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地理汇编.docx
- 文档编号:3151876
- 上传时间:2022-11-18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01MB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地理汇编.docx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地理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地理汇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地理汇编
【2017年高考题】
(2017•新课标Ⅱ卷)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
据此完成1—3题。
图1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1.C2.D3.D
【解析】
3.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故选D。
考点:
区域的划分及界线,区域特征。
【点睛】该题需要充分理解文字材料信息,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
“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的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结合架桥和合作更加广泛的材料信息,有利于理解交通的主导作用。
(2017•新课标Ⅲ卷)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1~3题。
1.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图1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
【答案】1.D2.B3.D
考点:
人文景观、自然地理特征和地方剧种。
【点睛】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
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2017•北京卷)图4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
读图,回答第6、7题。
图4
6.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7.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答案】6.A7.B
考点:
土地利用类型,中国区域地理。
【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的内蒙古和贵州两省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图,判断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是耕地、牧草地,从而再判断甲是哪个省级行政区。
!
网
(2017•江苏卷)图12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读图回答23~24题。
23.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A.日照市B.潍坊市C.青岛市D.威海市
24.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A.单位GDP消耗大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D.城市发展水平低
【答案】23.CD24.BC
【解析】
考点:
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7•江苏卷)图13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
读图回答25~26题。
2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26.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答案】25.BD26.AB
【解析】
考点: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4—5题。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图4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4.据图4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短缺
5.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运输B.劳动力成本C.技术水平D.距市场远近
【答案】4.A5.B
【解析】
5.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上升;而河南、江西等中部地区,经济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较为落后,劳动力成本较低。
因此,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
故选B。
考点:
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变化,产业转移的原因。
【点睛】本题以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变化、产业转移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4题,要结合图示信息和区域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第5题,要明确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和地价的上涨是工业转移的原因。
(2017•天津卷)14.(15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图13所示信息,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请回答两项。
(6分)
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式开通,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网进一步完善。
(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
据图13所示信息说明原因。
(3分)
(3)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对承德市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请回答两项。
(6分)
【答案】
14.(15分)
(1)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2)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3)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资源。
【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
从图示来看,从唐山到承德需要穿越山地,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量大。
(3)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题干中可知,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承德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能够带动该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进而能够扩大区域的就业、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经济收入,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够提高人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从而减少旅游资源的破坏。
考点:
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京津冀地区铁路分布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交通分布的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
(1)题,要求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交通密度大的原因,主要从需求量和建设条件来分析,同时注意对图中有效信息的提取;第
(2)题,注意要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第(3)题,注意审题,该题主要是考查的是区域在交通完善后,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后,进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的前提是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不要盲目地从交通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作答。
(2017•江苏卷)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图15为“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图16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简述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形成原因。
______
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
(6分)
(2)据图16,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
_______(4分)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
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
_______(3分)
【答案】
(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
【解析】
(2)根据图16可知,苏州、无锡和常州市位于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少,粮食增产慢;徐州、盐城等苏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江苏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可从市场需求、技术、生态环境和政策等方面分析。
考点:
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和区域农业发展。
【点睛】解答该题主要是理解人口变化和粮食增产之间关系,流动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增产速度慢。
新中国之所以成功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主要经验有:
改革农村生产关系,扩大粮食的市场调节范围,合理调整粮食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2017•江苏卷)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图17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图18为“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
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
_______(4分)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
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_______。
(4分)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
______(4分)
(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的地理科学重要思想是_______。
(1分)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11 区域 可持续发展 地理信息 技术 考题 高考 模拟 地理 汇编