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定制服装行业分析报告.docx
- 文档编号:3164668
- 上传时间:2022-11-1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75MB
个性化定制服装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个性化定制服装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性化定制服装行业分析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性化定制服装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个性化定制服装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5月
服装制造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生产销售成衣和服装定制两类。
成衣是指按一定规格、号型标准批量生产的成品服装,多由工业化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成本、价格相对较低,市场上最为常见。
定制服装是指根据具体穿着者个人情况,量体裁衣、单件制作的服装,能够最大限度顾及不同人对服装设计的要求,增强穿着舒适度。
定制服装可进一步分为两类:
一类是高度依赖人工的传统意义上的服装定制,一类是采用了工业化与信息化技术后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传统意义上的服装定制既包括裁缝店、制衣店、独立设计师等为大众群体进行的服装定制,也包括为少数需求者(如明星等)提供的超出一般标准的、设计与制作更精良奢侈的高级定制。
但无论是大众定制还是高级定制,在量体、制版、裁剪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参与,对人工依赖性高,耗时较久,售价和成本往往高于成衣,高级定制的价格更为高昂。
与成衣以及传统定制服装相比,大规模个性化服装定制经营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突破了定制服装的工业化量产困境。
与高度依赖手工的传统定制不同,大规模个性化服装定制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柔性制造组织形式,以接近大批量生产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装产品,具有成本更低、制造周期更短、个性化定制程度较高的特点。
服装的传统手工定制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传统定制对量体师和版型师的依赖程度较高。
一方面,优秀的量体师、版型师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数量有限;另一方面,手工量体或制版用时较长,特别是制版,优秀的版型师最多只能完成1-2个版/天,有时某些细节的修改可能涉及到整个版型的调整,而后续工序受限于制版速度无法开展,导致服装制作周期较长。
另外,版型师通常人力成本较高,大量聘用版型师会使企业成本高企,因此,传统的服装定制往往产量十分有限。
与传统服装定制不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依靠技术手段打破量体和制版环节的限制,降低了定制成本,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在生产环节,传统定制方式需要依靠人工完成排单、剪裁、配料、配线、缝制、熨烫等操作,制作周期长,特别是对于工序相对更为复杂的西服产品,通常需要20日才可以交付。
而大规模个性化服装定制以订单信息流为主线,打通了生产环节各道工序,排产和裁剪等由设备自动完成,在产品在不同工位间的流转由智能吊挂自动进行,每件衣服所需的缝制、熨烫等操作指令被录入单独的电子标签卡中,各工位工人只需刷卡读取该工位的具体操作内容即可,专人专岗,熟练程度高,能够实现流水作业,满足了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为消费者提供更大选择空间。
大规模定制服装产品能够在多个维度满足消费者需求,受众群体更加广泛。
对于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定制服装能够给予其充分的价格选择空间(如可以为衣服选择不同价格区间的面料从而控制整体花费不超过预期);对于以便利性为重的消费者,定制服装能够一次到位地为其生产尺寸和样式都符合要求的产品,节省了在商场或网络上搜寻选购和试衣的时间,极大提升购物便捷性;对于具有求异或求新心理的消费者,定制服装向其提供了彰显个人气质和审美情趣的途径;对于有较强参与意愿的消费者,定制服装通过充分倾听客户意见并将意见融入最终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成果,为其提供良好的购买体验;对于体型等方面存在特殊需求的消费者,定制服装为其解决了在普通购物途径下难以购买到合适商品的难题。
产品性价比合理、产品选择多样化和产品生产的高度定制化使“每一位消费者都能购买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得以实现。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高度满足客户需求
产成品库存少,风险低。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下,消费者完全根据自身需求下单,企业根据订单生产,不需要事先生产存货,库存风险很低。
且由于库存商品主要为门店中陈列的样衣,资金占用较少。
产品性价比高。
消费者直接对接企业,压缩了产业链的中间渠道环节,节省流通成本,使企业可以降低产品价格,让利于消费者,产品性价比高。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与监管体制
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是我国服装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
国家发改委作为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负责产业政策制定、产品开发和推广的政府指导、项目审批和产业扶持基金的管理;商务部及其下属各级机构是国内服装行业进出口业务、特许经营业务的主管部门,负责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以及特许经营的监督管理。
我国服装行业的自律性组织主要包括中国服装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纺织服装业商会等。
中国服装协会是由从事服装、服饰及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有关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以推动中国服装业健康发展为宗旨,为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提供与服装业相关的各类服务,努力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品牌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和产业升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综合协调纺织各行业之间的经济技术关系,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通过调查研究国内外纺织服装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有关经济技术和立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纺织服装业商会是以非公有制纺织服装商会为主成立的专业性和非赢利性的商会组织,以立足于企业为宗旨,着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企业与政府沟通的平台和桥梁,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服务。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1)主要法律、法规
(2)主要产业政策
3、产业政策的影响
个性化定制行业符合制造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符合政策倡导和鼓励的方向。
个性化定制将消费者这一关键要素引入到研发设计之中,不仅拓宽了企业的创新思路,使其产品更具针对性,同时还能够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发挥企业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单个制造企业摒弃低贡献、低质量、低需求产品,加快服装制造行业淘汰低效产能、去除“僵尸企业”,促进生产要素在行业中的优化配置,加速优胜劣汰,进而推动服装制造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服装个性化定制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利用的产物,体现了制造业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符合国家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要求,符合国家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和建设制造业创新平台的倡导,与国家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一致。
二、行业概况
1、服装行业基本情况
(1)服装市场规模庞大
服装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消费产业之一,体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服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服装行业快速成长,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服装协会的数据,截止2017年,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共计15,715家,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87.81亿件,企业销售利润率和毛利率约为5.77%和14.32%。
在经历了行业快速发展之后,我国社会消费品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的增长速度在2011年放缓,由37.12%降低到2017年的1.36%。
然而,尽管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国内服装行业市场规模依然庞大,2006年至2017年间,全国服装类零售额从1,640亿元增长至10,356.4亿元,复合增长率约为18.24%。
2012年以来全国服装类零售额(亿元)统计情况
(2)国内服装行业预期继续增长
近年来,我国居民用于衣着类消费的支出保持稳定增长,但城镇与农村居民在人均衣着支出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13-2017年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水平由的1,554元增长到1,758元,复合增长率3.13%;农村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水平由454元增长到612元,复合增长率7.75%。
随着扩大内需与城镇化建设政策的稳步推进,以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增加,我国总体居民消费规模预期将继续保持长期、稳步增长,城镇及农村双方面都将为服装行业带来更多的消费需求。
IBISWorld预计,2017-2022年间我国服装制造行业收入年增长率约为4.4%,收入总额将达到3,923亿美元,国内服装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2013年以来我国城镇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及衣着消费支出(元)
(3)国内服装企业的转型与升级
我国服装产业的初期发展得益于国际服装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劳动力成本等因素,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服装加工业向发展中国家沉降转移,我国服装制造行业紧抓机遇得以快速成长,企业数量急速增加。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服装企业已遍布全国,并形成了区域化集群式分布格局,服装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奠定了全球服装产业生产大国的地位。
伴随生产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知识水平的提升,我国企业从最初的低附加值代工环节,逐渐进入附加值更高的研发和设计环节,并涌现了一批发展自有品牌的服装制造企业。
2000年以后,我国服装企业逐渐走向品牌化运营,设计师品牌、零售商品牌和特许品牌层出不穷,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
然而,由于国内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归,我国服装制造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订单外流趋势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诸多在研发设计、销售渠道和品牌运营等方面经验更为丰富的国际品牌,加速开拓中国市场,除一线城市之外,还向二、三线城市下沉,与国内服装品牌展开激烈竞争。
国内服装企业在早期高速增长阶段采取的以外延式渠道扩张为重心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开始显露弊端,增长放缓、盈利降低、库存积压现象加剧,迫使服装企业应势而变,寻求转型和升级的机会。
2、消费升级背景下服装定制市场兴起
(1)定制观念深入生活
随着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极大满足,需求层次逐级攀升,对产品的要求从最初满足简单的物质需要逐渐提升为满足物质和情感的双重需求,愿意为商品支付基本使用价值之外的其他附加价值,消费理念从生存型消费转向服务式、体验式消费转变。
在这样的消费升级背景之下,从众模仿型消费行为逐渐减少,个性化、差异化在产品整体价值中占据了更高比重,能够快速、准确地设计和制造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成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数据挖掘和分析、CAD等新兴技术,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定制的深入融合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从定制的服装、箱包、首饰、汽车、烟酒、电子产品,到私厨的定制菜单、特调饮品,再到定制旅游、定制家具、装潢,甚至定制住宅的户型,大批注重生活方式和产品特色的消费者已经接受并偏好个性化定制这一概念。
定制消费理念深入生活
(2)政策鼓励定制式消费
在政策方面,我国政府近年间多次发文鼓励消费升级,鼓励创新供给,释放消费潜力。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将“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列入重点工作,要求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消费品品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个性化定制提高了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改革的切实实践。
在未来,重整消费层次,重塑消费环境,重建消费逻辑,使消费者的意愿和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和尊重,为消费者提供愉悦的个性化定制体验,是消费升级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
(3)服装定制受众增加
就服装产品而言,定制服装这一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急剧增加,上层中产及富裕群体逐步成为消费的主要增量来源,他们往往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希望消费和自身身份相匹配的产品,因而在服装方面的品质及服务要求较普通人更高,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个性化 定制 服装行业 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