩子的发现进行鼓励。
)
三、体会交流,谈首尾呼应。
1、读书要善于思考,只有善于思考的孩子,才能有所发现,请同学们再大声朗读课文,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交流。
3、读一读开头与结尾,有什么感受?
4、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5、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其实我不懂他的心。
(播放歌曲《红梅赞》)
1、故乡的梅花又开了。
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作者离开外祖父的时候,是多大的孩子?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看来,关于外公的记忆,都是作者幼年时期的记忆了。
一个孩子,虽然记住了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情,可是又有多少是她能懂的呢!
在作者幼小的心中,外祖父的言行使她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疑问。
你能从文中找到她的疑问吗?
(学生讨论交流)
⑴ 外祖父为什么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时,会落泪?
⑵ 为什么摆弄古玩,外祖父不在意,弄脏外祖父的墨梅图他就大发脾气?
⑶ 为什么外祖父不能回国时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⑷ 为什么在她回国时外祖父把最珍惜的墨梅图送给她?
⑸ 外祖父讲的那段关于梅花的话的真正意思?
⑹ 外祖父送她们母女时为什么好像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⑺ 外祖父的手绢上怎么也绣着梅花?
……
二、我的中国心。
1、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一颗眷念祖国的心。
回想起记忆中的这一幕幕往事,成年的她读懂了老人的心了吗?
那是一颗怎样的心?
2、抽读最后一段。
3、终于懂了的时候,老人早已不在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
4、那是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一颗眷念祖国的赤子之心啊!
可是从当年这一件件读不懂的事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标人教版 小学语文 年级 上册 第二 单元 精品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