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乐一中届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3164068
- 上传时间:2022-11-1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1.19KB
甘肃省民乐一中届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docx
《甘肃省民乐一中届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民乐一中届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民乐一中届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省民乐一中2014届高三12月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省民乐一中2014届高三12月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太子头上的
甘肃省民乐一中2014届高三12月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但这变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坏“默契”,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便趋于破裂,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
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默契”。
这种“默契”还不仅仅是出于谅解与定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
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别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在老观众心目中都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消极的作用。
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乳交融之妙。
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已不易见于当世,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腻的琴声来伴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要求的。
同时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发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花点子,并在托腔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方的“默契”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
但是,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
这种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
不过,艺术“默契”虽然是创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
现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觉感受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的精细之处,整个听觉既然处于极为粗略的宏观状态,就不能不感到京剧的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
但从美学上说,京剧的佳妙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艺术精华。
因此许多创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到对它的继承与发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此而进行种种探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种。
这种探索,特别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观众在精神上的赞助与支持,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
【注】托腔:
戏曲演出时用乐器衬托演员的唱腔。
1.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默契是创与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B.艺术默契的稳定是由创和欣赏者双方的谅解、求美心理决定的。
C.艺术默契的变动是由创和欣赏者相互依存关系趋于破裂而导致的。
D.艺术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艺术运动的规律和种种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
2.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伴奏,获得许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
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逐渐变化和发展。
C.使用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完全背离了创和欣赏者之间的默契。
D.京剧伴奏引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接受现代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传统的京剧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观众就需要抛弃因循守旧的观念。
B.只就听觉感受来说,即使训练听力并改变听觉的粗略状态,新观众也很难进入京剧艺术的佳妙境界。
C.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意味着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将逐渐退出京剧艺术的舞台。
D.有懂行的老观众的精神支持和缺乏听力训练的新观众的用心贴近,京剧探索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亭林先生神道表
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
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
历览《二十一史》,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务质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
“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果有大故,我则死之。
”遗言后人莫事二姓。
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事既不克,先生与庄幸得脱。
次年,几豫吴胜兆之事,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流,日无宁晷。
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
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
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
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阴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
“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
”孝感惧而止。
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在京者辞,曰:
“刀绳具在,无速我死!
”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行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
或曰:
“先生谓钓名者也,其心岂欲见知于人?
而力拒之以明节,则吾未之闻矣。
”华阴诸生请讲学,亦谢之。
先生即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徐尚书乾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愿以别业居之,且为买田以养,皆不至。
辛酉,卒于华阴,无子,年六十九。
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
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
予沉吟久之,王不庵曰:
“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
噫,可痛也!
”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鲒埼亭集》,有删改)
【注】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太安人:
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
焦原:
枯焦的大地。
毒流:
比喻遭蹂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时四国多虞
虞:
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事
豫:
参与
C.先生即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遂:
实现
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
见:
表被动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
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记述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大师顾炎武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一生,表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有些消退。
D.顾炎武三次放弃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力拒之以明节,则吾未之闻矣。
(5分)
(2)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
(5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8~9题。
(共11分)
卜算子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8.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
(5分)
9.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6分)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
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3)步余马于兰皋兮,_____;_______,退将复修吾初服。
(屈原《离骚》)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优哉游哉
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伧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得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
蔚蓝的天空、碧绿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
咔嚓!
再来一下,咔嚓!
德国人有句俗语:
好事成三。
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嚓!
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
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
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根烟递到他跟前,虽说没插到他嘴里,但已放到了他的手上。
咔嚓!
这第四下“咔嚓”是打火机的响声。
于是,殷勤的客套也就结束了。
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
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能捕到不少鱼吧?
”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对捕鱼很有利。
”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
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怆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您身体不舒服?
”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腔说话了。
“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
”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的强健。
“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要使他的心都炸开了:
“那么,为什么您不出海呢?
”
回答是干脆的:
“早上我已经出过海了。
”
“捕的鱼多吗?
”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
我的鱼篓里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
他安慰似地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
”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
“抽一支我的烟吧?
”
“好,谢谢。
”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嚓”。
游客摇着头,坐在船帮上。
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两只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出海,那您就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
您不妨想想看。
”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都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么样?
”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用这两条船或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民乐 一中 届高三 诊断 考试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