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3193153
- 上传时间:2022-11-1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44.93KB
云南省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云南省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人曾说:
“晋人书取韵,宋人书取意。
”在此以王羲之和苏轼为例,探讨一下晋人之“韵”与宋人之“意”。
以《兰亭集序》来说,当时它并不是作为艺术品来创作的,而是王羲之与亲朋故友一次聚会后的产物,是日常的文化生活记录,但王羲之以审美的生活方式和艺术素养,将这本来生活性的节目艺术化了。
于是充满晋人之韵的书法杰作诞生了。
它优美灵动,既迅疾多变而又平和蕴藉,笔法精湛而又似乎毫不费力。
这正说明了晋人之“韵”的特点。
它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自然恬淡的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许多成就,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什么艺术空间可以发挥的楷书中取得的,其本意并不在书法,只是在将古典楷书改造为今体楷书的书写中,不经意体现出一种端庄而自然的美,这在后人看来就是一种真正的韵味。
王羲之保持了严谨的法度,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取法范式。
这应该是晋人之韵的特点:
在自然的汉字书写中尽心而充满乐趣地把汉字写得尽善尽美,如此就在不经意的潇洒中既保持了汉字书写内在的法度,又在挥洒自如的熟练中时有意外的创造,从而留下极有韵味的美,此之谓“志气和平,不激不厉”。
宋人的“意”如何呢?
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
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
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
”这种艺术倾向的确颇似晋人风度,难怪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来赞美。
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该作品是其生活状态和情感的真实写照,写得自然天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随手拈来,毫无做作之态。
然而即使这件浑然天成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
首先是强烈的个性。
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
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悠然自得,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另外,在平正的楷书创作中,苏轼也尽量创造自己的特色,如《前赤壁赋》,这是其中年时期的精心之作,其字形多欹侧,而笔法既继承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多以左向倾斜之势出之,因此通篇作品既显得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摘编自董春晓《晋尚韵、宋尚意与汉字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韵”和“意”是前人对晋人书法特点和宋人书法特点的整体概括,王羲之的书法和苏轼的书法分别体现了晋人之“韵”、宋之“意”。
B.晋人之韵的特点可用“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概括,而《前赤壁赋》的书法特点可用“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概括。
C.《兰亭集序》所记载的是一种日常文化生活,但王羲之却费尽心思创作,以艺术化的手法使之成为一件充满晋人之“韵”的书法艺术品。
D.苏轼作品《黄州寒食帖》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意”指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苏轼的强烈个性以及作品中抒发的浓烈的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书法既保持了汉字书写内在的严谨法度,又在挥洒自如的熟练中时有意外的创造,极富韵味之美,足为后世之人取法。
B.一般人认为楷书没有什么艺术空间可以发挥,但王羲之的观点与此完全相反,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许多成就是通过书写楷书取得的。
C.佛老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是苏轼的精神支柱,苏轼一生屡遭磨难却能不改旷达之性,这和他以佛老思想为其另一精神支柱有关。
D.黄庭坚以“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来赞美苏轼的书法,这种赞美是恰如其分的,因为苏轼的书法确实体现了这种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州寒食帖》多用外露的侧锋笔法,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序》则多用中锋笔法,优雅从容,体现了晋人之“韵”。
B.《黄州寒食帖》中,笔法变换,字势倾侧乃至失衡,章法多处促迫,目的是抒发情感;而《兰亭集序》则字形和章法流畅。
C.晋人之“韵”主要关注书法的客体,宋人之“意”要关注作者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这使晋人书法和宋人书法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D.《前赤壁赋》的笔法既继承了前人笔意,又融入了苏轼的创新,通篇作品既显得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充分体现了苏轼的书法特色。
【答案】1.C2.B3.C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精心创作,以艺术化的手法”错,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并不刻意追求,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三段“这正说明了晋人之韵的特点。
它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自然恬淡的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根据文中第二段可知,“将这本来生活性的节目艺术化了”中的“艺术化”是指书法,并不是“艺术化的手法”。
2.试题分析:
题干问“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项,“王羲之的观点与此相反”错,原文第三段为“其本意并不在书法,只是在将古典楷书改造为今体楷书的书写中,不经意体现出一种端庄而自然的美”,王羲之并不认为写楷书可以取得许多艺术成就,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是不经意取得的。
点睛: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代词与代词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3.试题分析:
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错,从原文第四段看,晋人书法和宋人书法有相同的特点,如自然天成、毫无做作之态等。
(二)实用类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冰心的文学之路
阎纯德
1919年,摧枯拉巧的暴风骤雨洗刷着中国的河山,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冰心,就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之一。
女作家中同期的如庐隐、冯沅君和苏雪林虽曾有与冰心齐名之誉,但终没有她那样的名气,稍晚一些的凌叔华、沉樱、白薇、陈学昭等人也不能相比。
1918年秋,她从贝满女中毕业后即考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学习。
冰心说:
“我是从入了正式的学校起,就选了医生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母亲体弱多病,我和医生接触较多。
后来请到了西医,我就更感兴趣了,他用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我觉得这些器械是很科学的,而我的母亲偏偏对听胸、听背等诊病方法,很不习惯,那时的女医生又极少,我就决定长大了要学医,好为我母亲看病。
”冰心的父亲也鼓励她说:
“‘东亚病夫’的中国,是很需要良医的,你就学医吧!
”冰心从小立志学医,所以尽管爱好文学,但对于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以至于天文、地质等科都特别用功,她都争取学好考好。
冰心在协和女子大学预科一年级时,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年。
后来女大并入燕京大学,称燕大女校。
“五四”运动的第二天,冰心就被女校的学生会叫来当文书,投入爱国运动的行列。
同时又被选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的成员。
白天,她跟着当代表的大姐姐们上街宣传,去大会旁听,募捐,晚上就写反帝反封建的各种文章。
群众游行示威、演说、火烧赵家楼……使这位刚跨入青年行列的文静女子感奋不已。
冰心说:
“从写宣传文章,发表宣传文章开始,这奔腾澎湃的划时代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个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的种种问题。
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有压迫和呼喊……都会引起我的许多感喟。
”
那时,联合会除了会刊登他们的宣传文字,还要他们再找报纸去发表。
冰心找到《晨报副刊》,因为她的表兄刘放园先生是《晨报》的编辑。
那时她才正式用白话写作,用的是她的学名谢婉莹,发表的是职务内应作的宣传文字。
冰心说:
“放园表兄觉得我还能写,便不断寄《新潮》《新青年》《改造》等新出的杂志给我看。
我从书报上,知道了杜威和罗素,也知道了托尔斯泰和泰戈尔。
这时我才懂得小说里有哲学的,我的爱小说的心情,又显著地浮现了。
我酝酿了些时,写了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很羞怯地交给放园表兄。
用冰心为笔名,一来是因为‘冰心’两字,笔划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意;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
三天之后,小说居然发表了。
刘放园抓住冰心毫不放松,竭力鼓励她再写。
当时,发表的喜悦也使她无法放下那支已经“写得滑了手”的笔,一口气做下去,几乎每星期都有出品,多半是“问题小说”,如《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雨秋风愁煞人》《庄鸿的姊姊》等等。
这时冰心,几乎完全陷入了创作的冲动之中。
由于社会宣传活动和写作,她的理科功课落后了很多,对于学习的前途,冰心有不少焦虑。
在她左顾右盼之时,周围的人都劝说她弃理学文。
朋友的意见终于使她改变了初衷,于1921年理预科毕业后,就改入了文本科,而且还跳了一级。
从此,她立志要走文学这条道路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下了学,便把书本丢开,一心只想做小说,眼前的问题做完了,搜索枯肠的时候,一切回忆中的事物,都活跃了起来。
快乐的童年,大海,荷枪的兵士,供给了我许多的单调的材料。
回忆中又渗入了一知半解,肤浅零碎的哲理。
(选自《冰心自述》)
②她以为“文艺好像射猎的女神”而她是“勇猛的狮子”,在她“逾山越岭,寻觅前途的时候”,受了文艺的“当胸一箭”,于是便从“万丈的悬崖上,倏然奔坠于”文艺的“光华轻软的罗网之中”。
(选自茅盾《冰心论》)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冰心为能在报纸上发表宣传文字,才用白话写作并署学名,但在发表小说时心中有顾虑,就用“冰心”作为笔名。
B.由于社会宣传活动和写作,导致理科功课落后,这使冰心很焦虑,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她改变了学医的初衷,弃理从文。
C.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在与她同期和稍晚的一些女作家当中,她应是最为有名的一位。
D.冰心立志学医,除了对学医有兴趣外,也因她对母亲的孝心,她要为母亲治病,同时父亲也鼓励她为救国学医。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冰心与同期和稍晚的一些女作家在名气上的对比,表现出冰心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为下文写冰心最终弃理从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B.“五四”运动爆发后,冰心做了燕大女校学生会的文书,又被北京女学界联合会选为宣传股成员,这是因为冰心名气很大,成绩优异,写宣传文章很积极。
C.冰心受到表兄刘放园的鼓励和新出版的杂志书报的影响,对小说有了更深的认识,懂得了小说中是有哲学的,也从回忆中汲取素材,写出了不少“问题小说”。
D.文中叙写冰心的人生经历,表现冰心的思想变化,突出冰心的文学追求,多次借用冰心的原话,有利于凸显内容的真实性,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中央 附中 国际 学校 学年 上学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