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处于群体中的个体人性的善恶.docx
- 文档编号:3201831
- 上传时间:2022-11-20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8.97KB
浅析处于群体中的个体人性的善恶.docx
《浅析处于群体中的个体人性的善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处于群体中的个体人性的善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处于群体中的个体人性的善恶
浅析处于群体中的个体人性的善恶
人性的善恶论是一个争执不休的话题,孟子说:
“人之初,性本善。
”他认为人出生时体内就存有种种善的因素,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经过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这“四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
但是荀子的论点是: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凡是没有教养过的东西,都不会是善的。
他认为就是人在出生时,本质上就是恶的,和孟子的观点正好相反。
西方的很多哲学家也都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性本恶,如阿奎那、但丁、马基雅维利、马丁﹒路德、加尔文、斯宾诺莎等,基本上,大多数西方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这是于他们宗教文化的影响。
人性的善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之为一个心理学问题。
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不能武断的下定论,人初生伊始无所谓善恶,人在后天的发展中,善恶的判定也要从这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的情况来进行。
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是矛盾的观点,而所谓人性的善恶也是相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善或恶。
就像正义与邪恶的判定,正所谓成王败寇,苏联在二战时把大量手无寸铁的劳工送往前线,造成6000万人伤亡,在今天看来这种行为等同于谋杀罪,但是同盟国赢得战争胜利,苏联与德国相似的行为,德国就属于邪恶,苏联却属于正义。
人性的善恶也是如此,一种行为在对方看来属于恶,在己方看来属于善,所以人性的善恶不能从表面现象来判断。
关于人性善恶的探索有许多角度,所得出的结论结各有不同,将从个体处于群体这个角度探索个体人性善恶。
既然要从群体中来探索人性的善恶,我们必须要了解什么是群体。
一般而言,“群体”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个人,但从心理学上来说,“群体”一词的含义却截然不同。
简单的聚集不足以构成一个群体,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同时出现杂公共场所,但他们的聚集并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上来讲他们算不上一个群体。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道出了心理学中群体的特征,“聚集成群的个人在思想和感情上会全部朝着一个方向迈进,其自身个性消失殆尽,转而形成一种集体心理”,这些获得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的个体,就形成了一个群体,并且这个“群体”会表现出某些新的特征,它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体特征大相径庭。
在电影《恶魔教室》中,“浪潮”组织的形成,很明显可以看出组织内的个体是获得了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趋向同一,并且会变得与他们独自一人时截然相反。
如果不是形成了一个群体,在他们身上根本不会产生像“穿白衬衫”、“挥手礼”、“贴贴纸”等等想法,也不会将之付诸行动。
个体的特征与群体形成之后的个体在群体之中的特征完全不同。
电影《死亡实验》中,招募来的志愿者有不同的职业、生活方式、性格,但是在区分成“狱警”和“囚犯”两个群体之后,个体的特征与其没区分之前截然不同。
回到我们要讨论的主题——人性的善恶上来。
《恶魔教室》中有一个典型角色——蒂姆,“浪潮”组织形成之前,蒂姆展现给我们一个懦弱无能的形象,要靠讨好取悦别人来获得安全感。
这种情况下,能判断蒂姆人性的善恶吗?
我
认为不能,这只能说明蒂姆的性格是何种倾向,可以用来说明蒂姆的生活现状及其生活态度,并不能作为判断人性善恶的依据,因为这种性格客观上并没有表现出善恶的倾向,但从人固有的同情弱者的心理来看,勉强可以把蒂姆的人性判定为善,或者与那些欺侮他的人进行对比可以将蒂姆的人性判定为善。
在“浪潮”形成之后,蒂姆的特征与这个群体形成之前完全不同,一改往日的胆小怕事的性格,对“浪潮”产生了一种热情甚至于狂热的情感,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浪潮”形成之后蒂姆身上所拥有的狂热、兴奋的特征并不是他自身的特征,而是群体的特征,是“浪潮”形成之后产生的新的特征;这种情况下,能判断蒂姆人性的善恶吗?
如果说这是他对群体进步所付出努力的体现,也勉强可以将其人性判定为善,但其实蒂姆的行为在一般意义上仍无所谓善恶。
影片结尾,蒂姆开枪射杀了邦贝,从一般的价值判断来看,蒂姆的人性肯定是被判定为恶了,但此时是否可以把蒂姆的人性判定为恶,先不做定论。
联系前后,以蒂姆固有的懦弱性格显然不会开枪射杀自己的同学,但是蒂姆所做出的行为原因为何,该行为是否可以作为判定蒂姆人性善恶的依据,将在下一段结尾与《死亡实验》中的行为一起总结。
《死亡实验》中有两个群体,分别是“狱警”和“囚犯”。
从整体来看,通过一般的价值判断,同样用上面提出过的从人固有的同情弱者的心理,显然“狱警”的人性为恶,“囚犯”的人性为善,毕竟是招募来的志愿者来分别扮演狱警与囚犯,进行人性的善恶判断时不可能与真正的狱警囚犯相提并论。
但从个体的人性来看,用“狱警”一组来讨论人性善恶更明显一点,因为他们这
个群体的个体特征与群体形成之前的个体特征差别更明显。
扮演“狱警”的这些个体在被分配成为“狱警”时,获得了一种“狱警应该具有某些素质”的心理特征,从而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狱警”中的个体在生活中都与大街上熙熙攘攘的平凡人一样,他们也有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们也是慈爱的父亲或者丈夫,从这个方面来看,这些个体的人性都可以判定为善。
但他们作为“狱警”时,虐待“囚犯”,对他们进行言语侮辱、殴打、性侵犯等等与他们个体特征截然相反的行为,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把他们的人性判定为恶,但就他们而言,他们认为是在履行狱警的职责,是可以称之为善的。
同样,我们也要明白,当“狱警”这个心理群体形成之后,个体所表现出的特征也是群体形成之后产生的新特征。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蒂姆开枪射杀自己的同学和“狱警”的个体会虐待囚犯的原因,他们的行为并不是基于他们自身人性的善恶,也不能通过他们的行为来判定他们人性的善恶。
因为群体的情感只会走向极端,个体在独立的时候,他也许是个文明人,但在群体中却变成了一个野蛮人、行为受本能支配的野兽;甘愿让自己被各种语言和形象所煽动,使个体做出与自身利益、以往习惯完全相反的行为,因为在群体中,个体已经没有思考能力了;就像自己的国家的领土被侵占的信息传递给群体,群体根本无需经过思考就会表现出愤怒的情感。
群体可以英勇无畏,也可以走向犯罪,这点可以从“浪潮”组织成员的行为体现出来,蒂姆在“浪潮”中可以为群体爬上几十米高的市政大楼,也可以开枪射杀自己的好友;群体中的个体不仅在行为上与独
立的自己有着惊人的差异,甚至在完全在丧失独立性之前,情感和思维就已经发生刻骨铭心的变化,这种深刻的变化可以让懦夫变成勇士,让老实人变成罪犯,所以就算在最后蒂姆射杀了自己的同学,但从他所处在群体中这个前提下来看,他的人性已经受到了这个群体心理特征的支配,不是他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以这种行为仍不足以作为判定其人性善恶的依据。
个体处在群体中时,他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巨大力量,让他敢于发泄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必须控制这些欲望。
所以群体可以表现的更好也可以表现的更糟糕,这完全取决于环境。
根据矛盾论中矛盾的特殊性,判断个体人性的善恶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独立个体的特征和群体中个体的特征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不能简单的通过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来判断个体人性的善恶,个体所处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其人性的转变。
人们判断人性的善恶,都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基础,对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价值高度的测量,但抛去自身的主观意识,客观上来说,人性并没有善恶之分。
当个体加入一个群体之后,他的行为就可以视之为一种本能了,人的本能的行为和鸟兽一样,并不自然的带有善意或者恶意,因而从群体中个体的行为来判断个体人性的善恶或者群体人性的善恶都是不可取的。
就像“浪潮”组织一样,组织成员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因为接受了一种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心理特征,本能的根据进行各种没有目的的行为。
也可以说,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理性的影响,它没有任何批判精神,也就是说群体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所以个体在处于群体中时所做出的行为并不
是经过思考而进行的,长时间融入群体的个体,会进入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类似于被催眠师操控的迷幻状态,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殆尽,意志和辨别力也一去不复返。
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就会对群体产生一种宗教信仰的感情,在身处群体中时所表现的行为类似于教徒在宗教体制下的无意识行为,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本能,不具有善或恶的性质,就像老虎会吃人的本能一样,也不带有善或恶的性质。
人不可能作为完全独立的个体生存,可能从属于一个或多个群体,而人的行为与自己所处的群体有密切的关系。
群体只知道简单和极端的感情,任何观点、想法和信念到了群体哪里都会不假思索的要么全盘接受,要么一概拒绝,我们对其他个体人性善恶的判定都是自己在自身所处的群体中以自身的价值观点对其他群体个体的行为进行价值测量,在没有理性的情况下判断其他个体的行为是否会对自己或自己所处的群体的利益造成的影响。
如果其他个体的行为对自己或自身所处的群体有积极的影响就判定其为善,反之则判定其为恶。
人性是一个中性词语,诺阿姆·乔姆斯基[1]对人性的理解是“人性是一个知道我们社会行为、智力行为、和个体行为的庞大体系”;米歇尔·福柯[2]认为“人性的主要作用是作为认识论的标志,用以界定跟神学、生物学、或历史学相关或对立的某种话语”。
乔姆斯基和福柯是在人性上持对立态度的两人,但他们在对人性的理解上都不带有对其善恶进行界定的倾向。
所以我认为从客观上来说,就人性本身而言,既不善,
[1]诺阿姆·乔姆斯基,[美],世界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语言学家和分析学家[2]米歇尔·福柯,[法],哲学家、历史学家
也不恶。
人性的善恶论是一个争执不休的话题,孟子说:
“人之初,性本善。
”他认为人出生时体内就存有种种善的因素,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经过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这“四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
但是荀子的论点是: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凡是没有教养过的东西,都不会是善的。
他认为就是人在出生时,本质上就是恶的,和孟子的观点正好相反。
西方的很多哲学家也都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性本恶,如阿奎那、但丁、马基雅维利、马丁﹒路德、加尔文、斯宾诺莎等,基本上,大多数西方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这是于他们宗教文化的影响。
人性的善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之为一个心理学问题。
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不能武断的下定论,人初生伊始无所谓善恶,人在后天的发展中,善恶的判定也要从这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的情况来进行。
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是矛盾的观点,而所谓人性的善恶也是相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善或恶。
就像正义与邪恶的判定,正所谓成王败寇,苏联在二战时把大量手无寸铁的劳工送往前线,造成6000万人伤亡,在今天看来这种行为等同于谋杀罪,但是同盟国赢得战争胜利,苏联与德国相似的行为,德国就属于邪恶,苏联却属于正义。
人性的善恶也是如此,一种行为在对方看来属于恶,在己方看来属于善,所以人性的善恶不能从表面现象来判断。
关于人性善恶的探索有许多角度,所得出的结论结各有不同,将从个体处于群体这个角度探索个体人性善恶。
既然要从群体中来探索人性的善恶,我们必须要了解什么是群体。
一般而言,“群体”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个人,但从心理学上来说,“群体”一词的含义却截然不同。
简单的聚集不足以构成一个群体,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同时出现杂公共场所,但他们的聚集并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上来讲他们算不上一个群体。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道出了心理学中群体的特征,“聚集成群的个人在思想和感情上会全部朝着一个方向迈进,其自身个性消失殆尽,转而形成一种集体心理”,这些获得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的个体,就形成了一个群体,并且这个“群体”会表现出某些新的特征,它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体特征大相径庭。
在电影《恶魔教室》中,“浪潮”组织的形成,很明显可以看出组织内的个体是获得了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趋向同一,并且会变得与他们独自一人时截然相反。
如果不是形成了一个群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处于 群体 中的 个体 人性 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