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管理领导决策.docx
- 文档编号:3200376
- 上传时间:2022-11-2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35KB
决策管理领导决策.docx
《决策管理领导决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决策管理领导决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决策管理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是领导活动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
一般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和决策后果五个要素构成。
毛泽东同志说:
"领导干部就是两件事:
出主意、用干部"。
这个"出主意"指的就是领导决策。
可以说,决策是每一位领导的必备素质、决策失误就是"最大的腐败",就是领导手中所掌握的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它是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1、要坚持五个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预测性原则:
即科学预测。
③信息性原则:
即信息的准确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
④系统性原则,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
⑤可行性原则。
2、重视决策机制建设
①进行调查研究,建立社情民意反应制度。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坚持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利益是第一诉求,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
"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乎其德智力者存,违乎其德智力者废"。
②提高决策透明度,逐步公开重大决策过程。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③建立健全决策的民主程序,保证决策层每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
严格遵守"集中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意识和决策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原则。
④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要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
⑤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网络,充分发挥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
"不依靠专家的决策者,不是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为专家所左右的决策者,也不是一个精明的有水平的决策者",处理好"内脑"与"外脑"的关系。
领导权力
1.领导权力的类型
在不同的行业、单位或部门,领导权力的构成不尽相同,就其共性而言,领导权力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决策权。
这是各种领导权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权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的过程也就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或者说"领导就是决策"。
(2)组织权。
领导者根据事业或工作的需要,对机构设置、权力分配、岗位分工、人员安排等作出决定的权力叫做组织权。
这是领导者的意图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
(3)指挥权。
领导者(或领导机关)为实现其决策或规划,对下属(人员或机构)下达命令或指示等的权力叫做指挥权。
这是领导者实施领导决策或规划的基本保障。
(4)人事权。
领导者对其下属人员,有选拔、录用、教育、培养、升降、调配、使用、任免等权力,这就叫做人事权。
这是领导者的职权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基础。
(5)奖惩权。
领导者根据其下属的功过表现,对其进行奖励或惩罚的权力叫做奖惩权。
这种一正一反相辅相成的权力,是领导者对其下属进行统辖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6)调控权。
领导者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对其所属的机构、人员、工作等进行及时的调整控制,使全局的工作能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以便更好地完成预定任务,达到既定目标。
这叫做调控权。
2.领导用权的原则
(l)民主原则。
领导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人民。
人民群众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授予领导者以一定的权力,也可以因其不称职而收回这种权力。
领导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要善于自觉地倾听、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建议和意见。
(2)为民原则。
领导者是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权力的,只能运用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能用来谋取私利或达到任何个人目的。
(3)合法原则。
将权力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内容都用法律和制度加以明确规定,使权力的设置、运行和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领导者只在法律和制度允许的范围和程度之内运用权力。
(4)适时原则。
就是把握住行使权力的时机。
时机是社会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能否善于抓住时机,直接影响权力实施的效果。
3.领导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要保证领导者正确行使权力,必须加强对领导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靠组织教育和领导者的自我修养。
通过教育和修养,使领导者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破除"官本位"意识,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心一意、千方百计地为人民谋利益。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关键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
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它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与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经济建设上逐步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计划经济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弊端。
主要是:
所有制形式日趋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经济管理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只是严重依赖于上级政府的经济实体,或者说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
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手段,经济计划主要通过行政指令和实物调拨来实现,市场调节的作用非常微小,甚至于没有市场调节;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等等。
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根本性变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
指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平等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具有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的权力,独立地承担决策所带来的风险。
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部门作出经济决策并承担责任的经济模式根本不同。
2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了各种市场,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源由市场来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
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来进行资源配置根本不同。
3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通过各种非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
这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根本不同。
4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的各种活动主要由各种法规进行规范。
5在国际交往中,要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准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基本制度结合的产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作为市场经济,它本身没有姓"社"姓"资"之分。
但是,市场经济又总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因而又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第一,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
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
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
第二,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
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
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三,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
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是要达到共同富裕,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富的越富,贫的越贫"。
这是因为:
1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制度的限制,凭借私人资本参与分配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避免私人资本的扩张。
2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非劳动因素造成的个人收入差距。
3政府为了确保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会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防止和纠正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1.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亲自组织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在缔造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进行了卓越的党建理论创造。
他们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是:
(1)无产阶级的解放及其历史使命的实现必须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
(2)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先进组织。
(3)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4)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制定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5)无产阶级政党要从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出发坚持民主集中制。
(6)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
2.毛泽东党的学说主要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建党的基本原理,成功地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艰巨任务,并对其独特经验作了创造性的理论概括,创立了中国的马列主义建党学说--毛泽东建党学说。
毛泽东关于党的学说的主要内容,可分建国前后两部分。
建国前,其党的学说内容包括:
(1)着重在从思想上建设党;
(2)密切联系党的正确政治路线建设党;
(3)依靠实行民主集中制,发挥全党的积极性,维护党的统一和团结;
(4)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5)坚持党的优良作风;
(6)创造整风形式,正确解决党内矛盾;
(7)加强和实现党的领导。
建国后,其党的学说内容包括:
(1)执政党是全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学会领导国家建设是执政党的一个新任务。
(3)执政党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4)执政党要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5)执政党要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6)执政党要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7)执政党要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3)
3.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主要内容
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建设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建设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决策 管理 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