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_精品文档.pdf
- 文档编号:3216105
- 上传时间:2022-11-20
- 格式:PDF
- 页数:37
- 大小:840.04KB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_精品文档.pdf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_精品文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_精品文档.pdf(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page1测绘之家,测绘行业专业信息网站,有空儿来看看:
)http:
/www.wuce.net附:
全球定位系统(!
#)测量规范!
$%&()*+,范围本标准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按静态、快速静态定位原理,建立测量控制网(简称(!
#)控制网)的原则、等级划分和作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局部!
#控制网的设计、布测与数据处理。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0,+-1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0,)-1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0%&,*-测绘技术设计规定/0(,2-1全球定位系统(!
#)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术语!
#观测时段3456789:
;35655;3?
:
953456789:
;3?
:
953456789:
;3?
33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
%独立观测环;A66A6:
3456789:
;3?
33由非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
&数据剔除率67B6:
9C63DA9:
976E6B:
;3同一时段中,删除的观测值个数与获取的观测值总数的比值。
!
天线高9:
69F6;CF:
观测时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
#第九篇!
#在测绘中的应用!
#参考站!
#$%&()(*+%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测站上,一直保持跟踪观测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设站作业,这些固定测站就称为参考站。
!
$流动站$+,*%-()(*+%在参考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的接收机所设立的测站。
!
%观测单元+.$,)(*+%/%*(快速静态定位测量时,参考站从开始至停止接收卫星信号连续观测的时间段。
!
&世界大地坐标系&%$((01234)0+$561+6(*&27(89:
34由美国国防部在与012;:
?
基础上,采用9:
3大地参考数和ABC9:
34D系统定向所建立的一种地心坐标系。
!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BE!
FGG,B%($%)(*+%)5E$($*)5!
#$%&F$)8由国际地球自转服务局推荐的以国际参考子午面和国际参考极为定向基准,以BH!
2GG天文常数为基础所定义的一种地球参考系和地心(地球)坐标系。
!
&)1I2静态定位测量()(*&1I2J+*(*+%*%-通过在多个测站上进行若干时段同步观测,确定测站之间相对位置的1I2定位测量。
!
&!
1I2快速静态定位测量$)J*6()(*&1I2J+*(*+%*%-利用快速整周模糊度解算法原理所进行的1I2静态定位测量。
!
&(永久性跟踪站J$8)%($)&K*%-()(*+%长期连续跟踪接收卫星信号的永久性地面观测站。
!
&*单基线解*%-5.)5*%+5/(*+%在多台1I2接收机同步观测中,每次选取两台接收机的1I2观测数据解算相应的基线向量。
!
&+多基线解8/5(*L.)5*%+5/(*+%从8(8!
M)台1I2接收机同步观测值中,由89条独立基线构成观测方程,统一解算出89条基线向量。
4坐标系和时间系统(&坐标系(&1I2测量采用广播星历时,其相应坐标系为世界大地坐标系01234。
该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N(标准的附录)。
1I2测量采用精密星历时,其坐标系为相应历元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BE!
FGG。
当换算为大地坐标时,可采用与01234相同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
(&)当要求提供&%$西安坐标系或其他参考坐标系时,可按坐标转换等方法求得这些坐标系的坐标。
当要求提供9:
3O国家高程基准或其他高程系高程时,可按高程拟合、大地水准面精化等方法求得这些高程系统的高程。
!
#第九篇1I2在测绘中的应用!
#$西安坐标系及!
%&年北京坐标系的参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标准的附录)。
!
#时间系统()*测量采用()*时间系统,手簿记录宜采用世界协调时(+,-)。
%精度分级$%()*测量按其精度划分为、.、-、/、0级。
()*快速静态定位测量可用于-、/、0级()*控制网的布设。
$#各级()*测量的用途:
级主要用于全球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测量和精密定轨;级主要用于区域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和地壳形变测量;.级主要用于局部形变监测和各种精密工程测量;-级主要用于大、中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0级主要用于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房产、物探、勘测、建筑施工等的控制测量。
、级可作为建立地心参考框架的基础。
、.级可作为建立国家空间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基础。
$&各级()*网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式表示,并按表!
规定执行。
!
1234(56!
$78)!
3(!
)式中:
!
标准差,99;2固定误差,99;5比例误差系数;6相邻点间距离,99。
表!
精度分级级别固定误差2,99比例误差系数:
$;$!
%$;!
.#!
-!
$%/!
$!
$0!
$3$!
#第九篇()*在测绘中的应用!
#!
#测量大地高差的精度,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系数%按表&可放宽&倍执行。
!
、级站平差后在()*+,地心参考框架中的点位精度及对连续观测站经多次观测后计算的相邻站间基线长度年变化率测定精度,按表-规定执行。
表-点位精度和基线长度年变化率精度规定级别点位地心坐标精度,.基线长度年变化率精度,./年!
0102!
-!
01&!
34网的技术设计$%技术设计的基本要求!
#网布测前应进行技术设计,以得到最优的布测方案。
技术设计书的格式、内容、要求与审批程序按照56/)&007进行。
$&技术设计准备$&%根据任务的需要,收集测区范围既有的国家三角网、导线点、天文重力水准点、水准点、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站、卫星激光测距站、天文台和已有的!
#站点资料,包括点之记、网图、成果表、技术总结等。
$&搜集测区范围内有关的地形图、交通图、及测区总体建设规划和近期发展方面的资料。
若任务需要,还应搜集有关的地震、地质资料等。
$&技术设计前,应对上述资料分析研究,必要时进行实地勘察,然后进行图上设计。
$技术设计的原则$%在设计图上应标出新设计的!
#点的点位、点名、点号和级别,还应标出相关的各类测量站点、水准路线及主要的交通路线、水系和居民地等。
$&!
#网布设原则$&%!
#网的布设应视其目的、要求的精度、卫星状况、接收机类型和数量、测区已有的资料、测区地形和交通状况以及作业效率综合考虑,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
$&、8级!
#网应布设成连续网,除边缘点外,每点的连接点数应不少于3点。
5、9、:
级!
#网可布设成多边形或附合路线。
$&级及级以下各级!
#网中,最简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应符合表3的规定。
!
#第九篇!
#在测绘中的应用表!
最简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的规定级别#$%&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
(!
(!
)!
*+!
#$%各级,-.网相邻点间平均距离应符合表/要求。
相领点最小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0!
1*02;最大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21!
倍。
表/,-.网中相邻点之间的平均距离34级别项目#$%&平均距离*+!
+5+*+1*1*+621!
#$&、#级,-.网点,应与,-.永久性跟踪站联测;其联测的站数,级不得少于/站,级不得少于!
站,#级不得少于2站。
!
#$!
、#级,-.网,应尽量与周围的,-.地壳形变监测网、基本验潮站联测。
!
#$、#级,-.网点宜与参加过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的三角点、导线点和一、二等水准点并置或重合。
!
#$(新布设的,-.网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级,-.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得少于2点。
!
#$)#级,-.网,在高程异常变化剧烈地区,其点间的距离不宜超过*+34;在地壳断裂带或地震频发地区,其点间距离应适当缩短。
!
#$*+大陆、岛、礁之间的、#级,-.网的边长可视实际情况变通,重要岛、礁与大陆之间的联测,其连接的点数不应少于!
个。
!
#$*为求定,-.点在某一参考坐标系中坐标,应与该参考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的总点数不得少于!
点。
在需用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控制网的地区,$、%、&级,-.网点应有*12方向通视。
!
#$*$为求得,-.网点的正常高,应根据需要适当进行高程联测。
、级网应逐点联测高程,#级网至少每隔21!
点,$级网每隔!
1(点联测一个高程点,%级与&级网可依具体情况确定联测高程的点数。
!
#$*#、级,-.点的高程联测,应按,#*2)75二等水准的方法进行;#级,-.点的高程联测,应按,#*2)7)三等水准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级,-.点按,#*2)7)四等水准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高程联测。
!
#$*%,-.快速静态定位网的布设,除应满足上述有关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
第九篇,-.在测绘中的应用!
)相邻地区两个观测单元之间的流动站的重合点数:
、#级不应少于$点,%级不应少于&点;)相邻点的距离大于$()*时,应采用+,-静态定位法施测;.)当网中相邻点间距离小于该级别所要求的相邻点间最小距离时,两相邻点必须直接进行同步观测;/)对于双参考站作业方式,不同观测单元的基准基线宜相互联结,以构成整个网的骨架;0)#、%级+,-网可采用单参考站作业方式,对相邻观测单元的一些流动测站点必须进行二次设站观测。
!
#技术设计后应上交的资料:
!
)野外踏勘技术总结;)测量任务书与专业设计书(附技术设计图)。
1选点$%选点准备$%选点人员在实地选点前,应收集有关布网任务与测区的资料,包括测区&23(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已有各类控制点、卫星跟踪站的资料等。
$%&选点人员应充分了解和研究测区情况,特别是交通、通讯、供电、气象及大地点等情况。
$&点位基本要求!
)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34;)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3(*;.)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件(如大型建筑物等);/)交通方便,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0)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5)66、6、7级+,-点,应选在能长期保存的地点;8)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9)选站时应尽可能使测站附近的小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等)与周围的大环境保持一致,以减少气象元素的代表性误差。
$辅助点与方位点$%非基岩的66、6级+,-点的附近应埋设&:
;个辅助点,并测定其与+,-点的距离和高差,精度应优于3*。
$&+,-点可视需要设立与其通视的方位点,该点应目标明显,观测方便,和+,-点的距离一般不小于;(*。
$#造点作业$#%选点人员应按照技术设计书经过踏勘,在实地按1=$要求选定点位,并在实地加以标定。
!
#第九篇+,-在测绘中的应用!
#$当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
#%点名应取居民地名,!
、#级$%&点名也可取山名、地名、单位名,应向当地政府部门或群众进行调查后确定。
少数民族地区应使用准确的音译汉语名,在译音后可附上原文。
新旧点重合时,应采用原有旧点名,不得更改,如确需更改应在新点名后括号内附上旧点名。
如与水准点重合时,应在新点名后的括号内附上水准点等级、编号。
在同一网区有相同点时,应在点名后附上
(一)、
(二)加以区别。
点名书写采用汉字,一律以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为准。
点号编排应便于计算机管理。
!
#需要水准联测的$%&点,应实地踏勘水准路线情况,选择联测水准点和绘出联测路线图。
!
#&不论新选定的点或利用旧点(包括辅助点与方位点),应实地按附录形式绘制点之记,其内容要求在现场详细记录,不得追记。
!
#(、(级$%&点,在其点之记中应填写地质概要、构造背景及地形地质构造略图。
!
#!
点位周围有高于()的障碍物时,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 规范 GBT 精品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