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投资与区际贸易必备考点.docx
- 文档编号:3160890
- 上传时间:2022-11-1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0.40KB
区域投资与区际贸易必备考点.docx
《区域投资与区际贸易必备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投资与区际贸易必备考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投资与区际贸易必备考点
区际要素流动的决定因素
(一)外界环境。
(二)内部机制。
(三)中介条件。
二、区际劳动力流动的动因
1收入水平
2风险和成本
3工作环境与激励
(一)区际劳动力流动的动态经济效应
1对公共税收和支出的影响
2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3对资本积累的影响
4其他影响
四、区际贸易竞争诱导区域技术进步
1.机制
竞争效应
学习效应、
规模效应、
产业关联效应
2.影响因素
经济规模、
人力资本、
研发投入、
制度变迁、
经济政策
一、区际贸易影响产业选择与发展
1.规模约束区域产业选择分工
3.提高本国福利水平,增强产业独立性
4.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区际贸易推动区域优势产业扩张
1.区际贸易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外延扩张
市场容量、
规模扩张、
比较优势强化、
延长产业生命周期
2.区际贸易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内涵扩张
贸易的技术外溢、
产业组织在贸易竞争中优化
五种技术创新形式:
(1)引进新产品
(2)采用新技术
(3)开辟新市场;
(4)原材料的新来源;
(5)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二)区域市场发育的外部条件
1.区域生产力水平
2.地区开放程度
3.地方市场发育良好
4.经济体制完善,经济政策统一
一、区城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一)优化资源
(二)地区分工
(三)技术进步
(四)结构调整
一、统一市场内涵
内涵:
全国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不存在时空割裂。
全国市场在时间上是一致的,发育程度相同;在空间上是同质的,组织状况相同。
表现:
(1)从市场体系看,完善的市场体系,商品市场和各类市场要素市场;
(2)从产品和要素的流动性看,是指要素、企业、产品和服务自由流动;
(3)从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地位看,市场主体平等地进入并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
(4)从市场规则看,市场规则统一,统一的规则运作。
一、区际贸易产生的条件
1某一地区生产便宜
2规模经济存在
3商品转运费用低于其生产成本差别
4需求偏好差异
一、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演化进程论述题
1.产品行政分配主导阶段
2.原料供给约束主导阶段
3.市场需求约束主导阶段
4.外部需求急剧扩大阶段
5.外部需求急剧萎缩阶段
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
1.地方政府博弈引发行政性壁垒
2.对外贸易偏好的挤出效应
3.契约精神和信用机制缺失
4.流通竞争力落后的制约
5.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瓶颈约束
一、区际贸易壁垒效应
抑制区域间技术溢出与扩散
阻碍区域制度良性变迁
导致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
抑制大国经济发展优势的发挥
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解决途径
1.构建有限有效的服务型政府
2.加快推进契约社会和信用经济建设
3.适时调整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
4.推动流通产业发展
5.推进铁路主导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表现
1对外地商品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或者规定歧视性价格
2对外地商品规定与本地同类商品不同的技术要求、检验标准,或者对外地商品采取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歧视性技术措施,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3采取专门针对外地商品的行政许可,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4设置关卡或者采取其他手段,阻碍外地商品进入或者本地商品运出
区际贸易影响中国家电产业成长的轨迹
(1)产业初始培育阶段
在改革开放前,是自给自足式在改革开放后,一方面本国企业另一方面也与外国企业充分持续合作
(2)产业优势培育阶段
区际贸易在家电产业的成长和竞争力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3)参与国际竞争,产业国内外一体阶段
区际贸易对各要素收入的长期影响
从长期来看,资本和劳动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在要素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一种要素越是集中于外向型生产,就越获益;越是集中于内向型生产,就越受损。
区际贸易可以改善参与贸易的各个地区的整体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它会提高该地区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6.区际贸易的适度保护
直接保护是通过行政、经济的和法律手段,对商品的输入与输出进行各种保护性的干预。
间接贸易保护是一种产业保护。
它主要是通过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从而间接地对地区商品的输入与输出施加重要的影响。
地区产业保护必须适度:
首先,各地区保护的产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且具有动态的比较优势;其次,产业保护运用的手段必须是在地方政府拥有的调控职权的范围之内,第三,产业保护的程度必须以维持企业间的有效竞争为前提条件。
制度安排:
经济单位之间合作与竞争,它是在特定领域内能够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组规则
制度环境:
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的政治、社会和法律规则,是一项制度演变和发展的制度背景。
制度变迁的含义:
新制度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
5.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
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而自发推行
强制性制度变迁:
由政府以法令形式、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形态出现,又能出现在自发性的制度变迁之中。
一、区际经济分工的特点
1.地区经济专业化。
2.生产要素相互联系密切
3.经济分工层次性
二、区域市场的基本特征
经济性与动态性
区域性与综合性
开放性与互补性
(一)区域市场发育的内在机制
1.原动力——人类的消费需求
2.内在机制——劳动地域分工:
区域市场是专业化地域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总和。
专业化地域不仅要供给单一化的商品,而且也要需求多样化的商品
技术的路径依赖:
前期所采用的技术往往决定了后期技术的特点和个性,而后期技术通常是在原有技术上发展而成
路径依赖Ⅰ:
一国在起始阶段规模效益,并在以后普遍发生,则经济就良性的发展
路径依赖Ⅱ:
如果收益递增不能普遍发生时,则新制度变迁会朝无效。
区际竞争的类型:
区域间企业竞争
区域间集团竞争
区域间地方政府竞争
三、统一市场建设路径
1地方经济融入区域经济。
2统一市场建设的主体是企业。
3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推动统一市场建设
4利用城市化加快统一市场建设
5统一市场建设不仅需要改革地方政府,也需要地方政府主动介入。
6政府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促进区域要素流动的便捷通道。
7地方政府分割和保护市场的微观基础是国有企业,特别是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国有企业。
一是产权链
二是供应链
8一般说来,制造业的生产和消费可以分开
1.区域市场概念
区域市场是建立在区域分工上的,以一定的区域单元和行政单位为依托,以区域内中心城市或国家为核心,以充分利用区内外资源、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区域内生产和流通协作、促进生产和技术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市场空间组织形式。
三、区际贸易
广义贸易是指个人或集团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易。
狭义贸易仅指个人或集团间的商品交换,而不包括劳务的交易。
区内贸易、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区际贸易是指大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了著名的农业布局理论,从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农业的区位布局。
在上述假定下,杜能认为,农作物的种植布局完全取决于利润,而利润则是由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与把农产品运到市场上的运费等三个因素决定的。
2.劳动力费用
3.集聚因子
某些指向性相同或前、后向关联的工业企业集中配置,可以节约生产成本;
相关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区,可以共同利用某些辅助企业;
工业的地理集中可以利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
人口和工业的大量集中将会扩大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人口和工业在城市地区的大量集中,增加了城市自身的需求,为当地的工商业增加了潜在市场;
人口和工业的集聚将有助于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三)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
1.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聚集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
在马歇尔看来,这些工业之所以能够在产业区内聚集,主要是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
2.协同创新的环境
3.辅助性工业的存在
4.对有专门技能的劳动的需求与供给
5.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6.顾客的便利
古典贸易理论
1.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贸易的产生在于各地区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生产成本的差异。
2.2.相对成本优势理论:
每个地区并不需要生产它所需要的一切商品,而只需生产那些利益相对较大或不利相对较少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
3.穆勒的贸易发展理论
穆勒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贸易利益。
他认为,贸易具有两种利益:
一种是直接利益,另一种是间接利益。
2.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贸易理论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如果每个地区都只生产几种产品,那么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均能比以往各地区什么都生产时要大得多。
区际经济分工,即一国内部的劳动地域分工。
决定区际经济分工即一国内部劳动地域分工直接的客观依据是:
1自然条件差异;
(2)地理位置差异;
(3)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4)需求结构差异。
我国区际经济分工的演变过程
1.1949-1958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8),以156项为中心的694个大型工业项目的地区布局,充分考虑了各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
2.1958-1978年
从1958年起,指导方针明显变化。
首先,在“大跃进”
3.1978年以来
按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方针,不同程度地调整了地区经济结构,推进了区际经济分工。
二、区际贸易的特点
区际贸易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区际贸易比国际贸易更为自由
贸易条件是指—个地区输出商品的价格指数与其输入商品的价格指数的比率。
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作图分析
1.区域商品率与自给率
区域商品率=净输出量|总生产量。
区域自给率=区内供给量|总消费量。
2.区内购销比
区内购销比=纯购进量与|区内商品销售量。
3.城市商品辐射指数
城市商品辐射指数=销往市区以外的部分|商品零售总额
4.商品区外采购率
商品区外采购率=区外购进的部分|购进总额
区际贸易壁垒
导致区际贸易交易成本增加的障碍性因素
区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跨时贸易模型
资产组合模型
资本流动存在风险:
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
一、斯密的分工理论要展开来讲3个
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
分工起源于人们互通有无的倾向,因而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资本是在各间接生产部门发展分工的工具。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运输、劳动力、集聚
(二)1909年,韦伯提出了“区位因子”概念,分析不同的区位因子如何影响工业的区位布局。
虽然韦伯提出了三类区位因子,即一般区位因子与特殊区位因子,地方区位因子与聚集、分散因子,自然技术因子与社会文化因子。
但韦伯认为,多数区位因子只对某些具体工业部门的布局有影响,只有少数区位因子会对普遍的工业布局产生影响,因此,他选用了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三个区位因子分析工业的区位选择。
理论假设:
(1)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地区,内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投资 贸易 必备 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