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讲座.docx
- 文档编号:3162574
- 上传时间:2022-11-1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2.51KB
文言文专题讲座.docx
《文言文专题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专题讲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
初中古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
付华(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古代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中古代散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40%,教学难度也相应提高。
因此,如何进行古代散文的教学,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长期以来,面对文质兼美的文化大餐——古代散文,教学中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文言文,对现代中学生来说,似乎是“天书”,许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对文言文望而生畏,甚至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语文课、有两怕: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
教师苦口婆心,耗神耗力;学生愁眉苦脸,怨声载道:
教学结果可概括为“高耗低效”、“少慢差费”。
如何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呢?
这将是我们这一讲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古代散文的概念及教学意义
我国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一律称之为散文。
古代散文传承了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阅读古代散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社会文化提供可借鉴的东西,同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
二、全面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有三处三句话):
1.“总目标”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2.“阶段目标之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
3.“实施建议之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
以上三句,看似简约(注意我没有用简单这个词)、浅易,实则精确精要,它是我们制订文言文教学策略的依据,需要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
下面就几处表述,谈谈我的理解:
1.“浅易文言文”
“浅易”本身就属于经验性的模糊判断。
一般地说指思想不太深奥、凭借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能够理解;表达方法合乎常规、语言文字不生僻;阅读难度不大的文章。
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现行教材中所选文言文几乎涉及由先秦至明清各个时期之优秀散文这些优秀作品,全面地反映着汉语言规律的发展与承传(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种浅易要辩证地看。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何为文章的基本内容?
我想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思路、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所持论据、事物的基本特征或基本原理。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初中三年教学学习最终预期的能力目标既最终的学业水平,但在三年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予以许多指导和训练。
如,有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未必能做到真正理解。
例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
吾妻之美我者
美
美měi,会意。
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
本义:
味美。
<形>形貌好看,漂亮: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动>认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美”,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是_____
吾妾美我者
客美我者
就很难说是“认为…美”,因为“认为”是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
妾的畏,客的有求导致的“美我”,很可能是口不应心,用工具书恰恰难以得出正确的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形成能力。
3.“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
两个“考察”并举,不能只关注“记诵”的落实,而忽略“理解”的训练。
“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等于在阅读教学中回避必要的特殊语言现象的分析。
(简而言之,“不考”不等于“不教”)尽量回避语法理论、术语的讲解,不等于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文言语句的翻译。
如“一狼犬坐于前”,我们不必大讲特讲名词状语,但还是应该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犬”的特殊用法,从而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再如:
作为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在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
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如果不知道互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无法正确理解,虽然对这句话大多数教材有整句的翻译,但是,这一类的现象如果不讲,学生就不能举一反三,真正掌握,也很难形成课标要求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目标.
讲到这里有的老师可以能会问:
古汉语知识要不要讲?
看过刘德水写过的一篇文章,针对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表述的“当然是可以讲。
知识这个东西决不是坏东西。
关键是什么时候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
我的私见,知识应该在学生阅读理解出现障碍时,作为解决问题、跨越障碍的工具,这个时候可以介绍。
或者在多次遇到同一种情况,学生已经熟知一种语言现象时,可以做一点简单介绍。
也只不过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其视野,使只了解一点古汉语研究的成果(其实这些所谓成果,大多在学术界还有争议)而已。
决不要把这知识的理解当作学习的目的。
”
三、文言文教学策略之我见
古代的语言文字是我们继承以至发扬光大古文明的一个通道,文言文扮演着传承文明的重要角色。
作为一种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必然与教育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古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书,如《孝经》“四书”“五经”,古文则以散文诗赋为主,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主张熟读、精思、博览,教学方法有自学及教师传授式的,三千多年的文言文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形成了一种文言文教学的习惯,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对此,我认为既要继承,但又不能盲目效法、不加甄别。
(一)引发兴趣,确立信心。
据06年3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节目报道,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先生针对当时台湾部分青少年语文水平渐趋低下、作文交白卷的状况,提出要增加文言文的教学的建议,而台湾教育部长则不以为然。
就是这位部长,在给已故沈谦教授的挽联中,竟有两大笑话:
将“音容宛在”写成“音容苑在”;将“沈公千古”写成“沈府谦千古”。
台湾众多语文教师在对教育部长失望的同时,发起了抢救国文运动。
这则消息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能使一发即逝的语言“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言文作为古代书面语言,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
当代青少年,只有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拥有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担当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重任。
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认真去学。
孔子说得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
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
例如,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宋代,有这么一个人:
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他很疲倦,很无辜,出汴梁、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势利的官员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可是人生的坎坷不但没有压垮他,却使他写出了千古美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当时的课堂效果我还记得,学生的表情中有对苏东坡的敬佩,又有急于了解课文的期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自然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言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就是要给学生树立信心。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想清楚一个问题: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
……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
”(钱梦龙: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二)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略
1.朗读——“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
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
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加深对句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2.翻译——明内容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
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
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
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
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
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
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的初译“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此外,还应注意,要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
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
那样,既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探究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准确理解文章主旨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
“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会翻译,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
“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
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
“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学生只要一联想课堂导语和书下注释的时代背景就明白了: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
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