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资本运营案例分析.docx
- 文档编号:3206260
- 上传时间:2022-11-2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1.81KB
华谊兄弟资本运营案例分析.docx
《华谊兄弟资本运营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谊兄弟资本运营案例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谊兄弟资本运营案例分析
公司简介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创业板股票代码:
N华谊300027,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综合性娱乐集团。
关于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军作了如下概括:
“我们的业务实际是两大板块,电影电视及其衍生产品放在一起是一个板块,娱乐营销、音乐公司和经纪人公司划分到第二大板块。
相互补充的强势产业链,形成了华谊兄弟的核心竞争力。
”
关于王中军
“我在娱乐圈很少看到经营家,王中军算一个。
”马云对王中军如此评价。
创业板的上市让华谊兄弟这个娱乐品牌炙手可热,即便暴涨之后又大幅跌落,华谊兄弟的品牌却已然在大众的脑子里扎下了根。
作为这一切的操盘手,王中军成为2009年娱乐业中一位当仁不让的挑大旗者。
从广告公司起家的王中军有喜欢结交商界朋友的“习惯”。
“王中军是中国娱乐界最善于和自己圈子之外,尤其是资本打交道的人。
”一位跟王中军私交不错的朋友这样评价他。
这个“习惯”带给他诸多好处,不仅结交了马云、江南春等一批新生代企业家,也为他的融资以及上市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于是,有人这样概括总结王中军:
善于圈钱、圈人、圈地的经营者。
不过,跟大多数拼命工作的传统企业家相比,王中军的生活似乎更多姿多彩。
现在的王中军只管理公司不到10位高管职员,对下属公司的治理,只抓收支两条线,其他的事一概“放手”。
在王中军看来,公司最大的竞争力就是人才,“华谊兄弟有两大财富,人才贮备与资本结构”。
就像在商界朋友中长袖善舞一样,圈住众多大腕明星的王中军也颇有一套:
“你不能硬要帮着他们做什么,这不是你的事情。
”王中军说,他平时上午在家休息,下午到公司转转,“比如拍《天下无贼》,我管好冯小刚、葛优、刘德华和刘若英就可以了。
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让他们把关系处好。
一部电影,前前后后有上千人为它工作。
这些人,我根本不认识。
偶尔去现场探班,我问冯小刚‘怎么样?
还需要我做什么?
’冯小刚说‘没什么,你瞧好吧。
’这就行了。
我觉得这东西都是一种缘分,可能人家觉得和我谈得来,或者因为某一种气质人家愿意跟你合作,利益当然是很重要的了,你愿意去让利给别人,这是一个很大原因。
”王中军自己比较得意的是公司的人才储备,他觉得在国内的传媒公司中,华谊兄弟是做得非常好的一家。
人物周刊:
不同的业务板块之间是资金相互流动依赖的关系吗?
王中军:
它们之间是产品互相依赖的关系。
譬设我们的电影在帮助我们音乐公司的歌手上台阶。
《功夫之王》是张靓颖唱,《集结号》是杨坤唱。
这对歌手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帮助歌手就是对音乐公司的帮助,是给音乐公司带来收入。
再假设我的明星上我的电视剧,使我的电视剧阵容强大。
同时我的电影对明星有帮助,这几年不管是李冰冰,还是原来的范冰冰、周迅、黄晓明,上位靠什么?
就是上大电影。
艺人上位就是收入高了,这样对经纪公司就有帮助。
再假设周边有很多不错的演员,他们可能演电视剧很多年了,可能在二线上已经很红了,但是他就需要上的脍炙人口、大家在年底去看的一部大电影,可能这个演员上了大电影,马上就稳定了明星的地位。
人物周刊:
你挑选剧本凭直感么?
据说《手机》是凭了你的直感?
王中军:
不知道。
反正是剧本搁到这里了,我跟你一样是一个观众,喜欢和不喜欢。
另外一个条件是,我是否需要拍这部戏?
能否盈利,不是我说了算,是我的团队。
剧本给国内发行部、国际发行部、娱乐营销部三个部门,它们给戏评估是特别喜欢《手机》,我觉得它一定可以成功。
冯小刚最初提出的两个剧本,我都觉得没戏,后来他说要拍部手机与人的关系,没有剧本,我说可以。
我也是一个判断者,我判断之后,团队的判断跟我是一致的,就可以。
如果不一致,我就开始用我的感觉说服大家,说我觉得这部戏会成,当然最后结果是成了。
当然,华谊兄弟的的成功有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资本运作,在运用资本的过程中,手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将资本驯服为企业的工具。
华谊巧妙地选择和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始终控股50%以上,充分保证了对企业的主动权。
(一)公司发展进程
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在1994年创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1998年开始由投资冯小刚、姜文的电影而进入电影行业,尤其是每年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而声名鹊起,随后全面投入传媒产业,投资及运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等领域,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在2005年成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
2008年华谊兄弟并购经纪公司中乾龙德和影视公司金泽太和后,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资本运作
华谊兄弟成功之处在于其出色的资金运作,将自身从单纯的制片商转型为资金管理和版权管理的平台,以少量投资撬动了大片制作,加快资金周转。
其在影片运作、资金链管理、版权经营上的独到模式。
并在融资手法、利用多种资金拍片、激励导演和艺人创利等方面,体现了出色的财技。
经过多年经营,华谊兄弟已完成了在电影、电视剧、音乐三大内容制作方面的布局。
除了电影的老本行,在演艺经纪方面,华谊兄弟2000年底收购王京华的经纪公司;并向发行环节延伸产业链,在2003年5月,华谊兄弟收购了西影股份发行公司40%的股权,并将其改名为西影华谊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在2004年收购战国音乐,组建了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2005年,华谊兄弟进入电视行业,并购天音传媒,收编了张纪中和黄磊。
电视剧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利润贡献率也大,对于上市有帮助,电视剧的行业集中度非常低,有利于行业整合。
华谊兄弟还在07年正式踏入影院领域,电影的放映环节,主要由中影院线、万达院线、新影联院线等各大院线掌握。
2006年国内院线26亿元的票房收入中,有60%来自8条票房超亿元的院线。
但是影院是一个热门投资领域,挑战极多,资金优势,专业人员。
在中国,还是大片制胜的年代。
所以华谊兄弟垄断了一些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
华谊兄弟以换股方式收购了冯小刚电影工作室和张纪中影视制作公司,目前旗下有冯小刚、张纪中、陆川、黄磊、路学长、陈大明等知名导演。
华谊兄弟采取独立制片人制度,设立了6个导演工作室,各自独立运作。
华谊兄弟对演员的管理也比较专业,演员独立计算贡献。
目前,华谊兄弟旗下签约艺人超过100位。
这一机制也有利于公司以较低价格签约未成名艺人,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与TOM集团、雅虎中国、华友世纪、分众传媒的股权合作,也有利于将来在新的传播途径上取得突破。
华谊公司以10万元自有资金起家制作广告,1996年涉足影视,每年都有重量级影视剧问世,成为中国影视业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2009年9月华谊兄弟影视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批准,进入创业板,10月上市交易。
华谊成功上市说明,更说明华谊影视公司在投融资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从自有资金联合投资、股本投资、吸纳社会资金入股公司,到银行无担保授信贷款,再到上市融资,华谊公司融资渠道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影视发展模式的变迁。
华谊的上市不仅仅是解决了华谊自身的资金瓶颈,更深层次地折射出中国影视市场环境的状况,对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产业链条
华谊兄弟在业务上可以说是做到了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从艺人经纪、电影、电视、音乐到营销、广告、活动等一环扣一环的将整个娱乐产业链全面覆盖。
从运作特点看,华谊兄弟已经实现了从编剧、导演、制作到市场推广、院线发行等基本完整的生产体系。
明星们在加盟华谊兄弟的重要因素就是这里既有影视剧拍摄机会,又有广告销售优势,明星在华谊兄弟可以得到电影、电视、唱片、艺人经纪、新媒体等多领域的包装与推广。
在华谊兄弟一部电影成本的回收,不只是票房这一块,例如《天下无贼》电影票房占这部电影的不到30%的收入,其他的70%是电影后产品产生的;电影《非诚勿扰》还没开机就已经收回了一半的成本。
华谊兄弟旗下至今在传媒领域已经有广告、经纪等6家公司。
“你只看到了我们的电影红,实际是有这六家公司支持这个电影,这就是我为什么敢去做电影的原因。
”王中军说。
(四)大型项目
对华谊兄弟来说影视投资方面越是大投人的大制作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反而越安全,同时还能为公司带来品牌上的巨大收益。
纵观华谊兄弟影视投资历史,投资的影视剧基本都在1000万以上,这些钱主要集中用于高薪聘请大牌明星、在电影前期的策划、后期的推广和发行。
拿冯小刚系列贺岁电影来看,基本上这些大制作撑起了华谊兄弟的电影王国之梦。
以商业大片《非诚勿扰》为例,投入制作资金4700-4800万元左右,营销费用则有2000多万。
从收入组成来看:
院线票房是主流收入,约3.5亿,其中剔除有关税收和院线分成等,制片方拿到的约为43%,大概是1.5个亿。
第二项主要收入是娱乐营销,包括植入广告和贴片广告,大家可以看到影片中的银行、车、酒、手机、航空公司等等,收入约5000多万。
第三项主要收入是版权交易,包括海外版权和电视、新媒体、DVD版权等,这部分是相对比较弱的,只有1000多万,这也是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普遍现状。
华谊融资与资本运作模式
一.以“股权融资+股权回购”引入多轮资金
1、第一桶金
华谊兄弟"的前身华谊兄弟广告公司,由王中军兄弟于1994年创办。
那时候,王中军回国创业,成立华谊兄弟广告公司,那时,王中军惊喜地发现中国的银行还都没有统一的标识,在美国,稍有规模的企业,网点都是统一设计的,王中军很快就开始向多家银行毛遂自荐。
在中国银行组织的样品展示会上,王中军的设计方案和样品获得了一致好评。
成立不到一年的华谊兄弟就这样接到了中国银行这样的大客户,拿下了中行全国1.5万个网点的企业形象标准化和信用卡标准化等一系列CI项目。
随后不久,王中军又拿下了华夏银行的单子。
再后来,中石油、国家电力、中国联通等大型企业也成为王中军的客户。
三年后,华谊兄弟广告进人中国十大广告公司行列。
2、入行影视
1997年的一天,王中军在路上碰见了他出国前在广告公司的老同事,一直在电视剧圈里做事的这位老同事告诉王中军,拍电视剧如何赚钱,并很快拿来了英达的电视剧《心理诊所》的本子。
投资500万元的《心理诊所》开拍,华谊兄弟为此专门成立了影视部,又利用自身广告的优势,进行了很好的推广,最后华谊兄弟净赚了400多万元,收益率达到90%以上。
3、一见如故
初遇冯小刚时,冯小刚的角色不仅是导演还是制片人,要到处去化缘找钱,当时华谊兄弟对《没完没了》只有30%的股份,由于一家投资商资金上有问题,华谊兄弟转下了股权,这样很巧妙地就变成了大股东,随后电影商业上的操作基本上都是华谊兄弟做的,最后《没完没了》成了当年的票房冠军。
王中军说:
“因为拍这部戏彼此来往非常密切,在合作中冯小刚感受到华谊兄弟公司和他前几年认识的公司某些方面不同,不能说它多好,只是有种合拍的感觉。
他说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他的工作室的资金便由我们公司包下来了。
”
4、首次引进财务投资者
真正让华谊兄弟得到转型机会的,是资本运作。
因为在最初几部电影投资后,华谊兄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资金不足。
当时,由于政策、经济环境的制约,华谊兄弟基本没有机会获得银行贷款或风险投资。
而太合控股业务以地产和金融业为主,有充足的资金,并且正在寻找新的投资点。
所以机缘巧合,华谊兄弟得到的第一笔商业投资,是在拉赞助的过程中遇到的太合集团。
于是2000年6月,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成立,太合控股投入了大约1300万元,其后的几年,华谊兄弟太合的成绩更是如日中天。
冯小刚一系列的“贺岁片’给华谊兄弟太合带来了不菲的利润和日益高涨的名声。
王中军的目光也不再局限于国内,引入国际资本也被提上日程。
后者主要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
2000年3月,太合集团出资2500万元,对华谊兄弟广告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并将公司变更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太合集团与王中军兄弟各持50%股份。
太合入股的条件是,王氏兄弟在适当时机回购该笔股权,使太合获利退出。
2001年,王氏兄弟从太合控股回购了5%的股份,以55%的比例拥有绝对控股权。
正是太合投入的2500万元,使华谊兄弟在制片领域讯速完成了初始扩张
5.回购太合股权,引进TOM集团
2004年底,一直在国内谋求机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兄弟 资本 运营 案例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